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的牙齒清潔?我們常常少了一個重要的步驟

即使每天用心刷牙,大概也會有2/5的牙面數,牙刷是碰不到的…

人的牙齒有個特點,是一顆挨著一顆緊密排列的。由於在唇頰肌肉包裹、咀嚼運動等力量的影響下磨合了這麼多年,所以牙齒間還是挨得挺緊的,有時候菜卡了進去被牙齒夾住,還得花點力氣才能給拔出來。

於是乎,這麼緊密擠靠的牙齒間隙,牙刷的刷毛是不太可能插得進去的。

下圖就是兩顆牙齒鄰面相接觸那個位置的示意,灰色的區域就是兩顆牙齒緊緊夾住的地方,是柔軟的刷毛沒有沒辦法插入的地方。

這也就是說,每次刷牙時,無論刷得如何用心,總有這麼大一片地方是無法清潔的。一想到嘴裡大概有26組、甚至更多這樣的鄰面,藏得嚴嚴實實不給你清潔,會不會覺得很扎心?

不過,牙刷進不去,不代表細菌和食糜軟垢進不去。

事實上,越是那些犄角旮旯的細小位置,反而越是容易誕生蛀洞。哪怕僅僅是幾十微米甚至更細的點隙溝縫中,只要能積存食物,刷毛又無法清潔,細菌就能在這兒開個洞出來,這就是蛀牙中比較常見的「窩溝齲」。從美國全國齲病調查資料(1979-1980)上看,5-17歲兒童患的齲病,有84%涉及窩溝點隙。

而對於成年人來說,經過幾年、十幾年的磨合,再加上牙釉質的再礦化,那些牙齒上的窩溝點隙,該蛀的已經蛀了,沒蛀的多半是經受住了考驗,已經被打磨、腐蝕、填塞成了易於被牙刷清潔、食物不宜積存的形態。到這個時候,患齲情況已經趨於穩定,細菌的機會就剩下了那牙縫間的26個衛生死角。於是,就出現了「鄰面齲」與「根面齲」,這類發生在牙縫間隙的蛀牙。從我國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2005)的數據上看,35-44歲中年人中根齲的佔比升到了37%。這固然有「年少時患窩溝齲的牙齒已經陣亡,不計入其中統計」的緣故,但也可以感受到細菌在牙間隙搞破壞的不懈努力。

總覺得自己認真刷牙卻仍然蛀牙不斷的朋友,是不是好像明白了什麼?

所以,口腔醫生們總說刷牙和用牙線是功能互補、不能相互替代的口腔衛生護理方式,你能理解他們的苦心了吧~

美國牙醫協會的口腔清潔建議,從推薦「每日使用一次牙線」轉為了更靈活的「每日使用一次齒間清潔工具」

19世紀,伴隨著牙刷之類的主流口腔清潔用具的普及,大量的其他工具也被開發出來。口腔醫生Levi Parmly提出了「清潔牙齒鄰接面」的概念,同時,他也是牙線的發明者。

就是這根細線,雖然原理很簡單,可卻攻破了口腔里的一大衛生死角。

自1908年起,美國牙科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就開始普遍推廣牙線了。從此,牙線被寫入指南,成為了口腔醫生向人們宣教的必備項。

不過,去年8月,出過一件事情。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發了一篇報道,光看題目就很猛:

《沒有證據說明使用牙線有好處,所以美國衛生署停止推薦使用》

nydailynews.com/life-st

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牙線在過去的美國膳食指南(federal dietary guideline)中一直被推薦,但在最新一期2015版中卻沒了,另外也有回顧性研究認為那些說明牙線有效的研究質量低、證據弱,所以文章就質疑了牙線的有效性,急得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趕緊發文章澄清:

沒有強力證據支持牙線對口腔健康有效不等於就說它缺乏有效性;

膳食指南上刪了這條,是因為人家要專註做食物營養方面的指南。

ada.org/en/press-room/n

於是,美國衛生署(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也發了聲明:

牙線依然是重要的口腔衛生護理措施;使用各種工具清潔牙縫可以清除牙菌斑。

不過,事情的最後,美國牙醫協會給出的建議是:

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兩分鐘,每日兩次;

使用齒間清潔工具(interdental cleaner),每日一次;

