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規劃你的狗年跑步大計

狗年來了,你的跑步大計是什麼?

對於一名跑者而言,寫新年暢想與展望,最重要的內容,當然是立好狗年比賽PB的Flag啦!

回顧過去的一年裡,也許你跑了幾場心儀的賽事,獲得了一些頗為滿意的成績,又或者你沒能順利實現既定的目標。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所有的一切,在跨過終點線的那一瞬間,都已經被清零重置。此時此刻,我們做下的決定,寫下的計劃,邁出的每一步,才能真正牽動未來。

訓練對於跑者意味著什麼?既可以是稀鬆平常的跑步生活,也可以是為了實現目標的自我挑戰。無論你是鬆弛派,還是嚴肅派,都應該養成做跑步計劃和跑步記錄的好習慣,不只是為了積累數據,日後查看,在做計劃和記錄的過程中,你會逐漸摸索到自己進步的軌跡和規律。

如果你在狗年想好好跑一場PB,那麼你最需要的就是一份訓練計劃。

一份好的訓練計劃,應當具備數據化、周期化、個人化的特點,能夠幫你很有效率地分配好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清晰地掌握訓練的進度與進步,做好疲勞和傷痛的風險管控,有的放矢地向著目標一步步邁進。

那麼,如何為自己量身定製一份訓練計劃呢?我們需要從頂層設計開始,一一確定我們的訓練目標、周期和內容。

溫馨提醒:本文較長,是一篇嚴肅的技術乾貨帖,適合想通過認真訓練跑出PB的嚴肅跑者。

【一】我的訓練目標是什麼?

首先,你需要確定今年的目標成績以及目標賽事。所謂「有的放矢」,我們必須得先有目標,才知道箭該往哪裡射。

一般來講,對於有成績追求的跑者,建議一年只預設1-2場目標賽事(若是2場,應分布在不同賽季期)。因為要出成績,就必須有系統的科學訓練,而系統訓練在周期化上會有更高的要求。

從訓練期來看,馬拉松跑者的主訓練期有兩個:冬訓期12月-2月,夏訓期6月-9月。當然,根據每個人的目標賽事不同,訓練期會前後有所調整,但總體上看,夏訓期會比冬訓期的時間更長,備賽訓練也可以更充分。所以,大多數嚴肅跑者都會把目標賽事放在秋季賽階段,比如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等,這也是出於備賽的需要。

因此,你需要先在日曆上圈出一場你想跑的秋季重點比賽——抽籤中不中先不論,首先是選好一場比賽,作為你夏訓的目標。

有人說,為什麼春天的比賽不在計劃範圍內呀?接下來就有很多比賽了啊,下個月無錫馬拉松、重慶馬拉松、徐州馬拉松,四月份還有武漢馬拉松等等,都報好了名啦,該怎麼跑呢?

沒錯,等這個美好的新年假期結束後(說起來怎麼感覺好傷感),我們很快就將迎來2018年的春賽季——每年從3月開始,各地的賽事陸陸續續啟航,集中在3月、4月、5月的各個周末,並且熱度會一直延續到6月。

但事實上,春賽季的到來也意味著另一件事:「冬訓期結束了」。沒有訓練,就沒有比賽,也沒有PB。換句話講,春賽季的比賽該怎麼跑、能跑多少,取決於你此前的冬訓表現。

如果你今年的冬訓是鬆散的,沒有訓練重點、沒有訓練目標,那麼我會勸你春賽季適量跑一跑,安心享受比賽就好,忘掉成績。如果你此前的冬訓是嚴謹的,有訓練計劃和重點,那麼我會建議你選一場目標賽事,儘力去完成。

所謂「訓練計劃」,得是在賽前提前思考規劃,並留出執行訓練的時間缺口。所以很遺憾,2018年的春賽季已經無法被列入到接下來的訓練計劃中,不過也有一個好消息,就是:你可以把2019年的春賽季比賽目標列進來呀!

