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林採擷」和孩子一起成長

寫 在 前 面

本章《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分為3部分,主要討論家長在3個方面應當堅持原則——價值觀、責任感和紀律性,每一部分都包含了若干建議,告訴家長們如何把堅持原則付諸實踐。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建議能否實施,關鍵在於家長自己能否堅持原則。

與孩子一起成長

養育子女其實也是父母長大的過程、脫胎換骨的過程以及轉變人生的過程

在養育子女的道路上,我們其實擁有很多寶貴的機會。我曾經讀過丹·阿蘭德寫的書,他在書中指出,養育子女其實也是父母長大的過程、脫胎換骨的過程以及轉變人生的過程。伊麗莎白也說過:「生兒育女是一個重大的決定。一旦有了孩子,父母的心就將不再屬於自己。」安妮·拉模特的說法卻不同,在她看來,養育兒女就是要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應該消磨銳氣,凡事順其自然。

上面這3個人的說法其實都對。不僅如此,我們也認為,生兒育女也為父母創造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表現了這一人生真諦。

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把這一真理生動地傳授給孩子呢?

寫一張字條,今晚就把字條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給每個孩子寫一封電子郵件,說一說孩子有哪些方面讓爸爸媽媽特別愛他們,珍視和佩服他們,孩子上床睡覺以前再當面把郵件的內容念一遍。

多年以前,我的朋友從非洲領養了一個男孩。跟其他所有養父母一樣,朋友為領養孩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手續也相當複雜——成堆的文件,無數次家訪,巨額的花費,國內國外來回奔波,漫長的等待,以及前程未卜所帶來的擔憂,等等,所有這一切都經歷過。最後,朋友終於來到地球的另一端,在一所孤兒院門口第一次看到了那個真實的小男孩兒,在此之前,只見過男孩兒的照片。收養的過程被朋友用照片和錄像記錄下來,在家人和朋友圈裡分享,其中有一張是養父第一次抱著男孩兒時親他小臉蛋的特寫,有一張是養父的大女兒在機場張開雙臂迎接弟弟,還有一張是養父的父母抱著男孩兒喜極而泣。

錄像記下的場面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歡的,拍的是朋友帶著小男孩兒,在經過數日奔波之後,終於跨越了兩個大洲到達機場,受到眾人的熱烈歡迎。當時已是半夜,朋友的車終於開上家門口的車道,小男孩兒也快要睡著了,沒想到前來迎接的友人們早已佇立在馬路兩邊,手捧點燃的蠟燭,唱著讚歌,一路排到了家門口。朋友帶著小男孩兒下了車,步行到房子面前,那兒將是孩子未來乃至永遠的家。人群站成一圈,把小男孩兒圍在中間。這些人和他素昧平生,卻深深地愛著他、為他祈福,用輕柔的頌歌為這小小的生命唱出宇宙的真理。

假設一下,要是朋友沒有經歷如此漫長而繁雜的收養過程,誰也不會知道小男孩兒今後的命運怎麼樣——不會有人知道,小男孩兒會活多久、照顧他的又會是誰,也不會有人知道,就他以前所處的環境,他該如何生存下來。

可是有一點卻無可置疑:小男孩被一個家庭收養,有了愛他的爸爸和媽媽,爭著搶著抱他的大哥哥大姐姐,還有周圍呵護他、憐愛他的祖父母和鄰居們。小男孩從此不會再缺少任何的生活必需品——吃的,住的,茁壯成長所需要的,一應俱全——在他出生後的那幾個月里根本沒有這些東西。換句話說,是愛拯救了小男孩兒。

我自己呢?跟小男孩兒一模一樣,我也經歷了一次被收養的過程,但這是一次精神上的收養,是天降甘露滋潤了我,也滋潤了我的孩子。作為父母,我的一個義務就是要讓孩子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仁慈與憐憫。

本文摘自:《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美】賽西?高夫【美】戴維?托馬斯【美】梅麗莎?切瓦特桑

譯者:劉華 / 陳立

思塾採擷,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注家長思塾公眾號,看更多內容。


推薦閱讀:

糟糕的家庭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吳小平、張朝陽這些高端人士為啥也喜歡這樣的八卦?我發現個重大秘密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壞孩子勒索,身為家長應該怎麼辦?
接受好的家風熏陶是種怎樣的體驗?
誠信問題?道德問題?我覺得父母的認識有問題。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