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的軍事被認為很弱,但其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5﹪是歷朝最高的?

這是真的


漢唐的勝利很多都是越塔強殺,直接殺了對面一個五人團滅,順便還破掉對方一路水晶,甚至直接把對面defeat掉。百濟、高句麗、東突厥、西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龜茲、疏勒、鐵勒表示契丹、党項、女真人能被宋朝「熬死」簡直是太幸運了,丫的這幾個直接就被唐朝滅掉了,還用和你「熬」?

宋朝的勝利是對方5人越塔強殺掉自己一個落單英雄,然後4人來救。一人放一個大招,清了兩波小兵,對方英雄全部交閃現跑路,一個沒幹死。這種勝利就算打上10次,最後的結果是對方外塔一個沒掉,自己外塔全掉光。契丹人表示和李存勖、柴榮、王晏球、劉仁恭這些暴揍契丹的人比起來,宋軍的戰鬥力實在是不咋地。

宋朝的失敗是5人抱團推對面外塔,被對方直接打了個5人團滅,順便還丟兩個外塔。而且一次團滅之後,自己再也不敢抱團推對面塔了。這種失敗的結果就是,只要打一次敗仗,之前「勝利」10次的優勢全部沒有了,反而還會陷入劣勢。高梁河一戰就打的趙二騎驢南遁,從此之後是談契丹色變。類似高粱河、瓦橋關、君子館、陳家谷這幾次敗仗,直接把柴榮、趙匡胤苦心積攢了多年的禁軍精銳全部敗光。不僅趙光義留下了心理陰影,這種窩囊的基因,還傳給了後來的真宗、徽宗、欽宗,乃至趙構。相比較而言,太祖一脈皇帝,要比太宗一脈強一些。

同樣是勝利,你覺得李靖夜襲陰山,俘虜十幾萬,生擒頡利可汗。衛青收復河朔,奪回牲畜數百萬之多。和北宋滿城之戰、唐河之戰這種斬殺不過萬餘甚至只有數千的勝利,有可比性嗎?滿城、唐河之戰放在宋朝的歷史上真的可以稱作是大勝了。

同樣是戰敗,你覺得大非川、怛羅斯對比崖山海戰、開封圍城戰、高粱河比起來,有可比性嗎?怛羅斯離大唐首都長安,直線距離都在6000里以上;而大非川之戰時薛仁貴是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與吐蕃作戰的,很多士兵都起了高原反應。這種越塔作戰的困難程度,只會龜縮守塔的人是體會不到的。大唐打次大非川、怛羅斯完了還是活蹦亂跳的,你大宋呢?戰敗之後,遷都五國城嗎?還是飲馬珠江?

勝利和勝利之間,戰敗和戰敗之間是有區別的。宋朝那種勝仗,打上10次都不及李靖、蘇定方、衛青、霍去病一次。拿勝率說事,我也是醉了。

——————————————————————————————————————————

還有拿產馬地說事的,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郭威柴榮給趙宋王朝留下的底子,要比李世民、劉邦、朱元璋起兵時好太多了。整個北方除了并州和幽雲,都在大宋手裡,簡直就是不勞而獲。宋朝作為一個靠篡權獲取政權的王朝,真的沒有資格埋怨前朝(石敬瑭/唐朝)給自己留下爛攤子,如果你覺得是石敬瑭留下的是個爛攤子,那請把這個爛攤子還給後周。而李淵父子起家時不過只有太原,朱元璋乞丐一個,劉邦不過是個亭長,人家的產馬地難道是前朝免費充話費送的?都是自己奪回來的。

漢初定都長安時,劉邦出門連4匹相同顏色的馬都拿不出來,你見過人家一天到晚抱怨沒產馬地了嗎? 後周對趙家可謂是仁至義盡,你丫的倒好,搶了別人孤兒寡母的萬貫家財,還嫌別人的財產不夠多。嫌沒有產馬地,這不是強盜邏輯是什麼?是不是讓柴榮打到貝加爾湖、蔥嶺再讓趙宋王朝篡了,什麼產馬地、產牛地、產袋鼠地、產企鵝地都給你大宋留下,才不算爛攤子?

————————————————————————————————————————

以下是《舊唐書·地理一》開元二十一年的記載,可以看出范陽節度使所在的幽雲地區,並不是唐朝主要的產馬地。唐朝主要的產馬地在以下三鎮(朔方、河西、河東),這其中朔方和河西很大一部分都是後來西夏獨立後的國土,可以說北宋產馬地的丟失完全是自身原因,說什麼唐朝弄丟產馬地的真是不忍直視。靈州是唐朝割給党項的?西夏獨立的鍋沒法扔給石敬瑭,直接跨了5個朝代扔給唐朝了?

安西節度使,在龜茲國城內,管戍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疋,衣賜六十二萬疋段。

北庭節度使,在北庭都護府,管兵二萬人,馬五千疋,衣賜四十八萬疋段。

河西節度使,在涼州,管兵七萬三千人,馬萬九千四百疋,衣賜歲百八十萬疋段。

朔方節度使,治靈州,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馬四千三百疋,衣賜二百萬疋段。

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府,管兵五萬五千人,馬萬四千疋,衣賜歲百二十六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

范陽節度使,理幽州,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馬六千五百疋,衣賜八十萬疋段,軍糧五十萬石。

平盧節度使,在營州,管兵萬七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疋。

隴右節度使,在鄯州,管兵七萬人,馬六百疋,衣賜二百五十萬疋段。

劍南節度使,在成都府,管兵三萬九百人,馬二千疋,衣賜八十萬疋段,軍糧七十萬石。

嶺南五府經略使,在廣州,管兵萬五千四百人,輕稅本鎮以自給。

「党項自同光以後,大姓之強者各自來朝貢。(後唐)明宗時,詔沿邊置場市馬,諸夷皆入市中國,有回鶻、党項馬最多。」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

本來党項人所在的河套、寧夏平原地區就是一塊非常重要的產馬地,在唐朝以及五代十國時期,党項人還是很規矩的。完全是因為宋太宗處置不當,想趁党項內亂奪了人家的定難五州,接受了李繼捧的歸降,導致李繼遷叛變,致使宋朝西北邊境再無寧日,直至西夏獨立。結果定難五州沒到手,連靈州都讓李繼遷搶走了,靈州可以算是北宋非常重要的一處產馬地了。可以說宋朝產馬地的問題完全是自己作死,怪不得別人。還有人怨到唐朝身上,難道是唐朝讓西夏獨立的?

————————————————————————————————————————

退一萬步講,即使是沒有了幽雲、河套、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北宋依然還有一處非常重要的產馬地——河東路,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這在《宋史·卷一百九十八》中有記載:

群牧使歐陽修言:"唐之牧地,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內則岐、幽、涇、寧,東接銀、夏,又東至於樓煩。今則沒入蕃界,淪於侵佃,不可復得。惟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此唐樓煩監地。跡此推之,則樓煩、元池、天池三監舊地,尚冀可得。臣往年出使,嘗行威勝以東及遼州、平定軍,其地率多閑曠。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意思是唐朝的產馬地要麼是河套、河西、幽州都已經被西夏、契丹所佔據,但是河東路的岢嵐、石樓兩縣,也就是汾河之側的呂梁山區,是非常適合放牧的。「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即使有些人把幽雲、西夏丟失的鍋全甩給前人,但說什麼「北宋沒有產馬地「這種神論,歐陽修第一個不同意。

」太平興國四年,太宗觀兵於幽,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兩千餘匹,內皂充牣,始分置諸州牧養之。」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立牧監賞罰之令,外監息馬,一歲終以十分為率,死一分以上勾當官罰一月奉,余等第決杖。牧倍多而死少者,給賞緡有差。凡生駒一匹,兵校而下賞絹一匹。當是時,凡內外坊、監及諸軍馬凡二十餘萬匹,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

——《宋史·卷一百九十八》

太平興國四年,也就是公元979年,高梁河之戰的那一年,趙光義出征幽州時已經有四萬兩千匹馬了。安史之亂時,安祿山范陽、平盧、河東三鎮加起來也沒這麼多馬;劉邦要知道大宋初年就有這麼多馬的話,已經哭暈在廁所。宋真宗時期全國都二十餘萬匹馬了,唐朝開元年間十個節度使加到一塊也不到這一半。這難道叫沒有產馬地?不過是借口罷了,而且還是很沒水平的借口。

————————————————————————————————————————

評論里有人說是因為遼國已經漢化,已經變成一個同級別政權,絕非突厥、匈奴可比。那試問為何吸收了漢族文明的遼國,被茹毛飲血的金人滅了呢?金人直到熙宗完顏亶時期才開始漢化,滅遼宋時期的女真,和突厥、匈奴沒什麼大區別,實際上都是部落性質的,文明程度都非常低。按理來說,女真應該和突厥匈奴一樣,沒什麼戰鬥力,分分鐘鐘被遼國滅了。可事實上呢?

其實什麼產馬地、什麼敵人是封建國家、什麼敵人太強的、甚至還有什麼檀淵之盟是貿易戰的,諸種原因都不過是借口。但凡是失敗了,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怨這個怨那個的。在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戶部郎中張洎,曾經上書給趙光義,在《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十》里有記載:

夫命將統戎,前王所謹。國家士馬非不精壯也,甲兵非不堅利也,以順攻逆,以中夏攻外夷,而聖慮尚勞,王師未振者,臣甚痛焉。

軍志曰:「凡臨敵,法令不明,賞罰不信,聞鼓不進,聞金不止,雖有百萬之師,何益於用。」又曰:「將從中御,兵無選鋒,必敗。」臣頃聞涿州之戰,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謹自任,未聞賞一效用,戮一叛命者。

軍志曰:「弩不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臣頃聞涿州之戰,敵人未至,萬弩齊張,敵騎既還,箭如山積。乃知戈戟刀劍,其用皆然,是驅天下奮空弮而劫勍敵也。

軍志曰:「三軍耳目,在吾旂鼓。」臣頃聞涿州之戰,陣場既布,或取索兵仗,或遷移部隊,萬口傳闃,囂聲沸騰,乃至轍亂塵驚,莫知攸往。昔湯、武勘定天下,桓、文攘卻四夷,項羽之滅疆秦,闔閭之摧勁楚,隋楊素削平禍亂,悉以兵鋒而定戎業。臣頃聞涿州之戰,王師霧集,聲讋戎敵,然而矢石未交,奇正先亂。嗚呼,軍政如此,孰救敗亡!

張洎說的很明白了:軍政如此,孰救敗亡。宋軍失敗並不是因為士馬不精壯,和產馬地沒一毛錢關係。這種軍制下如果在城內龜縮、被動防守的話弊端還不明顯,但只要主動出擊,問題就全出來了,就如同張洎所說,那畫面太美簡直不敢看。打起仗來布陣,和初中生做課間操一樣,亂成一團;聽見鼓聲不往前進軍,聽見鳴金而不收兵;遼軍還沒到,宋軍已經開始放箭了,遼軍來了,宋軍已經沒箭了;打仗皇帝不給將領行事指揮權,士卒沒有精銳的先鋒(《孫子·地形》:「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這種軍制下,出動出擊能贏就見鬼了。

根本原因是宋朝軍政有問題,賞罰不明,法令不明,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君子館之戰失敗就是因為李繼隆見死不救,導致劉廷讓的幾萬宋軍全軍覆沒。陳家谷之戰失敗楊業戰死,也是因為王侁見死不救。後來征討西夏的靈州之戰,也是因為五路大軍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而導致失敗。

而高粱河之戰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趙光義沒有在出征之前給予將士們征討北漢的獎賞,導致宋軍厭戰情緒嚴重,到達鎮州之後很多人不集合以示抗議。後來趙德昭因為這事,代表將士們向趙光義討問征伐北漢的獎賞,卻被趙光義逼得自殺。問題是打北漢還打了5個月,打完一天不歇,就要跨過太行山去打幽州,獎勵都不給,誰願意給你賣命?更別說,高梁河之戰遼軍援軍一到,趙光義就被耶律休哥射了一箭,騎驢南遁。學趙匡胤搞御駕親征,結果自己都騎驢跑了,你覺得宋軍還有士氣嗎?

