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洋人請林則徐吃冰淇淋林遭嘲笑並用中華傳統美食打臉的故事?

以下是故事的其中一個版本:

廣東禁煙的時候,西方領事館特備西餐招待林則徐,吃冰激凌時,由於林則徐沒見過冰淇淋,他第一次吃冰淇淋見其冒氣,以為是熱氣,啃了一口才知道是冰氣,身旁的外國人見之發笑。林則徐面子掛不住,覺得應乘機回敬他們。一次,道光帝讓他接待外國人,他便指示廚師做了一道芋泥菜,外國人見盤中芋泥沒冒熱氣,便撈起就吃,直把外國人燙得哇哇叫,林則徐見笑,挽回了面子。

雖然我記得我物理書上(沒錯不是歷史書,講的是物態變化!)寫的是雞蛋膏,不過查了一下基本上都說是芋泥,作為東北人表示沒吃過也不知道是啥,不過百度一下圖片覺得還挺好吃的,知乎某問題還有說是麻辣燙的,所以我還是用「中華傳統美食」來指代這一食物。

很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了,當時覺得真爽啊,還不知道林則徐是誰,就知道有人給過去備受侵略的中國出了一口惡氣,並且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無窮的智慧與雞蛋膏的美味,但是現在想起來卻有一種新的想法。

首先我並不知曉這個故事的真偽,我也很樂意看到證實和證偽的回答。在這個故事裡,林則徐的做法是否有些太「睚眥必報」了?中華民族一向的傳統美德就是寬容大度,寵辱不驚,僅僅是吹個冰淇淋被嘲笑了就要報復回去,是否太過狹隘?我同時表示質疑像林則徐這樣的人物真的會做這樣的事情嗎?雖然後來洋人燙了嘴純粹是自己不注意咎由自取,且被燙到嘴也不是什麼大事,不過故事中的林則徐是有意造成這種結果的,存在主觀惡念,而故事中的洋人只是吃西餐上了一道冰淇淋,也不是故意要整林則徐的,故事中這種價值觀真的值得被大肆宣傳嗎?反觀現代中國,面子大於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價值觀,是否我們應該不再敘述這樣為了維護面子而「復仇」的故事,而是多弘揚一下寬容大度,寵辱不驚的精神呢?

聲明一下,我並沒有貶低林則徐的意思,也沒有質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還有,抖機靈和開玩笑都隨意,但是正經回答就不要[數據刪除]了,畢竟將來出了事是要負澤任的。


古有冰激凌,謂之冰酪,元朝即有記載。但漢族傳統飲食,不喜食乳酪奶製品。馬可波羅把冰酪的吃法從元朝帶回了義大利。

古人冬天以地窖儲冰,夏天開窖用冰,或降溫,或飲食,本是皇家貴族專享。周朝即有專門掌管冰窖的官員,稱為凌人。至於最早什麼時候開始有冰窖,已經不可考,可能原始社會就有了,這玩意實在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除了藏冰,古人也會用硝石製冰。

到清朝時北京的儲冰業高度發達,朝廷和商人都有規模很大的冰窖。最後冰價暴跌,成為人人都可享用的商品。兒童舁賣於市,只須數文錢,購一巨冰,市井走卒也能吃的起。冰的吃法繁多,有冰果,冰核,冰盤等等。

廣州和海外的貿易,冰塊是一大項,廣州每年要進口大量的冰。

原因主要是早期的對華貿易中,中國出口海量的高附加值商品,歐美國家卻還沒有工業革命,也還沒有後來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實在沒有什麼值錢的大宗商品,能向中國出口。而如果從歐洲空船跑半個地球過來進貨,那實在太虧。

恰好廣州平均氣溫較高,對冰塊有穩定需求。冬天從歐美高緯度地區采冰成本也很低。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另外,遠洋船舶需要可以隨時拋棄的壓艙物,夠分量又便宜到沒有成本的冰塊,是很合適的。同時,遠洋航行本就需要攜帶大量淡水,冰塊從淡水湖裡開採,化掉的水正好可以用,冰也不會長青苔發臭,比木桶裝的淡水更容易保存。

