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無法解釋世界上第一個人來自哪裡?
也無法解釋第一隻猴子來自哪裡。
不知者就彆強答和腦補了。
雖然之類問題不關佛教宗旨,那就是苦及苦滅,但確實有經典解釋了這個問題。
詳見《起世因本經》。
我白話大概說一下,人是光音天天人墮落而來。哈哈。
1、
佛教認為,世界上第一個人,來自於我們給他取了「世界上第一個人」的名字,然後大家接受了。
無論他是從哪來的,是猴子變的,還是爸媽生的,還是神造的,反正,在他之前,誰也沒有得到「第一個人」的名字。
就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人是進化演變來的,通俗地說:猴子變的。但肯定不是猴子一下子就變成人,而是兩個猴子生了一個小猴子,小猴子也不知道它是誰,後來的生物學家往前搗,搗到這個小猴子,說:「行,就你了,你就是世界上第一個人。」 從此以後,它的後代,就成了人。
它的父母之所以不是人,是因為「第一個人」,是從命名來的。
不然,你覺得呢?
你能說說除了命名之外,「第一個人」還能有別的任何來法?
2、
世界上第一個板凳,怎麼來的?
也是來源於命名。
從前有個能坐的東西,但「板凳」這個名字還沒出現,那個東西或者叫其他名字,或者沒名字。
有一天,某人說,這是「板凳」。
以後,類似的東西就叫板凳了。
最早被叫做板凳的東西,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板凳。
同理,世界上第一條內褲,也是來自於我們把它叫做「世界上第一條內褲」。
在沒有「內褲」這個名字之前,有「布」的名字,某天,某個熊孩子拿一塊布往大腿中間一兜,或者往腰裡一系:「這是內褲」。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條內褲。
當然,如果大家不承認,那還不行。你說你的內褲是世界上第一條內褲,我說我的內褲是世界上第一條內褲,得不到大家認可,就不算數。
一旦大家認可,「名言共許」,它就成立了。
3、
佛教認為,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
從因緣生,就是沒有自性的。
人,可以說是從他爸生的,可以說是從他媽生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從因緣生的。
第一個人,雖然也是爸媽生的,但是他的爸媽,一定不能被命名為人,否則,就違反了「第一個人」的定義。
或者有人說,世界上第一個人是從外星來的,從別的宇宙來的。就像一塊最早沒有人的島嶼,有一天來了一個人,從此在島上繁衍下去。這依然是因為我們把他命名為「這個島上第一個人」。
如果不命名,雖然他是第一個來這個島的,誰care呢?
如果我們定義「這個島上第一個人」為「在這個島上出生的第一個人」,縱然他是第一個來這個島上的人,他也不是「這個島上第一個人」。
所以,「這個島上第一個人」,只能取決於定義。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個「第一」,很多個「最」,比如有人是在五道口唱歌最像李宗盛的,如果沒有人叫他「五道口李宗盛」,誰會在乎到他的這個特點呢?
4、
從因緣生的一切法,既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他生」的,也不是「自他共生」的,也不是「無因而生」的。
而是從種種因緣的聚合而生的。
除了名字是專屬於它的,並沒有任何別的專屬於他的東西。
第一條內褲除了「內褲」的名字專屬於它,別的東西都屬於「布」。第一塊布除了「布」的名字專屬於它,別的東西都屬於「線」。第一個人除了「第一個人」的名字專屬於它,別的東西都屬於猴子,或者其他靈長目動物。
沒有什麼是「我」的,除了名字。
這就是佛教的看法。
除了基於「名言共許」的定義之外,沒有任何辦法,成立「世界上第一個人」。
當你做夢,夢裡成為張三的時候,以夢中張三的視角,張三能追溯自己從哪裡來么?當你頭被撞一下,眼冒金星的時候,你能知道第一個金星是哪顆、從哪冒出來嗎?我們定義「第一」的時候,隱藏了時間和空間判斷,沒有時空的話,其實無法定義第一這個概念,那麼時空就成為第一的前置解釋了,第一也就不是第一了。但離開生滅變化的物質,我們又無法定義時空,於是這樣就會發現,在第一因這個論題上,是幾個概念來回循環的,有悖論。按佛教的解釋,就是我們的識知錯亂了,這種問題,不是錯亂之識能明白的。
佛陀教法不負責解釋世界上第一個人來自哪裡,佛陀教法只負責解釋苦、苦的成因、苦的滅去和如何滅苦。除了苦集滅道四聖諦,佛陀沒有系統的討論過其他任何問題。
然而,在佛陀闡述四聖諦相關的一些觀點時,也曾順帶的提到過關於世界起源、人類起源的話題。由於這並非是修行的重點,所以我並沒有做太多的筆記,想起來一些是一些吧。
首先是一切的起源,或者是輪迴的起源。在經藏·相應部中,有專門一系列無始相應的經文,內容大意是輪迴是無始的,我們經歷了太多的苦,而且如果不能夠及時離苦,我們還要經歷相當多的苦,因此我們要精進的修行離苦。其中在經藏·相應部·無始相應·草木經中,佛陀對輪迴是這樣描述的:
比丘們!輪迴是無始的,無明所蓋、渴愛所系之眾生的流轉、輪迴,起始點是不被了知的。
我對於這句話的的猜測是這樣的:佛陀具備三明六通,而且是最頂級的神通,能夠觀察到極其漫長的前世;然而在佛陀觀察相當長的時間後,並未找到最初那個點。因此佛陀最終得出了「輪迴是無始的」這個結論,理由是佛陀並沒有搜尋到起始點(如果有的話)。
關於這個世界的開端以及世界上的第一個眾生,佛陀倒是談過一些。
經藏·長部·戒蘊品·梵網經,由佛陀在遊行中對比丘所說,首先講述了小戒、中戒和大戒;然後佛陀講述了幾種錯誤的世界觀以及這些錯誤的世界觀的來源;最後佛陀講述了能夠導致解脫的正確的世界觀。其中,佛陀在談到認為世界」部分常恆,部分非常恆「的世界觀的來源時,曾經談到過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第一個眾生的起源:
某部分常恆論