當然由於君子館之戰離他上書的時間更近,他其實是在諷刺趙光義賞罰不明,不懲罰見死不救的李繼隆,因為李繼隆是國舅爺。你知道滿城之戰宋軍是怎麼獲勝的嗎,是因為趙延進冒死改掉了趙光義留下的坑爹陣圖,不然又是一場堪比高粱河的慘敗。趙光義難道連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的道理都不懂?關鍵是如果你是個武將,你運籌帷幄在千里之外還可以。可問題是他丫的是個文人,啥都不懂,還喜歡瞎指揮。

宋朝的軍政問題主要原因就是趙宋得朝不正,不管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還是「守內虛外」。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防止武將專權,決不能讓類似朱溫、劉知遠、石敬瑭、郭威這樣的人出現。不想讓北宋和梁唐晉漢周一樣短命,不想讓大宋成為後宋。為達到這個目的,軍隊的戰鬥力都是可以犧牲的。比如太宗毀掉晉陽城時,完全不考慮未來有北方有強敵入侵,雁門關以南的山西還有沒有抵抗游牧民族的據點了。完全是因為晉陽這座城,五代出了李克用、李存勖、劉知遠、石敬瑭和劉崇。不過話說回來,但由於太祖是武將出生,太祖時期宋軍的戰鬥力還尚可,直到他坑哥的弟弟出現。

宋軍戰鬥力弱始於太宗,最大的原因在於宋太宗得位不正。他做所有事的出發點都是要「超越太祖」,他想擺脫他哥哥的陰影。在這種思想下,他經常會被這種慾望沖昏了頭腦,做出些不理智、欠考慮的事來。滅北漢之後沒有修整,也不賞賜將領,就急於北上幽州,高梁河之戰時只圍城不打援,導致被幽州守軍和遼軍援兵內外夾擊。

接受李繼捧歸降時,並沒有考慮這樣做會帶來什麼。他想的是:你柴榮、趙匡胤也不過如此,連北漢都滅不了,而我太宗滅了,看我分分鐘把契丹也滅了去;你柴榮、趙匡胤收復定難五州了嗎?不過是羈縻而已,看我太宗,党項人直接納土而降,還放棄世襲。至於什麼後果、什麼軍事部署的,完全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之內。

————————————————————————————————————————

最後忘了說了,即使是按勝率說,歷史上對外戰爭勝率最高的朝代也不是宋朝,而是曹魏。勝率應該在9成以上,簡直各種吊打,幾乎就沒輸過。匈奴、高句麗、氐、鮮卑、烏桓、西羌紛紛表示要報警了。曹魏不僅勝率高,而且很多都是主動出擊,並不是像宋朝一樣被動挨打。滅了烏桓不說,還把鮮卑打的四分五裂,刺殺了鮮卑首領軻比能。毌丘儉兩征高句麗,攻破高句麗國都後,還屠了城,把高句麗打的幾乎亡國,被迫遷都。。。曹阿瞞一家子就是這麼霸氣。。。不服也得服。。。


首先,勝率70%根本就不是官方的統計,統計的口徑很成問題,把擊殺幾百人的小勝和死好幾萬人的大敗仗一起討論並不合理。

其次,就算承認這個勝率,宋朝的勝利基本都是挨打的時候把對方擊退的那種勝利,殲滅戰很少,對敵人有生力量消耗很少,但是宋朝的失敗許多都很慘重。

以下是轉載,列舉了所有的宋朝對外戰爭的勝負情況,敬請參考。

轉載:戳穿宋朝戰爭勝率70%的謊言

網上有個很著名的謠言:被「主流」專家們詬病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 ;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原來我們以前學到的歷史都是騙人的。

是真的嗎?請看下面

闢謠:照例,先從邏輯上分析,這好比你是一個拳擊手,我和你打拳,你雙手護頭,我連打十拳,7拳被你防住,剩下三拳直接把你打死(三拳打死鎮關西嘛)。完了以後,你的腦殘粉天天到處宣揚,你勝率70%,完爆我勝率30%。

邏輯上的謬誤分析完了,開始分析數據本身。宋朝對外戰爭我選四個最大的,宋遼戰爭、宋夏戰爭、宋金戰爭、宋蒙戰爭來分析。

宋遼戰爭:

① 高粱河之戰:宋進攻。宋慘敗,皇帝坐驢車。

② 滿城之戰:遼進攻。宋大勝,斬首一萬。

③ 雁門之戰:遼進攻。宋大勝,斬殺遼軍主將,俘虜遼軍副將。

④ 瓦橋關之戰:遼進攻。宋戰敗,瓦橋關被攻佔,數位將軍被俘。

⑤ 岐溝關之戰:宋進攻。宋慘敗,死者數萬,沙河為之不流。

⑥ 陳家谷之戰:遼進攻。宋慘敗,楊業戰死

⑦ 君子館之戰:遼進攻。宋慘敗,全軍覆沒,死者數萬。

⑧ 土磴寨之戰:遼進攻。宋戰勝,斬首2000,俘虜500

⑨ 唐河之戰:遼進攻。宋大勝,斬首15000

⑩ 徐河之戰:遼進攻。宋戰勝,俘獲甚重

? 子河汊之戰:遼進攻。宋大勝,遼軍損失十分之六七。

? 雄州之戰:遼進攻。宋戰勝,遼軍主帥被擒後撤退。

? 瀛洲之戰:遼進攻。宋戰敗。

? 莫州之戰:宋進攻。宋大勝,斬首一萬。

? 遂城羊山之戰:遼進攻。宋大勝,斬首兩萬。

16望都之戰:遼進攻。宋戰敗,主將投降。

17檀州之戰:遼進攻。打成平手,宋遼檀淵之盟: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18宣和伐遼:宋進攻。宋大敗,死屍相枕藉不可勝計。

統計一下:18場中宋勝9,平1,負8,勝率50%

宋進攻4次受14次,宋挨打率77.8%

宋防守14次,勝9平1負4,防守勝率64.3%,如果檀州之戰算宋朝防禦勝利的話防守勝率勉強70%。這說明什麼?宋遼戰爭的高勝率是建立在高挨打率上。

宋夏戰爭:

① 三川口之戰:西夏進攻。宋戰敗,主將被俘。

② 好水川之戰:西夏進攻。宋慘敗,全軍覆沒,死亡萬人。

③ 定川寨之戰:西夏進攻。宋慘敗,全軍覆沒,9400人死亡。之後慶曆和議,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

④ 大順城之戰:西夏進攻。宋戰勝,西夏撤圍。

⑤ 定羌城之戰:宋進攻。宋戰勝,設置熙和路,羌人歸降30餘萬帳。

⑥ 靈州之戰:宋進攻。宋慘敗,士兵死亡15萬以上。

⑦ 永樂城之戰:西夏進攻。宋慘敗,全軍覆沒,軍士死亡7萬,算上隨軍民夫死亡20萬以上。

⑧ 平夏城之戰:西夏進攻。宋勝,俘虜3000,繳獲牛羊十萬頭。

⑨ 橫山之戰:宋進攻。宋勝,攻佔橫山。

統計一下:9場中宋勝4負5,勝率44.4%

宋進攻3次受6次,宋挨打率66.7%

宋金戰爭:

① 宋金太原之戰:金進攻。宋戰敗,太原被攻陷。

② 第一次開封之戰:金進攻。宋戰敗,宣和合約賠款黃金500萬兩,白銀5000萬兩,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③ 第二次開封之戰:金進攻。宋慘敗,過渡陷落,徽欽二帝及宗室400餘人被俘,金兵大掠全城,僅宗室女子便擄走近12000人。

④ 黃天盪之戰:金進攻。平局。韓世忠成功圍困金兀朮40餘天,但被金兀朮火攻突圍。

⑤ 富平之戰:金進攻。宋慘敗,18萬大軍全軍覆沒。

⑥ 和尚原之戰:金進攻。宋大勝,俘虜一千餘人。

⑦ 饒鳳關之戰:金進攻。宋大勝,金軍損失數千。

⑧ 仙人關之戰:金進攻。宋大勝,金軍損失數千。

⑨ 岳飛第一次北伐:宋進攻。宋大勝,收復襄陽府、唐州、信陽軍等地。

⑩ 大儀鎮之戰:金進攻。宋勝,俘虜400餘人,金兵相蹈藉沒溺死者不可勝計。

? 順昌之戰:金進攻。宋大勝,金退兵。

? 郾城之戰:金進攻。宋大勝。

? 柘皋之戰:金進攻。宋大勝,殺敵約一萬。

? 剡家灣之戰:金進攻。宋大勝,殺敵630,俘虜約一萬。

? 皂角林之戰:金進攻。宋大勝,斬殺萬戶一名,俘虜數百。

16 唐島之戰:金進攻。宋大勝,俘虜3000餘人。

17 采石之戰:金進攻。宋戰勝。

18 海州之戰:金進攻。宋大勝,殺敵數千,金軍損失近半。

19開禧北伐:宋進攻。宋戰敗,嘉定和議賠款白銀300萬兩,稱金為伯, 宋輸金歲幣由銀絹二十萬兩、匹改為三十萬兩、匹。

20仆散揆攻宋之戰:金進攻。宋戰敗。殺韓侘胄向金人謝罪。嘉定議和(見上一條)

21 六合之戰:金進攻。宋戰勝,金退兵。

22 襄陽棗陽之戰:金進攻。宋戰勝,金退兵,金軍損失超過3萬。

23 蔡州之戰:宋進攻。宋戰勝,金滅亡。

統計:宋金23戰,宋勝16,平1,負6,勝率高達69.6%!

但是慢著,宋進攻3次受20次,宋挨打率也高達87%!

可見高勝率果然是因為高挨打率…

宋蒙戰爭:

1沔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蒙古退兵。

2 真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蒙古退兵。

3 陽平關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全軍覆沒,死亡軍士7700.

4 江陵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奪回被擄百姓2萬餘人,蒙古退兵。

5 黃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蒙古退兵。

6 廬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蒙古退兵。

7 京襄之戰:宋進攻。宋戰勝,收復京襄。

8大埡寨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蒙古退兵。

9餘玠防蜀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蒙古退兵。

10 壽春之戰:蒙古進攻。宋戰勝,蒙古退兵。

11紐磷攻四川之戰 :蒙古進攻。蒙古戰勝,四川陷落。

12 鄂州之戰:蒙古進攻。平局,忽必烈回家爭汗位,宋軍傷亡13000.

13 釣魚城之戰:蒙古進攻。蒙古慘勝,蒙哥死魚釣魚城下。釣魚城最終投降。

14 虎嘯山之戰:宋進攻。宋慘敗,被斬首1000餘。

15 襄樊之戰:蒙古進攻。宋戰敗,樊城被攻陷,襄陽投降。

16 淮西之戰:蒙古進攻。宋戰敗,被斬首數千,淮西陷落。

17郢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戰敗,被斬首500,郢州陷落。

18沙陽、新城之戰:蒙古進攻。宋戰敗,陣亡3000餘人,沙陽、新城被攻陷。

19第二次鄂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戰敗,3000艘戰艦被焚毀,鄂州陷落。

20 嘉定之戰:蒙古進攻。宋戰敗,嘉定陷落。

21 丁家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13萬軍士,2500艘戰艦全軍覆沒。

22 岳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2萬軍士,1600艘戰艦全軍覆沒,岳州陷落。

23 焦山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700餘艘戰艦被俘獲。

24 常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守軍全軍覆沒,常州陷落。

25 揚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6萬多軍士被殺或投降,揚州及淮東16州32縣陷落。

26潭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3000守軍全軍覆沒,潭州淪陷。

27瀘州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全軍覆沒,瀘州淪陷。

28 靜江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3000守軍全軍覆沒,靜江淪陷。廣南西路15州投降

29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宋進攻。宋戰敗,全軍覆沒,文天祥被俘後就義。

30 崖山之戰:蒙古進攻。宋慘敗,20萬軍士,上千艘戰艦全軍覆沒,宋朝滅亡。

統計:宋與蒙古30戰,勝9,平1,負20,勝率30%

其中宋進攻3次受27次,宋挨打率高達90%

綜上宋在主要對外戰爭中,勝38,平3,負39,勝率47.5%

總計攻13次,受67次,挨打率高達83.75%!

說完了勝率再來說說所謂打不贏都是因為缺馬。朱重八表示不服,老子一個乞丐都能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你們大送朝說好的刀槍不入步人甲,穿雲裂城神臂弓呢?


題主認識苻堅么

排位勝率再高,晉級賽打不贏有什麼辦法。


某賭鬼去賭場賭錢,連贏五把,掙了五百塊。

賭鬼大喜,壓了兩千,輸了。被脫下褲子趕出。

旁人笑話賭鬼技術差,賭鬼怒道,我的勝率高達80%多呢!


