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每個人有自己可以見到的自性嗎?這與諸法無我矛盾嗎?

維基百科上對於三法印的解釋:

  •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亦即無有本來自在、不藉諸緣出生、常恆不變的本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然而六祖壇經里卻又說到: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的確,我們是找不到這個「我」在何處。這與「諸法無我」是對應的。但是六祖慧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就「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嗎?「萬法盡在自心」,豈不是赤裸裸地有我?

換言之,我想問的問題的焦點,在「有我」和「無我」上。我承認凡人的我是假我,是六塵因緣聚合產生的。那麼是否就代表說,有「真我」,有「真如本性」?

引申開還有一個疑問,六祖慧能大師達到佛的境地了嗎?他比修行中的阿羅漢,諸菩薩高在何處?


《唯識論》:一切法皆無自性。

《六祖壇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哪個對?

我高中時做物理題,解一個方程,解到最後發現兩邊量綱都不對了。演算了很多遍,沒有找出問題所在。後來發現了:方程里有兩個P。一個代表壓強,一個代表功率。我把兩個P當成同一個東西消掉了。

佛經中很多這樣的地方,比如:「意」,指的是第七識,但「意識」指的是第六識。「心」,有時候指第八識,有時候指所有八識。

自性,有時候指實在恆常的自體,有時候指真如法身。

談到「自性清凈」、「不離自性」的時候,就是指第二種。談到「無自性」的時候,就是指第一種。

佛教里的名詞已經亂的了,為什麼不給不同含義的概念起個不同的名字呢?我也不知道。不過,自性這兩種含義倒不是沒有任何聯繫:沒有什麼恆常不變的東西,除了真如。但真如它又不是一樣東西,它是離開了一切之後的那個東西。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它是「以太」,但你碰不著以太。

所謂見自性,就是離煩惱。

「菩薩應離一切相」、「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所謂「見自性」,就是離開「我」、「我所」的計執。

因為「我」是五蘊和合,是假有,離開「我」,就見到「自性」。所謂「見自性」和「見無自性」是一樣的。所以《心經》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謝瑤

諸法無我基本等於諸法無自性。

禪宗所說一實相與自性、唯識說如來藏、各大乘宗派所說真如、如來、佛性、法身等其實都是說一件事——無為法。

無為法超越二元對立,非存在非不存在以語言難以描述定義,為其如此,無為法才是永恆的——而永恆的清靜正是佛教的追求。

一旦有個自性、有個我,立即就滑到有為法里去了,而有為法的特徵正是諸行無常,無法永恆,一下就和佛教的追求不一致了,所以任何追求真實存在的真我、本我、本性、本心的所謂佛法,都是偏離了佛法正道的,在教內,這就被稱作邪道,邪不是指邪惡而是指不正當不正確的。當你能用這種辦法分辨佛法和假佛法,恭喜你,你已經會使用法寶了,該法寶謂三法印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二印。

回頭來說禪宗的明心見性,有人據此就說禪宗是真常唯心,是追求有我的,這等言語只可付諸一笑。為什麼呢?禪宗大方光明於六祖,而六祖以「本來無一物」的偈子嶄露頭角,本來無一物說的是什麼?說的可不就是非本體論嗎,說的可不就是無我嗎?歷來各種外行對禪宗指指點點,還有大話精說禪宗已非佛法者,哪都是根本沒理解六祖的偈子的原因啊。

我們知道了六祖說明了本來無一物的非本體論,那麼問題就來了,禪宗一直宣稱的明心見性的性難道不是自性?難道自性不是真我? 普通學者的確容易弄混淆,但以真實義而言,明心見性的性是指無為法,所謂明心見性粗略而言是指通過觀心修行而領悟到無為法,但一般禪宗文字卻把這個性(無為法)稱作自性,若是不能夠對佛法有足夠的了解,自然看到這些文字就會錯解——怎麼說呢?大乘佛教一直試圖用最多人能理解的語言去解釋佛法,譬如魏晉翻譯佛經就好用玄學名詞去套佛法概念,羅什雖然儘力糾正了這種做法,可老人家自己翻譯的時候也採用的是意譯——目的還是為了方便中國人理解。這種做法無可厚非,畢竟是要拉攏更多人入道,但這樣的做法損失了一部分的嚴謹性也是必然的事。

所以,禪宗所云自性、自心者,其實都是在說無為法,道理其實也簡單,說自性自心實指真性真心,何為真?永恆者為真,生滅者為假,何者永恆?唯無為法而已。所以我們自然可以知道禪宗所說自性自心絕非真實存在的的有為法範疇內的那種真我、本我之類的玩意兒。