比丘們!有一些某部分常恆論、某部分非常恆論的沙門、婆羅門,他們以四種根據安立真我與世界是某部分常恆的、某部分非常恆的。由於什麽、關於什麽而那些某部分常恆論、某部分非常恆論的沙門、婆羅門尊師,他們以四種根據安立真我與世界是某部分常恆的、某部分非常恆的呢? 比丘們!有時,在某時或其他時候,經過長時間後,這個世界破滅,當世界破滅時,大部分眾生往生到光音天,在那裡,他們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 比丘們!有時,在某時或其他時候,經過長時間後,這個世界轉回,當世界轉回時,空的梵天宮殿出現,某個眾生以壽盡或福盡,從光音天身死後往生到空的梵天宮殿,在那裡,他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長時間住立。長時間在那裡的那個單獨者生起不居住的狀態、不歡喜、戰慄之心而想:『啊!但願其他眾生來此處。』那時,其他眾生以壽盡或福盡,從光音天身死後往生到空的梵天宮殿,成為那個眾生的共住者,在那裡,他們也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
比丘們!在那裡,第一個往生的眾生這麽想:『我是梵天、大梵天,征服、不被征服者、全見者、自在者、主宰者、製造者、化作者、最高創造者、操縱者、已生者與未來生者之父,這些眾生由我所化作,那是什麽原因呢?以前,我這麽想:「啊!但願其他眾生來此處。」像這樣,這是我的心的願求,而這些眾生來到此處。』 而後來往生的那些眾生也這麽想:『這位尊師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征服者、全見者、自在者、主宰者、製造者、化作者、最高創造者、操縱者、已生者與未來生者之父,我們由這位梵天尊師所化作,那是什麽原因呢?我們看見這位第一個往生這裡,然後我們往生。』 比丘們!在那裡,第一個往生的眾生是比較長壽者, 比較美貌者,比較有大力量者,而那些後來往生的眾生是比較短壽者, 比較丑者,比較無能者。 比丘們!這是可能的:某位眾生從那個身死後來到此處,當來此處時,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當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時,以熱心、勤奮、跟隨實踐、不放逸、跟隨正確作意達到像這樣的心定,當如是心定時,他回憶起前世住處,但沒回憶起在那之前的。 他這麽說:『那位尊師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征服者、全見者、自在者、主宰者、製造者、化作者、最高創造者、操縱者、已生者與未來生者之父,我們由那位梵天尊師所化作,他是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將正如等同常恆那樣存續,而我們是由梵天尊師所化作,我們是無常的、不堅固的、短壽的、死去法而來到此處。』比丘們!這是第一種情況,由於該情況、關於該情況而一些某部分常恆論、某部分非常恆論的沙門、婆羅門安立真我與世界是某部分常恆的、某部分非常恆的。
再進一步,根據經藏·長部·世界開端經(27經)記載,這些來自光音天的眾生成為人類的過程是這樣的(篇幅所限,這裡只節選到男女性徵的出現和淫慾法的形成):
襪謝德!有時,在某時或其他時候,經過長時間後,這個世界破滅,當世界破滅時,大部分眾生往生到光音天,在那裡,他們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
襪謝德!有時,在某時或其他時候,經過長時間後,這個世界轉回,當世界轉回時,大部分眾生從光音天眾死後,他們來到此處,在那裡,他們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出現的地味 襪謝德!當時,只有水的存在、黑暗、黑暗的黑夜,日月不被了知,星星、星光不被了知,日夜不被了知,月與半個月不被了知,季節與年不被了知,雌雄不被了知,眾生只名為眾生。襪謝德!那時,對那些眾生來說,在某時或其他時候,經過長時間後,地味在水中遍佈,猶如被加熱的牛乳冷卻後表面上有網那樣出現,它具足容色,具足氣味,具足味道,猶如具足熟酥、具足生酥那樣的容色,猶如小蜜蜂的純蜂蜜那樣的樂味。襪謝德!那時,某位躁動之類的眾生[說]:『喂!這將會是什麽?』嚐了以手指[沾的]地味。當嚐了以手指[沾的]地味時,被迷住而進入渴愛。襪謝德!其他眾生效法所看到的那位眾生,也跟著嚐了以手指[沾的]地味。當嚐了以手指[沾的]地味時,被迷住而進入渴愛。日月的初出現
襪謝德!那時,那些地味被眾生著手以手作塊狀食用。襪謝德!當那些地味被眾生著手以手作塊狀食用時,那時,那些眾生的自己發光消失。當自己發光消失時,日月出現。當日月出現時,星星、星光出現。當星星、星光出現時,日夜被了知。當日夜被了知時,月與半個月被了知。當月與半個月被了知時,季節與年被了知。襪謝德!就在這範圍,這個世界再被轉回。 襪謝德!那時,那些眾生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地味,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襪謝德!如那些眾生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地味,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依那樣,那些眾生的身體進入堅固性,容色差異性被了知:一些眾生是美麗的,一些眾生是醜陋的。在那裡,那些美麗的眾生輕蔑那些醜陋的眾生[說]:『我們比這些[眾生]美麗,這些比我們醜陋。』以容色為緣而極慢,當他們成為慢與極慢之類者時,地味消失。因地味消失,他們集合。集合後,他們哭泣:『哎呀!味!哎呀!味!』現在,人們得到任何善味後,他們這麽說:『哎呀!味!哎呀!味!』這是跟隨被古人認為世界開端的用語而不了知其含意。地餅的出現 襪謝德!那時,當那些眾生的地味消失時,地餅出現,猶如蘑菇類那樣出現,它具足容色,具足氣味,具足味道,猶如具足熟酥、具足生酥那樣的容色,猶如小蜜蜂的純蜂蜜那樣的樂味。襪謝德!那時,那些眾生著手食用地餅,他們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它,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襪謝德!