瀉藥,艦長把咱家召喚來,其實是想讓咱家放無雙轟殺題主和所有的答主。

但咱家早已懶得在這麼幼稚的問題上再放無雙了。

所以只簡單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

1、宋代軍事弱嗎?

到底什麼叫軍事弱?題主也好,還是其他答主也好,能否給個定義?不說強弱,至少你得說清楚,啥叫這個「軍事」吧?沒有定義就沒有評價的標準,沒有評價的標準就分不出檔次,連檔次都分不出來,談個P的強弱?

2、75%的勝率是怎麼來的?誰能給個說法?前面李文琦同志給的那個統計雖然不全面,但好歹還算有個統計。這75%是根據什麼數字算出來的?

總的來說,這種問題咱家用兩個字來形容:

無聊~~

為什麼?

這不很簡單么?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強弱,和你我的個人命運有什麼關係?

其實不僅僅是宋粉,其他朝代粉什麼秦漢唐宋明清之類也有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個人情感在現實世界無法寄託,於是去找古典時代的的寄託問題。

總結來說,把個人的感情,寄託到一個古典的封建政權上去,視這個政權的「武功」為自己的榮譽,視這個政權的「盛世」為自己的幸福,而看不見這武功和盛世之下,是多少屍骨與血淚,是多少人間的慘劇,是多少連基本衣食都無法保障的人民的痛苦和哀號。

這本質上是把自己的立場代入到封建國家的統治階級中,不僅僅忘記了自己的階級出身和被剝削的事實,更妄想通過這種立場的代入獲得統治階級的快感,來消解自己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困難。

類似的這種行為,距離法西斯主義,已經不遠了!無論你計較的是強還是弱~!

PS:

假如有人想談談中古時期中國的戰略文化這方面的問題,咱家倒是很有興趣的。

戰略文化體現了軍事活動的複雜程度和組織方式,為什麼?

文化,是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集中體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抽象表達。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總是無法超越當時的生產力基礎和生產關係的約束的,因為人不可能獨立生活,而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

同樣的道理,戰略文化,是軍事活動的組織、實施方式的集中體現,而這種體現最終還是要落到一定社會階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基礎上的。

而中國的上古到中古時期,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則是中國的戰略文化第二個飛速發展而且是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

同時期的歐洲的戰略文化,到中古則斷了將近幾百年的檔,到文藝復興之後才有所恢複發展。

如果進行這個領域的對比研究,可以清晰的看到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調整,在社會進步與發展中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

不去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來獲取真知,掌握規律,整天去研究什麼你強我弱搞血性論,還是前面那兩個字:

無聊~!


一個球隊後衛守門員很厲害五個球能攔下來四個。

然而全程都是對方控球,帶球攻門攻了二十多次。

然後你從一個觀眾的立場上你覺得這球隊弱雞么?


先說結論:這是兩個不同時代為了不同目的製造的結論完全相反的歷史謠言,兩個謠言都具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徵,造謠的目的也都不是為了宋史研究本身。

先說「宋朝軍事被認為很弱」,這個觀點一度被概括為「積貧積弱」,這個說法最具影響力的來源是錢穆的《國史大綱》,沒錯就是民國大濕的鍋,書里的原話是「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這話是來自於王夫之《宋論》卷6中說:「仁宗在位四十一年,解散天下而休息之……國既以是弱矣」,「仁宗之過於弛而積弱也,實不在貧也。」「神宗之誤,在急以貧為慮,而不知患不在貧。」的引申。不過有趣的是,老王堅持的觀點是宋朝「積弱」而不「積貧」,與錢穆的觀點還是有一定不同,所以這鍋還是得錢穆來背。

同樣屬於那個時代的創造性結論是「重文輕武」,這四個字最早的出處是清代乾隆自己的話,用來評價漢初「上馬平天下,下馬治天下。」的歷史事件,本身不帶貶義,不過到了民國大濕那裡,情況就不大對了。

為什麼說這話不靠譜,因為錢穆作為通史學者,本身對於宋史的研究深度遠遠不足,大約也就是通讀了宋史,長編、會編、文獻通考什麼的很可能都沒好好翻過,宋會要什麼的想都不要想了。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民國時期社會動蕩,另一方面也是信息不如如今這麼通暢。所以民國時期的通史論著可靠性現在看來往往很成問題,再加上宋朝對外的確有屈辱求和的經歷(沒錯!說的就是你!趙構!),作為社會動蕩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錢穆等人,情感上對於宋朝毫無好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本朝建立以後,開始進行比較系統的斷代史研究,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宋代文獻史料,本朝近現代的宋史研究學者在資料上的優勢甩民國大濕們八條街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很長一段時間,重文輕武和積貧積弱依然是學界的主流意見。主流到什麼程度,你去翻翻那個年代的論文就知道了:任何的論文書籍,只要是宋朝的,幾乎都會加個「重文輕武、積貧積弱」的尾巴,哪怕這書講的是古玩字畫或者詩詞歌賦,文章最後也會強行打個「重文輕武、積貧積弱」的補丁,也是日了poi了。

就這麼幾代人下來以後,終於有人覺得好像哪裡不對了。曾瑞龍和李裕民等學者開始探討這些歷史觀點的合理性和來源。學界現在對重文輕武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動:由原來的重文輕武修正成了崇文抑武(崇文教、抑武事,不是很多人腦補的文官武官的矛盾),積貧積弱也在反覆論證和爭議中,總而言之,現在的宋史論文里這八個字已經不容易看到了。

==================================================================

再說「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5﹪是歷朝最高」,這個大新聞。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好像是在06年前後,那會姚明還在美國打球,洛杉磯鐵匠鋪的首席鐵匠還是奧多姆。勝率這個概念也算是耳熟能詳,當時作為一個史盲我tm還信了這事,由此引起了我對宋史的興趣,成為我讀相關論著的動力之一(還有倆個是宋代瓷器展和岳飛,事實證明他倆比這個70%靠譜得多)。

和這個謠言相似的還有一個是宋朝的GDP占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可以看出現代網路大濕比民國大濕們要高桿不少,民國大濕的手法是對古人的原話進行再加工再解讀,把《水滸傳》翻拍出《金瓶梅》的效果。現代網路大濕則是搞一堆你輕易戳不破的謊言來顯示自己的博學,手法類似於告訴你豬尾巴上有三千三百三十三根毛,普通人沒辦法即時求證,要麼閉嘴要麼就無聊地去拔豬毛。所以 @經略幽燕我童貫說的很對,求證這事對與不對本身就很無聊!

@李文琦的回答說的一點是沒錯的,這個流言的炮製者沒有公布勝率的數據統計。

網路上流傳的那個好像是唐朝吧的統計。這個統計最大的問題就是口徑不一。

首先,造謠者聲稱的是【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 】

那麼既然是【對外戰爭】你提了遼夏金元,即使不提後蜀、南唐、南漢、北漢的統一戰爭,交趾、偽齊、吐蕃的事是不是得提一提?

交趾、吐蕃和西夏一樣名義上都是宋朝的從屬國,自家關起門來稱王稱霸的地方政權。

偽齊是金朝的從屬政權,人家可不認你趙官家,顯然不屬於國內戰爭的範疇。

其次,統計口徑上存在很大出入。張齊賢的土磴寨之戰兩千個人頭被記錄在案,那麼開寶三年,田欽祚指揮的定州之戰為什麼不能算?

初,契丹以六萬騎至定州,命判四方館事田欽祚領兵三千禦之。上謂欽祚曰:「彼觽我寡,但背城列陣以待之,敵至即戰,勿與追逐。」欽祚與敵戰滿城,敵騎少卻,乘勝至遂城。欽祚馬中流矢而踣,騎士王超以馬授欽祚,軍復振。自旦至晡,殺傷甚觽,夜入保遂城。契丹圍之數日,欽祚度城中糧少,整兵開南門突圍一角出,是夕至保塞,軍中不亡一矢。北邊傳言「三千打六萬。」。)

再比如太平興國七年遼三路進兵均告失敗,我也沒看到有記載:

是月,契丹三萬騎分道入寇:一襲鴈門,潘美擊破之,斬首三千級,逐北至其境,破壘三十六,俘老幼萬餘口,獲牛馬五萬計;一攻府州,折御卿擊破之新澤寨,斬首七百級,禽酋長百餘人,獲兵器羊馬萬計;一趨高陽關,崔彥進擊破之唐興口,斬首二千級,獲兵器羊馬數萬。

後面的統計都有類似的問題,只記名頭響的,我有時候甚至懷疑這個統計是不是就是根據維基百科裡的戰役描述做的統計。而且戰役勝負的判斷也成問題,比如黃天盪之戰,韓世忠最後水軍損失慘重不說,也完全沒有完成阻敵北歸的戰役目的,竟然被算作平手。

==================================================================

最後回到我的結論:「宋朝軍事被認為很弱」「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5﹪是歷朝最高」都是查無實據但流行一時的所謂歷史論斷。前者一度流行於學界,逐步在爭議中消失;後者因為缺乏有效的統計數據,基本沒有可信度。

糾結這兩個問題的都不是宋朝軍事的真愛粉。


我從小學習就好,每次考試都拿100分,只有高考沒考好,比率是很高噠


宋朝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守衛戰,而漢朝和唐朝大多是侵略戰。

守衛自己的戰爭是主場作戰, 侵略別國的戰爭是客場作戰, 難度完全不同。

雖然沒有統計過宋朝對外戰爭勝率是否超過百分之七十,但只想說, 如果守衛戰的勝率很低的話,那就是亡國了。

宋朝的守衛戰就算勝率高也不能算特別輝煌的戰績, 因為打勝仗的次數再多,也只是把敵人趕出去, 而敵人只要贏了, 宋朝就得割地賠款。

--------------------------------------------------------------------------------------------------------------------------------------------

對比晉朝、南朝,和宋朝

晉朝雖然腐敗,但東晉很有血性。外有祖狄劉琨,內有王導謝玄桓溫。東晉就那麼點人,那麼點家底,差點翻盤。

南宋的綜合國力是比金要強很多的,人口和經濟上的優勢很明顯。如果東晉有南宋的家底,可能會就橫掃五胡。而東晉1000萬人,前秦有2000多萬人,照樣不虛。

南朝劉裕差點就統一了,無論東晉還是南朝宋,繼承的是秦漢第一帝國的氣質。

東晉那麼弱,一次次北伐,南宋那麼強,稱臣納貢。而且東晉的血性還能讓北方少數民族尊敬。前秦那麼強,只敢稱王,不太敢稱帝,認為正統在東晉。劉裕滅桓楚,滅孫恩,滅盧循,滅譙蜀,滅南燕,滅後秦,大敗北魏。

東晉那麼多次北伐,都是有成績的,而他們的兵力都是比胡人少的。

南宋才150年就被北方滅了,東晉+宋齊梁陳近300年。宋齊梁只是篡位,繼承的就是東晉。甚至說繼承的還是秦漢第一帝國。南朝正朔不是開玩笑的,南宋呢,稱臣了。比兒皇帝還恥辱,兒皇帝還是皇帝呢,稱臣就太沒面子了,變藩屬國了。

很多人都說, 遼國和金國不是野蠻的游牧部落,而是有國家政體的,所以遠遠強於游牧部落,這句話未必正確。 漢化以後的北方民族國家,往往戰鬥力都會迅速下降,會越來越重視文化。 所以宋朝的對手未必在軍事上非常強大。當年的匈奴、鮮卑等肆虐中原大地的五胡,無論在殘忍度還是戰鬥力上,都不會比遼國和金國差。 蒙古人的戰鬥力也未必比當年北亞的各胡人軍隊強很多。

南宋的軍事科技一點也不比蒙古差,但無論軍事制度上還是血性方面都明顯太弱。

當然, 宋朝的軍事實力不強,只是相對的, 在當時的世界上依然還是前列的實力。


宋有我項羽強???我只輸過一次!!!


