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一個人一直從事同一個職業,停留在同一個城市,過一種類似的生活一輩子?
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軌跡都是這樣的吧,小時候努力的念書,爭取上好的學校,然後找個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孩子們長大了進入下一個循環。。。所以說穩定,或者說不變,是安定感的來源么?
在聊這個問題前,不如反過來想下,我們為何不能一輩子只從事一個職業,只生活在一個城市,只擁有一個伴侶?我想先分享一篇文章《在別處症候群》
我有一位朋友,年紀長我幾歲,工作能力很強,在我所處行業內算是小有名氣。
半年前他辭了職,再之後都在家中賦閑,每天喝茶寫字,擺弄各種愛好,至少從社交軟體上看,日子過得很充實。我有次跟他聊天,問他有沒有工作的計劃。他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繞開我的問題說著行業的問題所在,最後他說,沒準換個城市心境會改變很多。我被繞了進去,追著問,即使換了環境,這些問題不是依然還存在嗎?
他答道,可是如果你的心態變了,看問題的方式也許就會有大不同。我說,心態的改變與環境有必要聯繫嗎?他盯著我,直到看得我發毛才一臉肯定地說,那是當然的了。原本這只是一次閑聊,巧的是,跟他告別兩周後,相同的對白又一次發生。我公司里有位實習生試用期結束,對我說想要換一間公司。我第一反應是留住他,因為他在幾位同期的實習生當中,能力算是不錯的。我問他是因為薪水的問題,還是在這裡工作得不順心?他坦白說都不是,只是覺得自己每天做最基礎的工作,一成不變的日程令他覺得浪費時間。他說,沒準換間公司會見識到更多的東西。我說,即使換一間公司,以你初入職場的能力,也一樣是做同樣的事情啊,何必操之過急呢。他搖搖頭說,正是因為我剛剛畢業,所以才急需多經歷新鮮的環境,這樣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才稱得上完整的人生。聽到這裡,我啞口無言,只好在他的辭職函上簽字。如果說我那位朋友還沒有將話點透,實習生的道理則讓我切切實實無從反駁。換作我是他的年齡,大概想破頭也講不出這樣角度刁鑽的觀點。我不禁沉思,在大部分人眼中,視界狹窄就代表著見識淺、能力低,淪為弱勢群體的想法根深蒂固,而經歷不同環境所帶來的閱歷上的「充電」是正常,且理所應當的。然而,在這個邏輯關係里,人們似乎都刻意在著重「經歷」的獲取,而忽略了閱歷並非只要經歷過就會擁有這件事。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朋友從台北寄來明信片,正面是雄偉的一零一大廈,背面卻只潦草寫著,不多說了,在趕飛機。回來的時候我去機場接她,問到台北的感受如何,她帶著一臉倦容說,人太多,行程又緊張,很多景點都只是走馬觀花,照片都沒拍幾張。實在難以描述在她語氣中的失落,有不甘,有無奈,更多的是累。你看,明明是去度假,卻讓自己累成了一匹馬。在此之前,她何嘗不是抱著擺脫都市生活躲到遠方旅行,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想法,然而這種急匆匆的經歷,除了滿心的疲累,我實在想不出可以有什麼收穫。事實上,我認識的許多人都是這樣,在城市裡一天天覺得毫無樂趣枯燥乏味猶如困獸,卻以為去遙遠的地方旅行時就會神采煥發活靈活現;相同的工作做上一年半載就開始懷疑是在蹉跎人生,卻以為換間公司換個環境就可以尋找到青春的激情、豐富的見聞和源源不斷的新鮮感;在感情上,這種毫無邏輯的心理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遇見心儀的對象,睡前輾轉反側腦補無數種同她在一起的甜蜜場景,自以為天造地設,然而真正走到一起卻發現她矯情做作,愛慕虛榮,睡覺打呼醒來還有口氣,方才如大夢初醒,悔之晚矣。