如那些眾生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地味,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依那樣,那些眾生的身體更進一步進入堅固性,容色差異性被了知:一些眾生是美麗的,一些眾生是醜陋的。在那裡,那些美麗的眾生輕蔑那些醜陋的眾生[說]:『我們比這些[眾生]美麗,這些比我們醜陋。』以容色為緣而極慢,當他們成為慢與極慢之類者時,地餅消失。蔓藤的出現 當地餅消失時,蔓藤出現,猶如蔓草那樣出現,它具足容色,具足氣味,具足味道,猶如具足熟酥、具足生酥那樣的容色,猶如小蜜蜂的純蜂蜜那樣的樂味。襪謝德!那時,那些眾生著手食用蔓藤,他們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它,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襪謝德!如那些眾生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蔓藤,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依那樣,那些眾生的身體更進一步進入堅固性,容色差異性被了知:一些眾生是美麗的,一些眾生是醜陋的。在那裡,那些美麗的眾生輕蔑那些醜陋的眾生[說]:『我們比這些[眾生]美麗,這些比我們醜陋。』以容色為緣而極慢,當他們成為慢與極慢之類者時,蔓藤消失。因蔓藤消失,他們集合。集合後,他們哭泣:『哎呀!我們的!哎呀!我們的蔓藤消失了!』現在,人們被任何苦法接觸,他們這麽說:『哎呀!我們的!哎呀!我們的消失了!』這是跟隨被古人認為世界開端的用語而不了知其含意。不被耕種的熟米的出現 襪謝德!那時,那些眾生的蔓藤消失時,不被耕種的熟米出現,沒有糠的、沒有殼的、乾淨的、香的、米粒果實的,凡他們傍晚時摘取它作晚餐者,它清晨時再生長成熟;凡他們清晨時摘取它作早餐者,它傍晚時再生長成熟,無收割被了知。襪謝德!那時,那些眾生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不被耕種的熟米,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男女性特徵的出現襪謝德!如那些眾生持續一段長時間食用不被耕種的熟米,以它為所食、以它為食物,依那樣,那些眾生的身體更進一步進入堅固性,容色差異性被了知:女子的女性特徵出現,男子的男性特徵出現,女子過度地思念男子,男子對女子亦同。當他們過度互相思念時,貪慾生起,進入身體上的熱惱。以熱惱為緣,他們從事淫慾法。
襪謝德!當時,眾生看見從事淫慾法時,其他[眾生們對他們]投擲塵土、灰、牛糞[而說]:『不淨者滅亡,不淨者滅亡。』『眾生怎能對眾生這麽做?』現在,人間在某些地方,當年輕的妻子被帶出時,其他[眾生們對他們]投擲塵土、灰、牛糞,這是跟隨被古人認為世界開端的用語而不了知其含意。淫慾法的儀法 襪謝德!那時被認為是非法的,現在卻被認為是合法的。又,襪謝德!當時,凡眾生從事淫慾法者,他們一個月或兩個月不得進入村落或城鎮。襪謝德!當那些眾生過度地來到陷入那種非正法時,那時,為了非正法的覆藏,他們著手想要做家屋。襪謝德!那時,某位懶惰之類的眾生這麽想:『喂!我為何被傍晚時摘取米作晚餐,清晨時作早餐惱害?讓我一次摘取作晚餐與作早餐的米。』襪謝德!那時,那位眾生一次摘取作晚餐與作早餐的米。襪謝德!那時,某位眾生去見那位眾生。抵達後,對那位眾生這麽說:『來!眾生先生!讓我們去摘取米。』『夠了!眾生先生!我已一次摘取作晚餐與作早餐的米。』襪謝德!那時,[後來的]那位眾生對[先前的]那位眾生效法所看到的,一次為兩天摘取[而說]:『先生!這樣確實好!』
佛告比丘。
火災過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於光音天命終。生空梵處。於彼生染著心。愛樂彼處。願餘眾生共生彼處。發此念已有餘眾生福行命盡。於光音天身壞命終生空梵處。
時先生梵天即自念言。
我是梵王大梵天王。無造我者我自然有無所承受。於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化萬物。我即是一切眾生父母。
其後來諸梵復自念言。
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無造彼者。於千世界最尊第一。無所承受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萬物。是眾生父母。我從彼有。
彼梵天王顏貌容狀常如童子。是故梵王名曰童子。
或有是時此世還成世間。眾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壽命長久。
其後此世變成大水周遍彌滿。
當於爾時天下大闇。無有日月星辰晝夜。亦無歲月四時之數。
其後此世還欲變時。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皆悉化生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久住此間。
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
是時此地有自然地味出 凝停於地。猶如醍醐。地味出時。亦復如是。猶如生酥。味甜如蜜。
其後眾生以手試嘗知為何味。初嘗覺好遂生味著。如是展轉嘗之不已。遂生貪著便以手掬漸成摶食。摶食不已。
餘眾生見復效食之。食之不已。
時此眾生身體粗澀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
爾時未有日月 眾生光滅。
是時天地大闇如前無異。其後久久有大暴風吹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使令兩披飄 取日宮殿。著須彌山半安日道中。東出西沒周旋天下。
第二日宮從東出西沒。
時眾生有言 是即昨日也。
或言非昨也。
第三日宮繞須彌山東出西沒。
彼時眾生言 定是一日。
日者義言是前明因。是故名為日。日有二義。