ok,言歸正傳,選定了目標賽事之後,你需要立下一個Flag:你期望自己跑到什麼PB成績。

確立目標,是為了在訓練中,能有更好的自我驅動力,去完成每一次挑戰。你可以根據自己過去的馬拉松PB成績,定一個提高5-10分鐘左右的新目標。當然,誰都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成為300、230大神,但定目標必須腳踏實地,一次訓練周期能帶來的進步是有限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會徒增壓力和挫敗感。

此外,對於目標是完成自己首場半馬或全馬的跑者,我會建議你不要將目標聚焦在成績上,而是標註為「安全輕鬆地完賽」,因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此時,你應該在筆記本上畫下如下表格:

【二】我現在的跑步水平如何?

確定了目標成績之後,接下來就需要確定自己當前的跑步水平,由此錨定訓練的起點和訓練配速。

通常,我們會採用丹尼爾斯博士的跑力值(VDOT)來作為考量跑步水平的參數。跑力值的高低,反映的是一個人最大攝氧量、跑步經濟性、乳酸閾值以及意志力等綜合實力的高低。你可以在一張跑力表裡,根據你以往的跑步成績來確定你的跑力值,以及推算出你其他項目的比賽成績。

對於持續有參加比賽的跑者,你可以將近期比賽的全馬成績、半馬成績對應到跑力表中,找到自己的跑力值。由此,我們可以在配速表中,找到此跑力值所對應的各配速區間,這也是我們在接下來的訓練周期中的配速標準。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盡量用狀況發揮良好、與目標賽事里程一致的歷史成績來做估算。如果你上一次馬拉松因為肚子痛,跑出的成績並不能代表個人實力,或者你用3公里的跑步成績來估算全馬跑力,這就會產生很大的誤差。

肯定有人想問:那我以前沒有跑過馬拉松,或者最近很久不跑了,我該怎麼得知自己當前的跑步水平呢?答案是:實際跑測。

當然,你不需要去拼全力跑一個半馬或者全馬,而對於很多人來講,全力跑5km、10km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往往還跑不出個人的最佳成績。

推薦一個可行的方法:T心率配速測試。以T心率區間(3.0-3.9)的強度,持續跑20分鐘,由此得出的平均配速即為你的T配速,將此配速值代入跑力表中,找到自己的跑力值和訓練的各個配速區間。

在此要格外提醒的是,T心率區間的計算方式是基於儲備心率法,跑者需要實際跑測得出最大心率,並且在早晨監測獲取安靜心率,然後代入計算公式:(最大心率-安靜心率)*84%+安靜心率,算出T心率區間的下限數值;(最大心率-安靜心率)*88%+安靜心率,算出T心率區間的上限數值。在T心率配速測試時,盡量將心率維持在此區間範圍內。

通過T心率配速測試來獲得跑力值,是比較實用的方法,更能真實地反映跑者當前的跑步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的獲取需要盡量精準。

好的訓練必須是穩紮穩打的,從一個人的當前水平和實際情況出發,循序漸進,而不是眼睛總盯著高處的目標,一味想要快點達到它。有些跑者,會將自己的目標PB成績代入丹尼爾斯的跑力表,然後按著相應的配速去強行訓練,這樣無異於揠苗助長。

成績不是刻意追求來的,它是科學訓練帶來跑力的全面提升之後,自然呈現出來的一種結果。正因為我們想要跑得更好,所以我們更需要腳踏實地,好的訓練才會帶來好的成績,不可本末倒置。

此時,你的表格應更新為:

【三】我該怎麼跑才能有進步?

有了起點和目標,接下來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我該如何達到目標、如何有效地獲得進步?

也許,有很多跑者會有類似的疑惑:我每個月的跑量也不少,都有200km、300km,為什麼全馬成績很難PB呢?我前些年剛開始跑馬拉松的時候,每次比賽都能PB,現在也沒少跑,怎麼成績卻止步不前了?

