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 | 留學就是大寫的苦逼,但卻改變了我的世界

相信但凡有留學經歷(甚至只是暑期交流、學期交流經歷)的同學,都會十分贊同楊瀾的這句話:留學就是大寫的苦逼,但卻改變了我的世界。

01

十八年一次的輪迴

2014年秋天,楊瀾將兒子到哥倫比亞大學讀本科。對她來說,這似乎是一個新輪迴的開始。

1996年,楊瀾從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碩士學位,離開紐約的時候,《紐約時報》財經版在頭條位置上出現了這樣的標題:《27歲的脫口秀主持人將改變中國電視》。

在那張照片里,長發飄飄的楊瀾實際上已經懷孕了。

隨著兒子來到那片土地上求學,她似乎又回到了原點,雖然這個原點在時空的走廊里已前行了18年。

時光流轉,那個時候的楊瀾留學時背著兩大包行李,裡面放著鍋、被子、褥子、枕頭。那時候楊瀾覺得在美國什麼都貴,自己也很少會有機會回國探親,於是就把冬天、夏天的衣服,生活起居的物品能帶的全都一下帶到了美國。

即使楊瀾在國內已經工作了4年,也有了一定的積蓄,但在國外打長途電話對她來講仍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此她基本都是靠寫信維繫著與家裡人的交流,為了不讓信件超重,通常還會把一張紙的兩面都寫滿。這些當然無法跟現在的溝通方式相比,如今楊瀾和兒子已經可以自由地視頻通話或通過微信等方式隨時聯繫。

02

去看大世界的決心

「當時去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有點兒悲壯的感覺。」

1990年楊瀾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加入中央電視台當時收視最好的欄目之一《正大綜藝》。

1993年,楊瀾參與了中國的第一次申奧。申奧的失敗既讓她看到了中國整體實力的不足,也看到了東西方相互理解的鴻溝,當時的楊瀾強烈感覺到自己不過是一隻井底之蛙,對外部的世界了解實在太少。她不想只做一個喉舌,還是希望對這個世界能有些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1993年底,楊瀾做出了令當時周圍的小夥伴們都難以置信的辭職留學的決定。

那時候,要留學需要先辭去公職,畢業不滿5年的還要向教育部門繳納一定的罰款,拿到相應的證明,並把檔案掛靠在人才交流中心之後才能拿到護照。而如果你最後被拒簽了,就等於是完全沒有了後路。當時周圍的許多人都為楊瀾的決定感到驚詫。

「你知道有多少人打破頭都想坐在你這個央視當紅節目主持人的位置上嗎?」

楊瀾放棄來之不易的成功、放棄眼前那麼多名利的初衷,就是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她希望能夠學有所長,能夠更加深入媒體的策劃和製作中去。這種簡單、強烈的想法讓她邁出了人生的關鍵一步。

當飛機降落到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的時候,看到曼哈頓燈火璀璨的夜空,楊瀾覺得自己來到了一個繁華、夢幻的全新世界。

03

痛並快樂的留學生涯

那時候的楊瀾心氣特別高,第一個學期就選了六門課來上,當時她其實只要選到四門課的量就已經足夠了,結果選了這麼多課,可把她自己累得夠嗆。

當時楊瀾的一位師哥給她留下了一台286的電腦,那也是她接觸電腦的開始。這台機器已經很老舊,經常有罷工的情況發生,有一天楊瀾寫了一大堆論文,而又沒來得及保存的時候,突然的死機,害得她在半夜裡大哭一場。哭完了之後,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爬起來,含著眼淚再從頭寫起。

「辛苦」二字,應該是一直貫穿著楊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整個學習生涯。

當時哥倫比亞大學匯聚了五十多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通過跟大家的相處和交流,使得楊瀾的視野和心胸進一步被打開,對於不同的觀點能有更加包容的態度,通過大家觀念的碰撞和思辨,讓她看很多問題的時候,思考的方式也更加開放。