更新:昨晚我答題的時候還是「為什麼宋朝的軍事被認為很弱,但其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0%?」。今天卻變成了「為什麼宋朝的軍事被認為很弱,但其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5﹪是歷朝最高的?」。我很擔心到了明天這個問題就會變成「為什麼宋朝的軍事被認為很弱,但卻消滅了遼金兩個宿敵?」。

我們假設這個75%是真的,結合宋朝實際,我們就會得出一個非常可怕以及猛抽題主臉的結論:宋朝在這麼高的勝率下,竟然沒有消滅掉其中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由此得出最終結論:這75%的勝率恰恰證明了宋朝的軍事力量是非常弱的。

結合宋朝實際來分析:

一.75%的勝率並沒有消滅掉其中任何少數民族

二.就算不以消滅任何國家為目的,那麼這75%的勝率並沒有消除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也沒有保障邊境的安寧,國家的安全。宋朝的國家安全,根本不是靠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證的,而是靠金錢與妥協保證的。

宋朝為什麼妥協,為什麼用金錢買和平?因為軍隊戰鬥力不行,無法抵禦外來侵略。澶淵之盟的宋朝已近快接近自己的全盛時期,可就是如此,遼軍卻依然能夠孤軍深入。當然也正是因為孤軍深入的太遠了,容易被宋軍堅壁清野,關起門來打狗,所以遼軍才答應簽和約。澶淵之盟,無論那些答應遼國的歲幣和絲綢多麼不佔宋朝的財政,但依然不能否認宋朝是在用金錢換和平的事實。就好比交保護費一樣,一份錢的保護費也是保護費,也是你弱小的象徵。

只是遼朝不再有南下滅宋的想法了,如果此念再起,完成成熟的戰略部署,宋朝能撐多久確實是個未知數。

到了仁宗宋朝的全盛時期,宋對西夏的作戰依然不利居多。但西夏不同於遼金蒙,西夏國土面積小,不像遼金一樣一己之力可以抗衡宋朝。如果進行持久戰,西夏是耗不過宋朝的。但是宋朝統治者主觀上一直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面對西夏的閃擊戰時宋朝並沒有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每次都被西夏打敗。宋朝之所以和西夏簽訂和約,一是西夏主動低頭,二是前線的失利使宋朝無心進行長期作戰。所以宋朝與西夏簽訂的條約是贏了面子,輸了里子。雖然榷場造福的是兩國百姓,但宋朝每年給西夏的東西卻依然刻上了金錢換和平的烙印。

但就算是這樣用金錢買和平,西夏和遼還會隨時騷擾宋朝的邊境。這反映了:宋朝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強,作戰決心也不強,所以遼西夏依然能夠隨時騷擾宋朝。如果真正強大的話,只怕西夏和遼連騷擾都不敢。

至於金元我想各位都已經很熟悉,就不用我說了。其實南宋軍隊的戰鬥力要比北宋強一些,尤其在將領方面,南宋確實要比北宋出彩。但即便如此,面對端平入洛的失敗,我想誰都不會為這75%的勝率感到高興。

具體戰役可以參照@李文琦,在此重申一下李文琦那篇答案里的觀點:高勝率是建立在高挨打率之上的。這樣整日挨打的國家,說軍力強那才是真正的奇怪。因為真正的軍力強是不會挨打的。

反駁一個答案,不要拿宋朝禁軍當成全部的宋軍,要知道宋朝還有個詞叫廂軍,不是打仗的都是禁軍,也有可能是戰鬥力不強的廂軍去作戰。

還有就是不要拿宋朝和明朝比,雖然宋朝存在的時間長,但統一全國的時間一直是明朝長。宋朝之所以能苟活半壁江山,憑的是關鍵時刻全國一致抗金,朝廷有了領導核心。反觀南明,亂成一團,那些投降清軍後來殺自己同胞的漢族軍隊戰鬥力也並沒有差到哪兒去。

這種統計無意義,具體戰鬥的勝敗與戰略的勝利並不一樣。首先要看戰鬥的目的,是試探,還是戰略進攻或戰略防守。如果僅僅是試探,這種戰鬥即使勝了意義也不大,因為對方本來就沒打算真的拼全力。如果是戰略進攻或戰略防守,這種勝敗才有的一說。

宋朝的戰略出擊有以下幾次:

一.建國初年的統一中國與收復以收復幽雲十六州為目的的對遼作戰以及兼并交趾的作戰。可以這麼說,如果單單計算具體戰鬥的勝率,宋初的對遼作戰絕對是宋朝佔優。但這並沒有什麼用,勝利不是比人頭數。遼軍兩次在被動的情況下贏得主動,一擊致命。這反映了什麼,宋軍戰略有問題,戰鬥準備不足。對交趾的作戰也是,先勝後敗。北宋初的軍隊戰鬥力要比以後北宋的軍隊戰鬥力強很多,但是這些主動的對外戰爭都以先勝後敗告終,這反映了什麼?宋初軍隊的戰略戰術有問題。大到戰略,小到具體每場戰鬥的策略,尤其是關鍵戰役的部署。如果這麼計算的話,單純的勝率不起什麼作用。同理可以類比澶淵之盟那次作戰,一路上遼軍高歌猛進,孤軍深入後被宋軍算計了一把於是決定和談。單算勝率的話,澶淵之盟到底是宋的勝率高,還是遼的勝率高?

二.對西夏的作戰。對西夏的作戰也分為不同時期,前期在西夏剛成立的時候,宋與西夏的戰鬥多是以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宋朝大,西夏耗不過宋朝,所以最後雙方妥協。後來宋夏邊境上屢有小規模衝突,也是互有勝負,宋朝邊民也是修武備以自衛,小規模戰鬥中宋朝獲勝是完全有可能的。宋神宗的時候發動對西夏的作戰,收復了不少以前的領土,但是很快宋朝欺負西夏主少國疑,於是趁機大規模進攻西夏,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可這些失敗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些戰鬥大規模地消耗了西夏的國力,為以後宋朝反攻西夏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北宋後期對西夏的作戰是一個比較正確的戰略,大兵團推進,步步為營,不斷收復故土,大敗夏軍。西夏支撐不住,最後不得通過遼國向宋朝求和。只可惜這時候宋朝也要滅亡了。

三.聯金抗遼。主動向遼朝出擊,但是差勁程度我就不說了。估計那百分之七十的勝率里沒有這次主動出擊。

四.宋金對峙的時期宋朝的出擊。南宋初年的混戰雙方互有勝負,宋朝的戰鬥力終於被激發出來。但即便如此,判斷宋金混戰誰勝利的標準不是誰的勝場多,而是雙方的戰略目的究竟是誰的達到了。如果南宋只是為了保存宋政權而不是為了收復北方領土,而金只是為了打擊南宋並不打算消滅宋政權的話,雙方似乎都贏了。但金的目的是消滅南宋政權,而南宋政權雖然是嘴上喊著收復北方領土,實際上是為了保全自己。這樣看來,似乎是宋贏了,不知道那個統計百分之七十有沒有把這個統計上。但長遠來看,南宋還是輸了。金白手起家,白拿了不少土地,而且宋失去了戰略縱深和優秀戰馬的來源,這為以後蒙元滅宋埋下了伏筆。

後期宋有三次北伐,兩次防禦。先說防禦,第一次是大財完顏亮。但是單純從戰鬥的勝率上講,完顏亮的勝率高,但由於戰術失誤,關鍵一戰還是失敗了。第二次是金朝在蒙古的壓力下想要通過攻宋來緩解矛盾,獲得後方。但此時金朝已經是極度衰弱,宋軍防禦取勝。

再說北伐。孝宗北伐,開禧北伐,端平入洛。前兩次都失敗了,不算進宋朝的勝率,端平入洛聯合蒙古,宋軍攻入了蔡州城,真正復了仇。算宋的勝利,但是,隨後蒙古的進攻使得宋不得不放棄北方,端平入洛最終宣告失敗。

宋朝對蒙古基本採取戰略防守,基本沒有戰略上的進攻。雖然宋朝苦苦支撐,具體的防禦戰上也有獲勝甚至大捷,但這並不能阻止宋朝的衰落,無論是社會還是軍隊。

以上說的是戰略出擊。算上澶淵之盟,宋仁宗時期擊退交趾的進攻等戰略防禦,所謂宋朝外戰高達百分之七十的說法非常勉強。要不就是像對遼一樣最後妥協;要不就是像對金一樣,被人打到以保全自己政權的存在為戰略目的,被逼著簽了不少喪權辱國的和約;要不就像對西夏一樣,大部分時間敗,最後反攻時獲勝;要不就像對蒙元一樣,苦苦支撐,具體的戰鬥不僅能勝利甚至還能大捷,但依然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隨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的那一瞬,所謂的對外戰爭高達百分之七十的勝率就成了絕世的傳說。


三次模擬考都年級前三,高考那天第一場竄稀沒來,第二場就打了個20分,第三場作弊被抓,最後落榜。你說弱不弱?

關鍵的戰爭打不贏,小勝多了沒用啊。關鍵時刻掉鏈子。


因為「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5﹪是歷朝最高的」是謠言。

沒有證據證明「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75﹪」。沒有證據證明「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是歷朝最高的」。

================================================================

宋朝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沒有幽雲地區、沒有產馬地等等(實際宋朝有產馬地。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的時候,地盤、實力遠不如宋朝接手的後周。

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產馬地、幽雲等戰略要地,為什麼宋自己占不了還有臉要求繼承?

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以宋朝的表現,既是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的爛攤子,漢朝、唐朝怎麼不怨秦朝、隋朝? 劉邦、李淵起兵時,地盤很小,哪有什麼幽雲等戰略要地?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強敵才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 而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沒能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

劉邦、李淵當年起兵的時候,兵少、地盤小,有眾多內外敵人。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例如《通典》載杜正倫奏,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再次強大起來「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還有強大的割據勢力(例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為敵)。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而宋朝疆域較小、國防形勢較差,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漢唐的產馬地是他們自己擴張佔據的,不是靠繼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重要通道,既有馬種又有馬場,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宋朝初期,党項並沒有真正坐大。宋朝曾控制過党項五州之地,但是宋朝自己丟了五州之地,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仍然有馬種與馬場。說馬匹的問題,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馬政的搞的多麼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而朱元璋馬匹還不到6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宋朝這表現,應該從宋朝自身找原因。

五代時李存勖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精銳(雖李存勖不是漢人但李存勖已經屬於中原王朝成員,其政權後唐甚至被認為是正統王朝之一),王晏球打的契丹慘敗,「中國之威幾振」。而党項真正坐大是在宋代,党項在五代連靈州都拿不下,如果不是宋朝處理党項李繼捧李繼遷時出了錯誤,以及多次犯嚴重錯誤,党項(西夏)根本無法真正坐大。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

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但是這是宋朝的借口么?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也沒有幽雲地區。後周留給宋朝的實力還比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強,這是「給宋留下的」,宋朝接手了比較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眾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在前人留下的這麼有利於基本統一的局勢下,宋還用了快20年第二帝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自己沒能占幽雲,正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

拿運河當借口的,看曾長期研究古代地理與河道、專門研究過這一問題的岑仲勉的研究,唐朝要常疏浚整治,才能保障大運河的使用。(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

唐朝是先擴張佔據了河北河東等地,才能疏浚整治、使用大運河。

後周也曾疏浚整治大運河。

而宋朝真是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宋金時期,缺乏對大運河的整治,結果導致大運河的河道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大運河可不是宋朝的借口。 漢朝沒有大運河,漢朝仍然擊敗匈奴,擴張出遠大於宋朝的疆域。

================================================================

從哪裡幻想出的宋遼之間幾十年里「幾十萬大軍開片的大仗幾乎年年都有」?