一曰 住常度。
二曰 宮殿。
宮殿四方遠見故圓。寒溫和適天金所成。頗梨間廁二分天金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一分頗梨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 宮牆及地薄如梓柏。宮牆七重 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寶鈴 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
金牆銀門 銀牆金門。琉璃牆水精門。水精牆琉璃門。赤珠牆馬瑙門。馬瑙牆赤珠門。車磲牆眾寶門。眾寶牆車磲門。
又其欄楯。金欄銀桄。銀欄金桄。琉璃欄水精桄。水精欄琉璃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眾寶欄車磲桄。車磲欄眾寶桄。
金網銀鈴。銀網金鈴。水精網琉璃鈴。琉璃網水精鈴。赤珠網馬瑙鈴。馬瑙網赤珠鈴。車磲網眾寶鈴。眾寶網車磲鈴。
其金樹者銀葉華實。銀樹者金葉華實。琉璃樹者水精華實。水精樹者琉璃華實。赤珠樹者馬瑙華實。馬瑙樹者赤珠華實。車磲樹者眾寶華實。眾寶樹者車磲華實。
宮牆四門。門有七階。周匝欄楯。樓閣台觀 園林浴池。次第相比 生眾寶華。行行相當種種果樹。華葉雜色 樹香芬馥 周流四遠。雜類眾鳥 相和而鳴。
其日宮殿為五風所持。一曰 持風。二曰 養風。三曰 受風。四曰 轉風。五曰 調風。
日天子所止正殿純金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門周匝欄楯。
日天子座縱廣半由旬七寶所成。清凈柔軟猶如天衣。
日天子自身放光照於金殿。金殿光照於日宮。日宮光出照四天下。
日天子壽天五百歲。子孫相承無有間異。其宮不壞終於一劫。
日宮行時其日天子無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娛樂。
日宮行時。無數百千諸大天神在前導從。歡樂無倦好樂捷疾。因是日天子名為捷疾。
日天子身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業功德故有此千光。是故日天子名為千光。
宿業功德云何。或有一人供養沙門 婆羅門。濟諸窮乏。施以飲食 衣服 湯藥 象馬 車乘 房舍 燈燭。分布時與隨其所須 不逆人意。供養持戒諸賢聖人。由彼種種無數法喜光明因緣。善心歡喜。如剎利王水澆頭種初登王位。善心歡喜亦復如是。
以此因緣身壞命終為日天子。得日宮殿有千光明。故言善業得千光明。
復以何等故。名為宿業光明。或有人不殺生 不盜 不邪淫 不兩舌 惡口 妄言 綺語。不貪取 不嗔恚邪見。以此因緣善心歡喜。
猶如四衢道頭有大浴池清凈無穢。有人遠行疲極熱渴來入此池。澡浴清涼歡喜愛樂。彼十善者善心歡喜。亦復如是。其人身壞命終為日天子。居日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光明。
復以何緣名千光明。或有人不殺 不盜 不淫 不欺 不飲酒。以此因緣善心歡喜。身壞命終為日天子。居日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明。
六十念頃名一羅耶。三十羅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優波摩。
日宮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極南不過閻浮提。日北行亦復如是。
以何緣故日光炎熱。有十因緣。何等為十。
一者 須彌山外有佉陀羅山。高四萬二千由旬。頂廣四萬二千由旬。其邊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一緣日光炎熱。
二者 佉陀羅山表有伊沙陀山。高二萬一千由旬。縱廣二萬一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二緣日光炎熱。
三者 伊沙陀山表有樹提陀羅山。上高萬二千由旬。縱廣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三緣日光炎熱。
四者 去樹提陀羅山表有山名善見。高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四緣日光炎熱。
五者 善見山表有馬祀山。高三千由旬 縱廣三千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五緣日光炎熱。
六者 去馬祀山表有尼彌陀羅山。高千二百由旬 縱廣千二百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六緣日光炎熱。
七者 去尼彌陀羅山表有調伏山。高六百由旬 縱廣六百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七緣日光炎熱。
八者 調伏山表有金剛輪山。高三百由旬 縱廣三百由旬。周匝無量。七寶所成。日光照山觸而生熱。是為八緣日光炎熱。
複次 上 萬由旬。有天宮殿名為星宿。琉璃所成。日光照彼觸而生熱。是為九緣日光炎熱。
複次 日宮殿光照於大地觸而生熱。
是為十緣日光炎熱。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以此十因緣 日名為千光
光明炎熾熱 佛日之所說
佛告比丘。
何故冬日宮殿寒而不可近有光而冷。有十三緣雖光而冷。云何為十三。
一者 須彌山佉陀羅山中間。有水廣八萬四千由旬。周匝無量。其水生雜華 優缽羅華 拘勿頭缽頭摩分陀利須干提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一緣日光為冷。
二者 佉陀羅山伊沙陀羅山中間。有水廣四萬二千由旬。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有水生諸雜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二緣日光為冷。
三者 伊沙陀羅山去樹提陀羅山中間。有水廣二萬一千由旬。周匝無量。生諸雜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三緣日光為冷。
