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學王派快板

記得我接觸快板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在咱們電台,聽到了王鳳山老先生的王派快板《雙鎖山》,王先生的演唱嗓音甜美,舉重若輕,輕鬆自然,舒展流暢,搖曳婀娜,俏麗多姿,風趣幽默有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脫俗,別緻典雅。我被王派快板藝術所深深地感染了。但由於種種原因,我確實對王派快板曲目聽的很少,但就這些聽過的段子就讓我久久難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結識了王派弟子鄭文昆老師。鄭文昆老師1959年15歲時拜快板和相聲名家王鳳山為師,現任河西區文化館創研室主任,曲藝研究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快板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這對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遇,鄭老師對我也是器重有嘉,更是利用老師自己一切的時間,無償地對我傾囊相授,使我感動非常。通過將近三年時間向鄭老師的學習,使我對王派快板有了初步認識。尤其是鄭老師已經年近花甲(2003年),為了給我拿副稱手的快板以便更好地練習,他早上五點鐘從小海地家中騎單車到宜白路張金銘先生家為我拿板,下午又趕到文化館把板送到我手裡繼續教授我,這件事情讓我感動不已。我和鄭老師非親非故,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王派快板愛好者,鄭老師卻對我關愛倍至。慢慢的接觸下來,原來鄭老師不獨對我,他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謙恭謹慎,為人師表。如果說,我向鄭老師學習快板是「言教」(口傳心授),那麼,我向鄭老師學做人就是典型的「身教」了。鄭老師從來不從口頭上教育我應該如何去待人接物,而是在每一次我同鄭老師外出的時候,他都用自己切身的行動來教育著我。我想也許這樣謙虛熱情的曲藝工作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

通過向鄭老師學習,我慢慢地接觸了很多王派快板的知識,認識到了王派快板是那樣的奧妙無窮。「掂、連、逛、搓、掐」豐富的伴奏點,「閃、趕、垛、切、扔」多變的板式,以及對於快板作品內涵的把握,演唱的尺寸節奏都有所認識。深深地被這豐富多彩的王派快板所吸引,為其高超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所嘆服,對於王派快板更加痴迷了。下面只就我個人有限的水平談一談我對王派快板膚淺的認識。

一、快板的歷史

快板古樸而又充滿生機與活力,它是由數來寶脫胎而來。

什麼叫數來寶:舊社會乞討藝人走街串巷找買賣鋪子,家庭住戶邊數邊要錢,錢就是「元寶」,一數就來錢,所以叫數來寶。

什麼人留下這一行呢?傳說歷史有一段孔夫子陳蔡絕糧找范丹老祖借米的故事。留下了三尺三寸長的秫秸棍兒,三根一尺長的秫秸桿兒,成為成這一行的「權柄」和乞討的「傢伙」。相聲《數來寶》中也保留了對這段傳說:

甲:噢,大掌柜,你聽其詳,

截(打)周朝列國就有我這行。

孔夫子無食困陳蔡,

多虧了范丹老祖把糧幫。

借你們吃,借你們穿,

借來(這個)米山和面山哪,

直到如今沒還完。

我不論僧,不論道,

不論你回、漢和兩教,

天主堂,耶穌教,

孔聖人的門徒我都要。

三根秫秸桿兒成為數來寶的第一件打擊樂器,以後又有兩塊碗碴兒,三個小碟,開鋤板(兩片大板)、蛤蟆板(一付大板,一件齒板)、牛胯骨、撒拉雞、錢板、七塊板(大板兩塊,小板五塊)。這些都數來寶伴奏用的擊節樂器。

快板的母體是古老的數來寶,之所以說她古老,據前輩老藝人所講:數來寶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這一行,是一位姓范名丹的人是唱數來寶的祖師爺,手裡拿著擊節樂器不是竹板是兩塊「碗碴兒」沿街乞討。也有的老先生們講:數來寶在唐朝是用來擊節數唱詩歌的。這些說法無據可察,演義的成份也很濃。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有這樣文字記載:「數來寶產生於明代中葉,形成於北京,流佈於全國。」

因為是一「行」就有「幫」,有了幫派就有傳承。據資料可查,明末清初就形成南北兩派,十三大門戶。當時北京有索、李、朱三位,江南有桃、李、杏、花、春。江北有丁、郭、范、高、齊。據傳說丁發明的牛胯骨,郭發明的犁花片,范發明的瓦片(四頁瓦)玉子板,高創造的七塊板。齊發明的撒拉雞。

