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武裝陣營:華沙條約同盟的解體——蘇聯不可推卸的責任(摘自《社會主義國家的畸形軍事合作》,張曉)
80 年代初,蘇聯的擴張達到了它的頂峰,同時也開始了它的衰敗過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陷入其中難以脫身,就是很好的例證。
1982 年 11 月,勃列日涅夫逝世標誌著蘇聯歷史上一個擴張霸權時代的結束,他留給繼任者的是一個已經被軍備競賽拖得筋疲力盡的帝國。
與北約對峙了 36 年的華約軍事集團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畸形。
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兄弟般」的合作方式以及華沙條約本身確立的宗旨相對立的是,在這個軍事同盟中,蘇聯和東歐的關係並不平等。
丹尼爾·尼爾森甚至認為,與北約相比,華約的確是更加不平等——它是如此得不平等,以至於不能稱其為一個「同盟」組織。
蘇聯便是使這個原本應該平等合作的軍事同盟變得畸形的「罪魁禍首」。這是華約解體的內部因素,也是根本因素。
首先,從成立來看,華沙條約直接起源於蘇聯和東歐國家為阻止聯邦德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重新武裝,也是針對美國及西歐集團加緊推行擴張政策所採取的必要防範性的和自衛性的措施,「而非蘇聯長期的外交戰略,所以它並沒有為自己的建立找到新的理論基礎」
一個與北約對峙了三十多年,對冷戰格局以及世界發展均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軍事集團,最初的成立竟然是為了「應急」;一個如此龐大的軍事集團實際上「先天理論準備不足」,這就為華約以後的發展,包括蘇聯能夠逐漸掌控華約,留下了太多的「彈性空間」。
蘇聯可以為了應對美國對蘇的冷戰政策和抵禦「重新武裝了的西德」而緊急召集成立華約,那麼等到實力足夠強大,蘇聯當然也可以轉而通過掌控華約主動出擊同美國爭霸,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
蘇聯可以為了應對美國對蘇的冷戰政策和抵禦「重新武裝了的西德」而緊急召集成立華約,那麼等到實力足夠強大,蘇聯當然也可以轉而通過掌控華約主動出擊同美國爭霸,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
其次,在華約制度的建立過程中,蘇聯掌控華約的重要領導機構,華約的重要部門都設在莫斯科,重要的職位均安排蘇聯人擔任。
當然由於蘇聯的政治、軍事實力大大強於其他締約國,這樣的安排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東歐各國加速軍事現代化,但是這種軍事一體化的政策的消極作用更大,它使東歐各國嚴重依賴於蘇聯。
鑒於「在追求集體安全這樣一個公共產品方面,同盟擁有和組織、團體同樣的邏輯:個體間的獲益常常是不對等的」
在華約這個軍事政治同盟中,實力最強的蘇聯自然是獲益最大的。它通過華約實現控制東歐,與美國爭霸的戰略目的。文件中規定的「平等」同盟在實踐中嚴重畸形化了。
再次,在華約內部,由於蘇聯大黨主義、大國主義的干涉,蘇東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日趨嚴重,而所謂「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新型國家關係並不能解決國家利益間的差異性,隨著蘇聯不斷向「兄弟國家」發號施令,特別是藉助華約公開鎮壓成員國的改革行動,粗暴干涉盟國的內政,華約內部的矛盾愈來愈不可調和了。
1956 年 10 月蘇聯軍隊的坦克出現在布達佩斯鎮壓匈牙利改革,1968年 8 月以蘇聯為首的華約五國軍隊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都違背了《華沙條約》的基本精神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
華約成立的理由是為了「集體安全」,共同抵禦潛在的武裝威脅,但是,在蘇聯的控制下,它的首要職能卻變成了服務於蘇聯的全球擴張戰略,「干涉其他成員國內部事務,鎮壓東歐的民主改革運動」
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合作組織為什麼會演變成蘇聯控制兄弟盟國,甚至攻擊東歐國家的工具呢?蘇聯的大黨主義、大國主義固然是重要誘因之一。
華約內部矛盾重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原則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兄弟關係代替了國家關係,過於看重意識形態的同一性,實際上把黨際關係和國家關係混淆了。
文字內容作者:
張曉(2008).社會主義國家的畸形軍事合作.北京大學碩士論文. pp.26-30
編者:小保健
專欄:國際衝突:定性與定量
推薦閱讀:
※關於《她改變了蘇聯》,一點想和大家說明和探討的問題
※蘇聯電力機車發展歷程(一):緣自高加索的深山的饋贈
※The Red Army一蘇聯足球興衰史(三)
※《她改變了蘇聯:維莎妮婭個人檔案櫃》№.█████001
※戈爾巴喬夫:自願限制自己權力的當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