「生活在別處」,詩人蘭波的這句話自從被米蘭·昆德拉弄得世人皆知,就變成了困頓都市人們心中的精神鴉片。在一成不變的生活夾縫中求生存,難免會幻想「在別處」的美好,那兒有清新空氣恬靜生活,有高薪待遇閑暇時光,更有簇新的夢想,志同道合的人群和無數喜聞樂見的送炮女青年。記得念書的時候,我們的天敵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不久你談戀愛了,天敵變成了戀人言語中別人家的男朋友,沒想到不知不覺中,我們自己已經為自己設好了來自同一星球的天敵,別處的生活。看完無數版本的礪志電影和書籍傳記,我們自以為掌握改變命運的咒語,學會不停地規勸自己和別人,換個工作,換個女友,換個城市,換種人生,用改變帶來的可能性來告解心中的壓抑,卻從未想過,此刻壓抑著你的未必是當下的生活。我另一位朋友大學的專業是西班牙語,畢業後去厄瓜多援建鐵路,在那兒工作了兩年決定回國,我問他原因,他說那裡的環境過於艱苦,經常睡到一半,發現被窩裡有一隻巴掌大的毛茸茸蜘蛛,出門走一圈,兩米長的鱷魚滿街跑,有時候吃人,有時候被當地人捉走吃,不僅如此,他還遭遇過不下兩次持槍入室搶劫。終於有一天他忍無可忍,覺得再待下去可能總有一天會被鱷魚吃掉或者被無辜槍殺,於是毅然決定回國。回來後,他找了一份翻譯的工作,薪水在國內也還算不錯,但他始終無法適應。在厄瓜多的時候,他的工作比較自由,一到假期就買張機票滿世界跑,可現在就連附近的旅遊城市他也只能望洋興嘆,實在忍不住的時候他就在廣州租一輛自行車,漫無目的地滿城跑。這種不適應感遍布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國外每天幻想八大菜系夢裡都是活色生香,但來到廣州,依然每天只在一家茶餐廳用餐,不是他吃不起,而是完全沒有了想要吃的慾望。就這樣,他在國內工作不到三個月,就決定重新去國外工作。比起空虛,他寧願選擇艱苦。他的這種情況被我笑稱為「在別處症候群」,在同一個環境待的越久,越會產生抵觸的情緒和對別處生活的嚮往。但這種嚮往,只是你對現實的失望和逃避,即使去到別處,也未必能獲得理想中的生活,你只是像個賭徒般沉溺在那無數種可能性之中而已。我們習慣了時刻繃緊弦待命,哪怕是周末也像是在與時間賽跑,兩點約了朋友喝茶所以一點就要出發,因為怕堵,五點必須吃完晚飯否則就趕不上六點半的電影開場。我們也厭倦這種枯燥的三點一線,以為在別處就可以擺脫所有的煩惱。但別忘了,在同樣的城市裡,有人下班路上觀察螞蟻搬家都要半小時,也有人甭管在紐約巴黎東京還是公司大廈都一樣,拚命趕時間,彷彿浪費一丁點兒就是罪過。
生活不一定在別處,當我們將全部希望和幻想寄托在一個虛無的新環境時,可能我們早已忘卻「生活在這裡」的能力。其實,不被生活改變,亦不放過絲毫享受生活的機會,也許這才是生活真正的模樣。微博上有人講現代人個個都選擇困難症,在上海嚮往北京的烤鴨,在北京惦記廣州的早茶,在廣州垂涎重慶的火鍋,在重慶夢到西安的肉夾饃,然而我們在一次次嚮往和踟躕中,浪費掉的絕不止是光陰。
===========================================
某天,你幡然醒悟,彷彿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自以為長大了,成熟了,有了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你自以為自己站在距離現在的你幾百公尺的高空,俯視自我,俯瞰整個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麻木的臉,彷彿與你格格不入。你自以為邁出了這一步,就代表著,超脫了二十年來的一塵不變。然後,用你經歷過的一切回答我:是什麼讓一個人一直從事同一個職業,停留在同一個城市,過一種類似的生活一輩子?沒有原因。
我也曾疑惑過這個問題,後來問了身邊許多人「幹嘛總做同樣的工作,呆同一個城市,過同樣的日子」他們的回答幾乎都是 —— 不然呢?