澶淵之戰,怎麼幻想出來的「契丹方面光是在來到主戰場之前就已經一路陣亡了十萬人」?遼聖宗與蕭太后號稱帶兵20萬,這20萬還是號稱的,實際能有多少?如果真的一路陣亡了十萬人,那麼就不是宋朝給遼歲幣了,而是遼要稱臣納貢於宋了,甚至遼軍要考慮還有沒有人能活著回去了。

漢代的匈奴,

《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

「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從漢武帝到漢宣帝,數次大戰擊敗匈奴。

隋末唐初的dong突厥,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雖然後來突厥內訌以及遭遇大雪,但是之前武德年間中後期唐朝一面進行統一戰爭,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 歷史學家王永興指出,唐朝武德年間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想入主中原的企圖,保衛了華夏文明。

而之後突厥內訌,因為唐朝的崛起強大,才使突厥內訌時一些部族投靠唐朝。 遭遇大雪,突厥卻不敢南下劫掠以補充,後來被唐朝出兵擊敗。 如果換成弱一點的王朝,那麼根本就活不過隋末唐初突厥頻繁入侵的那幾年,突厥即使遭遇了雪災,也能通過南下劫掠補充,然後再次崛起。

李靖的封賞不少,「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戶至五百……加賜帛一千匹,遷尚書右僕射」,後來還有「詔墳制如衛、霍故事,築闕象鐵山、積石山,以旌其功,進開府儀同三司」。

而突厥頡利可汗得到的「賞」,是從可汗變成「右衛大將軍」,從突厥的最高君主成了唐朝的一個官員了,以及「久鬱郁不自憀,與家人悲歌相泣下,狀貌羸省」。

唐朝不僅擊敗突厥,還擊敗新崛起的薛延陀,擊敗吐谷渾、西突厥等等。都是以少勝多取得的大勝。

李勣率數千唐軍大勝數萬薛延陀軍隊,「會薛延陀子大度設以八萬騎侵李思摩。詔勣為朔方道行軍總管,將輕騎六千,擊度設青山,斬名王一,俘口五萬。」

宋朝的敵人遼,被發展程度還很低的金人迅速打垮消滅。

匈奴、突厥也有農耕地。如果沒耕地的話,怎麼會記載匈奴「連雨雪數日……谷稼不熟」?如果沒有耕地的話,與漢朝交戰多年的匈奴的趙信城「匈奴積粟」是怎麼來的?匈奴還曾屯田車師。隋末突厥有大量華人可以為其種地。匈奴早就會冶鐵鍊鋼製造兵器,突厥曾經是柔然的煅奴,也都能自己生產鋼鐵、製造兵器。 但是漢朝、唐朝仍然擊敗匈奴、突厥。

漢朝陳湯說的漢朝兵一個打三個,說的是西域胡人,而不是匈奴人。

宋吹們整天說宋朝科技、手工業多麼發達多麼先進,結果說到對外軍事,宋吹又說遼、西夏等等的科技優勢來給宋朝找借口。請問宋朝那發達、先進的科技與手工業呢? 宋朝占著發達地區,反而讓遼、西夏等等有了科技優勢,這隻能怪宋朝自己發展的不夠了。

================================================================

唐朝面對的農牧結合的國家,不只吐蕃,還有高句麗。 唐朝攻滅了高句麗。

唐代的吐蕃是一個基本統一高原的強大勢力,與後世那分裂衰弱的吐蕃不同。

而所謂的吐蕃「攻破」長安,實際是唐朝內訌,吐蕃才趁機占長安十多天,聽說唐朝大軍來了,吐蕃立即撤了。

唐與吐蕃時和時戰200多年。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吐蕃退出其擊敗的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擴張到西域(安西北庭);高宗武則天到睿宗時期唐朝內鬥,吐蕃欽陵贏了幾戰佔了青海西部,但是爭奪安西失敗,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王晙、張孝嵩張思禮、李禕、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勝吐蕃軍,或者殺敵數萬,或者開拓疆土,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後來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等,唐多次內鬥嚴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機贏了一些,但是唐朝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後來,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唐朝後期,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等還多次重創吐蕃軍。

唐朝對契丹(包括契丹、奚),契丹、奚先是臣服於唐朝,後來有武則天時期的失敗,但是武則天時期楊玄基、張九節仍然擊敗了契丹,李楷固、駱務整率軍平定契丹余部。(《資治通鑒》:「以楷固為左玉鈐衛將軍,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使將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唐玄宗時期,契丹可突於造反,唐朝李禕、張守珪平定之,可突於被傳首唐朝東都。契丹、奚再次臣服於唐朝。安祿山為了取得邊功,多次殺掠契丹人,導致已臣服於唐朝的契丹人殺死唐朝公主(假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兒。而且不是宗室女,而是宗室出女、貴族女)而造反,安祿山率軍多次與之交戰,有敗有勝(《資治通鑒》:「安祿山奏擊奚破之,虜其王李日越。」「安祿山奏破奚、契丹。」)。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還多次擊敗契丹、奚,唐末劉仁恭還曾令契丹畏懼。

唐朝對吐蕃、契丹的戰績,遠好於宋朝對金、蒙古的戰績。

唐朝直接攻滅了高句麗。而宋朝對党項(西夏),党項不僅奪取了靈州真正坐大,還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打的宋軍慘敗。之後宋神宗時期的五路伐夏,30萬宋軍外加大批民夫,再次被西夏打的慘敗,永樂城之戰宋朝再次慘敗於西夏軍。隨著西夏尚武風氣的衰落、內部矛盾的加劇、多次內訌,後來宋朝取得一些勝利,但是在公元1119年宋與西夏停戰。宋朝沒能攻滅西夏。

唐朝攻滅了更遠的高句麗,而宋朝連家門上的一個小小的西夏都沒能滅掉,對那麼小的西夏還有那麼多慘敗。高下立判。

宋朝聯金滅遼、宋朝對金、宋朝對蒙古的戰績,更是宋吹最不忍提及的痛。

宋朝聯金滅遼,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卻被遼打的慘敗。就是這「民族矛盾深厚,統治不穩,國力疲敝」的遼,還被金人打的快滅亡了,結果遼的一小部分還打的宋軍慘敗。

最後幽雲等州還是金人打下來給宋朝的,但是給宋朝之前,金人已經擄走了當地的人口與財富。

然後是金人攻宋,消滅了大批宋軍,攻佔宋朝首都,擄走,。金人不僅攻佔宋朝首都,金人還打的宋朝偏安南方,打的宋朝丟了首都、丟了中原而沒能收復,金人還曾殺掠江南的部分地區,搜山撿海捉趙構。

而南宋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皆失敗。

後來,蒙古打垮金,打的金不得不遷都。金的精銳、主力被蒙古消滅了,湊出一些所謂的「最後的主力」與宋打。 最後宋蒙聯軍攻下蔡州,宋朝得了個金末代皇帝的屍體,連中原都沒能收復,比起當年宋朝被金人擄走皇帝皇后后妃公主宗室女眷數千人、被金人打的丟失中原的地盤與百姓,宋朝這完全不足以報仇雪恥。

後來南宋被蒙古攻滅,連南方也丟了。

================================================================

輸出了中國的官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進而導致了異族迅速發展?

首先,

不要混淆古代與現代,現代的技術條件,美國能做到嚴格限制對華出口高科技。

而古代的技術條件,周邊異族如果想學你的官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你是很難阻止的。因為古代的條件做不到對此的嚴格封鎖。

即使在敵對時,還能發生大批的人越過邊境逃到對方那裡,官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難以封鎖住(除非是某些地域性的東西,例如你很難到草原上去養桑蠶,但是這種東西已經被其地域性封鎖,不用你人工封鎖)。

其次,異族,能從南亞、中亞(間接學波斯希臘羅馬等文明成果)學得很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很多並不比古代中國的差。 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古代中國還曾從中亞波斯等地引進技術改進自己的紡織技術。

最後,學習了中原王朝的制度,不代表更厲害了。 學了中原王朝的制度的遼,被還沒學中原王朝的制度的金打垮;而後來金學了中原王朝的制度,卻被還沒學中原王朝的制度的蒙古打垮。

另外,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等沙陀人,已經融入中原王朝,屬於中原諸侯,不是外敵。

================================================================

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人口戶口銳減到200餘萬戶(《通典》記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嚴重分裂內戰,內外眾多強敵崛起……

唐朝打敗眾多敵人,統一之後,滅突厥汗國,此時唐朝既要發展經濟,又要對高昌焉耆龜茲等西域諸國、吐谷渾、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等作戰,為了減小對外戰爭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在用漢人軍隊時也會用其他民族的軍隊。

「今國家為契丹大發河東道及六胡州、綏、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營州」

「拔曳固都督吉質略……出馬騎三千人,充橫野軍討擊大使;同羅都督毗伽末啜出馬騎二千人,充橫野前軍討擊大使,霫都督比言出馬騎二千人,充橫野後軍討擊大使;回紇可汗都督移健頡利發出馬[騎]一千人,充大將(武)軍左軍討擊大使;仆固都督曳勒哥出馬騎八百人,充大武軍右軍討擊大使……」

「北庭副都護郭虔瓘……領瀚海、北庭、碎葉等漢兵及驍勇健兒五萬騎。金山道前軍大使、特進賀臘毗伽欽化可汗突騎施守忠,領諸蕃部落健兒二十五萬騎……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張仁願……領蕃漢兵募健兒、武用絕群飛騎、城傍等十五萬騎。赤水軍大使、涼州都督司馬逸客……領當軍及當界警漢兵募健兒七萬騎。豐安軍大使、靈州都督甄粲……領蕃漢兵馬六萬騎……」

在唐朝前半段,由於唐朝的威望,很多其他民族歸附於唐朝、為唐朝作戰。如果你弱的話,誰會歸附於你? 其實漢朝自漢武帝開始,也有相當一部分其他民族歸附於漢朝、為漢朝作戰。

唐朝前半段,其他民族歸附於唐朝、為唐朝作戰,減小了戰爭對唐朝內部的影響,對唐朝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

================================================================

所謂的「回鶻和契丹的崛起從而影響了兩宋幾百年」,完全是胡扯加瞎推卸責任。

吐蕃王國、回鶻汗國、南詔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

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破,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多次擊敗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還擊敗奚與契丹(後世的契丹實際包括奚與契丹)。 甚至唐朝滅亡前的劉仁恭也曾另契丹畏懼。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李載義……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張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濟……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後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 「張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獲雜畜不貲。」

《資治通鑒》:「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其妻兄述律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五代時期,李存勖以一隅之地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又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等方面遠朝李存勖,但是對契丹在戰績……

================================================================

某些人說朱元璋發家之地就有元朝建立在淮河流域的重要馬場,請這些人分清元朝前期、中期與末期,請這些人拿出元朝末期淮河流寓的馬場還存在的證據,請這些人拿出證據證明朱元璋從這些馬場里得到了幾匹馬。

元朝中期、末期,出現很多農田佔馬場的情況。

《元史·順帝紀》載:"台臣言:系官牧馬草地,俱為權豪所佔。今後除規運總管府見種外,余盡取勘,令大司農召募耕墾,歲收租課以資國用。從之"。

《元史》載: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益都諸處牧馬之地為民所墾者,畝輸租一斗太重,減為四升"(《元史》卷21《成宗紀》四)。

================================================================

根據《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某些人以為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時能有多少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

某些人提到《文獻通考》,那麼看《文獻通考》的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先是17萬匹馬,然後又得4.2萬餘匹馬,這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才有的45080匹馬可多太多了。 但是朱元璋驅逐蒙元,藍玉等人深入草原打擊蒙古,而宋朝有更多的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能佔據。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了,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時的45080匹馬多數倍,但是仍然沒能占幽雲。

漢代那樣北伐?漢代、唐代北伐都曾深入草原獲勝,朱元璋45080匹馬也仍然有藍玉北伐深入草原獲勝,而宋朝有超過20萬匹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法佔據,就別奢望什麼像漢代那樣北伐了。

後來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砸了。

================================================================

宋朝自己能力不足,擴張不出較大的疆域,自己把馬政搞的一塌糊塗,農田佔了產馬地,怨誰?還是怨宋朝自己。

靈武這產馬地,宋朝控制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甘肅天水甘肅隴西甘肅會寧甘肅皋蘭甘肅固原陝西鳳翔陝西邠縣甘肅涇川甘肅慶陽這些傳統的西北養馬地,北宋都統治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些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此唐樓煩監地。跡此推之,則樓煩、元池、天池三監舊地,尚冀可得。臣往年出使,嘗行威勝以東及遼州、平定軍,其地率多閑曠。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

至於拿南宋抵抗蒙古多少年來說宋朝厲害的……南宋佔據地利,而且蒙古西征、多次內訌,這些是南宋能多活那麼多年的原因的一部分。 而且南宋被蒙古滅了,而差不多時期的馬穆魯克、德里蘇丹還多次打敗蒙古呢。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

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

1235-1236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會,窩闊台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

1241 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

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

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

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

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

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

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

蒙古忙於內部整頓

1268 蒙古再次南征,用兵襄陽。1279崖山海戰,南宋徹底被滅。

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又有多少呢?

