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小在北京長大是種什麼體驗?

坐標宣武,家裡全是110104,小時候不愛住平房,雨天積水,秋天積土,冬天積雪,等大了,父母兩邊的老房子全讓拆遷了,才覺得這樓房真沒平房住著有意思。


貼照片嘍


體驗就是我們的家已經被攻陷……我們再也找不回兒時的那個北京 從小在二環里長大 現在被趕到四環外 北京人喜歡安逸的生活但現在卻被人詬病為懶 好吧 那就懶吧 還我北京……


我家住西城區,西城區的邊上,臨近海淀區。

小時候,有時晚飯後,我媽會帶著我到某大樓門口玩。那裡有些台階,還有些大柱子。很多孩子在那裡玩的。後來才知道,那個樓是住建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部委還挺親民的呢,當年。

小時候生病了,就會去離家不遠的兒童醫院(全稱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看病。我那時候天真的認為,天底下的孩子,生了病,都可以到家附近的兒童醫院看病,而且是非常好的兒童醫院。後來才知道,這種逼格和檔次的兒童醫院,北京也只有兩家(城西的這家北京兒童醫院,城東的兒研所)。很多外地的家長,在孩子生了重病怪病時,會千里迢迢帶孩子來這家兒童醫院看。。

沒去天安門廣場看過升旗,,不想早起,懶唄。

活動範圍限於城西,對城東邊非常不熟悉。


春天春脖子短,沙塵暴浮沉天都是黃的,春遊的打打鬧鬧。

夏天悶熱街上都是光膀子赤膊上陣啃西瓜的大叔小夥子們。

秋天是遍地的楊樹葉,那都是我們的寶貝,玩勒筋兒。

冬天是打滑擦,還有天還沒亮的值周生活。

那些個時候,天都是藍的,藍的我們日記都沒法寫。

「今天天使藍色的」,「今天天又是藍色的」……

那個時候下午四五點就放學了,和小夥伴們約在樹林里彈球,操場上玩沙包,豎著兩個小辮兒的小姑娘們跳著皮筋兒,時不時呵斥來搗亂的男孩。那個時候我們男生長得不如她們壯實,都叫她們母老虎。

從沒自己去過故宮頤和園圓明園。現在也還沒爬過長城。

非典那年突然感覺這個城市很團結,看著每天確診病例上升心生恐懼好像看到了動畫片中的末日,當有一天看到確診人數下降的時候就突然懂得什麼叫如釋重負。小腳偵緝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戰鬥力。至今還能再地鐵車窗上看到「XX日已消毒」。

有一年家裡窮盡每一分錢買了一套房,那個時候才幾千塊錢一平方米。

生活在這裡讓你有空閑的課餘時間去談一場早戀,那個瘦小的姑娘到現在還是那麼可人疼。

08年奧運,突然發現自己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看見外國人都fine thank you and you?

然後就是漫長而抑鬱的灰色。童年或者說少年都到此為止了。

現在坐在寫字樓里想像從小到大,對這個城市都有一種隱隱的心疼。

你得到的太多,承受了太多,經歷了太多,到現在也失去了太多。

如果以後天再次變藍,我會跟孩子說這裡是你的根,你驕傲的地方。


小時候在崇文門西河沿的自己家,幼兒園住在定阜街的姥姥家,上學開始住在新源里的爺爺家,都是部隊大院。我是80後,我這個時期的部隊大院已經不是血色浪漫里的部隊大院了。

在紀念碑前入少先隊,去中山公園春遊,過年去地壇廟會湊熱鬧,國慶大慶的時候去天安門翻花兒。

在姥姥家大院里捉迷藏,規則總是不許藏到綉樓里。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和藹可親的隔壁楊姥姥會拿著鉗子給小孩兒拔牙。最願意跟著姥爺上房摘石榴,超級討厭小院里另一棵巨大的香椿樹。上學路上會穿過一片早市,熙熙攘攘的,有菜市場獨特的大蔥味兒。跟我媽一起騎自行車回姥姥家,走煙袋斜街,總嫌棄地看著她吃街口兒大爺的臭豆腐,喜歡數師大門口的石獅子。喜歡上北海蹬鴨子船,去新街口淘打口兒碟。