最後,冰塊只要塊頭夠大,表面積相對較小,融化的其實很慢。一大堆冰塊放一起,外面用木屑(從伐木廠產生的垃圾)覆蓋上,幾年也不一定化完。

冰塊,木屑,空載的船舶,三個成本幾乎為倒找錢的原料,湊在一塊,盈利空間還有不少,冰塊經濟就成規模了。雖然相比運回歐洲就能賣上天價的瓷器,茶葉,香料,冰塊這玩意賣到中國,也不值幾個錢,改變不了巨大的貿易逆差。但畢竟能多少賺一點算一點,賊不走空。實際當時的中國商人也不太情願買這冰塊,但外國商人強要搭售,他們從中國買的東西量又多, 銀子又給不足,拿這破冰塊來抵,所以中國人為了生意合作也就買了。直到他們發現走私鴉片這一暴富的門路,才勉強緩解了貿易逆差。

同理,西方對印度的貿易也會賣冰。冰塊商人在全世界各地建立大型冰窖,儲存銷售。采冰和國際冰貿在全球貿易史中是很有名的一段歷史。拜全球冰塊貿易商所賜,到十九世紀末,哪怕是世居南美熱帶叢林里的土著人,也都見過冰了。

不過歐美冰激凌在民間流行開來,要到二十世紀初普及電力和冰箱之後了。同樣,冰塊貿易也就消失了。

認為林則徐沒見過冰,冷氣熱氣分不出來?編段子者得有多無知?哪怕你編個林則徐吃麥當勞呢,都比這強點。


後來一個喜歡林則徐詩句的人發明了超級好吃的光明牌冰激凌

(當然了,我個人還是推薦光明的高端版–冰熊牌)


題主可能還不知道古代有冰窖這種儲存冰塊的地方吧,達官貴人夏天消暑要用的


外交場合的飯桌,和正常的飯桌是不同的啊……(嘆氣)


不知是哪個阿Q作者編的故事,評價是:意淫誤國,實幹興邦

宋朝《東京夢華錄》就描寫了汴梁街頭出現了用冰窖儲冰製作冰鎮酸梅湯的場景。

北宋梅堯臣也描述過:「朝供酪粥冰生碗,夜卧檀爐月照沙」的夏日小資生活。

到了元朝對冰酪的記錄就更多了。

所以說故事的可信度實在太低,林則徐不可能沒見過冷飲。

而且是寫出那句詩的男人,怎麼可能用如此小孩子氣的報復手段。

那兩句詩,可謂是恢弘大氣,一股熱血愛國的仁人志士之心慷慨噴薄,睹者無不激昂。不知道比編寫這個小器故事的作者高到哪裡去了。


綜合以上各位的答案,我得出結論:洋人請林則徐吃冰激凌後,林則徐請洋人吃了n種外冷內熱的中國美食,燙了洋人n次,確實有點狹隘了(嘆氣)


驚爆 林則徐終身不進星巴克一步原因竟是

重磅 鴉片戰爭起因真正內幕

林則徐微微一笑 他已贏得教練信任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這故事請的還是過橋米線(嘆氣)


不用糾結這個故事,你要知道冰淇淋這玩意是中國人發明的


阿Q的精神勝利法什麼時候都不缺市場,尤其是在自己/祖國被人欺負,而自己又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東西的時候。

這種「痛扁」外國人的橋段曾經很流行的,話說我當年看到這些段子也覺得很爽,沒辦法,中二的年紀就是喜歡這些東西。當然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都流行用錢砸暈外國人或者是嘲笑外國窮的段子。


阿Q精神勝利法 實際上很可悲


西方人的人際概念,是平等的,平等人人是獨立的個體。不需要對面。所以西方人不要臉。不那麼要「面子」。

相比之下中國人的人際觀是對等的,對等就要面對面,面對面,就怕「沒面子。」。

援引易中天先生《閑話中國人》一斷話來看待這個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死要面子?就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依照群體意識,每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比方說,君臣關係中的君或臣,父子關係巾的父或子等等。不是單獨的個人,也就沒有獨立的價值。君只有在臣的面前才是君,父只有在子的面前才是父。一個人,一旦真的成了「孤家寡人」,那他就什麼也不是(正因為此,孤家寡人才成了帝王的謙稱)。這樣,君也好,臣也好,父也好,子也好,甭管什麼人,都必須有和自己「相對」的「對象」,也必須能夠時時「面對」他人。不能面對,就失去了「關係」,也就「不是人」。