至於六祖大師到了什麼境界,這話六祖大師可不愛聽啊

說六祖大師境界高,那必然說大師的境界還有低下去的可能,說大師證入了涅槃,那就是說大師可能還會退轉。。。。。

好吧,上面就是用有為法去描摹無為法會帶來的必然結果。

不過,佛教妄語戒說證阿羅漢者言說自己是阿羅漢即犯戒。而阿羅漢、登地菩薩、緣覺、佛這四聖道其實差異不多的,差異也多在具體而微的地方,若說六祖境界?我只能說,六祖必在四聖道內。


通俗的答一下,看看能否幫到題主。從南傳北傳來看,南傳佛教是不承認北傳佛教里「真如」、「本性」這種說法的,所以沒有與無我矛盾。南北傳觀點矛盾哪個正確在這裡不細說,只能說無論按哪個修都能達到最終涅槃的目的。 好下面探討下在漢傳佛教中「無我」和「自性」的關係。先明確一點,凡是佛陀所說之法都不是究竟佛法,佛陀也說過自己四十九年未說一法。佛陀說的都是為了幫助我們達到涅槃的境界。佛首先提出了「無我」,佛說凡夫把六根所攝認為是我是錯誤的,那是假我。按人類的思維,有假必有真,那真我是什麼呢?佛就介紹了「自性」「法身」「真如」這些概念。注意沒有,佛經里沒有「真我」這個詞。是凡夫把「自性」當做「真我」了,因為可以和六根對應的「假我」對應。ok,在學習初期這種認識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不執著與假我,向真我努力。當你見到所謂的真我也就是「明心見性」了你會發覺原來所謂的真我不是我啊,為什麼呢,經中告訴你了「十方如來,共一法身」。眾生都是未來佛,所有眾生的法身,本性都是一體的。真我原來是你是我是他是一切眾生。題主可以看看維摩詰經「阿閦佛品」,維摩詰居士如何觀如來,如來本性即是我們所說的真如自性。說到這裡我們就能知道我這個概念完全不能概括「自性」自性的本身還是無我。所以最後引用金剛經的一句話結尾「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實相無相。真我,真如本性的另一個名稱叫無我,又可理解為達到無我之後,就證得了真我,真如本性或叫涅槃。涅槃有四德,常樂我凈,並非只是空洞的名詞。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撇開佛學不論,現代的意識研究證明,人類是由意識流與人的生物體構成的。人的生物體,離開意識流是沒有任何哲學意義的。人的意識流,恰恰是不斷變動的。人的本我的概念,不過是人的意識流在人的神經體系中造成的幻覺而已。我,本是無。我,本幻覺。這就是佛祖的本意。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5 分鐘前

文章有深度,值得探討,但我不認同你的【功效】之觀點。你還是堅持有一個【實體的我】,只是不要一味堅持自己的思想概念,你是隱蔽的堅持有一個本體的我的思想。無我,就是佛祖的基本思想,而不是你說的後人誤解了佛祖的思想。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P.1] 相應部經典

六處篇

第一 六處相應

第一 根本五十〔經〕品

第一 無常品

〔一〕第一 無常(一)內

[0002a02]

[0002a02]

世尊作是言:「諸比丘!眼為無常,凡無常者,其為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2a08]

[0002a08]

意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2a14]

※三

[0002a14]

「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三〕第三 無我(一)內

[0003a07]

※三

[0003a07]

「諸比丘!眼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3a09]

四~七

[0003a09]

耳是無我……鼻是無我……舌是無我……身是無我……

[0003a10]

[0003a10]

意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3a12]

[0003a12]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爵士貓回復孫開冒 (作者)剛剛

〔四〕第四 無常(二)外

[0003a14]

※三

[0003a14]

「諸比丘!色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 [P.3] 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4a02]

四~七

[0004a02]

聲……香……味……觸[1]……

[0004a03]

[0004a03]

法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0004a05]

[0004a05]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色、厭嫌於聲、厭嫌於香、厭嫌於味、厭嫌於觸、厭嫌於法,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而得解脫,謂於解脫『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如是之生。」


摘自《金剛經說什麼》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他說,所謂人,有眾生就有人,真正的佛法教我們一件事,八萬四千法門只教我們一件事,就是如何證到自己真正無我,那就成功了。這很簡單,修行只修行一件事,修到真正的無我。既然無我了,我當然不須要佛度呀,我本來就是佛嘛!佛有這個度人之相,佛就著了人相,我相。我如果真正能夠悟道,就是無我,就沒有被你可度之處。

  所以,佛說的沒有錯,沒有一個眾生須要我度。再徹底的講,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把他老人家修道,證道的法門,通通告訴我們了,你依照這個樣子做,你一樣可以成佛。他沒有辦法幫你成佛,要自性自度,他沒有辦法替你修啊!修要自己修,修成功自度了,是你自修自度,自性自度。所以佛說的是老實話,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需要我度的!我也不能度呀!必須他自己有信心,自修自度,自性自度。