這背後暗藏的一個道理:想要進步,想要突破天花板,就得學會補短板。你的能力高低是由最短的那塊板所決定的。

我們都知道,在體能金字塔中,最底部的基礎是有氧能力,最頂部的金字塔尖是無氧能力,在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之間的過渡區是乳酸閾值。

馬拉松無疑是一項有氧耐力型運動,對於跑馬新手而言,最重要的是打好有氧能力這一基礎,只要堅持循序漸進地有氧訓練,就能夠不斷獲得進步。但是,對於有氧基礎已經非常牢固的跑馬老鳥們而言,靠繼續堆有氧跑量,已經無法獲得顯著進步,此時就需要去打磨無氧能力,刺激最大攝氧量,拉高金字塔頂,讓體能金字塔有更大的生長空間。

所以,你需要先找到自己的體能短板,然後將它作為接下來訓練的重點。雖然大家的訓練計劃看似內容都差不多,無非就是E心率跑、LSD、節奏跑、間歇跑等,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能短板是不同的,所以在計劃安排上,重點也不同,這也是訓練計劃「個人化」的體現之一。

找短板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將自己在各個距離上的最佳成績代入跑力表,一一對應找到跑力值,較低的就是短板所在。你還可以進行一次有氧基礎測試,以勻速跑一次90分鐘的LSD,如果最大心率與最低心率相差在10%以上,就說明你的有氧基礎還較差,如果相差在10%以內,說明有氧基礎較好。

還可以從成績上進行粗略地劃分,全馬330成績以外的跑者,可以通過持續打磨有氧基礎、提升乳酸閾值獲得提升;全馬330成績以內的跑者,除了必要的有氧訓練以外,還需要通過無氧訓練,刺激最大攝氧量來獲得有效提升。當然,這種按成績劃分的方式太過於粗獷,但在制定計劃的初期是比較實用的。

至此, 你的訓練安排的表格應該是這樣:

【四】我該怎麼安排訓練周期?

我們現在尚在年初,距離秋賽季還有足夠多的時間,所以我會建議大家以賽前24周為標準來做訓練計劃,這樣也可以在訓練期內充分預留出機動變化的時間餘地。由此,從比賽日倒推出你的訓練周期時間。

一個完整的馬拉松周期化訓練共分為三個階段:打底階段、提高階段和適應階段。

在打底的第一階段,主要的訓練目標是打好有氧基礎,適應訓練節奏,其主要的訓練內容是E心率跑和LSD。這一階段的時間一般為6-8周,無論是什麼水平的選手,都不應該跳過此階段。

E跑分為E心率跑和E配速跑,在打底階段,會更推薦較低強度的E心率跑,單次訓練30分鐘以上。LSD也是重點課,全馬跑者單次訓練時間建議為60分鐘-150分鐘。

在提高的第二階段,主要的訓練目標是通過刺激最大攝氧量、提高耐乳酸能力,來增強體能水平。其主要的訓練內容分為兩類,一類是刺激最大攝氧量的I配速間歇跑。一般每組是以I強度跑步3分鐘-5分鐘,間休3-5分鐘,跑休時間為1:1。

對於跑馬新手而言,I配速間歇跑可以省略;對於初次跑間歇的跑者而言,可以降階到A配速間歇跑,也能達到同樣效果;對於跑馬老司機來講,I配速間歇跑要注意保質保量。

還有一類是提升乳酸閾值的T配速巡航間歇與節奏跑。一般每組是以T強度跑步5-20分鐘,跑休時間為5:1,重複2組以上;或者以T強度持續跑20分鐘以上。無論什麼水平的選手,都可以進行T跑訓練,差別就是單次訓練的時間強度不同。