傳說補充材料1)撒拉雞來源於孔夫子書簡。2)牛胯骨絨球為什麼會左六,右七十三個。代表清朝南七北六十三個省,都可以去行乞討飯。

數來寶是雙手打板,板起板落「三三七」的節奏,大小板有一起響,轍韻兩句一組,可以一組一換轍,也可二、四、六、八組一換轍。以大花轍,表意敘事。

快板、快板書是數來寶孕育的「雙胞胎」,一對「孿生兄弟」,快板特色是突出一個「快」字,快板書是圍繞在一個「書」字上做文章,「是打著竹板講故事」,作品「有人兒」,「有事兒」,「有勁兒」,「有趣兒」,刻化人物神形兼備,突出表現人物內在思想感情,不是點到而已,而是點深點透。作品屬「故事體」。

快板演唱的節目是「敘事體」,一般是「敘事論理」,「唱景抒情」,主要是通過快板的演唱技巧去「唱事兒、唱勁兒、唱情趣兒」。是以「唱為主, 以演為輔」,對於人物強調「神」似,點到而已。突出的藝術特點是:「鏗鏘的節奏,沉重的字兒,脆爆的口風,有韻味兒」。

概括來說:

快板——打著竹板描景抒情。如:《玲瓏塔》《一兩米》(磕著板演唱)

快板書——打著竹板講故事。如:《單刀會》

戲劇表演是「現身」中「說法」,一出《單刀會》關公、周倉、魯肅,都是演員扮演的角色都是在「現身」中「說法」,讓人物去表達書文戲理。快板以說書人敘述故事過程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一會是關公一會又是魯肅,演員,人物之間「跳出跳入」「演誰像誰,不是誰」。在「說法」中「現身」這是快板的表演特點。

二、王派快板的形成

v.qq.com/x/page/z0157gh

《十八愁繞口令》王鳳山

解放前,天橋竹板書藝人關順鵬、關順貴對王鳳山先生在藝術上的影響很深。他們在演唱竹板書時,不用大板,手裡橫握著節子(小板),閃著板唱,緊湊連貫,如山泉溪水,自然流暢,聽起來令人輕鬆舒適,如臨其境。在兩位老藝人的精心指點下,王鳳山先生將竹板書的「黑紅板」移植到了數來寶中,演唱時,他去掉大板,橫握節子,摒棄了舊式數來寶的「三三七」上下句的老套子,又從山東快書、河南墜子、評書、滑稽大鼓、京韻大鼓、單弦等民間藝術中,吸收著一點一滴的藝術營養,融會貫通,不斷磨礪,逐步總結出數來寶的掂、連、逛、搓、掐五種節奏板點;閃、趕、跺、切、扔五種演唱板式等一整套的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半說半唱」的獨特風格。他演唱數來寶,口齒利落,吐字清晰,聲音圓潤,感情真摯,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緩而不散,如小溪流水,通順流暢,委婉動聽,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被曲藝界推崇為「文明數來寶」。歷來被人們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要飯的野玩意數來寶,經過王鳳山先生的改造、創新,終於登上了正式的曲藝舞台。

快板(將快板、快板書統稱快板)演唱首先要求節奏要准,這裡所講的節奏是指演員的心理節奏,它和普通人心跳的節奏基本吻合。只有這樣的節奏演唱出來觀眾才能聽著舒服、輕鬆。而王派快板在此基礎上更要求「說唱結合」,要把快板這種以數唱為主的藝術加進「說」的成分,這在技巧上就是高難度的了。由於快板自身節奏的限制,很難在數唱中突出「說」的韻味,而王派快板卻在這上面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王派快板伴奏上講究「打字連句」,凡是演員演唱有字的地方都要有伴奏點。那它又是怎樣表現「說」的韻味呢?是通過咬字歸音、節奏變化情緒把握、等等綜合手段來表現「說」的韻味。

