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北京長大是種什麼體驗?
小時候家在宣武區,不到30平的小房子。
初中在崇文區,前門附近。操場只有160米。高中在東城區,那時候崇文東城合併了。大學在朝陽區。搬家到房山區,換了50平的房子。現在工作了,在海淀區。十多年過去了,頭兩天回宣武看了看,家門口的北緯路中學被拆了,天橋四面鐘八大怪還在,德雲社好像也關了。小區的人還是那一群人,老人在院里坐著扯扯閑篇兒,去陶然亭永定門溜溜彎兒。不過好像不怎麼看到小孩子了。可能是因為宣武教育資源太匱乏,我們這一波孩子長大了,院子里就沒點兒新鮮人兒了。很多人都像我家一樣,搬到5環外了,家裡出租給外人,其實也不一定都是外地人租房子,宣武區房子都小,一家好幾口住不開,有些本地人就租一些附近的房子。變化不大,還是一個破舊的小區,即使建了天橋劇院什麼的現代建築,也不能作為宣武標誌。宣武還是那個宣武,住著慵懶又和善的人們。我家在奧運春天,林翠路旁邊
3 歲 05年左右開始住 當時旁邊還有監獄 後來改成森林公園10歲出國了4年半沒回去17年回去了 終於有見到了我的家北京對我有多重要沒了北京我還是我嗎沒有趕去上新東方泡泡英語的堵的一動不動的中關村大道沒有火車經過自行車都等著的五道口(現在已經沒了)沒有清華下著小雨天里的假山後的小池塘沒有森林公園裡的小白條魚 和那年冬天拉隊的天鵝 還有穿著輪滑鞋不敢下坡而趴下去的我沒有農大對面的夜市裡賣的臭豆腐(現在沒了)沒有在金源上完學而思的放鬆的樂酷和寵物店沒有可以讓我窩一天,中文去對面吃麥當的中關村圖書大廈沒有讓我盲目崇拜的人大附沒有那讓我驕傲自豪的中華歷史沒有我最帥最莊嚴最神聖的故宮(原諒我小學生文筆)沒有有BT辣烤串的後海沒有好多好多而沒有了這些我就不是我了謝謝北京,我愛北京我感謝世界上有這所城市地存在 有誰知道我把我多少的愛留在那裡了啊圖片: 家 by 陳丁鼎男友名京晨,山東人,跟父母在北京長大,他跟我講起小時候住在頤和園旁邊的四合院,跟小朋友走偏門(現在已經沒有了)不掏門票就進去玩捉迷藏的時候把我羨慕壞了,要知道,那可是國寶級的園林啊,我一個喜歡建築的人的天堂,可是對他來說平平淡淡,沒什麼,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捉迷藏。不過好像生活方式上差異並不大,不過是我在河北的自家院子里曬著太陽躺在水盆里洗澡,他在北京的四合院里的水盆中玩水罷了
首都兒童的快樂,你們真的無法想像。看哭了!1982年北京孩子超幸福的六一節!【新影】孩子們的節日_人文歷史_紀錄片_bilibili_嗶哩嗶哩
強答一下~
體驗就是和別的城市孩子沒啥區別,可能就是北京選擇面廣一些。小時候互聯網沒有這麼發達,外地人口沒這麼多,生活更樸實,逛名勝古迹、逛書店、好好上學、上課外班,冬天滑冰、夏天游泳啊,逢年過節走親戚~
我從小在北京北五環外大院長大,不過身份證是110102,西城是我的根~50年前我長大的地方可是屬於河北的~
從小到高中畢業之前,主要求學在海淀,上的學校是一些區重點市重點,我可是從小被爸媽要求周末去上課外班,在海淀黃庄一帶的各種輔導機構輪流上課,體驗了海淀拼娃的殘酷和血腥……
我爸媽周末有空還是經常帶我進城玩兒,那時候我們那只有幾趟進城的公交車,那時候堵車可沒這麼嚴重,40分鐘就能到德勝門啊,倒個5路22路,西單、天安門、故宮、景山、北海全部刷起。
小時候的我還不是個吃貨,不過老爸老媽經常帶我去褡褳火燒、華天小吃、新川麵館、白魁老號一類的老北京小吃,護國寺也是很常去的一條街,護國寺小吃總是人滿為患啊。
周末在城裡玩兒完,傍晚回家會在新街口換車,那時候經常去新街口那個知名的稻香村買電烤肉串,最近這個肉串又重新經營啦,在朋友圈也刷屏了一陣。
小時候最經常逛的其實是西單圖書大廈、中關村圖書大廈,偶爾去海淀書城逛逛,買很多被我媽吐槽的青春純愛小說o(╯□╰)o另外北京的孩子絕對不能錯過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啊,那時候淘寶買原單基本還不成氣候,我經常會在聚龍、天樂之類的地方人擠人地逛,經常淘到一兩件號稱原單的衣服,款式不錯,價格很便宜~最近逛到動批,那已經全清空了,升級成金融廣場,真是感覺北京的產業結構迭代太猛烈了,多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業者又被清出了北京。
09年以前,海龍、鼎好還是很有人氣,裡邊的商販也沒有後來這麼沒有底線,我經常和老爸去這些電子城逛,買了第一台相機、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第一個MP3、第一個MP4,經常是我考試得高分,老爸獎勵的。
不過我小時候主要在北城一帶轉悠,南城一帶基本沒去過,直到後來工作了才去了南城,丰台一帶吧,真沒想到南北城差距這麼老大。