四者 善見山樹提山中間。有水廣萬二千由旬。周匝無量。生諸雜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四緣日光為冷。
五者 善見山馬祀山中間。有水廣六千由旬。生諸雜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五緣日光為冷。
六者 馬祀山尼彌陀羅山中間。有水廣千二百由旬。周匝無量。生諸雜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六緣日光為冷。
尼彌陀羅山調伏山中間。有水廣六百由旬。周匝無量。生諸雜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七緣日光為冷。
調伏山金剛輪山中間。有水廣三百由旬。周匝無量。生諸雜華。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八緣日光為冷。
複次 此閻浮利地大海江河。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九緣日光為冷。
閻浮提地河少。拘耶尼地水多。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十緣日光為冷。
拘耶尼河少。弗於逮水多。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十一緣日光為冷。
弗於逮河少。郁單曰河多。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十二緣日光為冷。
複次 日宮殿光照大海水。日光所照觸而生冷。是為十三緣日光為冷。
佛時頌曰
以此十三緣 日名為千光
其光明清冷 佛日之所說
佛告比丘。
月宮殿有時損質盈虧。光明損減。是故月宮名之為損。月有二義。
一曰 住常度。
二曰 宮殿。
四方遠見故圓。寒溫和適。天銀琉璃所成。
二分天銀純真無雜。內外清徹光明遠照。
一分琉璃純真無雜。外內清徹光明遠照。
月宮殿縱廣四十九由旬。宮牆及地薄如梓柏。宮牆七重 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寶鈴 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
其月宮殿為五風所持。一曰 持風。二曰 養風。三曰 受風。四曰 轉風。五曰 調風。
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門周匝欄楯。
月天子座縱廣半由旬。七寶所成。清凈柔軟猶如天衣。
月天子身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於月宮。月宮光出照四天下。
月天子壽天五百歲。子孫相承無有異系。其宮不壞終於一劫。
月宮行時。其月天子無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娛樂。
月宮行時。無數百千諸大天神常在前導。好樂無倦 好樂捷疾。因是月天名為捷疾。
月天子身出千光明。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業功德故有此光明。是故月天子名曰千光。
宿業功德云何。世間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施諸窮乏飲食 衣服 湯藥 象馬 車乘 房舍 燈燭。分布時與隨意所須 不逆人意。供養持戒諸賢聖人。猶是種種無數法喜善心光明。如剎利王水澆頭種初登王位。善心歡喜亦復如是。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為月天子。月宮殿有千光明。故言善業得千光明。
復以何業得千光明。世間有人不殺 不盜 不邪淫。不兩舌 惡口 妄言 綺語。不貪取 嗔恚 邪見。以此因緣善心歡喜。猶如四衢道頭有大浴池清凈無穢。有人遠行疲極熱渴來入此池澡浴。清涼歡喜快樂。彼行十善者。善心歡喜亦復如是。其人身壞命終為月天子。居月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
復以何因緣得千光明。世間有人不殺 不盜 不淫 不欺 不飲酒。以此因緣善心歡喜。身壞命終為月天子。居月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
六十念頃名一羅耶。三十羅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優婆摩。
若日宮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極南不過閻浮提。是時月宮殿半歲南行不過閻浮提。月北行亦復如是。
以何緣故月宮殿小小損減。有三因緣故月宮殿小小損減。
一者 月出於維。是為一緣故月損減。
複次 月宮殿內有諸大臣。身著青服。隨次而上住處則青。是故月減。是為二緣月日日減。
複次 日宮有六十光。光照於月宮映使不現。是故所映之處月則損減。是為三緣月光損減。
復以何緣月光漸滿。復有三因緣使月光漸滿。何等為三。
一者 月向正方。是故月光滿。
二者 月宮諸臣盡著青衣。彼月天子以十五日。處中而坐共相娛樂。光明遍照遏諸天光 故光普滿。猶如眾燈燭中燃大炬火遏諸燈明。彼月天子亦復如是。以十五日在天眾中遏絕眾明。其光獨照亦復如是。是為二因緣。
三者 日天子雖有六十光照於月宮。十五日時月天子能以光明逆照。使不掩翳。
是為三因緣。
月宮團滿無有損減。復以何緣月有黑影 以閻浮樹影在於月中 故月有影。
佛告比丘。
心當如月清涼無熱。至檀越家專念不亂。
復以何緣有諸江河。因日月有熱。因熱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故世間有江河。
有何因緣世間有五種子。有大亂風從不敗世界吹種子來生此國。一者 根子。二者 莖子。三者 節子。四者 虛中子。五者 子子。是為五子。以此因緣世間有五種子出。
此閻浮提日中時 弗於逮日沒。拘耶尼日出郁單曰夜半。
拘耶尼日中 閻浮提日沒。郁單曰日出 弗於逮夜半。