  所以他的話,一點都沒有錯。不過他表達的方法是語出驚人,每一句話說出來都很難解;其實道理很簡單,人人都要自求解脫,自性自度,自我得救,誰都救不了你。

  求上天的保佑,菩薩保佑,保佑不了的,不要迷信啦!只有自助天助,自求多福。你要想菩薩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怎麼保佑自己呢?行一切善法,那麼自助就天助了,佛菩薩與你中間的電線、電波就接得上了。你一天到晚去殺人放火,然後說,菩薩保佑我,你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眾生他可以度的,眾生都是自性自度。他說,什麼叫做我呢?一切眾生本來無我,這是佛法;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總歸起來就是告訴我們這句話。本來無我啊!就是我們做不到,做到了個個成佛。

  佛又說,「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凡夫就是一般人,是佛經翻譯的名辭,現在我們一聽到凡夫,好像在罵人。如果我們隨便對朋友說,你是凡夫,他肚子裡頭一定不高興,你好看不起我!一般人,你告訴他無我,他就害怕,因為人都要貪著「我」。究竟那個是我呢?佛經告訴我們,人體是三十六樣東西湊攏來,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

  拿現在來講更嚴重了,人體上許多的細胞都是我,每一個細胞都不是我,你說我在那裡?身體上沒有我,死了以後,我到那裡去了?說靈魂是我,你看到靈魂了嗎?一聲青磬萬緣醒,就是這個境界。這一聲敲了以後,無我,本來就是什麼都無我,沒有一樣是我。這個無我的境界,佛只好分析給「我」聽,所以我們學禪啊,打坐啊,求證一個什麼東西呢?就是求證到一個無我,就成佛了。結果大家打起坐來,在裡頭嘀咕,都在玩「我」,不然就玩呼吸來呀,去呀,好像在那裡數錢!一二三四,又數息又觀。第一口呼吸早就跑掉了,你後面數到一千,一口呼吸也留不住呀!在那裡幹什麼呢?所以都在玩「我」,作不到無我,不能證得佛法!

無我以後 佛剛才提出一個問題,凡夫之人,以為真有一個我的存在,等到肉體死亡了,抓不住了,還要抓個靈魂。其實那個靈魂也是自己意識境界偶然的存在,還不是真的我,還不是這個。但是凡夫之人,總歸要抓一個有相的

  無我以後

  佛剛才提出一個問題,凡夫之人,以為真有一個我的存在,等到肉體死亡了,抓不住了,還要抓個靈魂。其實那個靈魂也是自己意識境界偶然的存在,還不是真的我,還不是這個。但是凡夫之人,總歸要抓一個有相的我,都抓錯了。真做到四大相皆空,就是人我眾生壽者皆空的時候,可以找到生命本來的自我了。那個自我是假稱的,叫他自我也不對,叫他是佛也不對,叫他菩提也不對,各種名稱都不對。

  現在講到這個地方,佛又加以解說,他提出來: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為什麼他要加這個尾巴呢?因為他說了一個尾巴怕大家又抓住它。我們也看到過很多學佛的,他也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那你就當凡夫好了,他肚子里又不服氣,不肯做凡夫。

  所以一般學佛學道的人很可憐,在聖人凡夫之間,就像公園裡小孩子玩鞦韆,湯過來湯過去,永遠下不了台,掛在空中甩。

  佛告訴我們,所謂凡夫者,本來是個假名,沒有真正什麼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換句話說,嚴重的講,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眾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個個是佛,眾生平等。所以後世禪宗經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沒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樣平等。

  那麼這一品說完了嗎?沒有完!還有個重大的問題在裡頭,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一品開頭的話。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重點在這個「我」字上,佛說:我,沒有度眾生。文字是那麼解釋,佛為什麼那麼講呢?全篇的意思告訴我們,人,悟到了真正的無我,修持證到了真正的無我,就是佛了。這個佛,無我,自然無眾生,無壽者,這就是佛境界。所以做到了無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接著一切觀念的執著,都是因為有我而來,那麼真正無我就是佛境界。

  但是,無我以後叫什麼呢?注意啊!一般研究佛學的人,聽到無我,下意識給它下一個註解,空的。佛沒有這樣說,他只說無我而已,這個空的是你加的。如果真能把凡夫境界有我的觀念通通放棄了,所謂放下,放下放到無可放處,找到生命本來,勉強才可以叫那個是我們生命的真我,那就是佛境界。但是在本經上,佛不說出一個真我的名字,那麼你就要看全部的佛經了。全部佛經,總歸起來三藏十二部,實際上有些真的,有些假的。所謂假的並不是什麼假的,是後來佛弟子們自己修持到了,所寫的經典,假託也是佛說的,這很有可能。這些籠統的算進去,佛經大概有五千多部。

