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太宰治的《候鳥》?
或者說如何理解太宰治《人間失格》一書中的其他短篇
謝邀
首先說一下問題里的小小BUG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那是一部小說的名字,而不是一個固定的集子。在中國出版的太宰治的文章,最喜歡的就是直接取名《人間失格》,但是不同的出版社,不同時代會收錄不同的文章,您看的可能《候鳥》恰好在《人間失格》這一本中。我手頭的2015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的4本太宰治作品選中,《候鳥》在《潘多拉的盒子》里。說這些只是為了告訴題主,《候鳥》以及你所看到的那本書里的其他文章或小說與《人間失格》並沒有多麼必然的聯繫,這樣會引發讀書時不必要的誤解。他們最大的聯繫,僅僅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下面說說《候鳥》
文中太宰自比烏鴉,同時也將其他人比做烏鴉。但這有一個問題,烏鴉是留鳥,不會隨季節遷徙,為什麼文章取名候鳥呢?他在什麼樣的地方徘徊?我能力有限,猜不透,個人理解一是文學創作中的受外界影響和自我內心想法不斷衝擊的徘徊,而是太宰自身敏銳洞察力所造成的理性思考與他人思維視角不同而痛苦掙扎的徘徊。所以,它會飛來飛去,輕如鴻毛。候鳥一文作者用對話以及心理描寫穿插的形式進行,近似一句對話,一句心理獨白。嘴上說著違心的話,心理馬上給自己拆台。他是一個誠實的作者,喜歡將自己的所想一五一十地告訴讀者,這則短篇,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宣洩,藉助酒話吐露真言,如文中所說「那些笨蛋,總是相信胡鬧一定不是認真的」,太宰經常批評大多數人,相信自己眼見的,耳聽的,但那可能都是假的。因為人有的話只會藏在心裡不說出來,而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心裡真正地想法說出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好人,而世間少有人主動承認自己不是個好人。他通過言語對白和內心獨白的反差來拆穿人與人交流時背後的想法,有些傲慢,有些利己,但真實到讓你難以直視。這就是太宰治,真心太難看,實話太難聽。
答得不好,以上拙見。瀉藥,太宰治的文並沒有通讀過,當年大學時期草草看過,既然邀請就濫竽充數的回答一番。早上匆匆讀過,以下,權當個人的讀書筆記。
我們真正的敵人是沉默。說得越多,就越覺得不安。那感覺就像被誰拉住衣袖,總忍不住扭頭回望。我終究還是沒出息。大人物都能果斷地相信自己的判斷,最笨的傢伙也能如此。不過,唉,還是別說別人的壞話了……說人壞話只能說明自己也同樣抱有小氣的本性。——《候鳥》
只有那些完全沉浸在幸福中的人才有自殺的權力——這也是瓦雷里說的。不賴吧?我們這等人連自殺的權利都沒有。——《候鳥》
他一邊自言自語著「Einsam」(德語,「孤獨」之意),一邊看著遠方思考著什麼,突然說:「但我是Wandervogel(德語,「候鳥」之意),我沒有故鄉。」 ——《惜別》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的開篇,描述的三張照片,就是他三個階段。幼年時期,微笑的臉卻緊緊攥著的拳頭,完全表現了一個孩子內心的無助,就像札記一中所寫的那樣,這個孩子在用滑稽來討好和對抗周圍冷漠、缺乏人情的世界。
他恐懼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太多虛假,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竟是虛偽之詞(這也就是題主所說的作品《候鳥》中的年輕烏鴉就是這樣的人,與《人間失格》札記二和三中的堀木先生十分相像),所以幼小的太宰治只能用刻意的去討好別人,才能讓自己有一個滿意的棲息之所。
在日本有人受《人間失格》的啟發而自殺。讀這本書之前,答主覺得荒唐,但現在我不是不能理解他們的感受。葉藏試了所有方法,但沒有一個起效。要脫離人類的醜惡,似乎只有死這一條路,但他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自殺。在題主所提的《候鳥》里,太宰治醉後說:「自殺的許可,就只授給完全沉溺在幸福之中的人。」只有活得愚昧、或活得無恥的人才能完全沉溺在幸福之中,而做不到至少其中一者的完人,活在地獄裡連選擇也死亡也不被允許、沒有一條出路。無力的絕望。《人間失格》被評為黑暗到讓人幾乎不忍繼續讀下去,正是因為它包含了這樣的啟示。
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不建議讀太宰治的文,建議換川端康成、夏目漱石的會好一些。
個人覺得就是諷刺人的心口不一和虛偽勢利吧,像候鳥一樣哪裡溫暖就飛去哪裡過冬
比如前面男主很看不起文學青年,後面文學青年賺了稿費,就說好話恭維他什麼的
有點《變色龍》那種感覺
至於為什麼比作烏鴉……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