在適應的第三階段,主要的訓練目標是賽前適應比賽的強度,主要的訓練內容是M心率跑和M配速跑。這一階段需要注意的是賽前1-2周必須安排減量。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跑馬新手,你的體能短板是在有氧基礎,那麼你應該將打底階段的時間安排最長,可以延長至8-12周,以確保有氧基礎足夠牢固。比如,你可以將三個階段的時長安排為:12周、6周、6周——主課為:12周E跑+6周T跑+6周M跑。打底期的長短,取決於你的有氧基礎是否打牢,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有氧基礎測試是否達標。

如果你是一位跑馬老鳥,你想在下次比賽時PB,那麼你可以將第二個提高階段的時間安排最長,通過充分刺激最大攝氧量、提升乳酸閾值,來突破體能瓶頸。比如,你可以將三個階段的時長安排為:6周、12周、6周——主課為:6周E跑+12周I跑&T跑+6周M跑。

我們需要周期性地變化訓練重點,讓體能的不同能量代謝系統都得到強化,並且有所側重地補強短板,從而才能獲得突破和進步。

到這裡,2018年訓練計劃的大框架就基本上搭好了:

【五】我每次該怎麼跑?

確定了訓練重點和時間周期,我們的訓練計劃框架就已經搭好。接下來,我們需要往這個框架里填寫每一天的具體訓練內容。

這裡介紹一個知識點:如何計算訓練量。凡是不可量化的訓練,都是耍流氓。我們安排日常訓練,不能憑感覺,因為感覺往往是遲鈍的,否則就不會有傷痛的發生。將日常訓練的強度進行量化,這是科學訓練的重要環節。

單次訓練量=訓練強度*時間

E跑訓練強度為0.2點/分,M跑訓練強度為0.4點/分,T跑訓練強度為0.6點/分,I跑訓練強度為0.8點/分,I跑訓練強度為1點/分。

舉個栗子:如果你明天的跑步計劃是E心率跑60分鐘,那麼你單次的訓練量就是0.2*60=12點。由此,你可以計算出自己一周的訓練量大小。

我會建議跑者,先將自己上周的訓練量回顧計算一下,然後在此基礎之上做增量加法,安排2-3周的訓練計劃,看看能否適應——是否跑步中覺得吃力、酸痛,是否第二天會感到疲勞難以恢復等。摸索一段時間後,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量。

另外,不要在一開始,就很期待列出一份完美的訓練計劃。一份好的計劃,是在訓練中不斷磨合和修正出來的它需要你在訓練過程中,及時記錄下自己每次的訓練效果和感受,然後在做下周計劃時,進行針對性的改良。

在訓練量的安排上,是有一些通用準則的:

  1. 減量原則:三周增量一周減量。我們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增加訓練強度,有訓練就會有疲勞,而體能的進步是需要在疲勞恢復中實現的,我們必須給不斷積攢的疲勞以恢復的時間,所以需要定期安排減量周,這也是所謂的「超量恢復」。
  2. 適量原則:寧少勿多。一份課表,即便設計得再完美、再縝密,假如執行者跑起來很吃力,那麼它一定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當我們訓練時,需要關注自己訓練後的身體反饋,如果訓練中或訓練後有強烈的疲勞感,那麼表示這樣的強度太大,下次同類訓練應該減量。如果你能將這點始終貫徹在訓練課表中,你就可以最大化地避免運動傷痛。
  3. 休息原則:休息>訓練>比賽。只有保證充分的休息,訓練才有可能出好的效果。我們會建議,提高階段的I跑和T跑這類的強度課,每次訓練之間至少間隔48小時,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如果近期因為工作、生活等因素,睡眠時間無法保證,也建議降低訓練強度,不要因為少跑而內心愧疚。
  4. 有氧原則:始終重視有氧訓練。有氧耐力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無論你是什麼水平的馬拉松跑者,無論你處於什麼訓練階段,都應該重視有氧訓練,將E心率跑、E配速跑、LSD等訓練內容安排進你每周的訓練課表裡,是的,每周至少應該有一次有氧訓練。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這四條原則中,三條講的是怎麼「跑得少」,一條講的是怎麼「跑得慢」。在跑步哲學中,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有許多馬拉松跑者,他們的訓練很認真,對跑步很熱愛,但成績一直停留在某個瓶頸期無法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們跑得少、跑得慢,而是跑得太多、太快。要知道,所有的無氧訓練,都需要基於紮實的有氧基礎,才能在馬拉松項目上體現出進步。跑步需要講量,更需要講質,不能只看公里數,更需要看訓練強度,以及特定強度下有效的刺激時間。