普通人不就是一直從事同一個職業,停留在同一個城市,過一種類似的生活一輩子嗎。
因為夢想、情愛、學業等原因轉行業、離開一個城市甚至國家的人的確有,而且不少,但相對整個人類來說,實在是比例不高的。
對於這世上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不就是那麼簡單的嗎。價值觀和道德綁架。
有些人就喜歡和父母住在一起,不喜歡改變,享受平靜、舒適的生活,這個應該是價值觀的範疇。
而道德綁架方面是看了父母那代才有的啟發。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的適應性和正常離職被他人看做怪物的社會輿論,讓我明白社會主義這個典型的宗教式統治是有多麼的可怕,正因為如此,穩定工作+官本位成為了父母對我們的期望,而這些導致人們的價值觀被倫理道德給綁架了,最後趨同。
還記得那句膾炙人口的話嗎: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可能是另一個人
一個精彩的人生,並不在於你在哪個城市?做了什麼?而在於當事人是否享受這個人生。他人自然有權評價,當事人當然也有權呵呵。這世界上,沒人是傻瓜,沒人甘願平庸。如果你覺得哪個人傻,哪個人平庸,那最可能的事實是你自己在犯傻,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而且沒有義務講給看不懂的人聽。你怎麼知道他們自己會覺得自己一生都在過「類似的生活」?也許他們樂在其中呢?只是你自己覺得是這樣?那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質疑、評論別人的生活方式,於人於己都無所助益。
習慣,還有怕麻煩。
以換工作為例吧,從還沒畢業就在我當前這家公司上班,畢業後直接簽了合同。
總的來說這份工作跟我的專業不對,談不上喜歡,經常加班,周末還會被打擾,但是公司每個月按時發工資,有五險一金,還給交意外險等等。想想這麼做下去沒有什麼不好的吧,但是也想不出有什麼好的。
那如果我現在要換工作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辭職吧。辭職要走辭職的流程,首先是跟部門經理報備,讓他有心理上以及時間上,再招個新人。雖然規定是提前一個月,但是我知道提完辭職,我一月內未必能走成,東西太多,交接起來未必一個月能完成,不交接完再走坑的是現同部門的同事。我與上任交接時深刻體會到這點。然後呢,假設順利交接,那交接這段期間我就以一個即將離職的員工身份在公司出沒,這個不懂為什麼,總覺得,好尷尬。
接下來我該有下一份工作了吧。
首先是簡歷,我一直不想寫的東西,因為懶,也覺得自己實在沒什麼可寫的。另外,特別討厭等待回復,討厭這種不安定。最後,我不知道怎麼跟家裡人提起我辭職的事情,自懂事起,我印象里我爸就是一份工作做不喜歡就直接換的。我沒辦法說這怎樣,但是我討厭種我永遠都不知道怎麼填家庭成員情況表的感覺。
貌似,跑題了。大概就是在一個地方呆慣了,覺得這個地方沒有討厭到不能接受,可能還有點喜歡這個地方。走到公交站,不看站牌就知道說那輛可以到要去的地方,坐在公交車上,看到某個建築,就知道下一站下。這種熟悉,有安全感吧。首先,是沒有選擇(自認為);
其次,是有選擇但無法評估去留孰好孰壞(沒有確定的參考,損失恐懼心理);最後,是明確知道留下來最好(自認為);這三種情況,都會選擇留。當然,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會留。。。改變意味著不可知的後果,在當前的生活還算不錯的情況下,人們不太願意冒險去追求一個未必更好的結果。
我曾無數次設想過,如果我一直都在同一個城市生活,也許我的朋友圈都是從小玩到大的,也許我會參與到親戚之前的各種複雜的關係網中,也許我和我父親的關係和我弟弟的關係不會像現在這麼疏離,也許我現在看外面的世界的眼光仍然充滿了好奇和嚮往。
