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商鞅變法中的重農抑商?當今中國需要重農抑商嗎?


自己之前的回答,如果你不知道商君的秦是什麼樣,看看朝鮮就知道了。所以中國不能這麼干。

正文:

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傳統政策。究其原因,一般都會按歷史教材上理解的,說生產力落後。

其實這個說法不能推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種決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套用馬克思主義的說法,這是犯了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認為生產關係由政府決定。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怎麼可能產生商業?有商業就說明不落後,至少沒有落後到吃不上飯的程度。(看到有些知友說商人不創造財富,我在後面會加以解釋。商人是創造財富的)

我們先看看商鞅為什麼覺得要抑制商人吧:

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朴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親上死制也,以其旦暮從事於農。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餬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避農,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聖人作壹,摶之也。——《商君書農戰篇》

翻譯:

聖賢的君主懂得治理國家的要領。因此命令民眾都把心放在農業上。民眾專心務農,那麼民眾就樸實好管理,有誠信就容易役使,民眾誠實便可以用來守城作戰。民眾專心耕種,那麼就很少有奸詐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願遷移,民眾專心於農耕作戰,那麼就能用獎賞和懲罰的辦法來鼓勵上進,民眾專心於農耕作戰,就可以用他們來對外作戰。 民眾同君主親近,並為了法度去犧牲自己,因為他們一天到晚去從事農業。民眾如果不可以被使用,是因為他們看見靠空談遊說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貴的地位,商人也可以發財致富,手工業者也能以此養家糊口。民眾看到這三種人的職業安適,又可以得財利,就一定會逃避農耕和作戰。逃避農耕,那麼民眾就會輕視自己的居住地。輕視自己的居住地,那麼就一定不會替君主守土作戰。凡是治理國家的人都害怕民眾散漫而不能集中。所以英明的君主都希望民眾能將心思集中在農耕上。

法家著作中關於為什麼重農抑商的論述到處都是,大家自己可以找找。沒有一處說是因為糧食不夠吃了的原因,產生這種說法很可能是有政治背景的,最後我會談談自己的猜想。

書歸正傳,從商鞅的話中可以看到,法家認為農民的好處是「朴(yu)實(mei),好管(ting)理(hua),不遷徙」,

歸心於農,則民朴而可正也

壹則少詐而重居

抑制商人是因為害怕人們看到商人的富貴而不願意再從事農業。不從事農業則人民就不能為君主作戰了。

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 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餬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 避農,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

在這裡商鞅反覆強調了農民比商人好的地方是「重居」,也就是不搬家。如果人民「輕其居」就不能為皇帝服務了。這是什麼邏輯呢?

真實的原因和中央集權有關,法家在戰國時期興起,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動員國內力量進行戰爭。如果要動員國力,無非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兵,一個是糧。你是秦王的話,怎麼招兵?怎麼征糧?你認識每個老百姓嗎?所以你需要戶籍制度。每個人都必須登記在冊。

而如果要搞戶籍制度,就必須要求人民不能隨便遷徙,否則一旦每個人都隨便搬家,戶籍就亂了,有的人就可能逃脫兵役和稅收。 農業恰恰既可以提供軍糧,又可以束縛人民不去遷徙,所以才要提倡。

在古代社會,保證人民定居不隨便遷徙是最重要的事情。朝廷會設立刮戶使一類的職務,專門搜索那些逃掉的民戶,把他們編入戶籍。

作商人利潤大,比農業輕鬆(當然風險也高,容易虧本),但是卻不可能定居,所以政府是非常害怕商人成為人民最喜歡的職業,一旦大家都經商,兵員和糧食(指政府能徵到的糧食)都會很成問題。

然而這還不是打擊商人的唯一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讓老百姓窮!因為老百姓窮才會貪圖政府的賞賜,才方便統治。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 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 以賞戰民,則輕死。——《商君書弱民篇》

翻譯:

人民地位卑賤就會崇尚爵位,軟弱就會尊敬官吏; 貧窮就重視賞賜。朝廷用刑法統治人民,人民就樂為的用; 用賞賜來獎勵戰爭,人民就會輕視死亡。

歷朝歷代政府打著「均貧富,抑兼并」的旗號,實際上不是為了大家共同富裕,而是為了大家一起貧窮。國庫里堆滿財富,老百姓沒有明天的糧食(又剛好餓不死),是中國歷代朝廷最高目標。 所以商人因為有錢,就最不會貪圖政府的賞賜,也就最不會和政府合作,也就成為政府打擊的目標。