最後,需要明確一點,做訓練計劃很像是做菜,沒有統一標準的配方,在掌握了基本原則之後,菜肴什麼風味、符不符合口味,這些全憑廚師的技藝和偏好。

所以,一周跑幾次?每次跑多少?早上跑還是晚上跑?一周訓練量增加多少?每個周期練多少周?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它取決於你的日常作息習慣、你的疲勞恢復能力、你的體能進步狀況以及你對於跑步的態度。別人的計劃不一定適合你,包括大神的訓練計劃,都不能搬來照抄。

作為一個鬆弛派的科學跑者,我對於日常訓練的態度是要能與工作、生活相得益彰。訓練應該成為一件有負擔感的事情,如果它讓你有明顯的疲勞感,無法很好地完成工作,或者擠佔了你大量的休息時間,無法保證睡眠,甚至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都沒有,那麼這樣的訓練計劃是不可持續的,也一定不是最好的。

由此,你就可以生成你的訓練計劃表,它大概會是長成這樣(訓練內容只是舉例):

有人肯定想問,這些課表是為秋季賽準備的,我要做下周課表該怎麼做?

同樣的,找到你近期訓練的目標賽事,然後倒推算出還剩下多少訓練周期,然後根據你的比賽目標和體能短板,進行訓練安排。

比如,對於即將要參加無錫馬拉松的小夥伴們來講,數數只剩下5周的訓練時間,其中最後2周還要減量,明顯餘額不足。所以,假如你此前冬訓期沒有嚴格訓練,那麼建議你用接下來的3周好好進行打底期的E跑有氧訓練,賽前2周進行適應期的M跑減量訓練。關鍵是,將比賽的心態放平和,安全、快樂地完賽比什麼都重要。

另外,還需要提醒一點,當春季賽結束之後,無論戰果如何,都不要著急趕緊進入夏訓期,用E心率慢跑一段時間,讓身心得到修整恢復,讓橡皮筋松一松,才能夠更好地儲存勢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你看完此篇,覺得做訓練計劃是一件好複雜的事情,那就對了。因為對於馬拉松訓練而言,「練」是執行,「謀」才是精髓。跑起來是一件簡單的事,確定「怎麼跑」才是難點和重點所在。

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有勇有謀,跑出新PB!

【後記】

作為一名心率訓練教練,我覺得做訓練計劃其實一個很大的工程,它是跑步教練的基本功課。我只能通過此文,與大家分享一些做訓練課表的要點,無法傳授到所有的知識點,如有不到位之處,先道聲抱歉。只希望能以此文讓更多的馬拉松跑者重視科學訓練,重視訓練之前的計劃環節,跑得更系統化,盡量不受傷。非常感謝我的導師徐國峰老師,本文諸多觀點來自與他的交流心得。

參考文獻:徐國峰,羅譽寅,《體能 力量 技術 心理》

訓練工具推薦:Running Quotient APP,耐力網website,運動心率手錶。

專欄作者:肯亞玲,十年跑齡老司機,心率訓練跑步教練,碼字圈內腹肌最好看的跑步教練。


推薦閱讀:

絕對力量無捷徑:寬握引體向上
六周訓練計劃:第一周,提高腿部力量
你真的想過嗎,你的訓練目標是什麼?
初跑者的5個訓練階段(5)

TAG:春季 | 跑步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