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刺客聶隱娘的評價兩極化?

如何看待刺客聶隱娘的評價兩極化


我剛看完——來說一下下:我覺著現代的人還接受不了這樣的電影,畢竟經歷了數字電影的視覺效果,好萊塢電影的視覺轟炸和刺激,和動作,科幻,碟子等題材電影的影響,突然來了一部用膠片來拍,不用特效,無明顯高潮(連打鬥情節都很克制,沒有華麗炫酷的動作之類的),很多的緩慢空鏡頭——這樣的電影,絕大部分觀眾是接受不了的。

這是時光網一個差評的觀點,可能說的太過了但是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電影觀眾的想法。

我是學戲劇影視文學的,我也承認電影的故事性很弱,沒有什麼人物性格的渲染和情節的鋪墊,沒有對人物的衝突和矛盾來做刻意的描寫,所以我沒有看到人物的心理掙扎和情緒的反應。候導捕捉到了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斂性,就感覺電影的人物完完全全是那個古老年代人的真實寫照。

我看電影,一開始被黑白的膠片質感震撼了——上一次被如此深刻的震撼是看《都靈之馬》,開頭人趕馬車在勁風中前進的長鏡頭的黑白質感是如果的真實,傳達了紀實性的電影美學。就憑開頭的那短短几分鐘,我就特意關注了電影的拍攝——果然,很震撼,絕對的大師風範!!!如詩如畫的湖面,空靈的迷霧樹林,等等,就連電影裡頭絲絲颯颯的風吹樹葉也給我一種真實到可以觸摸的感覺,讓人陶醉其中。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看電影並不在乎鏡頭,環境音,包含自然光,服飾這些形式的東西,而關注內容——說白了,大家就去電影院看一個明明白白,跌宕起伏的故事。戛納是世界藝術電影的天堂,而奧斯卡是商業電影的聖地(當然像《藝術家》這樣的電影獲奧斯卡是特例)。

我是抱著去膜拜大師的心態去的,所以沒覺著失望;《聶隱娘》不是好萊塢大片,所以就不要抱著去看《終結者》《侏羅紀》這樣的大片的心態去看,更不要用評價這樣的電影來評價《聶隱娘》——這是對電影,對包括導演,演員這些電影製作人的尊重,也是對其他觀眾的尊重。謝謝


如果你是為了「爽一下」去看這部電影,那麼不好意思,你很可能會失望,甚至在電影院里睡著。

但電影的目的就在於讓觀眾爽嗎?對於商業片來說,或許是的。但爽過之後的若干年,你還會記得它嗎?我表示懷疑。

有些電影並不是為了取悅觀眾而生的,例如《羅生門》,例如《聶隱娘》。你看這些電影時可能會困,可能會煩。但如果你靜下心來跟著導演的節奏,你會發現它的好。

這些電影不會讓你看著爽,但它值得你用若干年去品味,用一生去懷念。

這樣的電影註定成為經典。

《聶隱娘》算是一部。

光是那句「一個人,沒有同類」就足以讓人回味一生。

這是一部帶有強烈導演風格的電影,可以說這部再次定義了「武俠」,這種「武俠」的名字就叫做「侯孝賢」。

大量的空鏡頭,極少的台詞,不用特效,屈指可數的打鬥場面……這就是侯孝賢的風格。不像好萊塢的大片,穩穩地抓住你的笑點、淚點,他的電影就像一條溪流,不緊不慢地往前走,沒有高潮,甚至有點悶。

但如果你問,真正的武俠是什麼樣的?真正的唐朝又是怎麼樣的?可以說這部電影最大程度地還原了武俠,還原了唐朝。這也是他一貫的紀實風格。忍隱、內斂、含蓄……這是他的風格,也是中國的風格。

不同於其他導演,侯孝賢並不側重於講故事,他更像是一位詩人。如果是故事,必定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但如果是詩,那麼,只要美就夠了。

毫無疑問,《聶隱娘》足夠美。

流水聲、風聲、樹葉摩挲聲……光影、劍影、人影……室內是工筆畫,室外則是水墨畫。

吃慣了爆米花,突然品一杯泉水自然會不習慣,評價自然也會兩極分化。

但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樣的電影始終是我們的幸運。


《刺客聶隱娘》一點都不難懂,只是沒有太多廉價的快感

文/鐵任

《刺客聶隱娘》終於公映了,可以預見的,和戛納首映效果差不多,一劍驚起千層浪,很多觀眾都被震驚了,面對這樣一部與眾不同的武俠愛情片,糾結於自己的見識和領悟力是否夠用,能不能看懂的問題再度眾說紛紛。

《刺客聶隱娘》真的很難懂嗎?好在哪裡?看這麼高層次的電影要做哪些功課,是不是要熟讀原著,是不是要先看幾部侯孝賢電影。每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一點都不難懂,反而特別簡單、清晰、直給,特別像當年的《冬冬的假期》,講的就是刺客聶隱娘回家又走了,其間的所作、所為、所感。

