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流動的窗口是怎樣縮小的?

1994年4月的某個午後,一個戴著眼鏡,看起來很斯文的小夥子,站在北京市丰台區南苑鄉,一個人來人往,車流不息的路口,等待著他的遠房表哥來接他。

他站的這個路口,雖然處於都市且繁華喧囂,但在當地人看來,其實是個「村口」。

「村」的名字叫做「浙江村」,是從浙江,特別是溫州地區北上京城闖蕩的打工者與生意人的聚居地,是個城中的村子,也就是所謂的「城中村」——和北京其他地方的「新疆村」、「甘肅村」……一樣,因主要人口的地理來源而命名。

而除了地理上的坐標,它在經濟上的坐標,則是北京乃至於北方排名靠前的服裝批發地。

這個年輕人,來這裡闖蕩,其實也就是做服裝生意——他的遠方表哥的大舅子的妹妹的姐夫在信里承諾,如果他願意到這裡來做生意,可以免費給他提供一批時髦衣服,不收一分錢,等到他在市場上把這批衣服賣出去、確實掙到錢了之後,再支付給他貨款。並且,還可以在生意上給他傳授一些獨到的私人經驗。

這意味著,他可以在幾乎在沒有本錢的情況下,就可以起家

「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白手起家的好機會。」

他把手裡的信打開又折起,折起又打開。

遠處突然傳來呼喊他名字的聲音。

*

七天後,他在村裡的服裝鋪子,搭建了起來。

三年後,他的第十個連鎖店開到了河北。

01

同樣是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郭於華,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農村現代化與城市化的研究論文,叫做《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親緣關係》(《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6期)。

在這篇文章里,她分析認為,中國的現代化雖然劇烈而磅礴,但是,傳統農村的「親緣關係」,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正式關係」裡面被再生產了出來。

主要表現在四個點,用大白話講來是這樣:

1.即便是在機關事業民企這些比較正式的組織裡邊兒,稱謂上還是保留了「x姐」、「x哥」、「x叔」這樣的親緣叫法;2.即便是比較正式的經濟組織,比如鄉鎮企業,它的職位安排,還是按照親密關係、裙帶關係走的,整個機構也顯現出一種家族式的領導;3.處理內部矛盾的時候,還是盡量用調節、商議或者一些宗族內部處理問題方式來辦,而盡量避免「對簿公堂」;4.要開闢一個沒有「老關係」存在的領域,一般的辦法也是通過「拉」、「找」的方式,把關係先建立起來,再辦事。

歸根結底,就是「人情」。

當然,這是90年代的研究,也是90年代的常態,或者說早期城市化的常態——人們的經濟合作以及社會合作,是嵌套在「人情」這個制度,或者網路裡面的

現在的年輕人,再看這些東西,,什麼「人情」,什麼「裙帶關係」,會感到很落後,情緒上也會覺得很厭煩。

但如果時光倒流,2018年的我們回到那個時代,走到上文提到的那個北漂的年輕人身邊,把他的思考方式,轉接到我們腦子裡,也許會發現另一番天地。

畢竟,他就是靠著親緣關係白手起家的,「人情」對於他而言,是利器,是錢,是風口上的風。

而誰知道,如今再看這種思維上的差異,竟然還蘊含著一個關於「向上流動」的大秘密。

02

經濟決定文化,一個時代的思維方式,也是屬於文化從而被時代的經濟所決定的。

現在的年輕人,那種對人情、對親戚的普遍性厭煩,表面上是「思維的差異導致的代溝」,但本質上講,其實是個經濟問題——是因為對人情、親戚的投資已經帶不來什麼回報,所以根本沒必要搭理和打理。

是啊,時代已經變了,新經濟,新規則。現在的年輕人進入的是現代企業,而不是已經在經濟浪潮中被淘汰掉的民營經濟,和許多隻剩墓碑緬懷的國營企業。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變得如此正式而現代,想要再託人找關係,不是不可能,而是太難了。

原來的「浙江村」,也因為各種原因被取締,只能在人類學家項飈的《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中去觀察、考證與追憶。而按照書裡面的說法,上文所說的「非正式關係」也確實逐漸枯萎了:

在一定意義上,正規化無非是把各種非正規因素裝到正規的形式(註冊公司、大型工廠)之下……正規化意味著總體秩序的變化,意味著,可供小人物發展的社會平台在萎縮,和資本或者正式權力沒有關係的小人物只能「出局」。而留在「局」里的成功者,他們的地位仍然非常不穩固,時刻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浙江村」正規化的最大受益者是佔有土地的政府和各類公司化了的基層政權*******(抱歉,因為某些原因,在這裡就不貼了) ——《跨越邊界的社區》,序二,項飈,2018年版

這個邏輯,就像我們今天的互聯網,財大勢大的大企業(如BAT)出現,所有的小企業,就必然面臨被擠垮的危機。

而如果說BAT這樣的企業走向投資型公司(投資有希望的小企業)的情境,被稱為「互聯網的後半場」;那麼,正規化的浪潮也幾乎可以被稱為「中國城市化的後半場」。

後半場,逆襲的難度直線提升

要麼被正規軍「招安」而正規化,要麼,就被打散。

這,就是向上流動的窗口被收緊的社會邏輯。

03

對春晚的厭煩,對親戚的吐槽,對農村人際結構的鄙夷,以及對現代化的無限嚮往,並不是2018年的事兒。

因為後半場的到來,也不是2018才實現,要早好多年。

只是延後的波浪——對階層固化的感嘆,倒是不多久,是近幾年的主要話題之一。

在這裡,不是說借著這個話題反現代化,當然不是。我只是揭開現代性的一個帷幕——它既創造又破壞,既發展又重複。

我只是展現出一個事實,就是許多你推崇而歌頌的事物,在更深層的地方,倒打了你一耙

——而這,對於大部分按照資本主義的思維方式——線性的、進步的歷史觀與黑白分明的世界觀來思考的人,還可能是知道了,也不願意想明白

畢竟,現代化,是一個幾乎政治正確的主題。

在這裡,也不是說階層向上流動的窗口已經完全關死了,當然不是。我只是陳述城市化後半階段的一個特徵,因為這個特徵,簡單的向上流動方式,在城市化風口上飛的流動方式,已經和你無緣了

在新的生活里,你很大概率上只能朝九晚五,游牧於城市與老家,感嘆房價之高與人潮之洶湧。

還有就是,對於我個人之前在知乎的一個答案(已被刪),即「學習遠比人際關係重要」的觀點,我想要在此去掉那個「遠比」這個詞語很刺激,很現代,很一刀切,很引贊,但是,並不是事實。

如果真要「理性」一點,我認為,社會學中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是嵌套在社會關係」中的「鑲嵌理論」,以及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在其重要論文《弱連帶的優勢》文中所提出的,「富人的勝利在於利用大量弱連帶關係來獲得遠比窮人多且豐富的信息」的觀點,應當也該作為參考而被同時了解,以使得思考變得多元一些

感謝閱讀!


原文的另一種表達,已於昨日首發我個人的公眾號:羅文益

位置:

現代城市中的游牧民族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我起訴了豆瓣,因為我是一名逐夢演藝圈的好導演
如何學習提升自我認知的水平?
CPA Australia澳洲注會考試心得
為什麼知識越來越沒用
看完這篇文章,10倍提升你的學習效率

TAG:社會 | 學習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