郁單曰日中 拘耶尼日沒。弗於逮日出 閻浮提夜半。
若弗於逮日中 郁單曰日沒。閻浮提日出 拘耶尼夜半。
閻浮提東方 弗於逮為西方。
閻浮提為西方 拘耶尼為東方。
拘耶尼為西方 郁單曰為東方。
郁單曰為西方 弗於逮為東方。
所以閻浮提名閻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因閻浮樹生故得名為閻浮金。
閻浮樹其果如蕈 其味如蜜。樹有五大孤 四面四孤 上有一孤。
其東孤孤果 乾闥和所食。
其南孤者 七國人所食。一曰 拘樓國。二曰 拘羅婆。三名 毗提。四名 善毗提。五名 漫陀。六名 婆羅。七名 婆梨。
其西孤果 海蟲所食。
其北孤果者 禽獸所食。
其上孤果者 星宿天所食。
七大國北有七大黑山。一曰 裸土。二曰 白鶴。三曰 守宮。四者 仙山。五者 高山。六者 禪山。七者 土山。
此七黑山上有七婆羅門仙人。此七仙人住處。一名 善帝。二名 善光。三名 守宮。四名 仙人。五者 護宮。六者 伽那那。七者 增益。
佛告比丘。
劫初眾生食地味已。久住於世。
其食多者顏色粗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潤。
然後乃知眾生顏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 言我勝汝 汝不如我。
以其心存彼我 懷諍競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 狀如薄餅。色味香潔。
爾時眾生聚集一處。懊惱悲泣 椎胸而言。
咄哉為禍。今者地味初不復現。猶如今人得盛美味 稱言美善。後復失之以為憂惱。彼亦如是憂惱悔恨。
後食地皮 漸得其味。其食多者顏色粗悴。其食少者顏色潤澤。
然後乃知眾生顏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 言我勝汝 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 懷諍競故。地皮消竭。
其後復有地膚出。轉更粗厚 色如天華。軟若天衣 其味如蜜。
時諸眾生復取共食久住於世。
食之多者顏色轉損。食甚少者顏色光澤。
然後乃知眾生顏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 言我勝汝 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 懷諍競故。地膚消竭。
其後復有自然粳米 無有糠糩。不加調和備眾美味。
爾時眾生聚集而言。
咄哉為禍。今者地膚忽不復現。猶如今人遭禍逢難 稱言苦哉。爾時眾生亦復如是 懊惱悲嘆。
其後眾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共在屏處為不凈行。
餘眾生見言。
咄此為非。云何眾生共生有如此事。
彼行不凈男子者。見他呵責即自悔過言。
我所為非 即身投地。
其彼女人見其男子。以身投地悔過不起。女人即便送食。
餘眾生見問女人言。
汝持此食 欲以與誰。
答曰。
彼悔過眾生墮不善行者。我送食與之。
因此言故。世間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飯與夫因名之為妻。
其後眾生遂為淫逸 不善法增。為自障蔽 遂造屋舍。以此因緣故始有舍名。
其後眾生淫逸轉增遂成夫妻。有餘眾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
爾時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屍婆羅捺城。其次造王舍城。
日出時造。即日出時成。
以此因緣世間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
爾時眾生初食自然粳米時。朝收暮熟 暮收朝熟。收後復生 無有莖稈。
時有眾生默自念言。
日日收穫 疲勞我為。今當並取以供數日。
即時並獲積數日糧。
餘人於後語此人言。
今可相與共取粳米。
此人答曰。
我已先積 不須更取。汝欲取者 自隨意去。
後人復自念言。
前者能取二日餘糧。我豈不能取三日糧耶。
此人即積三日餘糧。
復有餘人語言。
共取糧去來。
此人答曰。
我已取三日餘糧。汝欲取者 自隨汝意。
此人念言。
彼人能取三日糧。我豈不能取五日糧耶。
取五日糧已。
時眾生競積餘糧故。是時粳米便生糠糩。收已不生 有枯稈現。
爾時眾生集在一處。懊惱悲泣 拍胸而言。
咄此為哉 自悼責言。我等本皆化生 以念為食。身光自照 神足飛空 安樂無礙。
其後地味始生 色味具足。
時我等食此地味久住於世。其食多者顏色轉粗。其食少者色猶光澤。
於是眾生心懷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勝 汝色不如。諍色憍慢故地味消滅。更生地皮色香味具。
我等時復共取食之久住於世。其食多者色轉粗悴。其食少者色猶光澤。
於是眾生心懷彼我 生憍慢心言。我色勝 汝色不如。諍色憍慢故地皮消滅。更生地膚 轉更粗厚 色香味具。
我等時復共取食之久住於世。其食多者色轉粗悴。其食少者色猶光澤。
於是眾生心懷彼我 生憍慢心言。我色勝 汝色不如。諍色憍慢故地膚滅。更生自然粳米色香味具。
我等時復共取食之。朝獲暮熟 暮獲朝熟。收以隨生。無有載收。
由我爾時競共積聚故 便生糠糩。收已不生 現有根稈。
我等今者寧可共封田宅 以分疆畔。
時即共分田以異疆畔 計有彼我。
其後遂自藏己米 盜他田穀。
餘眾生見已語言。
汝所為非。汝所為非。云何自藏己物 盜他財物。
即呵責言。
汝後勿復為盜。
如是不已。猶復為盜。
餘人復呵言。
汝所為非。何故不休。
即便以手杖打。將詣眾中告眾人言。
此人自藏粳米 盜他田穀。
盜者復言。
彼人打我。
眾人聞已。懊惱涕泣 拊胸而言。
世間轉惡乃是惡法生耶。
遂生憂結熱惱苦報。
此是生老病死之原墜墮惡趣。有田宅疆畔別異。故生諍訟以致怨仇無能決者。
我等今者寧可立一平等主。善護人民 賞善罰惡。
我等眾人各共減割以供給之。
時彼眾中有一人形質長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
眾人語言。
我等今欲立汝為主。善護人民 賞善罰惡。當共減割以相供給。
其人聞之。即受為主。