崇文和宣武沒了的時候我哭了,到現在的快遞地址都固執的寫崇文和宣武。

結婚之後住在東黃城根兒,隔壁的阿姨總是讓我想起楊姥姥,真想告訴她我現在已經不怕拔牙了。

透過窗戶看到霧霾,還真他媽懷念以前沙塵暴來時那突然暗下來的橘紅色的天。


有關於北京的問題麻溜兒的回答出來,誰有這種感覺?誰敢說?誰敢說誰就是裝B。

比如,青雲店大集是幾號到幾號?京天紅炸糕有幾個分店,聚寶源排多久能吃上,這個問題肯定不是所有北京人都能回答上來。

北京很大,包羅萬象,各種文化,各種思想都有。所以很難找出什麼能真的代表北京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的。

就我本人來說,我出生在朝陽區三環外的郊區,從小很窮,我家門口就是菜地,盛產大白菜,附近就是基本農田保護區,種植小麥,我小時候的冬天,就是再小麥苗上踢球的。也有水稻,我母親曾經彎著腰,在收割後的稻田裡,撿了兩大麻袋的稻穗,碾成了大米。小時候我連可樂都喝不起,坐公交為了省一塊錢,我寧可多走兩站路,除了校服,就沒有一件拿得出手的衣服。

上中學後,接觸的人增加了很多,「城裡人」其實是非常嘲笑我們的,畢竟我們就是一村兒比。我們懂的沒人家多,能力沒人家強。各方面都是弱爆了。

北京發展很快,但帶給普通人的更多是絕望,房價在我小時候開始暴漲,當我實習的時候,單位的主管嘲笑的說我這一個月7000塊錢工資,連個窗檯都買不起,還混個什麼勁。而自從開放外地人購車後,北京機動車暴漲,等到我長大了,北京開始搖號了,直到現在,我從一個懵懂少年,搖到了孩子上幼兒園,我依然沒有一輛在北京可以自由使用的車。

當然沒車是不行的,我已經準備用媳婦家鄉的牌照了,恩....坐長途車到麗澤橋兩小時的地方。也許和題主共享了一個地名.....

所以有時候,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人,內心都是很矛盾的,本不是既得利益者,卻被不斷湧入的外地人冠之既得利益者。外地人一邊想辦法掠奪資源,一邊高喊北京人佔有過多資源。一邊罵著平民百姓排外,一邊讚美著真正佔用過多資源的權貴待人有禮貌。

後來自己進入政府部門,幹了個總接觸各種人的工作,比如和企業老闆喝喝茶,聽他們抱怨,給他們提意見之類。而閱歷的增長,接觸陰暗面的增加。網上這些亂七八糟的話,也讓人越來越不想爭執什麼評價什麼。今天這個說拆來拆去活不下去,明天那個說趕人低端。也終於讓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被人賣了幫人數錢。也許多數人還是普遍屁股決定腦袋,只看眼前利益吧。

這座城市是我的故鄉,但是它卻成了一個充滿爭執的漩渦,體驗就是苦澀,麻木。我對這個故鄉已經越來越陌生了。


88年出生,生活在北京將近30年了。

在北京經歷了很多,90年亞運會,99年50年大慶,01年申奧成功,03年非典,08年奧運會等等等等……

感受最多的,是北京這些年的變化,尤其是申奧成功後,2000年以來,北京城大規模拆遷,無數平房、衚衕都已經小時,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的板樓、塔樓。房價也因此翻了有幾十倍……

我家就經歷了2001年的拆遷,10幾平的衚衕平房,拆遷之後回遷給了一套70來平的塔樓兩居,回遷的時候05年放假大概7、8千一平,現在已經轉眼上10萬了。雖然樓房乾淨、方便,但對於很多人,尤其是年紀大一些的人,還是更懷念在衚衕里、平房院子里、遠親近鄰的經常串門聊天的那種親切感。

我感覺北京人和其他城市的人一路成長起來經歷是差不多的,都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上大學畢業找工作結婚。北京戶口的優勢在我看來可能就是上學、高考這部分,北京的大學錄取分數線確實比較低,不過這個分數線的制定原因確實也不太清楚,或許有對北京照顧的因素,可能跟其他地區生源更多也有關,比如河北河南山東確實生源很多~我們同專業的山東同學比我確實高不少分。