時間地點人物,都不複雜,一小段劇情簡介就能夠闡述清楚。番鎮時代,魏博武將聶鋒的女兒聶隱娘被道姑帶走,培養成劍術高明的女刺客,派到家裡,任務是刺殺青梅竹馬的表哥田季安,此時田季安已是魏博的主公,關聯著一方水土的安寧,聶隱娘反過來幫助田季安平定了魏博的宮斗與內亂,然後與新結識的磨鏡少年牽驢而去,隱身到浪漫江湖中。

然後,就沒有以後了,一個少女的「假期」,聶隱娘回到故里,睹物思人,回想起了嘉信公主,回想起了少女時代和表哥的婚約,透過江山征伐,看到了人情世故的真相,放下愛情和暗殺任務,翩然離去,就這麼簡單。至於會呼吸的時空,美到不忍看的風光,精心考據的道具服飾和台詞,若隱若現的留白,都是襯託人物的工具和背景,接收到美感就夠了,不必給給它賦予額外的意義。

現在來講,一部新的電影出來,大家願意聊一聊,贊或彈,都是好事,符合互聯網信息交互時代的特徵。但這些都是觀影之外的附加值,喜不喜歡一部電影,憑自己的喜好就夠了,如果有興趣,再去了解一點背景是好事,拿別人的觀點來加深一點理解也無不可,切忌不能人云亦云,用別人的意見扭改自己的體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觀影最重要的是私人感受,就像同樣讀《紅樓夢》,有人會感嘆悲傷,有人興高采烈,有人不明覺歷,還有人看不到幾行就丟在一邊,紅學家能說出幾個G的論文,讀的人是你自己。

所見即所得,這是看電影的第一要義。不要聽專家意見,大多數專家都有化簡單為繁雜的本事,越是專家越是沒譜,哪怕他看過侯孝賢的十八部電影,懂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懂重什麼方法派和體驗派,什麼思想,美學,時空,這些有的沒的話題,就像腦筋急轉彎一樣,想多必亂。

有些人可能會說,還是覺得《刺客聶隱娘》難懂,人物關係和故事都沒講清楚啊,那也沒辦法,電影不像電視劇,來龍去脈鋪上個十集,再來十集慢慢扯皮進入正題,更何況侯孝賢又是一位專註於做減法的導演。這部電影的故事是簡單的,畫面是抒緩的,可情節是變化的,脈絡是緊密的,台詞不算多也不算少,每一句都有用,都在交待了人物關係,都在交待事件發展,人物的每一次出場,全是主線,沒有旁枝,更無廢筆,有時候可能錯過三兩句台詞,故事就有了盲點。

十幾個重要人物都有身份關聯,情義、恩仇,前塵舊事,當下愛恨,躊躇、決斷,像刺客的劍一樣,乾淨利落,像聶隱娘的腳步,踏雪無痕。別指望出去接個電話去趟洗手間回來,還能無縫連接。這是侯孝賢值得尊敬的地方,他是真的愛電影,愛觀眾,才不計成本的提供有誠意有檔次的服務,拒絕提供廉價的快感,這也是自己老公和隔壁老王的區別。

大家都不習慣看《刺客聶隱娘》,正是因為當下的風氣不佳,華語電影多數都太圓滑,為了利潤最大化,討好獻諂媚,不斷的加料,加打戲,激情戲,撕逼戲,加小鮮肉,加話題,這樣的電影確實可以讓觀眾產生一種可以任意踐踏的酸爽,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刺客聶隱娘》一定不是迎合大多數的那種,但它一定是一部經典,可以流傳很多年。鑒定完畢。


說白了,就是考驗一下觀眾的審美,品味和閱片量。藝術就是藝術家在high,你能不能high得看你到沒到那水準。

好電影也是在挑觀眾的~


本狼初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若答案有不嚴謹的地方,希望知乎的小夥伴們能及時指出;若要拍磚,請輕拍~

進入正題前,先告訴各位,本狼並未去影院看過該片(窮啊~),也沒有從網上下載該片看來(對既沒有視覺奇觀的影片也不以敘事為主的影片不感興趣),所以在此,本狼僅對本片評價兩極化的現象發表些看法。

進入正題~~~

首先,本狼對於《刺客聶隱娘》票房撲街的事情說:活——該!

為什麼?

因為《刺客聶隱娘》違背了電影創作的定理。

大多數人從網上可得知這片的口碑呈兩極化,這是因為:給五星的大多都是專業影評人和高端觀影人士(以及水軍),給出差評或一般評價的大多是普通觀眾。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因為他們的關注點不同。影評人和高端觀影人士主要關注的是影片的深度和藝術性,給他們的內心感受、傳達精神以及對電影業的貢獻;而進電影院觀看《刺客聶隱娘》的普通觀眾大部分都是主要關注的是娛樂性,視覺刺激性。

《刺客聶隱娘》何以令國內兩個不同關注點的觀影人群對立?