我家在北京丰台,位置很微(gan)妙(ga)。往東一條街是西城,往北一條街是海淀,往西往南是丰台。我家就在北京一個外來務工人口的重要樞紐站的附近…小時候也是住在衚衕里的,和發小打鬧跑過時,會聽到腳步「咚咚」的回聲。頭頂上有鴿子呼啦啦飛過,有老街坊家裡是養鴿子的,放學時能看到站在屋頂揮大旗子的大爺哥哥什麼的。太爺爺家的老院兒里有棵柿子樹,中式的老屋檐,每年都會有燕子。門前有個巨粗的老槐樹,幾百年了吧。現在被保護起來了。以前還有三個廟,修三環的時候礙事兒給拆了,我爸說小時候他們都在廟裡上課。哦對,我家也是種地的哈哈哈,以前都是分生產隊,家家都有大棚,我爺爺是鉗工,所以家裡條件還不錯。種出來的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會騎板兒車拉到城裡,拉到廣安門,賣給「城裡的北京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不,北京近郊區人哈哈哈,大學的舍友都說我的口音很重,嗯…畢竟南城嘛哈哈哈。我特別喜歡學天南地北的方言,而且被她們誇我學的很像!我覺得很有意思啊,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研究自己的家鄉話呀,畢竟那裡是記錄我們成長的地方,是我們一輩子的印記。(跑題了……)以上~
從幼兒園到高中 沒離開過宣武區 姥姥滿族人 幼兒園裡仁街 小學牛街回小 初中虎坊橋 高中右安門(大學不說了有點慘)記憶里的北京 是我的童年
最大的體驗就是作死很容易,成功太難了。
馬路上踢過球。別人院里打過棗。公園水管邊洗過澡。地鐵口前乘過涼。天an門前喝過北冰洋。公交車上拉過閘(就是自帶2根犄角,搭在線上的有軌電車,有時還能看到司機下來耍竹竿)。水塔上面尿過褲。配電室里拔過線。回族門前騎過羊。
感謝各位容忍一個熊孩子在大小角落作死,並保證他的每一次計劃都失敗了。
感覺就是經常懷念自己的家鄉啊。從小就希望長大後能悠哉悠哉的過自己的小日子 ,結果現在被逼到買最貴的房,走最堵的路,呼吸最髒的空氣,天天還要被人噴。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個體驗。心酸?無奈?反正都沒用,北京是全國人民的首都,不是你北京人的家鄉。
a就是看著房價一點一點漲上來看著煎餅從3塊倆雞蛋到6塊1雞蛋看著樓越來越多,看著交通越來越堵看著從小到大坐了12年的36路改線看著宣武沒了看著大雪山攔起來了…
體驗到了一個城市記憶的消失殆盡。體驗到了以後或許不再有"北京人"
我猜題主應該是保定或白溝的吧!
小時候住在西山腳下的院里,高中以前基本沒出過這個院,我所以為的北京就是這麼個院子。後來上了高中出了院,到了西城,我不會坐公交車,不會坐城鐵,連過馬路都要看好久才敢過。我直到大學才知道,原來高中晚自習我抬頭就能看到的那片樓是金融街。大學後搬到了北五環外一點,依然是北京的郊區,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兒什麼人都有,熱鬧帶點亂。現在,工作在東單,每天面對這裡的繁華和人流,但這裡的繁華和喧囂好像都與我無關。每當心情不好或者想要放鬆的時候,都會回西山腳下的那個院,每一處都會勾起我的許多回憶,走過的路,上過的學,一起長大的的小夥伴,這裡的記憶叫童年。
我有個朋友是北京姑娘,88年出生,家住大柵欄兒。豆瓣認識的,09年來東北瀋陽玩兒,我接待的她。我問過她,從小在大柵欄兒是什麼感覺(體驗)?她說,高中時候家門口出現了好多遊客,不能像以前似的隨便穿個睡衣就出去了,後來遊客太多了,她就不愛回家了,自己在五環邊上租了一個房子住,她說回家感覺沒有隱私了。我一直以為她是個老北京,但是和她談話的時候感覺她還沒我知道的地方多呢。她說話雖然京味兒不濃,但絕對比許多不是北京的外地人要地道的多。我問她你說的是不是地道的北京話,她說,我不太地道,衚衕口的大爺大媽最地道。有個回答說北京的東西不見得比其它地方好吃。我這個朋友也這麼說過,她特別喜歡吃老邊餃子。說北京沒有這麼好吃的餃子,以至於我陪她連續吃了兩天餃子。她還說西塔的烤肉很好吃,五道口兒那邊不如西塔一半兒好吃(我也不知道五道口是哪兒)。
我家住在磁器口北河槽衚衕,小時候和發小兒採桑葚;摘不知名的小果子吃,滿手都是紫色;在崇豫賓館門口dei(一聲)ta(三聲)(就是拿木頭塊扔,看誰被砸出界);我和奶奶在門墩上玩;街坊老太太揪小雞兒……
現在都找不著了以前住衚衕的時候,鄰里街坊的都互相照應,現在?呵呵,就是住個對門也相互不認識吧!以前北京大街面上很少能看見隨地吐痰,現在?只有天安門看不見吧!以前住衚衕,想去哪,騎個26車就到了,現在?恐怕自行車道全是私家車了吧,時不常的還能看見私家車逆行沖著你就開過來了!以前住衚衕,到處能看見文明古迹,現在?連個讓你回憶的地方都欠奉了!以前住衚衕,大家都愛北京,現在?大家都愛利用北京,呵呵,你懂了么?
推薦閱讀:
※求北京青年旅舍推薦?
※如何評價永動機樂隊?
※北京街頭賣蛋撻的年輕人是來自什麼組織?
※你為什麼來到北京又為什麼留下?
※真正的勇士,敢於現在去北京搶房!
TAG: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