「咬字歸音」是王派乃至任何派別快板都講究的。要求氣沉丹田,咬字實,吐字真,打遠耐聽,每一個字都是與丹田氣一致的。發音有力,收音乾淨,這樣與伴奏點配合才能起到提神醒耳的作用。王派快板為了加強「說」的味道,採取通過強調字頭、字腹、字尾的逐漸變化的手段,在客觀效果上起到了突出「說」的效果。如:《一兩米》中「你這還值得提一提」的「你」字,就是運用這個手段來表現的。通過強調「你」字的字頭「n」和字尾「i」的逐漸變化,有如京劇裡面念韻白一般將「你」字說出,從客觀效果上就達到了「說」的表現力。使聽眾覺得這個「你」字不是唱,而是演員「說」出來的,很口語,而且還在快板演唱的節奏當中,這就是技巧上的高超了。《一兩米》是王先生五十年代的代表節目,用右手磕著大板,左手小板只打過門(連點)演唱比較獨特。而這段節目在最突出的是「擺著唱」,如:「擺過了江、擺過了洋、擺到那」這三個小短句就明顯帶有「擺」的特點,單擺浮擱,讓聽眾聽著很清楚,很舒服,很親功,聽著是快板又像說話,像是在聊天可是又有節奏。節奏纏纏綿綿,唱起來娓娓動聽,收到了字字入耳,聲聲入韻,句句入情的藝術效果。

v.qq.com/x/page/r0157rf

《一兩米》王鳳山

王派快板對於節奏輕重對比尤其講究,要求每一句唱詞都要有輕重變化,每一個段落都要有節奏上的起伏,整個快板演唱下來要跌宕起伏,搖曳多姿,板如流水,講究節奏的豐富變化和流暢性。在具體處理上採取輕重對比(當然這種輕重對比都是相對的,不可能絕對化),「軟硬勁」,「欲抑先揚」的手法,使句子的演唱有韌性(彈性、跳躍性),棉里藏針。如:《玲瓏塔》中「大徒弟名叫青頭愣」,「大徒弟名叫」這幾個字採取「輕、軟勁、先抑」,對於「青頭愣」三個字就採取「重、硬勁、後揚」的處理,使整個句子跌宕起伏,富於變化,通過軟硬抑揚對比來達到突出「說」的效果。這一句也是典型的「半說半唱」:「大徒弟名叫」這五個字是「唱」,而「青頭愣」這三個字就是典型的「說」了。

「情緒把握」也是王派快板很講究的地方。王派快板在演唱的時候總能像相聲一樣抖響包袱,這裡面的關鍵就是情緒的把握了。在主觀意識上王派快板對於句子的處理就像包袱口的處理一樣,把快板當成相聲來表演。綜合運用演唱技巧來達到抖包袱的效果。如:《一兩米》中「你就是不吃不喝不拉不睡不休息,你數上三年,也沒有工夫喘口氣。」這句上的情緒就如同在抖相聲里包袱。前面的「你就是不吃不喝不拉不睡不休息」就是包袱的鋪墊,「你數上三年」語氣揚起來,「也沒有工夫喘口氣」抖響包袱。《一兩米》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也得擺八千八百八十八點八公里,

一個人兩千萬年你也吃不清這些個米。

等等。

再如:《單刀會》中「嗨!你看他抱頭鼠竄邁了步子往外翻」唱得流暢俏皮,情緒上如同相聲中包袱的處理。

三、《單刀會》賞析

下面咱們結合王派快板《單刀會》具體談一談王派快板的演唱藝術。

(公眾號文章《單刀會幾點問題小議》的鏈接)

快板書《單刀會》是王鳳山先生早在解放前天橋撂地期間,向竹板書老藝人關順貴、關順鵬學習的節目,王先生初到天津即以此段《單刀會》作為打炮節目轟動津城,受到天津觀眾的認可。

具體到《單刀會》這個節目中對於王派快板 「掂連逛搓掐」五種伴奏點的運用:

①掂點:是橫板唱法伴奏的基本點。「掂點」伴奏一字一響,打字不打句,強調重拍、重音字,突出重點句,不躁不喧,不亂不攪。托唱,托字,托情。

如:《單刀會》裡面觀江景一段的演唱:「碧點點的晴天,紅撲撲的日,巍聳聳的高山,疊翠翠的盤,孤零零的江亭,黑漆漆的柱,疏落落的村莊一目參。遠方觀山遠方遠,影影綽綽霧漫漫。一望四野天連著水,日照波光萬丈灘。緊緊的波濤,層層疊疊的浪,蕩蕩的微風穩穩的船。」這一段基本屬於王派快板的「快打慢唱」,唱出船行水面漂漂蕩盪的感覺,又有一種蒼涼悲壯的意境。後面的「水不叫水好似當年老夫殺賊的英雄血一般,二十年前爭天下,捨死忘生為江山,年少的周郎今何在?能戰的呂溫侯他又在那一邊?青山綠水依然在,不覺老夫兩鬢斑」,屬於王派快板的「慢打慢唱」,這段是關羽內心的獨白,眼看滾滾東流長江水,憶往事,想今朝,關羽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感。通過掂點的伴奏使這一段的演唱儼然是一幅中國水墨人物山水畫,抒情性極強,給人以美的感受。