  過去有些人念經,為了自己念,為了父母念,要念一藏經,一藏經就是五千卷。大藏經佛的這一部分是五千卷。後世弟子們作的論,乃至佛經的註解,未算在內,如果通通把它算在內,連後世的也都加進去,現在一共有一萬三四千卷了,越來越多。

  佛說法四十九年,這麼多的經典中,他的幾個要點是,世間一切無常,都靠不住,都要變去,都不屬於我的。人世間一切皆苦,沒有究竟的快樂,沒有究竟的幸福。一切皆空,一切都無法把握,都要變去了,變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個情況,那個境界定個名辭叫做空,所以無常、苦、空、無我,本來無我,這是所有佛說的都是這樣。

  佛在世的時候,許多佛的弟子們,依他所教示的方法修持,都證到了無我的境界,脫離了苦、空、無我的束縛。但是也因此之故,都落於偏空之果,這是我們後世佛學給它加上的,就是偏向於消極的空。

  佛到了八十歲,他老人家要請假走路了,請長假了,懶得再教了,快涅盤了,這個時候,他告訴我們相反的四個字,常、樂、我、凈,與他平常所講的完全相反。最後他又告訴我們,真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持到一切放下了,連空也空了,空到了最徹底,你找到生命的本源,這個生命的本源永恆不變。

  但是這不是像人世間有個不變的東西一樣,那樣了解又錯了,那是屬於真常唯心論,屬於外道的說法。佛說的這個常,是對無常而言,金剛經後面就給我們解釋了。樂,不是苦的,得道的人離苦了;一般認為得了道的人,一天到晚都是快樂,那會把你樂死的。譬如我們頭痛,當然很難過了,但是痛個六七天也痛不死,你說頭不痛了,我的頭好快樂啊!快樂的不得了,真這樣快樂的話,這個人不到三天一定發了瘋。苦樂是相對的現象,著了相就會發瘋。所以什麼是樂?無苦即是樂,清凈之樂。清凈沒有境界,所以這個樂不是世間看的樂,是常樂。這個時候是真正的我了,不生不滅,這是不生不滅之我,並沒有像我們現在世俗的觀念,有個我相的存在,所以這個我是乾乾凈凈的。

  所謂凈土,沒有一個凈的境界,你說我們的地下很乾凈呀!這不算凈,你說虛空很乾凈,虛空才不乾凈呢!物理科學家都知道虛空里有很多東西。真正的虛空是看不見的,那個是無善亦無惡,無苦亦無樂,那是真正的樂,那個是佛境界。

  


圓坨坨光爍爍赤果果……打個比方說,宇宙大爆炸的時候就是這麼樣,問題是裡邊的確什麼也沒有啊!因為裡面根本沒有宇宙,也沒什麼熵的增減。禪宗自性概念的邏輯大概就是這樣。所追求的也是這樣。


所謂大乘是佛道儒雜交的怪胎,為了漁民之用。與佛法沒有關係。


(自)性質----------區別於他物的本質的特點,任何時候、遇任何外在條件均不改變的那麼個東西,否則不能稱之為性質。

分析世界上一切物質,均沒有這麼個東西。張三的體內沒有一個「真我張三」在,煤一燒就沒有了........

名與實--------見性是描述一個事情的名,望文生義的話很容易理解成見到什麼什麼性,其「實義」是見諸相非相或其他類似含義表述,就像如來不是好像什麼來了,而是無來無去。

見性是佛法的後期階段,諸法無我是階段性的見解,所以不矛盾。

有時候,佛性又用來破除認為「諸法無我,那麼就是什麼都沒有」的認識。如壇經:自性若無,眼耳色聲當時極壞。又如無我如來藏等。


每個人都有可以成佛的自性。


諸法無我,也就是所有的法,並沒有一個法是專門屬於你的.

你能擁有的別人也能擁有.並沒有什麼神奇的東西專屬於你.

所以說,你或者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家半斤八兩.

所以說,眾生平等.

佛祖的本事,在佛祖的眼裡,眾生只要努力,都是能達到的.但是,眾生迷茫了,找不到或者認識不到正確的路.

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自性,就是屬於你本質的東西.

既然是你本質的東西,那你想丟也丟不了.你一直都擁有.

他並沒有丟,他只是被塵土遮住了.

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清凈光明.

這個清凈光明也是大家都擁有的.眾生都是佛嘛.大家擁有的也是清凈光明.

除掉你的欲,塵,妄想,執著,自然就清凈光明了.

或者學孔子,非禮無言,非禮無聽...

都是很好的.


推薦閱讀: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後半段探討宗教的部分是真實的嗎?
無神論是一種宗教嗎?
「信」和「執」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儒學是宗教嗎?為什麼是或者為什麼不是?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