畢業之後,選擇在北京工作的北京人,就是比北漂的人少了租房的開銷,生活壓力小一些,也能經常在家陪伴父母。其實,離開家去其他城市或者國家工作可能有各種的原因,但也是每個人的選擇。北京人如果出國去工作留學,我感覺其實也跟北漂的感覺差不多~


作為一個京負代,也就是我有北京戶口但我的身份證號並不是110開頭而是130,我老爸拼了幾十年為我帶來了一個北京戶口,我在北京生,北京長,身邊朋友也都是北京人。

我從來沒有因為身份證號和身邊朋友不一樣而自愧不如低人一等,他們也沒有優越感,北京土著大部分都有與生俱來的謙遜,熱情,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傲骨。

從小在北京長大,除了高考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以外,並沒有其他的不同了,這不還有個波波說我聽相聲很低俗呢嗎。

北京有自己的特色,別的地方也有。

北京有自己的球隊,別的地方也有。

北京有的東西,別的地方大部分都有。


鄙人110101土鱉一枚,家住北二環,現住北二環,就沒離開過北二環!

我是覺得身份證比較好背是一大特點吧,看外地盆友那些332392、231301等等那些開頭的,如果是我,得背一陣子。。。。

小時候在筒子樓長大的,院子里結實了發小一枚、小夥伴若干、看不上眼的若干,反正都在一所小學折騰了6年。。。

我就記著我媽在二樓大廚房窗戶吼我吃飯,以及冬天燒煤爐子,把我校服放煤爐子上面晾著,最後校服一身煙味,還有從家到學校,門到門只需要5分鐘。。。小跑1分鐘就好了~

上大學以前,基本上只認識北二環,默默的覺得南三環以外都是田地,然後長大了長見識了發現原來北京城太大了。。。

現在還是喜歡在北二環住著,一出門就能看見開了10年以上的冰棍批發店,雖然已經換了店主。。。門口菜市場還有那個老大爺賣草莓,雖然只在春節前後出現。。。原來的校外聚集地現在變了大模樣,但是每天還是能路過欣賞下。。。反正,就是不錯~

估計不會離開北京了,不論是霧霾、人多還是啥別的問題,在這習慣了~


體驗最深的就是薛定諤的北京話辣

很多次自我介紹的時候剛一開腔,對方就說嗯北京的吧,說話能聽出來

我:(′▽`??) ???

同樣,還是這群人,廝混久了終有一天又會冒出來跟我說,我xxx朋友那一嘴京片子啊,可逗了,你為什麼就不會說啊(嫌棄臉)

我:╮(︶﹏︶"")╭


110101的來了……東城娃娃都沒有了咯……

東四衚衕串子,從小長大在6條128中旁邊,體驗……都忘了,因為我從東四搬到南二環再到東四環外,再搬就只能去外地了……


幾年前 姚記炒肝

和一姑娘美滋滋的喝豆汁呢

(實際只有我自己美滋滋的)

一個估計是遊客吧 拿著剛點的豆汁叫老闆

「你這豆汁怎麼是餿的啊」

我嘴裡的一點沒糟踐 都噴對面姑娘衣服上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怪誰好呢………


讓不是北京人的人來管理北京 北京能不變樣嗎…

作為一個普通的丰台的人 家裡是平房 小時候四五歲的時候雨後 家前的空地飛滿了蜻蜓和燕子 我就愛拿著羽毛球拍去追它們瘋跑 不過這場景好像我十歲後就沒看見過了

我家以前就是種菜的 所以家前還有一點點空地 三四年前爺爺奶奶身體好的時候會自己種菜種水果 水果種過草莓和葡萄 種兩年後結出來的果還挺甜的了 不過現在沒了

也是三四年前爺爺奶奶身體好的時候 在那片空地挖了個小魚塘 養了點魚 不知道我爹從哪裡搞來的 死一條我家吃一條 不過不好吃 夏天在菜地那烤串吃 挺爽的 菜地里也種了蘇子葉和薄荷葉 裹著串吃特好吃