漢朝唐朝對外與主要對手的交戰,即使有失敗,之後還能取得足夠大的勝利以報仇。

而宋朝的聯金滅遼、聯蒙滅金: 聯金滅遼,金打垮了遼,宋趁機北伐,結果仍然被遼打的慘敗;

聯蒙滅金,蒙古打垮了金,並且擄走了金的宗室,還獲得了中原的地盤與百姓,南宋得了個金末代皇帝的屍體,連中原都沒能收復。 當年金人擄走的宋朝皇后后妃公主宗室女宮廷女子數千人,侵害的平民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還打的宋朝丟失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 而南宋聯蒙滅金,得了個金末代皇帝的屍體,連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都沒能收復,遠不足以報仇。


宋朝輸掉的都是關鍵的戰役,勝率再高有卵用


今天是8月18日,對於我的不吉利的回答,深表歉意!

就跟炒股一個樣,漲了半年不夠它半個月跌的……


宋朝軍隊對外戰爭勝率怎麼刷出來的?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請先看這個回答


宋朝在你們的口中簡直已經牛逼到火星了,中國不行全是少數民族的錯。不過中國近代的血淚史又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清朝還是被工業國家打,宋朝被同樣拿著菜刀的少數民族按在地上狂揍,然後你非說宋朝牛逼,你讓我怎麼信?


打中別人胸口屁股大腿75拳,被別人踢襠10次鎖喉10次差點把頭撞成臭雞蛋5次。

然後大多數時間跪地懺悔給錢。


中原農耕民族跟游牧民族的戰爭看勝率毫無意義,你得看乾死了對方多少人,自己死了多少。交換比才是農耕民族最有意義的數據,哪怕農耕民族能打出2比1的交換比,游牧民族都是個輸。可惜宋朝勝沒幹死對方多少,敗就是10萬20萬的送人頭,這種交換比勝率高有毛用啊。


不敗和勝利是兩回事,知道為什麼世界足聯要把勝二分平一分改成勝三分平一分么?


被「主流」專家們詬病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 ;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

(本人花了8 個月時間,看過《新唐書》《舊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西夏書事》《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鑒》《宋會要輯稿》等書統計出來的,時間較緊,或有錯漏,但&>70% 是沒問題的。)

先不說能不能八個月看完這些書,也不去糾結真或假

只給出結論卻沒有給出論證過程和論據本身就是耍流氓

數據這玩意本身就是唬人的,給人不容置疑的感覺。加上所謂的與人們平時認識的反差,更加讓人們覺得這是真的,啊,原來我學的歷史全是騙人的呀。。。

這觀點對不對,網上對這一謠言的批駁太多了,題主可以看一下,至於誰是誰非,自有判斷。

我只想簡單的說,不要輕信所謂的歷史真相,如果真想了解,自己找資料,獨立思考,也許會比網上所謂的真相更讓自己信服。


漢唐的勝利很多建立在科技碾壓的前提下。漢將陳湯曾經說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當然他心裡也清楚,胡人科技落後,缺乏金屬,連弓箭箭頭的金屬都要買金屬打造,漢軍碾壓西域就像美國西進運動清掃印第安人那樣容易。

匈奴鼎盛時代人口有遼國多嗎?宋軍攻下幽州外城,攻不下內城,唐朝時突厥會建城嗎?

一場大雪突厥就「亡者十有六七」唐軍就這麼推過去滅了突厥,過幾年暖和了突厥又叛亂了,這也好意思和遼,金相比。

遼,金怎麼說也是封建王朝,不會像突厥那樣可汗一死就一盤散沙。況且遼,金的金屬冶煉技術很逆天,精銳部隊甚至全披甲。

要知道岳飛可是用步兵大破鐵浮屠的,宋有步人甲,金有鐵浮屠,等到蒙古人自西域回來,帶來的可是有回回炮和大馬士革利刃。大馬士革刀就是傳說中的鑌鐵,蒙元有 鑌鐵局 專門打造鑌鐵神兵。

漢唐打的都是部落武裝,匈奴最鼎盛時期也沒遼,金,元這樣的科技水平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關於75%勝率以及代表的意義。已經有答主用實證統計的方式說明了。我只略補充一些想法:

1,昔高祖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

在長期戰爭比得是誰笑到最後,而不是誰笑得時間最長。

2,為什麼有宋一代對外勝率並非慘不忍睹。須知戰事一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軍轉運,絕非易事。打仗一看錢糧二看統帥,在那個年代,攻擊一方的補給始終是一個負擔。本土防衛佔後勤這個優勢,因之相對勝多敗少,不足為奇。

3,關於騎兵步兵,誠然,騎兵對步兵擁有兵種優勢。但兵不在多寡,而在將領之調遣爾。人多有人多的打法,人少有人少的打法。兵法雲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歷史上步兵戰騎兵的戰例不是沒有。武侯的部隊大部分是步兵,一樣是讓雍涼地區的魏國部隊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和司馬懿對峙並略佔上風。李勣大破突厥,依資治通鑒中所載也並非純靠騎兵,關鍵一役還是在戰馬多死情況下下馬步戰,用勁弩遠距離加長槊中距離擊破突厥騎兵獲大勝。所以宋朝敗戰的鍋得是將領來接,沒什麼裝備借口好找。

4,其實宋太祖還是個有本事知兵的皇帝。但自從燭影斧聲暴斃,太宗接了位以後,歷代最高統帥在軍事才能方面都極為蛋疼。而且還飄飄然自我感覺良好,極為喜歡陣圖這種東西,搞得前線指揮縮手縮腳,唉。安能不敗。


你知道嗎,雖然抗日戰爭中國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中方的勝率超過90%!

雖然在國民黨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被日軍打得節節敗退,但是在廣大的敵後戰場,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武裝下的八路軍、各抗日民族武裝、土匪等,對日偽軍造成了無法統計的傷害,並取得了無數的勝利。你不相信?待我給你講解一下:

鬼子每次進村掃蕩,如果村子裡有八路,那麼八路就會提前戰略轉移從而取得勝利;如果沒有八路,鬼子就是喪心病狂的搶掠,抗日軍隊並沒有戰敗。抗日武裝趁鬼子沒有防備,哦不,在日偽軍嚴密防守的情況下,依然經常扒鐵路,給日軍的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麼一算的話,取得了多少勝利啊,幾乎是有勝無敗。90%的勝率真是低估了。


都怪柴榮沒打到歐洲


75%戰勝率怎麼出來的?太扯了


你當農民,地主叫一分,你艱難困苦的這樣贏了十局…然後人家叫一把三分,不說多,春天加一炸…此時你的成績是-2分,而不是90%+的勝率


靠點數固然可以取勝,可一旦被ko,就全都沒用了。


宋走的是散財路線,和打仗其實關係不大,而且要是沒有記錯的話,當年的宋朝百姓一點兒都不想打仗。

能花點錢解決的問題打打殺殺多不和諧……啊。

於是╮(╯_╰)╭


馬化騰!我打瘋狂電腦100%勝率,什麼時候才給我上白金?!


你這裡所謂的勝率,並非意味著殺了對方多少人,自己損失了多少人。而是說,對方來推我的塔,殺傷我一定人馬後,甚至殺了我英雄,對方的英雄在還有餘力的時候,覺得可以到此為止了,就走了。這樣就算我防住了。但是我是內線作戰,本來就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勝率高是正常的,畢竟我有塔。但對方是外線作戰,只要人家勝利一次,我們就損失一個塔,而且還給人家送了很多人頭


求你們不要再用moba來打比喻了。

看得只想笑。


從宋朝的綜合國力、人口、冶金技術還有具體的兵器盔甲來看,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不弱,比如中國史上最重的步人甲,如果跟步兵為主的國家開戰宋朝只贏不輸,但倒霉就倒霉在宋朝的對手,遼、金、蒙古,全是騎兵為主的國家,而宋朝正好沒有養馬地。

先看兩個現代的戰例吧,南聯盟陸軍從鐵托開始發展,經曆數次戰爭,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是一支鐵軍,但在科索沃戰爭中面對美國空軍完全無計可施,這樣一支從二戰開始建設,強硬忠勇的陸軍甚至連壯烈犧牲的機會都沒有……這是軍人最大的悲劇。

還有就是俄羅斯和喬治亞的局部戰爭,喬治亞也曾是蘇聯的一部分,還是養育了斯大林的地方,不是個省油的燈,尤其是接收了很多北約裝備之後,單兵戰鬥力和信息化水平已經超過俄軍。但在俄軍貌似落後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突襲之下,喬治亞軍隊土崩瓦解。

這兩個戰例就體現了高機動作戰的重要性,在古代,騎兵部隊就兼具了現在空軍和裝甲部隊的特點,也許一支重步兵可以在陣地戰抵擋騎兵,但重步兵永遠沒有主動權,打不打,怎麼打,甚至在哪打,都是騎兵說了算。這樣守城還行,進攻哪有勝算?

再說馬,馬這個東西在古代就是一個國家侵略能力、野戰能力、兵力投送能力、戰略戰術機動性的決定性因素。而且馬還不能單純的用飛機、裝甲車來類比。因為機械只需要製造、維護和使用,馬是生物,要成體系的去培養。《狼圖騰》裡面有講到,蒙古人養的馬從出生開始就是集體生活,從小就要經受嚴酷的自然環境的考驗,長大後要跟狼開戰,要跟別的馬搏鬥搶母馬,這樣培養出來的是最堅韌最強壯最冷靜的戰馬,中原的環境和養馬方式就算買來良馬也只能給訓成劣馬。

所以說,宋朝勝率是不是三分之二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說,勝率沒有用,因為馬的缺失使宋朝只能被動挨打,也許在防禦戰里能贏幾次,但沒有進攻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被拖死。

要是想切身體會的話,可以在騎馬與砍殺里組建一支純步兵部隊,去跟庫吉特汗國打仗,你就知道步兵打輕騎兵多讓人吐血了。


國軍二戰死的人還最多呢


因為宋不殺文,所以自然有人粉飾太平,洗地不要太辛苦


我覺得主要是自衛戰和擴張戰的區別。

美國在二十世紀打過朝鮮、越南,都輸了。而有些第三世界小國反倒在20世紀因為獨立戰爭的勝利而擺脫殖民統治,之後也老老實實呆著,不發生什麼戰爭。

從這個結論來說,你能說那些小國比美國勝率高,所以更牛逼么?


你10個平型關都沒1個中途島有用啊


「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這句話就註定宋代軍事上不行了。朱重八笑笑,產馬地是什麼?好吃嗎?


腦洞大開編個故事:平行宇宙中的中華民國

預警:本故事含沙影射,指桑罵槐。要是傷害了宋粉的感情......你過來打我啊!!

話說民國時期,常凱申領導著一個全部統一、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中國大陸。東邊也有一個靠學習中國而初步崛起的日本。常凱申看台灣由於歷史原因被日本還佔據著,決定奪回此地,不料此戰大敗,常凱申前線督戰都被嚇得坐著一個獨木舟跑回來了。此後嚇破了膽的常凱申再也不敢挑戰日本,與日本簽訂了城下之盟,日本表面上尊重凱申,但凱申每年要把財政收入的一部分交給日本做歲幣。

於是國內一片歌舞昇平,國粉們紛紛稱讚:你看,日本都不得不與我大民國和平共處,不說明了我們的強大了嗎!我們統計過,我大中華民國的對外勝率是70%,很少有朝代趕上我們啊!

這時,東北有個前朝貴族叫傅儀,他們在黑龍江畔有一塊不大不小的地盤。常凱申打算削藩,叫他們統統搬到首都來住。傅儀知道一來准沒好事,於是振臂一呼反他娘,不料竟一舉攻下了整個黑龍江省。凱申大怒,派了五路大軍討伐傅儀,皆敗北,只見傅儀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地盤越打越大。沒了脾氣的凱申只得承認失敗,割讓東北三省給傅儀,允許其建國。不料後來傅儀還蹬鼻子上臉,一路打下了山海關。凱申又不得不交歲幣保平安。傅儀一看再打撈到的好處也不多了,接受凱申公的條件,答應尊奉凱申而收其歲幣。

局勢終於穩定了,國粉們紛紛為凱申抱不平:我們為什麼敗?因為我們的騎兵不行啊,馬不行啊。東北那旮瘩天寒地凍,正好適合養馬,但我們中原的馬不適合打仗。你看看,為什麼前朝不給我們一個養馬的好地方?