②連點:這種點子眼起板落,又叫「反雙點」。能起到銜接、填空、連詞句、連節奏、連感情的作用。

如:「上寫著魯肅頓首拜,拜上亭侯的虎駕前……」

③逛點:節奏是要圓要滿,一般用於「快打慢唱」烘托氣氛。

如:「好大的水」

再如:「倉啷啷啷一聲響」的「倉啷啷啷」

④搓點:一般用於由快轉慢,分清段落,交換感情,演員換氣。

如:「在手中托」

⑤掐點:掐點和戲曲舞台靜場的意思一樣,節子不響,演員用心板控制節奏起伏。用於突出主要情節、感情、唱詞。以靜顯動,以輕顯響,給觀眾留下更集中更深刻的印象。

如:「若不來怎稱三國的將魁元」掐住板

再如:「周倉吶喊」掐住板

《單刀會》中「閃趕跺切扔」五種板式的運用:

① 閃板:也叫「黑紅板」句子緊湊,起伏跳躍,說唱兼用,字巧句俏。王派快板演唱以閃板為主,都是弱拍強唱。一般來說,一個句子中第一個字與倒數第二三個字力度相對較大。

如:「咱們兩國本是一個交界地」弱拍起唱。「咱」「交」兩個字力度相對於其他字要大。

②趕板:把四、五句比較集中的唱詞,一氣呵成。字頭緊咬字尾,鏗鏘有力,如同顆顆珍珠落玉盤,熱烈,火爆,奔放。但只有閃著板唱才能唱好趕板。

如:「刀青龍龍吞口口含奇珠共一寶在那寶刀以上掛金環」。

③跺板:一字一板頂著板唱,字摞字,句聯句,樓上樓,層層見高,潑辣火爆。

這種板式在《單刀會》中沒有運用,而在《玲瓏塔》中有展示。

如:「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鷹飛僧走經亂燈滅釘掉弓崩」。

④切板:在演唱快板的時候,由高潮轉入低潮,不是漸慢,而是利用「搓點」和「掐點」戛然而止,把詞句和節奏切斷。但要板切情不散,精神穿一線。

如:「倒把江水全都震翻」

⑤扔板:是「半說半唱」演唱方法有代表性的板式。把能夠唱上板的幾個字用白話的方法有意識扔到板外,彷彿掉板,而又能把它拽回來落在板上。有稜角,有力度,平中見奇,新穎別緻,承上啟下。

如:《單刀會》「叫黃文,某休書不及,你替某轉告魯子敬」中的「叫黃文」三個字就是扔板,突出「說」的語氣味道,使聽眾聽著似乎不在節奏之中又沒有完全脫離節奏,口語化又別具一格,近乎於白派京韻大鼓的「半說半唱」。「孟夏園林草木長」中的「孟夏」也是「說」,然後用「園林」兩個字似說似唱地過渡到「草木長」的拖腔。

再有最突出的就是「關平備好了赤兔馬」中的「關平」兩個字的處理,這屬於硬扔板。

《單刀會》中也有為了加強「說」的味道,採取通過強調字頭、字腹、字尾的逐漸變化的手段,在客觀效果上起到了突出「說」的效果。「關羽看罷冷含笑」中的「冷」就強調字頭字腹字尾的逐漸變化,將「冷」字唱得非常飽滿,一方面突出「說」的韻味,另一方面也是突出此時此地關羽看罷魯肅來信時的心情,技巧的運用完全是服從於人物刻畫的。

有的朋友認為王派快板以演唱為主,不重視人物塑造,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王派快板更注重人物塑造,只不過,王派快板採取的是一種含蓄內斂的手法,注重人物內心活動的塑造。

如:《單刀會》首先在演唱之前分析了其中若干人物的性格特點。

魯肅——是東吳的主帥,他作為借給劉備荊州的保人,在其中非常為難。他既想為孫權早日佔領荊州,又懼怕關羽的威武,所以在這段節目中魯肅一直採取軟中帶硬的態度對待關羽。在人物塑造上面,魯肅接近於京劇中的文武老生。