以及按牙醫的建議定期就診。

齒間清潔工具,概念已經不再局限於牙線了,而是包括了牙間隙刷、牙線、牙線棒、沖牙器等工具。

我個人覺得這則聲明挺在理的,站牙醫協會的陣營。

同時也能很明顯感覺到,口腔醫學領域的快速進步——這點從單純推薦牙線升級為推薦各種齒間清潔工具就能體現。畢竟每個人的牙齒情況都有所不同,單一的牙線並不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的,學不會牙線的用牙線棒更省心,牙縫大的用牙間隙刷更好,牙齒情況複雜的用水牙線更方便。在牙間隙清潔這件事情上,我認為,比選什麼工具更重要的,是立即馬上現在開始行動。

有效的齒間清潔工具可以徹底那些牙刷無法觸及的牙縫隙

牙齒鄰面間,那些牙刷難以到達的部位,會積聚很多有害細菌,尤其是當那些嵌塞在牙齒間和牙齦間的少量食物殘渣無法被徹底清理時。這些細菌會形成牙菌斑,時間久了慢慢發展成牙結石,過程中伴隨著一些如牙齦腫痛、牙齦出血、口臭等的癥狀,最後引起牙齦病或齲病。

齒間清潔工具,就是為了這個口腔健康目標而生的。好的齒間清潔工具,要能有效地去除牙縫間的食物殘渣、牙菌斑及軟牙垢,要能方便到達刷牙、漱口都難以觸及的狹窄牙縫,還要能不損傷牙齦,安全可靠。

牙線——牙線歷史超過百年,是最經典的齒間清潔工具了,其操作方式靈活,清潔效果好。不過,使用牙線與手動刷牙面臨的問題很相似,擅長使用者與不擅長者,在清潔效果上可能會相差甚遠;此外,牙線那複雜的操作也令不少初次接觸者望而卻步。因此,人們才不斷改良開發新的齒間清潔工具。

牙線棒——牙線的使用方法確實有些複雜,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來說,很是不友好。鑒於這種情況,人們把牙線直接固定在了弓狀的手柄上,省去了翻花繩一般的操作手法,增加了易用性。不過與之相應的,牙線棒可能沒法像牙線那樣可以靈活地清潔牙縫裡的各個牙面。此外,個人覺得牙縫較緊者用起來可能會有些崩潰,比如我就有數次咬斷牙線棒的衝動。

牙間隙刷——牙間隙刷長得有點像是小號的洗瓶刷。對於牙縫較大者(比如牙齒歪斜不齊者、牙齦退縮者,等),以及特殊部位(前磨牙的鄰面凹陷處),有時候牙線滑了進去也刮不幹凈,這時候就適合使用牙間隙刷,針對性的清潔效率更優。一般分為不同的型號,適合不同牙縫大小的人群使用,所以選用的時候需要注意,不然Size偏大容易在拉扯中傷到牙齦,人為地增加牙齦退縮風險。

沖牙器——沖牙器是通過射出高壓水流來替代牙線,起到清潔牙縫的效果,所以才有了「水牙線」的別稱。起初,他在口腔醫生眼中的定位比較尷尬,因為水流的壓力不夠,無法起到高效清潔牙菌斑的作用,所以只是作為沖刷牙縫裡食物殘渣、軟垢的口腔清潔輔助工具,或是為無法使用牙線者提供一種替代方案,比如牙齒上有托槽弓絲阻擋牙線、牙齒排列擁擠無法通過牙線等情況。但是,隨著技術發展,沖牙器的清潔能力是越來越強了,不再像以前那樣老被吐槽拿牙菌斑沒轍,再加上原本易用性就很棒,似乎逐漸有了從二線轉正的趨勢。


PS

本文的撰寫緣自沖牙器評測中的啟發。

飛利浦出了一款水牙線,發給我做評測,的確是眼前一亮。因為,記得大學時,接受正畸的室友很難刷牙,只能使用沖牙器去清潔,牙縫得衝上幾遍才幹凈,水濺得滿臉都是,圍觀的我覺得這樣清潔可以說相當狼狽了...六七年過去,技術飛速在進步,如今飛利浦的微爆氣流技術將氣流和水流相結合,已經能讓水流夠力去完成牙縫清潔,把沖牙器的清潔過程變得相當體面了,徹底刷新了我對水牙線的印象。像這類齒縫清潔工具的配置各異,準備入手的朋友可以拿測過的這款飛利浦(PHILIPS)沖牙器HX8331/01作為性能方面的參考標杆。

推薦閱讀:

中國口腔醫療行業的現狀與前景

TAG:口腔健康 | 牙齒 | 口腔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