連戰連敗的凱申公又面臨了一個新的麻煩:越南打過來啦!由於邊防將領和越南的矛盾,越南決定先發制人,攻入中國兩廣境內,連戰連捷。中國朝野震動,凱申公甚至下令自己的禁衛軍南下對越作戰,以保存自己最後的尊嚴。隨著禁衛軍的到來,越南自知不敵,且戰且退,不久後就過來求和。凱申公終於取得了一次勝利,赫赫武功得以彰顯,為了顯示懷柔,凱申公大方地把從越南手中奪回的領土又重新賞賜給了越南。

國粉們激動不已:看我們鐵血強國戰無不勝!越南都被我們打敗了啊!另外告訴大家:國軍對外作戰的勝率可是70%呦!我翻了中外所有史料統計出來的,絕沒有錯!

還沒高興多長時間,情況又起了變化。日本發生了突變,少壯派高喊著「尊皇討奸」的口號對戰腐朽的建制派。凱申一看挺高興,當年自己被建制派打得只能坐獨木舟回來,這仇一定要報!於是凱申公與日本少壯派結盟打建制派。不料凱申派去的軍隊被建制派打了個一敗塗地,最後還得是日本少壯派幹掉了建制派。坐獨木舟逃回來的將軍卻向凱申彙報說,自己取得大勝,建制派已被消滅。凱申十分高興,為他加官進爵,還舉辦了大型慶功會。然而日本少壯派那邊早已看穿了一切,不久就發動了侵華戰爭,攻佔了首都,俘虜了宋美齡去當慰安婦,蔣介石的老母也被日本人抓去輪姦了N回。

此時的國粉。。。顧著逃命還來不及呢,哪有空BB

凱申公一路逃到重慶,嚇得自己都陽痿了。日本人一路在後邊追。日本人建立了汪偽政權,接管中國。結果此時,日本內部開始起了內訌,too young too simple的日本少壯派分成了各個派別鬧得不亦樂乎。此時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也面臨了很大問題:首先戰線過長補給十分吃力,其次由於其三光政策引發了佔領區人民的強烈反抗。內憂外患的日本開始方了,凱申手下的幾員大將滅掉了汪偽政權,準備乘勝追擊。結果凱申公起疑了:這幾個小子,天天喊著光復中華民國的口號,凝聚了不少人心,會不會是要反啊??殺了那個帶頭的,把剩下的幾個關進去比較好。於是凱申公把這幾個將領殺的殺,關的關,任命了曾被日本特高課培訓的一個親日派為總理,對日百般退讓,甚至凱申公還答應自己尊奉日本天皇,對著天皇的肖像磕了幾十個響頭,並且每年要把財政收入的三四成交給日本,被日本佔領的地方就承認是日本的領土了,保證中國永遠不會想著收回。日本人被他哄得很高興,把他被輪姦了上百次的老母親和已經和東條英機生了好幾個孩子的宋美齡還給了他。凱申公感激涕零。

國粉們紛紛為凱申點贊:凱申公英明啊!那幾個將領就該殺,他們自己不知收斂,萬一造反了怎麼辦!至於老媽、妻女被輪姦,國土淪陷,那都是沒辦法的事,你看其他朝代末期,誰比誰好到哪裡去啊!我們還是勝率超過70%的鐵血強國啊!!

更多內容日後再更


因為宋朝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區域性帝國不是唐漢這種世界性帝國,大中華主義者接受不了


趙用李牧,闢地千里,遁逃匈奴,任人而已,其在多乎?


勝率能代表什麼?就好像人均工資能代表什麼么?

倒是老趙頭為了自家江山萬萬年,來了一招重文輕武,自唐之後,漢人再無狼性。

上面有人說,遼金蒙的科學技術比匈奴強,所以宋朝不比漢朝,也是有原因的,你出來,我絕對不打你,你家小孩八歲和十八歲的時候長一樣高啊,匈奴和遼金蒙差了多少年?幾百年啊,人家能做科學研究,你不行么?


打臉哪,還是多看看書吧!!!賠了多少款,丟了多少城。明明那麼多人,就像送羊入虎口一樣。動輒幾十萬的軍隊被人家追著打,丟盔棄甲,丟了城池你還有理了,還厚顏無恥的說勝率大。也就是鎮壓農民起義有股子勁


這個問題在百度貼吧也看過,當時人們的回答絕大部分傾向於這種說法是對的,而且大罵唐朝名不副實,今天在知乎上看到這個答案,人們大部分認為說法是錯的,並且給出了分析。和貼吧的正好相反,看來,知乎的用戶大部分還是有一些見識的


守城的獲勝90%,丟失土地。

侵略的獲勝10%,贏得土地。


白起,韓信,岳飛。宋殺自己軍神的本事可入前三(考慮韓信死時天下已定,宋這項技能得入決賽呀)。


75%是你統計的吧,宋軍被越南欺負是事實吧,像遼求和是事實吧,被李元昊擊敗是事實吧,被金軍一路打到開封是事實吧?


我也不說真假,就說兵種問題,步兵打騎兵如果勝率達不到七成就是全軍覆沒,因為即使你贏了你也追不上人家,你輸了,就是屠殺。


國軍也有很多多次擊退日軍,反覆收復失地的戰例的。


對宋朝…只要城守下來就是勝…那勝率當然高了…


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根源都是對戰爭的認識。

打仗總要有個目的,這個目的要麼是土地要麼是錢,要麼是名譽、道德、政治旗幟等等,甚至是個絕世美女都沒關係,但你不能稀里糊塗的打,不知道自己在幹嘛。說不要計較一城一池得失,就是強調要盯著自己的目標,不要老是盯著眼前那一點事。

孫子兵法說打仗講究的是「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強調逐利也是這個道理。

毛澤東說戰爭是保存自己的力量消滅敵人的力量, 是為在持久戰的基礎上,趕走日本軍隊的目的確定的戰爭哲學,也是這個道理。

只有認清戰爭目的,其他討論才有意義,比如勝率、傷亡比之類。戰爭目的沒有實現,一切都沒有意義。說的再極端一點,就是我在抵抗你的侵略,你以一敵百打的我落花流水,結果天上打雷把你的軍隊都劈死了,那你之前的勝利就沒有意義。

宋朝打仗,和遼、西夏也好,金、蒙古也罷,都是為了領土。宋朝打了那麼多年仗,自己的地越打越小,自己越打越窮,敵人越打越多,勝率高有個卵用。


那應該是這樣的,我打你十個耳光,你給我來了一刀…………


你贏十場擊潰戰都比不過人家一場殲滅戰。


這種看了XX震驚你那種歷史發明家的段子來搞笑的還有一群人煞有介事的教。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首先要闡明一點,勝率百分之七十這點是謠言。。。如果真要統計的話,有人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對契丹,金國,西夏,蒙古各自不同。。除了西夏大多都是百分之五十上下,對西夏可能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看了評論中點贊數最高的那位,說是宋朝後勤的不濟以及敵國實力的強大不能作為武功不振的原因。。。個人不太認同這個觀點。。要知道古代打仗可沒機器,交通運輸都是靠的畜牧和漕運。。而如果純靠人力運輸,除了秒殺畜牧的成本。。有人計算過其極限,出國境線一個月左右就差不多到頭了,如果沒有中轉據點,那就是妥妥的悲劇沒商量。而你在運輸的時候同樣因為是靠11路在工作,機動性是很差的。對於以騎兵為主的契丹西夏,金國,蒙古。。要襲擊這樣的後勤部隊非常容易,就算駐防部隊很給力,但敵軍可以不強攻,只要把運輸線路堵住,你前線部隊也是步兵機動力差,肯定來不及回援。。到時候吃不上飯餓肚子怎麼辦?這些問題都是畜牧業仍然發達的漢唐時代所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我倒是也想問問那位覺得後勤不是問題的朋友。。怎麼解決類似問題?

唐代甚至明代打燕雲的時候,太原至幽州是有運河的。。有運河就意味著可以漕運,所以明代就算畜牧稍稍不如唐代,但好在能走水路,這也比宋代強太多。。至於宋代,因為之前五代十國了很多年,唐朝中後期河北河東那塊又一直是最亂的地方。。導致當地運河長時間廢棄無法疏通,不似唐代之前的隋代和明代之前的元代都曾廢大力疏通運河。。宋代接手的版圖是個爛攤子,而且太原到幽州那一帶也一直是北漢和契丹的勢力範圍,趙二和趙三是不可能再派人去疏通河道的。。所以,宋代和其他朝代比後勤,那劣勢絕對不是什麼借口,而是實打實的蛋疼。

再說敵國。。漢唐最大的敵人是誰。。匈奴和突厥。。這裡我們就拿一個契丹做類比。。你也知道契丹的政體比匈奴和突厥進步很多,但你卻認為這也是借口。。不值一提。。呵呵。。匈奴和漢朝最慘烈的一仗被斬首十萬。。然後結局是什麼?離開漠南,因為被殺十萬人就已經是人口上的大損失了。。宋遼之間呢?兩國交戰幾十年,幾十萬大軍開片的大仗幾乎年年都有,就說最後那場澶淵之戰,契丹方面光是在來到主戰場之前就已經一路陣亡了十萬人。。然後照樣不痛不癢,繼續南下和宋軍決戰。。你管這差距叫借口?還有突厥。。唐代跟他之間的對決甚至不需要唐朝自己出手。。一場世紀寒潮就足夠讓它歇菜了。。李靖率大軍過去的確是收服了不少人。。但事後論功行賞排第一位的卻是突厥可汗頡利,李靖自己的封賞卻少得可憐。。為毛?因為李靖這次去不是去打仗的,是去收降的。。人家突厥在此之前已經因為自然災害而內部分裂,大可汗頡利因為平叛無望所以只能主動認輸給唐朝做馬仔了。。然後你再反觀宋朝的敵人,就算是最弱的西夏,那也已經不是一場自然災害就能擊垮的了。。人家不但有牧場,還有農耕地。。能自己生產鑌鐵,有自己的生產能力。。君王的權力集中,能調動的人口龐大。。和你宋人打起來還能玩騎兵撞人肉牆的遊戲。。這在漢唐有過嗎?漢朝名將陳湯自己都說,就算是那時匈奴的科技上升,但漢朝兵照樣一個砍三個。。但這樣的科技優勢,宋朝還有嗎?要知道先天環境這東西可不是自己的鍋。

最後。。你說宋朝只能把對手熬死。。你就不知道唐朝唯一面對的一個農牧結合的國家吐蕃是怎麼悲劇的嗎?還不就是被唐朝自己熬死的,期間長安也是被攻破過的。。而唐軍本身和吐蕃之間的戰績簡直和唐朝與契丹之間的戰績一樣被並稱為唐粉最不忍提及的痛。。反倒是宋朝,和西夏之間的戰爭花了一百年的時間穩紮穩打,雖然差一口氣,但至少最後三十年里的戰績都是把對方壓著打的。。而金國最後的主力部隊和都城的淪陷都是歇菜在宋軍手裡。。至於契丹,最後被金人干翻的,早已經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厚,統治不穩,國力疲敝的國家。。而且燕雲方面的經略,起先宋軍雖然因為中樞命令的蛋疼確實被坑了一把,但後來思路調整,燕雲內部的據點還是宋軍自己一個個拔掉的。。想要拿這事做例子,你起碼得先掌握足夠的信息。。。

最後再說句。。歷朝歷代歷史,都有優點和缺陷,後人讀史最忌諱帶個人感情因素去曲解和義氣用事。。當然,不管怎麼說,先把足夠的資料看完再發言是最基本的要求。


看了一圈答案。鮮有滿足。

真道是白起不再生,阿瞞稱霸王啊。

戰國時期的戰神數不勝數,一個戰國及後續的秦及楚漢戰爭,幾百年時間,出現了幾乎涵蓋了半個五千年歷史的戰神。那個時代的戰神數量產量高且優。從孫臏、趙奢、白起、樂毅、吳起、司馬錯、秦開、王翦、樗里疾(排名不分先後)等列隊表示對各種答案不服。

孫臏:耳熟能詳的圍魏救趙、桂陵、馬陵幾戰打垮當時霸主魏國。無敗績。

趙奢: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出處。也是個超神級別的人物。中路抱團5V5,他一路追著ADC、AP殺個片甲不留。勇戰最強時期秦軍,大勝。敗績極低。

白起:老生常談。歷史上殲滅戰稱王。無人能出其右。改變戰國走勢的長平大戰是其一生寫照。生平無一敗績。段位王者,勝率極高。無一平。全部是殲滅戰。總計145萬有餘。

樂毅:一波流代表。團戰一波帶走強盛時期的齊國,齊國自此一蹶不振。無一敗績。

吳起:殺妻求將背負者。歷史原貌已無人可以恢復,拋開人性不談,魏武卒橫行天下,亦是一時各國模仿潮流。

司馬錯:秦國名將。滅蜀,順流而下打楚國,大勝而歸。因事迹不為人所知而忽略。

秦開:事迹記不清了。暫時不表。

王翦:滅六國中堅力量。穩重派代表。勝率極高。Poke流。擅長消耗及持久戰。

樗里疾:文官武鬥。破聯軍,戰齊,擊楚。勝率?呵呵,文官的勝率超過其他時代的一流名將了。

更不論謀戰派第一人韓信,武戰派第一人項籍了。這兩變態貨在同一朝代,跟張伯倫遇上拉塞爾一個級別。上下五千年不復見。

你說這是內鬥?