家裡也有幾棵香椿樹 幾棵棗樹 之前我年年都能吃到嫩香椿 做成汆兒拌面吃讓我這個不愛吃香椿的人都能吃一大碗 棗樹比我爹都要老了 三年前第一次結棗 接了好多棗 真的是壓彎了枝條

棗樹

香椿樹

不過現在都要沒了 我家現在也搬家了 在那裡活了這麼久 離開了也挺捨不得的╮(╯▽╰)╭ 在北京再找一塊這樣的地不容易了

其實好多北京的土話我都不會說 有朋友說我說話有北京口音...雖然我知道他是在開玩笑 我說話只不過有點兒化音 那朋友是南方的不會說兒化音而已 不過有好多土話我現在連意思都不知道我還是有點慚愧的

在海淀上大學 聽外地的同學說覺得北京和自己家那沒什麼不同 也不繁華啊 我聽著也挺無奈的 我家那跟繁華沾不上邊 但是活著舒服自在 原來的家在四環邊上 能有這麼一塊地也不容易 活著不就求個舒服自在嗎 作為一個不求上進的人 我不適合繁華的北京╮(╯▽╰)╭


從幼兒園 小學到初高中都在離家2km範圍內(笑

身份證110108開頭的 與中心城區的很難找到共鳴

尤其是和那些覺得自己生存空間被擠占的

難道有北京戶口就能不努力還不被淘汰?

對北京的春風有著切身體會...真的是「似剪刀」啊

印象中沙塵暴一來桌子上得擦 什麼東西上都是灰

春天的柳絮喪心病狂 經常在樓梯角落看見一大坨

小時候去動物園坐334路 那車門還是折頁的

去紫竹院被模擬的恐龍展出嚇得屁滾尿流

除此之外感覺當時生活挺單調 玩伴只有幾個發小

從5歲開始我空閑時間都被家長安排給課外班了

先是英語 而後的奧數大概是上小學後開始上的

三年級在仁華占坑 記得「能力展示」的幾何題是能量出來的

直到五年級之前我的生活就是周周挨揍吧

到小學三四年級後情況有了好轉

家長為了練車周末帶著我去了不少博物館

一本博物館通票戳差不多蓋了二分之一

當然 最期待的還是去壩上草原 十渡什麼的

到了高中之後活動範圍就更廣了

北京有一個好:鐵路四通八達 尤其是綠皮車多

基本上大多數地方都可以通過公鐵聯運到達

可以說是火車迷的好去處(我覺得也就東北能比了)

像門頭溝的珠窩 密雲的古北口和六道河子 延慶的康莊

都有山有水風景好 非常適合運轉

這也讓我對北京郊區很有感情...(待續


身份證110105。但是小學在崇文上的,上的是著名的崇文小學。全寄宿公立的,記得當時為了進這個學校,家裡託了好多人,因為學校只接收外交部子弟,最後終於花了3萬塊錢贊助費進去了。90年代初那真的是天價啊。每周五中午家長去接,然後周一早晨在送。那個時候家裡住在朝陽,北三環外,從培新街到家裡覺得真是遠啊,那時候的北京感覺很大,從哪兒到哪兒都挺遠的。不像現在,覺得北京雖然大,但是坐起車來到哪兒都不怎麼遠。後來家裡搬到了東城,北二環外,上學在燈市口,每天都騎車上下學。會路過雍和宮,東四十條,東四啊,覺得都是北京的精髓,想想真是懷念。還有印象深的就是我奶奶在學院路有一套房子,以前我爸媽沒房的時候,我們會去那裡住,我小時候那邊就一輛公交375,很久才來車,然後擠的根本上不去。我媽抱著我,一定得上去啊,所以每次都是拼死拼活的往上擠。我出國8年了,也移民了,但是還沒有入籍,大概是因為我捨不得我那北京戶口吧,哈哈。現在回北京,早就沒了小時候的味道,但是那裡無論怎樣都是家。


高中才知道清北人在北京,上大學後第一次去國圖,大二第一次去故宮。上大學後第一次去三里屯、國貿,跟村裡人第一次進城似的,看啥都新鮮,你是不是以為我住在偏遠郊區?錯,我出生在新街口,在奧運村長大高中在柳芳上的(離三里屯、國貿很近)。然而!我就是這樣不熟悉,感覺是一個陌生的城市!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