在美國留學期間,她慢慢地找到了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這就是美國的脫口秀節目。楊瀾有幸也見到了克朗凱特、丹·拉瑟、芭芭拉·沃爾特斯等很多美國新聞界、主播界的頂尖人物。

當時楊瀾就在想:在中國的電視屏幕上,還沒有任何一檔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帶有主持人鮮明個性印記的高端訪談節目,這也許就是她的機會。

所以在畢業前夕,楊瀾開始轉型做了節目製作人,她和上海的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了後來的52期《楊瀾視線》。

在這個節目中,楊瀾首次採訪了基辛格、克朗凱特等名人,還和費翔做了第一個面向中國觀眾的、關於百老匯的專題電視紀錄片,在國內獲得了很好的反響。

在留學期間,楊瀾認識了她的先生吳征。她拿到了碩士學位,又是結婚生子,這使得她在1996年即將回國的時候,在人生、事業、家庭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穫,人生的狀態與留學之前已經完全不同。

那一年楊瀾即將離開紐約的時候,是一個大冬天,她和先生一起來到洛克菲勒廣場,望著那棵紐約最大的聖誕樹,許下了心愿:希望回國以後能夠去實現她的媒體夢,也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再回到這個與她充滿著情感聯繫的美國城市。

04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離美前夕,楊瀾作為製作人和CBS共同製作了一部關於中美中學教育對比的紀錄片——《2000年那一班》。

當時,美國的CBS邀請楊瀾做他們的出鏡記者。她當時想,以她的語言和專業能力,假以時日某天成為像宗毓華那樣的華裔主播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她跟美國觀眾之間,似乎缺少了某種像是我跟中國觀眾之間的那種無形的緊密的情感聯繫。

這種情感聯繫,不是僅僅通過語言和專業就能夠去打通的,它其實是一套相當複雜的精神、情感與價值體系,是社會環境、群體記憶和個人成長經歷的相互交織所形成的東西。

所以,她更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說出中國觀眾的心聲;更想見證的事情,就是中國正在發生的歷史性的巨變。楊瀾作為一個媒體人,不管自己的平台有多大,最終立足的根本其實還是我和觀眾之間長期建立起來的那種共同的情感記憶和內心歸屬。

回國後,楊瀾先去了香港的鳳凰衛視,並在1998年開創了大中華區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高端訪談欄目——《楊瀾工作室》。

記得第一期的採訪嘉賓是陳逸飛,第二期便是張瑞敏。直到今天,承襲《楊瀾工作室》的《楊瀾訪談錄》,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

這期間,楊瀾採訪了全球各界的近千位嘉賓,包括:卡特、老布希、柯林頓、基辛格、奧爾布賴特、賴斯、希拉里、克里、李光耀、朴槿惠、李顯龍、拉加德、潘基文等數十位國際政要,見證了如柳傳志、王石、李彥宏、馬雲、姚明、郎朗、林丹、李娜、張藝謀、馮小剛、徐崢等中國各個領域領袖人物的成長軌跡。

為了準備採訪,楊瀾的總閱讀量超過8000萬字,採訪的時間更是達到了數萬小時。

2000年,楊瀾和她的先生共同創建了大中華區第一個人文紀錄片頻道——陽光衛視。2004年把陽光衛視轉讓之後,她們又開始進入跨媒體的投資和運營領域。今天的「陽光七星娛樂媒體集團」已成為一個橫跨全球,涉及電影、電視、音樂、娛樂、大型演出和紀錄片的綜合性投資、運營集團。

卡森·麥卡勒斯在《心是孤獨的獵手》中說:或許,經歷了絕對的孤獨,才能體會人生的幸福。

去問問你身邊每一個還算優秀的人,大多都會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和隱忍,是卑微和低位,更是堅持和執著。可能不會主動提起,但他們中沒人會忘記。

有人漏夜下西洋,有人風雪歸故鄉,我們所求的,其實不過是無悔的生活。

願獨在異鄉經歷的所有負擔都將變成你的禮物,願所受的每一份苦都能照亮你未來的路。

- END -


推薦閱讀:

TAG:留學 | 成長 | 內心歷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