所以打擊商人根本不是什麼生產力低下,而是中央為了強力的控制人民而採取的方法。現在之所以不說,可能是因為本朝早期一直延續這個制度,用戶口和糧票限制農民進城,控制農村,從農業汲取財富供養工業。

從深層次看,民間商業是天然反專制的,民間商業的積累最終會導致一些身份卑微的人,非常富有。 商業發展後會使得交換關係深入人心,從而動搖封建專制的基礎——人身依附關係。

其實教科書上的很多都是有問題的,比如「封建制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照這麼說中國政府就是最大的封建勢力,他直接間接的控制了全國的土地,這顯然是不對的。封建制的根本是人身的依附關係,財富通過人與人的依附關係,以政治力為手段進行分配,而商人則完全不是靠這種方式分配的,商業靠的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市場,以交換為手段進行的分配。一旦商人的分配方式得到全社會的認可,那封建制度下的分配方式就不可能繼續維持。

商人不創造財富嗎?

我們試想沒有商業的兩個地方A和B。A地適合種米,B地適合種桑。在沒有商業的情況下,A地必須划出一塊非常適合種米的土地,種很不適合的桑,B同樣也要划出一塊本來非常適合種桑的土地,改種特別沒有效率的米。

一旦出現商業,就會發現A地的米又便宜又好,B地的桑又便宜又好,這就促使A地種桑的人改種米,B地種米的人改種桑,使得A地B地的產出同時增長,增長的部分就是商人創造的隱形財富。

所以商人就像是網遊中,增加」攻擊力20%「的道具,這道具本身不能攻擊敵人,但卻可以增加原來攻擊者的攻擊能力。

編輯於 2015-12-2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不需要。我們需要強大的民營經濟


其實商鞅重農抑商是對的。

商鞅重農抑商,這種做法是有歷史局限性的。在戰國時代,強勢的商人會和他國合作,弄不好會破壞本國的經濟穩定性。即使是在統一全國之後,商人的強勢必然會導致政府統治的弱勢。

商人在那個時代不能有太高的社會地位。否則就會導致統治的無力。

但是,放到現在。商人無論再強勢,其能量也不能和國家力量相抗衡。商人已經從剛開始的交易方逐漸變成了單純的商業貿易。市場的管理權牢牢緊握在政府手中。雖然某些商業交易有國家力量,但向戰國時那種強勢的足以影響國家的力量已經很難出現了。

歷史,還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當今社會還是「重農抑商」,無論中外。

「重農」這個問題不需要討論,全世界只要是個合格的文明國家,沒有不「重農」的。

「抑商」,全世界只要是個合格的文明國家也沒有不「抑商」的,若論商業的自由開放程度,現今根本比不了數百年前,尤其是大航海,大革命之後很長一段日子,萬事商為先,無底線的貿易是那個時代的主題。

現在的「抑商」,內外皆抑,對自己抑,時刻防著門口的野蠻人,對外也抑,現在政府更感興趣的不是雙方簽了什麼大單,而是怎麼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就是這麼有意思,有時候「抑商」就是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當然,現在的「重農抑商」和古代的「重農抑商」是不一樣的,沒那麼純粹,我不認為「重農抑商」是個貶義詞,它只是個無辜的,參與歷史循環的工具。商鞅用它,在那個時代,它就是先進的,朱元璋,乾隆用它,在那個時代,就是落後的。

春秋亂世,戰國征伐,時代的形勢就是戰爭,戰爭的根本就是資源,資源的主體就是糧食,所以孔孟推崇的詩書禮樂不好使,君王民眾沒興趣,法家拓土強國,獎勵耕戰的那一套就是讓人上癮。而一旦天下平定,溫飽而思淫慾,戰時那一套就不能再用,人需要交流,需要娛樂,需要貿易。

法家講的是術,「重農抑商」在那時就是強國之術,不是治國之道,它能短時間內讓國家像打了雞血一樣一飛衝天,這種強國之術是要壓制人性的,就像一戰後落魄的俄國,靠強力雞血催化成了歐洲第一強國。這種東西你不能說它不對,你能因為秦國苛政二世而亡就說商鞅推崇的嚴刑峻法是錯誤的嗎?不能,不變法萬一秦國糜爛到底讓魏吞了呢?你只能說它是否適合於那個時代。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推薦閱讀:

《熵增與生命》
比特比究竟是什麼鬼東西?
【史圖館】中國各省區市歷年GDP變化
【年終大帖】透析歲末股災,綢繆危機前夜
經濟科普(6):未來十年中國的大趨勢是怎樣的?│脫苦海

TAG:歷史 | 經濟 | 經濟形勢 | 社會 | 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