這就要有「面子」。

實際上,要面子,正是為了面對他人。如果自己沒面子,或傷了別人的面子,就無法「面對」,只會「錯過」。錯是「錯開」,過是「過去」,都是「不能面對」的意思,簡稱「不對」。然而,中國人的社會關係又是成雙成對的(比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應該「面對」而居然「不對」,當然不僅是「錯過」,而且是「過錯」了。所以,中國人便用「過錯」來表『示過失與錯誤,用「不對」來表示「不正確」。過失是「因過而失」,錯誤則是「因錯而誤」。誤掉了什麼?失去了什麼?非他,「面對」而已。

其實,正確不正確,與「對不對」的,原本沒什麼關係。兩個人「對」上了,不一定正確;不對,也不一定就不正確。但是,依照群體意識的原則,人與人之間只能「對」,不能「不對」。結果,「不對」便成了「不正確」的同義語。

於是,當一個中國人同意另一個人的意見和觀點時,他就會說:「對!」也就是表示心心相印,可以面對的意思。這自然是大家都有面子的事。如果要表示不同意見,則輕易不能直統統地說「不對」,而要先說「對對對」,然後再在「不過」後面做文章。意見不同,就是「不對」。不是「錯」,就是「過」,怎麼是「不過」呢?這無非表示,你我是兄弟,是同志,一直就很「對」,沒有誰存心和你「過不去」。現在雖然要表示一點不同意見,但在感情上、心理上、立場上、關係上,還是「對」的。為了不致引起誤會,就得先打個招呼,聲明自己的本心是「不過」,而非「不對」。如果不打招呼,直統統的就說「不對」,便等於說不想和對方「面對」,或認為對方不夠資格「面對」自己,那就無異於翻臉了。因此,儘管那些和對方不同的觀點意見終歸還是要說出來,但,是先說「不過」,還是先說「不對」,引起的心理反應卻大不一樣。

所以要面子是能被中國人所理解的角度。與面子有關的事情,大家也愛看,喜看。譬如撕逼,譬如看人家出醜。小丑式的嘲弄別人在國外極具愚人的精神,在東方多為中國文化背景影響的人所不恥。因而愚弄這種行為原則上講,對中國人的傷害是極大的。

政府要宣傳民族英雄,科學家,主要領導人形象,但又不能太過於突出「復仇」這個主題,最好的角度就是面子,又能表現人的機智,又看上去不那麼計較。在中國非但林則徐「要面子」連哥倫布也要豎個雞蛋「尬要面子。」這些故事真實性都不可考,卻為人津津樂道。


段子 跟你提問一樣


不會說話,那就請你閉上你的嘴。

故事本身是個有意思的好故事。聽個樂。

以上是我的全部觀點。

至於真實性、東西方文化、民族自信之類的延伸,個人認為過分解讀,掉了書袋,但說說也行。

一些答案居然能寫出西方自由獨立精神,東方群體文化的長篇大論,很好,沒什麼不可以的,自由討論嘛。

但你聽個段子都能扯出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優越性,這我就不太開心了。

戲有點太多了……吃個飯也不忘捧幾下洋大人,踩幾下同胞 ?

跪久了?


推薦閱讀:

佛陀為什麼要教我們感恩?一切不是我們修來的嗎?我好苦惱。?
如何看待同學經常看電影卻從來不去電影院的行為?
那些罵阿嬌的男人,到底抱著什麼心態?
如何評價「愛違反校規,不怕老師,長大之後就會沒有底線蔑視法律,道德低下」?
面對網上鋪天蓋地的「壞人變老」的指責,為什麼老人們不出來為自己發聲?

TAG:道德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傳統文化 | 中華文化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