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資產價格持續增高,M2/GDP持續增高,結果是什麼?

會引發債務危機嗎?


說道債務問題,中國最大的隱患是地方債

240%,這是東方匯理銀行的高級經濟師高大力給出的一個預測值。這個數值意味著,到2013年底,中國這個經濟體中的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的總和,也就是債務總額,相對於中國經濟全年的GDP而言,比例將達到240%。也就是說,債務是收入的2.4倍。

  雖然很多人關心政府債務,而地方債在去年底也有了一個官方說法,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債務水平缺乏概念。高大力的預測,應該算是我能看到的最新預計,因為2013年才剛剛結束。

  簡單看到240%這個數值,會發生很多誤讀。你的第一感覺應該是太高了,難道1元錢的GDP需要2.4元的債務來支持嗎?這種感覺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比例的確不小,說不對是因為你可能從來沒有對債務GDP比例有過認識,超過100%的比例你都可能認為不妥。

  我們需要做一些對比。高大力認為中國需要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因為如果他的預測正確,240%就不是一個好兆頭,「在歐債危機高潮期,歐洲債務總量佔GDP的比例約為250%」。這是橫向比,縱向比呢?2012年底,中國所有債務的總額已佔GDP的216%。因此到2013年的預測值240%,槓桿上升的勢頭依然很猛。

  216%這個數據來自哪裡?高大力沒有說清楚來源,但我能找到的一個近似數據是215%。這個數據是上月剛剛發布的,來自於中國社科院「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課題組。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強調,中國全社會的槓桿率已經很高,「去槓桿」在所難免。

  李揚認為,從總量上看中國的總債務水平低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但比南非之外的其他金磚國家都要高,尚處於溫和、可控階段。鑒於中國的債務水平近年來上升較快,應當保持警惕。從風險視角來看,李揚指出,國家資產負債表近期的風險特點主要體現在房地產信貸、地方債務以及銀行不良貸款等項目,而中長期風險則更多集中在對外資產、企業債務以及社保欠賬等項目。無論哪類風險都和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密切相關,應對辦法還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李揚說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高大力說的大規模的債務重組有什麼不同?我看沒有什麼不同。李揚說的是方式,高大力說的是方法。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不可避免地就是大規模的債務重組。

  從李揚2013年底公布的2012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15%,到高大力2014年初預計的2013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40%,這是一個怎樣的增速?如果你還是認識不夠,我們再看看之前的數據。

  在我可以查到的說法中,渣打銀行[微博]的王志浩2012年11月時曾經預計當年年底中國債務佔GDP比重將超200%。現在來看基本沒錯。而當時王志浩還提及了他掌握的兩個數據,「(中國的)信貸擴張在2009年經歷了快速增長之後,整體槓桿率從2008年底的153%增加到2009年底的185%。」

  如果王志浩的數據基本準確,而高大力的預測基本靠譜,那麼中國經濟的整體槓桿率,相當於從2008年的153%漲到了2013年的240%。

  正因為這樣的勢頭,所以高大力說「如果這個步調持續下去的話,十年以後債務佔GDP的比例可能會達到500%。如果到了這麼高的槓桿率,比較疲軟的企業和政府必然會違約。在接下來五到十年,中國必須要有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否則違約風險將大增」。

  2014年開始,我已經在《地平線》專欄中寫了三篇文章,分別是「2014年看好中國的最大理由」、「索羅斯的中國難題」、「央行的算盤:緊而不慌的『去槓桿』」,加上今天這篇「中國的債務槓桿到底有多高?」半個月我都在討論中國經濟的槓桿率。

  這裡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列舉了各方面對中國槓桿率的分析和預測。有樂觀一些的,也有悲觀之極的。但是,所有人都會承認,一個僅僅依靠債務槓桿支持的GDP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大家的分歧只不過在於,中國經濟的槓桿過程到底在什麼位置?是在一個上升過程中,還有增加的餘地?還是到了一個頂點,即將反轉?還是說已經開始反轉,開啟了去槓桿化的過程?

  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位置將強烈暗示著央行貨幣政策的不同操作。如果槓桿還在上沖,意味著市場主體主動加槓桿的慾望還在,那麼央行就應該從緊甚至加息;如果槓桿已經開始收縮,一個債務收縮的過程已經開始,央行反而應該為了穩定需求放鬆銀根,比如降低存款保證金率甚至減息。

  央行有沒有答案?在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中,201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7%,達到17.29萬億元的年度歷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8.4%。而央行的表態是,「2013年M2和貸款數據基本達到調控要求,今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不會收緊或放鬆貨幣政策。」

文章鏈接16萬億背後:中國地方債政策的三次轉向及反思


謝邀。資產價格和M2沒有特別關係。註冊制,國企改革,T+0,兩融期權門檻,都會影響資產價格。

M2/GDP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概念,主要用於媒體宣傳民粹。經濟學很難用這種沒有道理的比值去衡量債務危機。

