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寫詩一定要押韻嗎?

看什麼詩。

如果是古體詩,那就應該押韻。

押韻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嚴格按照過去古詩的格律規律與要求來,即合乎平仄。

還有一種是所謂的新格律詩,不那麼嚴格。

詩歌從古詩走到今天,從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再到宋詞,元曲,再到白話文,到五四時期新詩誕生,總體上應該是語言與思維上的變化和進步。

人們常常有一種誤區,覺得詩歌還是古代的好。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是古詩領域裡大詩人比較多,在我國漫長的詩歌歷史中,產生了那麼多耀眼的群星。

相比之下,新詩才剛剛走過100年的路程,這種比較,沒有實際意義。

再就是,大詩人的出現,有時候和時間也並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出現在同一朝代里。

再來看新詩的發展歷程。

剛開始,新詩也是押韻的,為了節奏,為了美觀,因為慣性。

胡適的《蘭花草》,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到聞一多的三美追求: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其中的音樂美,說的就是押韻。

再後來,到了艾青,到了現代派,象徵派和七月派那裡,押韻就不那麼嚴格和嚴密了。

詩歌變得散文化了,更講究韻律和內在的節奏,不一定非要表面的字詞一定押韻。

比如艾青的《太陽》《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等等。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韻律變得內在了,更注重和心跳與呼吸的節奏相匹配。

到了解放後的五六十年代,中國新詩在古典和民歌的道路上走了很久,表面的押韻又回來過。包括李季和郭小川、賀敬之的詩。

但到了新時期,直到現在,新詩已經很少有表面的直接的押韻了。

甚至,很多當代詩人在寫作時,故意避開表面的韻腳,而著力去尋找與表現詩歌內在的精神節奏和內涵的起伏變化。

海子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等等,都沒有了韻腳。

當然,如果為了適合朗誦,押韻的詩相對來說,更適合一些。

仔細看,這個有關詩歌押韻的問題還有一個副標題,那就是「如何把身邊的環境或者自己的心情寫成一首詩?」

這個問題比較大,也很難回答。

簡單的說,要有大量的詩歌作品閱讀經驗,一定的詩歌寫作歷練,初步培養成靈感思維方式,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心情寫成一首詩,而周圍的環境,只是詩歌寫作的一個襯托或素材,而不是把「環境」寫成一首詩。


推薦閱讀:

妙用三種聲響——范仲淹《漁家傲》(陳可抒講座實錄11)
把心丟失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