沉迷於四大名著和金庸的小說與沉迷於網路流行的仙俠修真類小說對人的影響有本質的不同嗎?
既然小說都是虛構的,都會讓人沉溺其中,在現實中迷失自我,活在作者構造的那個虛擬世界中,那麼可否說沉溺於所有小說的影響都是一樣的?還是沉迷於名著會讓人的智慧和精神境界得到巨大的提升,而沉迷於網路流行的仙俠修真類小說就會淪為一個麻木無知的人?
簡單說,沒有不同。
推廣說,沉迷於什麼東西都不好。
我沉迷過《三國》《紅樓》,也沉迷過《莊子》(我把莊子全文抄過一遍我會說),沉迷過《史記》(曾打算抄一遍,結果……)。我沉迷過金庸,他15本代表作我反覆讀過12本,也沉迷過《也沉迷過一本現在羞於說出口的巨長網路小說……唉,不說了。
可能跟人的性格有關,我做一件事情很容易沉迷進去。我沉迷過圍棋,沉迷過練字,沉迷過寫小說,也沉迷過掃雷、紙牌(沒錯,就是那個Windows自帶遊戲)。
反正總而言之,我自己的感受是,沉迷於一切事物都是不好的,帶給人的感覺也幾乎完全一樣:開始陷入時的欣喜與充足、沉迷進去後的瘋狂和投入(花很多時間做一些旁人看來沒有意義的事,比如,抄書……)、反覆思考後的迷惘和感慨、想要擺脫而不得的痛苦。
…………………………………………好像跑題了…………
再回歸主題:
我的結論:沉迷於金庸小說的感覺與網路仙俠小說差不了多少,但沉迷之後的收穫真的大不一樣。(我應該很有發言權……)
舉個栗子:
我沉迷過紀伯倫,他的《先知》我可是用英文抄過一遍的。由於他那篇「我曾經七次鄙視過自己」太出名了,很多人喜歡引用來裝點門面。不論在什麼場合聽到或看到這首詩,我都會立刻捕捉到哪怕一個單詞的錯誤,並無意識地小聲糾正,經常引起身邊同學的驚訝和佩服。
我沉迷過《紅樓夢》,每次有同學看過幾段劉心武的揭秘開始跟我普及時,我都會@#$$%^(()
我沉迷過練字(自學,當然,極為業餘,寫的最好的四個字就是「永和九年」),每次被周圍人誇字好看的時候,還是會激動一下。
我沉迷過金庸,每次看電視劇,就可以跟周圍朋友普及知識啦~也不算炫耀,只是有些劇情書上寫得出來,電視卻演不出來。
比如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猴子肚子里發現《九陽真經》,很多沒看過書的同學就會疑惑,這本經書怎麼會在這裡啊,誰幹的啊,然後我就可以娓娓道來,想當年張三丰還是張君寶的時候……我沉迷過一些仙俠小說,但往往就是沉迷過就算了,走出來後甚至都不在意了,很少跟別人提及,也很少聽到它們被提及。
所以,總結:
金庸小說由於知名度太高,已經可以算是一種知識和見識了。而仙俠類小說,卻沒達到這種級別。
沉迷的過程和感受相同,結果卻不同。………………………………………再度分割………………
無論什麼,都要適可而止。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其實年輕人都很容易沉迷於一些事,所以,與其沉迷於仙俠小說這類東西,還不如沉迷於一些能轉化為知識和見識的東西。………………………最後分割………………………
沉迷於什麼都是不好的,所以,學霸們!當你們沉迷於做數學題時,適可而止啊!(讀過一本《數學大師》,然後真的相信世界上有人會沉迷於數學而不能自拔……看到帕斯卡的父親不讓他學數學,怕傷身體,可他還是沉迷於數學,身體也是因此垮掉的。忽然覺得自己給父母省了很多事兒)恩格斯曾經這麼評價巴爾扎克:
「讓我舉一個例子。巴爾扎克,我認為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他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他用編年史的方式幾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資產階級在1816年至1848年這一時期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描寫出來,這一貴族社會在1815年以後又重整旗鼓,儘力重新恢復舊日法國生活方式的標準。他描寫了這個在他看來是模範社會的最後殘餘怎樣在庸俗的、滿身銅臭的暴發戶的逼攻之下逐漸滅亡,或者被這一暴發戶所腐化……
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四周,他彙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裡,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我認為不管什麼類型的小說,能達到這個水準,肯定是能讓人受益的,甚至它本身都會影響你讓你不去沉溺虛擬世界。但很遺憾的是,相比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說,似乎當前的仙俠修真類小說離這個標準更遠一些。
作為兩種都看過的人,在此隨便說說。「沉迷於網路流行的仙俠修真類小說」,那是一種墮落的感覺,整個人往下墜,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或者說是一種逃避壓力的方式,前面有個deadtime,一天一天的挨,一小時一小時的挨,對自己沮喪失望,繼續逃避,更加內疚,循環循環,over。後來把這些都戒了,因為開始一個新的學期了嘛,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啦啦啦,也有看多了厭了,也就那麼回事,就像高考完後縱容自己瘋玩不看書反而玩一周就膩了,也沒什麼好玩的嘛。好了,開始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開始好好上課拿下期末考試等等,然後呢圖書館或者溫暖的教室或者床頭睡前有規劃的看書,看好書,靜下心來細細看下去,會發覺這些書的的卻卻是經典,不會讓你沉迷自我,反而更加認清自我了解這個世界,會去思考很多,帶來滿滿正能量啦。比如呼蘭河傳,比如三毛的書,比如呼嘯山莊,那種在大學圖書館呆一整天的感覺,去和書中的人對話,與世間丁建一流的思想相接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然而四大名著在古代的地位就相當於如今的一眾網路小說……
不要把看書看小說當成多高大上的一種行為,它本質和打遊戲旅遊玩耍是一樣的,不過都是消遣娛樂豐富自身的行為。所以也沒必要分什麼三六九等,讀《論語》是讀,讀《紅樓夢》是讀,讀《鹿鼎記》是讀,讀《盜墓筆記》也是讀,收穫的也是不同的體驗和知識,地位都是一樣的。看x的人不屑於看y,看y的人沒能力看x
天天吃飯,活著。
天天吃屎,掛!
沒有不同。 因為假設已經「 沉溺其中,迷失自我,活在虛擬世界中 」,現實世界已經沒他們的份了。 開個玩笑,假設太過了,要是答習慣讀名著與習慣讀玄幻對人的影響是否不同還能說點。
讀玄幻是爽,一時的爽。
讀名著有時爽有時不爽,讀後在某個瞬間看世界看的通透,忽然間的滾下熱淚。 原來故事中也有自己的影子。四大名著,更多的是對於人性的揭示吧,讀完以後,會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以及別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網路小說,在這方面就會差一些,但某種程度上講,它更吸引人,對精神上的放鬆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吧,大概是這個意思!
看好萊塢大片的體驗和看AV的體驗能一樣嗎?
沒有什麼不同。正如無論怎麼烹調一坨屎,一坨屎終究還是一坨屎。
不考慮現實性,不斷開金手指的小說,本來就是一坨屎。網路寫手寫出的是一坨屎;金庸把它烹飪成金粒餐,但本質上還是一坨屎。
正如可以通過百度的破產與否來斷定中國的民主化程度,也可以通過一個人喜不喜歡金庸小說來斷定他的文學前景。
比如知乎粉絲最多的張佳瑋,年紀一大把了,還喜歡讀金庸,我就可以斷定,此人一輩子也寫不出一流的小說。
可以斷言,過了25歲,還喜歡金庸小說的,這個人的文學之路可以說是斷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