好吧,我還有一堆沒說。說幾個大家知道的比較多的。

李牧:以步兵圍殲匈奴騎兵十餘萬,收復林胡。匈奴數十年不敢南望。成步兵圍殲戰的第一經典案例,沒有之一。而後南下對秦,屢戰屢勝。如沒有被冤殺,歷史能否改寫尚未可知。

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北拒匈奴。敗績?別說歷史了,電視總看過吧。

戰國名將輩出,也得益於時代特徵。戰國兩字,盡出精髓。

而田單、李左車之流,當代人普遍不深,拋開不表。

歡迎斧正。


這個勝率是沒錯,但是通史上對於宋朝的印象就是對少數民族政權妥協,稱臣納貢,最後還滅於少數民族之手,所以一直以宋朝積貧積弱的形象對後人宣傳。
但其實這個高勝率與弱並不衝突。漢唐雖勝少,但勝則大勝,取得了輝煌戰果,對外打出了氣勢,拓展了版圖,建立起了威望。而宋朝只有用如此高的勝率才能勉強支撐住自己的國家安全,盡量保證不失領土。到後期,勝率稍一下降,就避免不了被滅國的命運。
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宋朝對外戰爭的高勝率就是被近貧積弱的國家情況逼出來的。


是殺死足夠多騎兵,其他只能逃命,沒有騎兵也追趕不了,反正農田守衛好了就勝利了


宋朝從政治到戰鬥的所有層面上,戰略都是失敗的。

就說一點:唯文棄武,一條腿走路能走遠嗎?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大環境下敵人逼格都那麼高,你不拼怎麼立足。


下路兩人抽空子乾死了三次對面輔助,五人團戰被對面打了團滅,打勝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五。


我很不幸的告訴你,這真是假的。

可以百度一下宋朝的歷次戰爭。

而且宋朝對外戰爭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

你步兵打騎兵,運氣好,贏了,人家跑的比你快,你步兵也追不上。人家騎兵可以再回來扁你。

這折騰也折騰死了。


宋朝的軍事強弱不敢妄言,但結果很顯然,北宋最後丟了秦嶺--淮河以北,南宋最後丟了南方。沒有王朝不衰落的,最後都只剩下孤苦伶仃的一個皇帝腳下那點領地,但留的遺產是給本國人還是外族人,這就有很大區別了。另外,勝率70或75%也要先問問這數據可不可靠吧。

=========

宋朝在320年中,對內對外的大戰小戰時有斷續,雖然不像唐代那樣幾乎無年不戰,但兩宋期間的戰爭也算相對頻繁。

宋朝的內部戰爭主要有:宋初統一戰爭、王(小波)李(順)起義、趙(延順)王(均)起義、張(海)邵(興)起義、北宋四大寇(方臘等人)起義、鍾(相)楊(幺)起義、贛州人民起義、福建路人民起義、陳(峒)李(接)起義、陳(三槍)張(魔王)起義這十場,其中除統一戰爭、王李起義、四大寇起義、鍾楊起義外,其餘規模和影響力相對略弱。

宋代對外戰爭,在規模和影響力上都遠超對內戰爭,因其戰役繁多,故也將相關戰役整合為一場戰爭,分列如下。

1、宋與契丹遼的戰爭

乾德二年至開寶二年(964~969)契丹援漢擊宋:宋軍未攻下北漢,遼軍被擊退。(平1)

太平興國四年至端拱二年(979~989)宋遼第一次戰爭:宋軍滅北漢後屢攻遼遭慘敗,遼軍屢攻宋也遭敗績,雙方休戰。(平2)

至道元年至景德元年(995~1004)宋遼第二次戰爭:遼軍大舉南下攻至黃河腹地,議和而還,宋需支付歲幣。(負1)

宣和四年至七年(1122~1125)宋遼第三次戰爭:宋金聯盟攻遼,宋軍慘敗,金軍滅遼,宋朝收復幽雲曇花一現。(平3)

2、宋與党項夏的戰爭

太平興國八年至景德元年(983-1004),党項叛宋:宋軍平叛失利,李繼遷雄踞西北後,遭吐蕃人暗算而死,李德明與宋議和。(負2)

景佑五年至慶曆二年(1038-1042),宋夏第一次戰爭:宋軍主要戰役慘敗,後局部反擊,宋夏議和,承認党項立國,西夏稱臣,宋需支付歲賜。(負3)

治平元年至三年(1064-1066),宋夏第二次戰爭:夏軍屢次犯邊,宋軍將其擊退,西夏臣服於宋。(平4)

熙寧四年至元豐五年(1071-1082),宋夏第三次戰爭:宋軍前期攻夏獲勝,中期大舉伐夏遭遇敗績,後期西夏頻繁擾邊。(負4)

元佑七年至元符二年(1092-1099),宋夏第四次戰爭:宋軍發起平夏城之戰,佔領部分西夏領地,西夏被迫求和。(勝1)

崇寧四年至宣和元年(1105-1119),宋夏第五次戰爭:宋軍攻伐大片領土,西夏被迫求和。(勝2)

靖康元年至建炎三年(1126-1129),西夏攻宋:因宋軍正集中力量與金軍作戰,西夏迅速收復失地,並攻略部分宋地。(負5)

3、宋與安南的戰爭

太平興國五年至六年(980~981)宋朝第一次安南戰爭:宋軍被擊退,安南丁朝被前黎朝取代。(負6)

大中祥符七年至慶曆元年(1014~1041)安南犯邊:安南李朝頻繁侵擾兩廣,並蠶食部分宋地。(負7)

熙寧八年至九年(1075~1076)宋朝第二次安南戰爭:宋軍前期慘敗,後期大軍集結反攻,雙方議和。(平5)

4、宋與青唐羌的戰爭

大中祥符九年至天禧三年(1016~1019)宋朝第一次青唐戰爭:曹瑋於三都谷大敗青唐羌,之后角廝啰政權分裂。(勝3)

熙寧五年至十年(1072~1077)宋朝第二次青唐戰爭:王韶發起熙河之役,開啟收復河湟的征程,青唐羌反擊,最終接受議和而臣服於宋。(勝4)

元佑二年(1087)青唐羌犯邊:被宋軍擊敗。(平6)

元符二年至大觀二年(1099~1108)宋朝第三次青唐戰爭:佔據河湟地區,滅角廝啰政權,再西向掠地,置隴右都護府。(勝5)

5、宋與女真金的戰爭

宣和七年至紹興七年(1125~1137)宋金第一次戰爭:金軍大舉南下,汴京陷落,宋室南逃,岳飛滅偽齊後雙方議和。(負8)

紹興十年至十一年(1140~1141)宋金第二次戰爭:金軍再次南下,宋軍反擊,收復河南、陝南,朝廷一意議和,宋金重新定界。(平7)

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宋金第三次戰爭:完顏亮率金軍南下被擊敗,金國又內亂,宋軍大舉北伐收復失地,後被完顏雍的金軍反攻入江淮,宋朝被迫割地求和,但改君臣為叔侄之國,減歲幣。(負9)

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1208)宋金第四次戰爭:宋軍北伐被擊潰,送宰相首級於金,議和稱伯侄之國,加歲幣。(負10)

嘉定十年至嘉定十七年(1217~1224)宋金第五次戰爭:金軍南下被全面擊退,宋廷廢除條約,停止歲幣。(勝6)

紹定六年至端平元年(1233~1234)宋金第六次戰爭:宋蒙聯盟攻金,孟拱在蔡州滅金,一雪靖康之恥,收復部分失地。(勝7)

6、宋與蒙古元的戰爭

端平二年至嘉熙三年(1235~1239)宋蒙第一次戰爭:蒙古大舉南下犯邊,均被宋軍擊退。(平8)

淳佑十二年至開慶元年(1252~1259)宋蒙第二次戰爭:蒙古全面攻宋,滅大理、據西蜀、圍荊襄、掠江淮,宋軍反擊,蒙哥大汗負傷而逝,忽必烈暫議和退兵。(負11)

咸淳三年至至元十六年(1267~1279)宋蒙第三次戰爭:元軍全力南征,荊襄陷落、臨安投降,宋帝在崖山亡。(負12)

僅在以上六個對手國家的較量中,按戰爭場數統計:勝25.9%、平29.6%、負44.4%


看到其他答案有提到宋擅長打防禦戰,所謂防禦戰勝利也是實打實的,說明宋很強,有強項

我想說,不是宋擅長打防禦戰,,相比於進攻開拓,自古誰都更擅長打防禦戰

首先,防禦本身比進攻好打很多,塔防遊戲啊,在自己的塔下損失肯定比攻方少很多,古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二,可見攻方有多大的劣勢。

其次,古時戰爭最重要的後勤補給,天文地理,能在主場作戰的宋,也有巨大優勢,而防禦線控制在華北平原,河東山系,和黃土高原一線,其自然條件應該說對士兵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不是嚴酷的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或者東北林地或蒙古戈壁。

宋的勝率,水分太多

王朝興衰,固然有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但具體的發展軌跡,還是由很多因素主導

漢武同樣沒有河套,也沒有西北馬場,但我們看到的是英姿勃發,馬踏飛燕,帝國雙璧,縱橫天下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英雄之歌,在器更在人


因為是吹出來的


宋朝一輸就是折損大量有生兵力。贏大多贏的也是防禦戰…


是不是

外戰內行,內戰外行?


對外戰爭這麼厲害咋太后皇后公主被人家當婊子玩了


知乎怎麼也有這種和貼吧毫無區別的問題,這麼愛看段子出來丟人現眼


勝則小勝,敗則大敗。宋朝對北方政權的大戰略決戰中基本沒有勝過,都是大敗、慘敗,戰略劣勢基本沒有逆轉過,所有小規模戰術勝利又啥用啊?越戰美軍消滅的越共數量海了去了,最後還不是敗了。


因為宋基本是打的防禦戰,勝率不高,就意味著亡國。其次,為何宋的殲滅戰和追擊戰,打不好呢?因為宋朝沒有「馬政」。縱觀中國古代,凡是武力強盛的王朝,都會有馬政支撐。宋朝失去了河套地區等產馬地,所以宋的騎兵很差。沒有速度和衝擊力,追擊戰和殲滅戰就不好打。而且與宋作戰的大部分都是馬背上的民族。此消彼漲,就造成了宋的被動防禦。


題主你知不知道三次不虧可以換一波血崩?


對面前三次進攻高地,都沒打下來,還賠上一兩個醬油,第四次盾奶一波,破路團滅。於是,就有人說,我們高地團戰勝率75%!


他的單兵 軍團軍事能力都很強(國力在那裡)

可是軍權不在皇帝手裡 都在四大將手裡

名義上雖然尊皇帝

實際上各有算盤 目標不一樣(比如岳飛想的就和皇帝不一樣,還不聽勸)

其他幾位 也是 忙著剿匪(搶人馬)保存實力的都有

所以其整體作戰反而很差(沒配合啊,要隊友沒隊友,要後勤沒後勤)


國軍剿匪貌似也是小勝不斷,大戰歇菜


勝率沒什麼卵用


勝率這麼高卻還割地賠款?統計局的統計方法么?

宋的戰爭多為保衛戰,繼承後周的天下,宋本身並沒有什麼開疆拓土的攻略戰。保衛戰,敗則滅國,靖康之變是實證,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是反證

歷史發明家可以休矣


光講勝率不講盈虧比的典型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雲霧蒸騰銷骨窠
野『性』魅力孟買貓Bombay的起源 ,今生前世!
「法國簡史」凱撒大帝統治時期的高盧
舊日本海軍航母(二十四):默默無聞 之水上飛機母艦

TAG:歷史 | 戰爭 | 宋朝 | 歷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