十幾年了,我一直在外漂泊。十五歲出國,到了新加坡,生活了很多年,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工作,這期間,家中發生很多變故我都沒有參與。大學時期又是去美國遊學又是去世界各地窮游,極大地改變了我的世界觀。在我的眼中,世界地圖就是那麼大,並不算那麼不可想像的大,可我在老家的姐姐們甚至覺得新加坡也算是「遠方」。再後來,我辭去工作,只身前往加拿大,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卻適應得非常快,也許多年漂泊的經歷讓我有了更強的適應力吧。
這樣的生活有好有壞。好的是我看過了很多別處的風景,我知道每個國家的大概情況,我了解了很多不走出來不可能知道的事,我還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還有,我在自己能力範圍允許的情況下,選擇了最適合自己天性的國家生活。
不好的地方也有。由於大部分的電視劇和小說講述的都是那些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人的故事,我常常找不到共鳴,我會對那部分極少數的講述漂泊的人的故事感同身受。我的好朋友都散落在世界各地,很難見上一面。我的家鄉逐漸讓我覺得陌生,每次回到自己的家鄉,都有異鄉人的那種格格不入感。走到哪都沒有歸屬感。
我常常想,也許我可以選擇另外一種一成不變的人生。那也是另外一種體驗。但是少女時代的我,定不會願意放棄出國的機會,因為那時候的我追求的是驚濤駭浪波折有趣的生活。
因為大多數人都處於一種活下去的狀態,當有能力去探索為什麼活的時候,他已經被周圍生活的一切牢牢鎖住了。
手機黨…目前先說說我的情況。我很想離開這個城市,很想換一個工作。但是房貸壓力太大。沒有足夠的信心換。雖然現在很辛苦,但是勉強還是可以撐下去。晚上再補充,我周圍朋友的情況。
逃避自由。
很簡單,謀生
常換工作,常換城市的人都是有一技在身的,同時也要有自信和勇氣在中國,常在一個公司一個部門一個單位工作的人里,很多都是混日子,靠關係,基本上靠著有社會上有真正能力創造價值的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在生活,屬於蛀蟲一類,裝載這個城市要麼就是自己喜歡,要麼就需要是自己家鄉。我在上海濟南北京工作過,也頻繁的出差到各地,最喜歡的是上海,定下來的是家鄉。人生的主軸就是在做很平淡的循環,特別是年紀大了和結了婚之後,安定是人很重要的追求,在生活中看著自己孩子長大也是非常幸福的事。在這份安定中,你尋求自己的價值、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突破,也會過上非常有幸福感的生活。
頻繁換城市和工作代表不斷的租房(買房)搬遷,結交新朋友,建立新的圈子,對於人特別是中國人來說,熟悉圈子是人活著奮鬥的目標和被肯定的來源。
見過很多成功人士,對環境不一定滿意,但是他們拋不開生自己養自己的地方,他們不傾向於移民,或者移民完人還生活在原來的環境。變化不一定是好事習慣而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不習慣改變改變是要勇氣 能力和擔當起風險的
第一,害怕改變,改變帶來的未知和不確定是多數人畏懼的,人們都會盡量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這可以給人安全感;第二,其實問題本身也忽略了相同大環境中的小變化和小不同,難道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只待在一個城市只跟一個人廝守就一定是沒有多樣和變化的嗎?當然不是,工作每天都有挑戰,生活每天都不一樣,常換地方和工作或者交往的人也未必就能看到更多的世界,表面大環境不變的也未必就沒有豐富的生活和跌宕起伏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