應賞者賞 應罰者罰。於是始有民主之名。
初民主有子 名曰珍寶。
珍寶有子 名曰好味。
好味有子 名曰靜齋。
靜齋有子 名曰頂生。
頂生有子 名曰善行。
善行有子 名曰宅行。
宅行有子 名曰妙味。
妙味有子 名曰味帝。
味帝有子 名曰水仙。
水仙有子 名曰百智。
百智有子 名曰嗜欲。
嗜欲有子 名曰善欲。
善欲有子 名曰斷結。
斷結有子 名曰大斷結。
大斷結有子 名曰寶藏。
寶藏有子 名曰大寶藏。
大寶藏有子 名曰善見。
善見有子 名曰大善見。
大善見有子 名曰無憂。
無憂有子 名曰洲渚。
洲渚有子 名曰殖生。
殖生有子 名曰山嶽。
山嶽有子 名曰神天。
神天有子 名曰遣力。
遣力有子 名曰牢車。
牢車有子 名曰十車。
十車有子 名曰百車。
百車有子 名曰牢弓。
牢弓有子 名曰百弓。
百弓有子 名曰養牧。
養牧有子 名曰善思。
從善思已來有十族。轉輪聖王相續不絕。
一名 伽[少/兔]粗。
二名 多羅婆。
三名 阿葉摩。
四名 持施。
五名 伽楞伽。
六名 瞻婆。
七名 拘羅婆。
八者 般闍羅。
九者 彌私羅。
十者 聲摩。
伽[少/兔]粗王有五轉輪聖王。
多羅婆王有五轉輪聖王。
阿葉摩王有七轉輪聖王。
持施王有七轉輪聖王。
伽楞伽王有九轉輪聖王。
瞻婆王有十四轉輪聖王。
拘婆羅王有三十一轉輪聖王。
般闍羅王有三十二轉輪聖王。
彌私羅王有八萬四千轉輪聖王。
聲摩王有百一轉輪聖王。
最後有王。名大善生從。
聲摩王有子 名烏羅婆。
烏羅婆有子 名渠羅婆。
渠羅婆有子 名尼求羅。
尼求羅有子 名師子頰。
師子頰有子 名曰白凈王。
白凈王有子 名菩薩。
菩薩有子 名羅睺羅。
由此本緣有剎利名。
爾時有一眾生作是念言。
世間所有家屬萬物。皆為刺棘癰瘡。
今宜舍離 入山行道 靜處思惟。
時即遠離家刺。入山靜處 樹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見已加敬供養。
眾共稱善。此人乃能舍離家累 入山求道。以其能離惡不善法。因是稱曰為婆羅門。
婆羅門眾中有不能行禪者。便出山林游於人間。自言我不能坐禪。因是名曰無禪婆羅門。經過下村為不善法 施行毒法。因是相生 遂便名毒。由此因緣世間有婆羅門種。
彼眾生中習種種業以自營生。因是故世間有居士種。
彼眾生中習諸技藝以自生活。因是世間有首陀羅種。
世間先有此釋種出已。然後有沙門種。
剎利種中有人自思惟。
世間恩愛污穢不凈。何足貪著也。
於是舍家剃除鬚髮 法服求道。我是沙門。我是沙門。
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眾中有人自思惟。
世間恩愛污穢不凈。何足貪著。
於是舍家剃除鬚髮 法服求道。我是沙門 我是沙門。
若剎利眾中。有身行不善 口行不善 意行不善。行不善已。身壞命終一向受苦。
或婆羅門 居士 首陀羅。身行不善 口行不善 意行不善。彼行不善已。身壞命終一向受苦。
剎利種 身行善 口行善 意念善。身壞命終一向受樂。
婆羅門 居士 首陀羅。身行善 口行善 意等念善。身壞命終一向受樂。
剎利種身中有二種行。口意有二種行。彼身意行二種已。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婆羅門 居士 首陀羅。身二種行 口意二種行。彼身意行二種行已。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剎利眾中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固 出家為道 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我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更不受後有。
婆羅門 居士 首陀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覺意。彼以信堅固 出家為道 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作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 更不受後有。
此四種中出 明行成 得阿羅漢為最第一。
是時梵天說是偈言
剎利生為最 能集諸種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為最
佛告諸比丘。
彼梵天說此偈為善說 非不善說。善受 非不善受。我所印可。
所以者何。我今如來至真等正覺。亦說此偈
剎利生為最 能集諸種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為最
沒辦法解釋。就好像唯物主義如此的客觀求實,但是無法解釋宇宙中的第一個物質是怎樣的,佛教也沒辦法解釋第一個有情是誰,雖然它主張萬事萬物都有因緣,但是和出離輪迴無關的因緣它不探究
這對解脫有幫助嗎?沒有的話這個問題就沒有必要了,那個光音天墮落下來的不過是後世編的,十四無記清晰說明了世尊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
那請問哪一個宗教解釋了?別告訴我基督教啊!我會笑死的。
一個三歲小孩如果質疑科學沒辦法解釋宇宙爆炸的起因(先假設,科學已經可以解釋了),科學家面對這種質疑,其實是54的或至少是只能一笑(苦笑)而過的。這個問題也是如此,只能總略的大致回答一下:在佛法中,是可以解釋人道是如何形成的原因的,但絕對沒有所謂的「第一個人是從哪來的」這樣的說辭,因為這會導致神創論(在這個問題上,當今的科學,更是連門在哪都不知道,所以只能迴避……再解釋一下:所謂的第一個人,是從無始開始論,而不是從地球形成或我們當今能觀察到的宇宙的形成開始論)!!!沒有第一個人是怎麼來的,當然也就沒有第一個猴子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但若把範圍縮小到當今.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中的.第一個人和猴子,這個靠科學去解釋就可以了,這和佛法並無一絲一毫的違背。再打一劑預防針:雖說不違背,但並不代表可以靠既有的佛經去解釋…………因為佛法不專註這個問題。