其實,當這部獲得戛納獎的影片在國內各大電影院上映前,各大國內媒體,知名或專業的影評人乃至水軍給出高度評價並向普通觀眾大肆宣傳時,評價兩極化的現象已經註定會出現了;而這部電影在全國各大電影院上還沒上映時,它的票房已經註定撲了。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侯孝賢導演創作該片時無視了最基本的電影創作定理;中國電影院只有一種院線。

請看部分製作資料:

中文名:刺客聶隱娘

外文名:The Assassin

其它譯名:聶隱娘、黑衣の刺客

出品公司:光點影業 (中國)

發行公司:銀都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中國台灣

製片成本:9000萬人民幣

拍攝地點:內蒙古;神農架;涿州及日本京都

拍攝日期:2012.09.25-2014.01.13

一般來說,國內A級片和(不是A片啊!!!)製作規模都不少於8000萬RMB(好萊塢的A級片則不少於8000萬美刀),A級製作的電影往往要求受眾範圍廣泛,這就要求作品有吸引觀眾的流行商業元素,相當講究的美術設計,且故事劇本大多是經典設計(以及某些類型常規)。這樣這部電影才能獲得高票房。

(經典設計:即大情節,指圍繞一個主動行動的主人公構建的故事,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慾望,與主要來自外界的對抗力量進行抗爭,最後到達一個表現絕對而變化不可逆轉的閉合式結局)

而一旦這部影片的故事設計偏離經典設計(大情節滑向小情節,反情節,非情節),又缺乏商業元素時,觀眾的數目就會不斷縮減,而觀眾數目的縮減,電影的預算也勢必隨之縮減。

這是定理。

而《刺客聶隱娘》,則是一部有著強烈的作者電影風格的古裝文藝片(連謝海盟都說這不是武俠片)。沒有屬於經典設計的故事情節,且沒有集合時下流行的一些商業元素,卻有9000萬元的電影預算,還在各大影院上映(首映當天排片率約為18~22),這種行為相當於在好萊塢給伍迪艾倫用9000萬美元拍了一部《星塵往事》在全美各大影院上映。。。。。。票房註定撲阿!

更加蛋疼的是,營銷團隊宣傳時,給這部片的類型定義是武俠片;而影評人和高端觀影人士以及媒體肯定影片的同時向普通觀眾推薦:這是一部畫面美藝術美兼有的唐代古裝動作片,還獲了戛納獎哦~

然後,大部分觀眾在影片上映前都滿懷期待:這會是一部有著侯孝賢導演獨特風格和會有著金庸式快意江湖的武俠片~但當他們走進影院一睹影片的真面目時,自然大失所望——既沒有多少武打鏡頭,也沒有多少值得供他們消遣、娛樂的內容,只有晦澀的台詞,充斥著整部電影的唯美乃至定格的長鏡頭。

可以理解,觀眾們是失望的。對他們來說,這種電影不應該在各大電影院里觀看(尤其國內沒有藝術電影院線)。大部分觀眾除了會給出看不懂,沉悶的評價以外,還會感到上了營銷團隊和影評人的當,自然會對他們的觀點和稱讚表示否認甚至予以反駁。因此,這部影片在大部分普通觀眾中,口碑一落千丈。而貢獻票房主力卻恰恰是這些普通觀眾。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刺客聶隱娘》連投資成本也回不了了。

還有一點,國內只有商業電影院線,卻沒有能達到一定商業規模運營的藝術電影和小眾電影的院線,所以藝術片及受眾小的電影是很難賺到錢的。而 反觀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美國,不同類型的電影會進入不同類型的院線,各自有自己的發揮空間。比如像《速7》、《復聯2》這樣的影片主要進入商業主流影院,它們大多是多廳影院,主要消費群體就是青少年。第二類是只有一兩塊屏幕的藝術影院,主要放映獨立電影、外國電影以及重播經典電影。第三類影院則是汽車影院,它票價低廉,主要放映低成本電影。正因為層次分明各自又具有一定商業運營的規模,大家才能各得其所,互相不構成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

這就是本狼認為《刺客聶隱娘》獲得觀眾認可失敗的原因:一部受眾範圍狹隘、有著作者電影風格的古裝文藝片卻有著A級片製作的規模。


不是專業影評人,但故事情節如此模糊(主旨是個啥?我能想到至少3、4個),前後場景銜接不暢(怎麼就找到那個番僧了?要去新羅,整容去了?),鏡頭拖沓(喝葯的那個),台詞生板斷句都成問題(你到底是稟老爺還是稟大人?)。真是可惜了男神倪大紅的演技。這片子跟審美沒關係,侯大導演講故事的功力就是呵呵噠。略去人物對話我還以為是拍紀錄片呢


你聽說過青鸞舞鏡的故事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被斷頭的瑪麗王后?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校長推薦《平凡的世界》給新生?國內外是否有這樣的先例或傳統?
從故宮到靈隱寺,星巴克一直扮演什麼角色?
明末為什麼是女真崛起而不是蒙古?
如何嘲諷動不動就說「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渣渣?

TAG:電影 | 文化 | 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