馬良——是關羽手下的謀臣,他出於對關羽的關心,進諫關羽不要赴單刀會,可是關羽驕傲自滿的作風,馬良早就領教,所以在說話方式上面採取了試探的口風。馬良這個人物接近於京劇中的文老生。

黃文——受命下書給關羽,但他內心確實害怕關羽,所以在關羽讓他迴轉荊州的時候,他抱頭鼠竄,亂了方寸。這個人物塑造接近於京劇中的文丑。

關平——年輕氣盛,是一個少壯派的武將,他對關羽中心耿耿,又是關羽的義子,所以說話態度和關羽非常親切,一心替關羽著想。關平接近於京劇中的武小生。

周倉——接近於京劇中的架子花臉。他粗中有細,始終保護著關羽,在單刀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始終襯托著關羽的形象。可以說,沒有周倉的莽撞不顯關羽的沉著,沒有周倉的剛猛不顯關羽的威武。所以對於周倉的塑造要恰到好處,既要充分烘托關羽形象,又要做到突出關羽形象,不搶戲。

關羽——一生屢立戰功,但驕傲自滿,目空一切,這個人物可以借鑒京劇中紅凈老生的塑造。突出關老爺的沉著冷靜,英勇神武的一面,越是在緊要關頭,緊張氣氛的時候,越要演唱的有氣勢,有分量,不能發飄,這樣才能突出關羽人物形象,使聽眾印象深刻。

以上人物要在聲音上面化妝,讓聽眾從語氣上就能辨別出是哪一個人物。如:關羽沉著傲慢聲音不高但有分量,周倉魯莽急躁運用架子花臉的炸音,等等。僅舉一個例子:「二十年前爭天下」海底撈月的唱法,掄起來唱,「二十年前」是沉著氣唱,「爭」字以後變換用氣,用立音。「二十年前」是關羽對自己人生的感嘆,是軟勁,「爭天下」是當年征戰的情景又彷彿浮現在關羽眼前,「爭天下」用硬勁,立音,來突出那無數次血粼粼征戰廝殺的慘烈。

在整段節目演唱的時候,每個人物語氣也要和演員的語氣有所區別,這也是一個難點。如:「年少的周郎今何在?能站的呂溫侯他又在那一邊?青山綠水依然在,不覺老夫兩鬢斑」這是關羽的內心獨白,後面緊接著「且不言關羽觀江嘆,再說東吳的報事藍旗官」這是演員的敘述,要有明顯的區別。

這段節目在動作表演上大量借鑒京劇程式化動作,但要點到即可,留給觀眾想像的餘地。如:「轉過來馬良先生便開言」和「關於在滴水檐前把馬上」這兩句唱詞的動作,完全是借鑒了京劇程式化動作。再如:「關平接書遞給關羽看」這句的動作,「關平接書」演員挺胸右手向右下角伸出,表現關平接過下書人黃文手中的信件,而「遞給關羽看」這句台詞要求演員向左上方側身,雙手向左上方捧起,這說明是關平作為義子把書信捧給關羽來看,通過這一動作設計,揭示了關平對於黃文關羽的不同態度,刻畫了人物心理活動。用一兩個典型動作就要刻畫出人物形象,並且演員的動作要和演唱結合得非常緊密,動作搖有極強的節奏感,手眼身法步不能拖沓,這也是這段節目的難點。

王派快板不僅講究演唱技巧,更講究動作表演技巧的精氣神。這也是王派快板創始人王鳳山先生公子王文元先生對於王派快板的繼承與發展。王文元先生結合自身特點將王派快板由唱到演都做了系統化的梳理,王文元先生演唱風格脆、快、帥、美,表演動作具有極強的節奏感,注重人物內心活動的刻畫。可惜王文元先生英年早逝,沒有留下他的影像資料。但鄭文昆老師從小接觸王文元先生,王文元先生與鄭老師感情極深,所以鄭老師深得其藝術三昧。鄭老師當年演唱此段《單刀會》也曾經得到王鳳山先生的充分肯定。每當鄭老師教授我《單刀會》這個節目的時候,他心中總是湧現出當年與這兩代王派快板大師學習的情景,百感交集,感觸萬千。

由於我學習王派快板時間尚短,很多問題只是知道一些皮毛,偏頗的地方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註:文章中的很多概念均摘自鄭文昆先生的理論文章,在此不逐一註明。


推薦閱讀:

快板書《單刀會》中幾個問題小議

TAG:曲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