城投債問題,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套用知乎的格式,不談劑量的毒性都是耍流氓。中國機構從來不持有銀行股,但是股市是按銀行股定價的。所以中國股市也好,所謂的債務危機也好,都是特別民粹的看法。所謂的機構,只是希望黑銀行股,從而使得他的市夢率找到人接貨而已。他都沒持有銀行股,說什麼銀行不良升高有什麼意義?無非是對HS300有日內空單而已。

城投平台,資產個人認為是比較優質的。而且城投平台做事情比民企,規範太多。個人在園區,有些民營企業家,真的就是高官白手套。城投平台老總還是多少講政治的,他畢竟要政績去當官,所以經濟下行了城投平台肯定是在抓經濟的。有些民營企業家,補貼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的手續都附議承諾函,所有的審批都是用於爭取財政補貼,不用於實際審批。幾個億的補貼躺在他賬上,他反正就是經濟不好我就不開工。如今園區也不敢得罪他們,但是三方監管是絕對做得到的。你不開工,我總之不會讓你取。反正什麼所謂的資本家精神,我只在大學課本里看過,開始工作了,所有的資本家都是為(G)人(C)民(D)服務。

我堅持認為,政府推動國企改革,推動簡政放權,現在的M2肯定是低了。


看經濟發展嘍。

如果經濟結構轉型成功,實體經濟創造的財富能支撐資產價格持續上漲,那麼就皆大歡喜,大家手裡的錢越來越多,資產越來越值錢,共同富裕又進了一步。

若果經濟轉型失敗,實體經濟創造不出足夠財富,資產價格形成泡沫,那就危如累卵,信貸斷裂然後債務危機,房地產暴跌,匯率大幅貶值,人們手裡的錢不值錢,資產難以變現,那麼就經濟崩潰,動亂和戰爭站在門口隨時準備破門而入。

現有答案里:

用上海房價歷史上的變化曲線來與國家興替曲線強行擬合,連相關性都不論證一下,民科思維。

地方債是個問題,但不一定是大問題,所有內債問題都可以通過開動印鈔機來解決。做得好是美聯儲,做不好是日本,最差也不過是辛巴威。


如果資產價格、GDP持續增加,並不一定會引發債務危機,但沒有經過「有形的手」合理疏導,產業升級成功的話,是會產生債務危機的。

一方面,資產價格持續增高,主要跟貨幣投放量有關。當政府設立上海自貿區,雄安新區,全面推進一帶一路計劃的時候,社會資本會流向這裡,隨著資本的注入,資產價格必定水漲船高。

另一方面,資產價格持續走高,也跟政府宏觀調控有關。比如,隨著政府「去槓桿,去產能」政策的調控,加上環保限產等預期,焦煤焦炭近期漲勢如虹,就是跟政府宏觀政策有關。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為了GDP持續增高,盲目投入貨幣量,推動資產價格走高,可能會使社會總體債務增加。而當債務增加到一定閾值時,可能會引發債務危機,進而產生經濟動蕩。但是,如果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讓資源合理配置,防止資產價格持續走高,可能降低引發債務危機的風險,那麼適當的資產價格「泡沫」,也是政府願意看到的。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資產價格持續走高,GDP持續走高是否會引發債務危機?這取決於政府的決策能力,宏觀把控能力,配置資源的能力。


1949年10月以前,中國gdp總量為466億美元,名義匯率是100法幣兌30美元,實際黑市是6,7000法幣對1美元。1949年,中國gdp按官方匯率是1553億法幣。

1946年,中國政府發行了2.6942萬億元法幣,財政支出43萬億。

1947年,發行29.4624萬億法幣。

1948年,發行34.1573萬億法幣。同年黃金儲備2億美元。

即m2/gdp=341573/1553=21994%,即220倍左右。

1948年1月,上海淮海路房價法幣1500萬元/平米,5月暴漲漲至5

800萬元/平米;到8月則漲至1平米6500萬元了。1949年2月,創出頂峰價格2.27億/平米,一套普通房子以百億計價。中國全國gdp總量還不夠在上海賣10套房。幾百間工廠的價值還不如當時上海一套房。

然後逐步回落,至1956年,上海房價跌至0元/平米。

40年代,上海普通一套商品房,至少需要300根金條來頂,一根金條大概幾千萬。

老上海老一輩人說起,好點地段的石庫門或新式里弄,需十多根金條。如果1根金條約等於10盎司,1盎司等於35美金的話,那麼,10根金條就等於3500美金。也就是說,買個石庫門怎麼也需要4000-5000美金,普通人不吃不喝也得需要10年。

…………相對目前的收入房價比而言,現在上海的房價是1947-1948年的房價的3-10倍。

……1949年,新中國成立,舊中國亡國。


推薦閱讀:

金融行業都有什麼樣的崗位?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是什麼?
中國的三萬億外匯儲備的資產配置是怎樣的?資金管理者都有哪些機構和人?
美國金融Top30名校喜歡什麼樣背景的學生?
周子敬的Live——FA(財務顧問)成長之路
Third Point & Bwater Report

TAG:經濟 | 貨幣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