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階層固化?——美國過去三十年發生了什麼
- 01 -
智力資本時代的新貴族
2015年1月《經濟學人》(Economist)封面文章「美國的新貴族」(Americas new aristocracy)指出:「隨著智力資本重要性的提高,特權已經變得日漸可以繼承了。」
「越來越多的富人正在把一種資產傳給他們的後代。這是一種不可能被幾個夜晚的豪賭揮霍殆盡的資產,它遠比財富有用,而且不受遺產稅的影響。它就是智力。
智力資本推動知識經濟。因此,擁有大量智力資本的人得到了蛋糕中最肥美的那一塊。不僅如此,智力資本正在變得具有繼承性。
在這一代人中,聰明成功的男人與聰明成功的女人結為夫妻的人數遠遠超過前幾代人。……專業人士的孩子在長到4歲時,已經比父母是依靠福利生活的孩子多聽到了3200個單詞。他們把家搬到有好學校的昂貴社區,花大筆的錢去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費盡心思讓他們的後代進入名牌大學。
……隨著聰明的人越來越有錢,而且不惜為後代擁有一技之長而投入重金,父母的收入同孩子成就之間的聯繫變得愈發強烈。」
- 02 -
世襲的精英(Hereditary Meritocracy)
有錢有權人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獲得財富和權力,這就是問題所在。在美國這個Meritocracy(知識精英)最猖獗的國家裡,依賴金錢和系統有效的教育,讓傳承越來越成為必然。
斯坦福大學裡爾登(Sean Reardon)教授研究了美國標準化數學和閱讀考試的分數,發現家庭收入與孩子的成績正相關,富學生與窮學生的分數差距比30年前加大了40%左右。
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呢?不是貧困的孩子更落後,而是富人的孩子準備得更好。
富孩子越來越多地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就做好更多的準備。例如紐約的富裕家庭為了孩子能進頂級幼兒園會考察6-8個幼兒園,寫熱情洋溢的「情書」,設法給學校留下深刻印象;設法搬入更好的學區……這種準備上的差距,從小學持續到大學。進入頂級大學的學生,很多人的父母就是校友。
學業貧富差距的關鍵不是富人有了更多的錢,而在於他們花錢的方式變了,而這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地方。高收入家庭不斷把他們的資源(他們的錢、時間、知識)投入到孩子的認知發展和教育成就當中。
- 03 -
忙碌的知識精英反而給孩子更多陪伴
知識精英對孩子的教育絕不只是金錢,投入的精力更大。
哈佛經濟學家默南(Rcichard Murane)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鄧肯(Greg Duncan)教授的報告指出:1975-2006年,受過大學教育的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其增長速度是學歷較低的父母所花的兩倍。
芝加哥大學葛延(Jonathan Guryan)、赫斯特(Erik Hurst)和馬里蘭大學的科爾尼(Melissa Kearney)的調查,以有大學文憑的美國媽媽為例,她們每周花在照顧孩子上的時間比那些學歷沒達到高中的媽媽們要多大約4.5小時。即便這些高學歷媽媽們外出工作了,這種差距依然存在。至於爸爸們,那些有大學文憑並且在職的爸爸們陪孩子的時間遠遠多於從前,比學歷不高的爸爸們要多了105%。這些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特別是在那些相對富裕的國家。
忙碌的知識精英反而能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這些父母們的空閑時間已經這麼少了,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時間來陪自己的孩子呢,帶他們去各種培訓班,培養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踢足球?為什麼這些成功人士不僱人來幫他們照顧孩子呢?
有幾個原因解釋這個現象。其一,他們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要有意義,教育孩子極為重要。其二,特別是高學歷的父母們,通常生孩子都比較晚,因此他們在情感上和經濟上都更願意為孩子投資。
- 04 -
這對受教育較低的階層是一場災難
美國政治學家帕特南(Robert Putnam)2015年出版了《我們的孩子:美國夢的危機》(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一書,以嚴格的實證數據和生動的個人案例,揭示了美國社會正在發生的這種因教育而導致的階層分化現象,在美國社會引發了強烈反響。
帕特南定義社會階層的基礎是教育:隨著技術的進步,高等教育的溢價一直在不停地上升。對於擁有一個學士學位或者更高學位的美國人來說,過去30年目睹了收入的不斷上升和家庭價值的巨大修復。與此同時,對於他們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同輩人來說,這段時期確實一場徹底的災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