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如何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先附上一段海倫凱勒的演講片段,來自一個又盲又聾的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950117265346199552《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真的是一本爛大街的書籍,當然,這裡的「爛大街」指的是客觀情況,而非主觀的喜惡。假如我在地攤上看到它,肯定一毫秒都不會猶豫,直接走開,似乎直覺上已經知道這本書的大概劇情,甚至我擔心,以書名為這篇文章標題,文章可能會註定沉寂下去。
但是,我依然對海倫凱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尤其是當我知道她不僅是個盲人,還喪失了聽力。一個愈發強烈的問題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她到底是怎麼學習這麼多東西的?既看不見,也聽不見。
其實,讀完這本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多信息:
- 一本自傳《海倫.凱勒自傳-我生活的故事》 (未讀完)
- 海倫凱勒百科,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 海倫凱勒傳記電影,拍攝於1962年,成年的部分由真人出演,且真人也參與了編劇
- 另外還有其他6部作品,而且除了海倫凱勒的作品,還有其老師莎莉文的書籍和百科。
此時也不得不感慨,海倫的傳記作品真多,從書籍到電影都有,當初應該有不少人對她的生活非常感興趣。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不管是翻譯後的文本,還是原作,詞句過於文人的氣息,很多的修飾語讓我感覺像是在看一篇高考高分作文。
海倫凱勒的世界如果要簡單分類,就是莎莉文老師來之前和來之後,莎莉文老師對於海倫凱勒已經不能用燈塔來形容,她幾乎用畢生的精力來默默支持著海倫凱勒。海倫6歲的時候,莎莉文受邀作為其老師,直到1916年由於生病第一次離開,接近30年的時間,這期間莎莉文不僅幫助海倫逐漸學會了認字、說話、考上大學並完成學業,甚至在讀此書的時候,我一直都在懷疑,書籍中涉及的很多「經歷」應該都來自於莎莉文老師的轉述(這裡的「都」要重讀),畢竟那些細節是需要眼睛來查看而不是靠想像來完成的。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候是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老師到我家的那一天。她來之前我所過的生活和她來之後的有天壤之別,每每回首此時我都不禁感慨萬千。
海倫凱勒與莎莉文老師的童年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由於眼疾,莎莉文老師也從小脾氣暴躁,無法確定這是否與之後有效幫助海倫脫離其同樣躁動的情緒困境有著經驗上的繼承關係,但在海倫父母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確實是莎莉文安撫其情緒,並完成了建立互信的第一步。沒有互信,海倫是無法接受任何信息的。
莎莉文是如何完成教會海倫認字的
我玩了一會兒洋娃娃,莎莉文老師拉起我的手,慢慢地在手上拼出了洋娃娃的單詞「d-o-l-l」。我立刻對這種手指遊戲產生了興趣,於是也開始有樣學樣。試了幾次終於正確拼出來了,我真是高興得不得了、驕傲得不得了。我迫不及待地飛跑到樓下找母親,把洋娃娃的單詞拼給她看。
好奇心不斷「迫使」海倫認識越來越多的名字,這個遊戲像「癌細胞」擴散一樣,逐漸蔓延到周邊的所有事物。
最精彩的部分屬於從具象到抽象:什麼是愛?從理解「想」到理解「愛」。海倫自己在文中說出了眾多對「愛」的理解,但都不對,直到某一天先接受了「想」這個概念。
一兩天之後,我在玩串珠子的遊戲,也就是把不同大小的珠子按照兩大三小的順序串在一起。我總是串錯,而莎莉文老師則不厭其煩地給我一遍遍指出來。最後我自己發現了珠串中一個明顯的錯誤,於是集中精神想這個問題,思忖著我應該怎麼重新安排這些珠子。這時候,莎莉文老師碰了碰我的額頭,在我手上有力地寫下「想」這個字。我靈光一閃,忽然明白:「想」就是我腦子裡正在進行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抽象的概念。
「愛就像太陽出來前天空中的烏雲,」她回答說,由於這些話超出了我當時的理解範疇,於是她用更簡單的詞語解釋道,「你不能摸到烏雲,但是你能感覺到從雲中落下的雨,在乾熱的一天結束後,雨能滋潤乾枯的花兒和乾涸的土地。同樣的,你不能摸到愛,但是你能感受到它對萬物的滋潤。沒有愛,你就不會快樂,也不會想玩耍了。」
每每看到這一段,我都不斷在回想,最初我是如何理解「愛」這個概念,似乎是對父母的依戀和電視劇的混合教育作用,也許當我們不能從認知上理解父母的「愛」時,我們只能本能的「任性」。這裡由衷的佩服莎莉文老師,她的耐心讓她抓住了恰當的時機來讓海倫理解這個抽象的概念,不過,不是每次都成功,而是無數次修正和重複,推薦看一看海倫凱勒傳記電影。
從理解了抽象和具象的英語單詞之後,就像底層認知基礎搭建完成,之後再逐漸延伸到閱讀,到嘗試寫作和演講,後期雖然也是困難重重,但信息的傳遞模式和類型與我們正常人的類似。
最後附上讀書的思維導圖(Made by iThoughtsX)
推薦閱讀:
※如果你突然失明了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滴滴收購 Uber 後推出的新 Uber 中國 App 不再支持盲人使用?
※如何系統的了解信息無障礙(Accessibility)領域?
※你怎樣去看待盲人?
※他們——關於陪酒女、盲人按摩的初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