換句話說,這個問題對於佛法來說,只是通往成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經文的答案講的是大劫 劫火燒盡,世界重建,二禪天的天人下降成為梵天,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第一人,建立者。 實際上這個世界是無量劫輪迴的,有的三千大千世界是眾生業感如是的穢土,有的是佛創造的凈土。凈土根源都能看到,因為現在所有佛都還在常寂光凈土住著;然而穢土世界的起源恐怕非常非常遙遠,具體能觀察到多少,多遠,要問佛了。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最初形成,最早有人,這個是無量無量遙遠劫以前的事情,遙遠到最初的時候,眾生能量很小很小,開始分化,成為很低層級的有自主意識的生命,再發展成為有情。或者從究竟意義上說,一切眾生也都是有情,但這個自我感非常非常小。以我慧眼,見過一個依舊能體會到最初形成自覺時候眾生的痛苦。多久之前?不得而知了……
一切的故事,一切的因果,想知其究竟,唯有成為眷屬菩薩或者聲聞弟子,排排坐,聽佛說……佛教、道教本質上並不想解釋物種起源,跟閃米特天啟三教不一樣。佛教認為宇宙自有規律,不受任何神的影響,也並不想解釋物理規律,所以佛教跟科學沒有衝突。天啟三教中一切都來自上帝,必然與人類認知衝突。佛教中的宇宙沒有起始結束,但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的輪迴往複。佛教不能解釋的問題太多了,你問的問題跟「佛教不能解釋吃飯」一樣。
佛教和其他宗教大多數起源於古代,科學和社會都不發達的時代,所以其理論體系是很難和現代科學相碰撞的。
但是如果在當代,新的宗教其影響力可就大了,比如世界最大的當代邪教就出現在天朝。宗教不解釋 而是直接讓你相信
這個問題,宣化上人有說過,太複雜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好像是從色界天上下來的,至於為什麼下來,sorry,我不懂
《起世因本經》里介紹了世界上的人是怎麼來的。概括來說,是光音天的天人來到大地後逐漸發展成的。
復次,諸比丘!彼三摩耶世間轉已,如是成時,其眾生輩,多得生於光音天上。彼等於彼天上生時,身心悅豫,歡喜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勝色,年壽長遠,安樂而住。諸比丘!彼三摩耶世間轉壞,其轉壞時,虛空無物。於梵宮中,有一眾生,[5]光音天上福業命盡,從光音天下來,生彼梵宮殿中,不從胎生,忽然化有,是梵天名娑婆[6]波帝(上兩句梵本再稱之),為如是故,有此名生。
翻譯一下,意思大概如下:
諸位比丘們,世界剛剛形成後,眾生大都生在光音天上。眾生們在天上時,身心悅豫,以歡喜為食物,自然光明。又有神通,可以乘空而行,樣貌非常好看,壽命長且生活安樂。諸位比丘啊,世界轉壞時,虛空無物。有一光音天上的眾生,福業已盡,命終之後,從光音天上轉生到大地上,非胎生而是化生,他的名字叫娑婆波帝。(有的版本里寫作娑訶波帝)
諸比丘!彼時復有自餘眾生,福業壽盡,從光音天,捨身命已,於此處生,身形端正,亦以歡喜持為飲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騰空而行,身色最勝,即於此間長遠久住。彼等於此如是住時,無有男女,無有良賤,唯有眾生眾生名也,如是得名。
同時也有其他的眾生,同樣享盡了福業和壽命,也從光音天上投生下來,身形端正,保留了在天上的習氣,也以歡喜為飲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能騰空而行,身色俱佳,也來大地上長久地生活。此時,無有男女、良賤之別。
復次,諸比丘!當於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凝然而住。譬如有人熟煎乳訖,其上便有薄[7]膜而住,或復水上有薄[*]膜住。如是如是,諸比丘!或復於三摩耶時,此大地上,生於地肥凝然而住。譬如[8]攢酪成就生酥,有於如是形色相貌,其味有如無蠟之蜜。爾時,彼處諸眾生輩,其中有生貪性眾生,作如是念:『我於今者,亦可以指取味而甞,乃至我知此是何物。』時彼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齊一節間,取彼地味向口而甞,吮已意喜,如是一過再過三過,即生貪著,次以手抄漸漸手掬,後遂摶掬而恣食之。時,彼眾生如是以手摶掬食時,於彼復有自餘人輩,見彼眾生如是噉已,即便相學競取而食。諸比丘!彼等眾生,以手如是摶掬地味,食噉之時,彼等身形自然澁惡,皮膚麤厚,軀體濁暗,色貌改變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諸比丘!如前所說,後亦如是,彼三摩耶世間之中,便成黑暗。
大地上產生一種叫地肥的東西,最初的那些人發現了地肥,對此產生了想嘗一嘗的念頭,於是吃了以後,慢慢加劇了對地肥的喜歡,不停地吃啊吃啊,漸漸身體變得難看,皮膚也粗糙了,身體也不再有光明,也不再能夠飛行,都是因為吃了地肥的原因啊。
這就是根據佛經記載的地球上人類的起源了。世界第一人叫娑婆波帝(娑訶波帝),來自光音天。
不過我並不是教徒,也不認為佛教是真理,我是把這些當故事看的。
可以按龍樹中論的角度去理解,「世間第一人」跟「劫初谷」的概念類似。
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劫初谷不生,何以故?離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離劫初谷有今谷者,則應有生,而實不爾,是故不生。正是藉此初谷之荒謬,證明法的「生」之荒謬。不僅是生,還有滅 常 斷 一 異 來 出,俱是荒謬。正是所謂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那麼世界本質就是荒謬不實的。可以說沒有必要去解釋「世間第一人」,相反,反而是藉此「世間第一人」的荒謬,破除一切法。才能揭示這個世界是建立在虛無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