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葉的離去到底是為什麼?
近日在知乎上經常看見一個老段子:
文科生:「葉的離去,是風的欲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理科生:「都不是,是脫落酸。」多年後,兩人再次相遇。理科生:「其實,是乙烯。」
看似一個簡單的段子,卻好幾次把評論區炸開了鍋。不少人評論說:「乙烯是果實催熟劑」「脫落酸誘導植物器官脫落」,有人反思:「脫落酸和乙烯是不是協同的?」更有甚者諷刺這個段子的作者連必修三都沒有看過。然而,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脫落酸真的就如其名所說的,可以誘導脫落嗎?乙烯也只能催熟果實,和脫落沒有關係嗎?
所以,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植物激素的部分特點,並就植物器官脫離與激素的關係進行展開。
目錄:
-1. 結論0. 生物學的複雜性1. 植物激素是什麼?能吃嗎?2. 植物激素的部分作用特點3. 脫落酸的常見生理作用4. 乙烯的常見生理作用5. 落葉到底是為什麼?-1 結論
先說結論。大多數植物的器官脫落過程都有乙烯參與,而脫落酸不直接控制器官脫落。
0 生物學的複雜性
在具體展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記住一點,生物學的話題是複雜的。
相比數學、物理,甚至化學,生物學的起步要遠遠晚於這些學科,實際上生物學的突飛猛進也是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直到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破解了DNA雙螺旋模型,中心法則確立,分子生物學與分子克隆技術誕生與完善,生物學的研究才變得容易了許多。即便是生物技術高度發達的如今,我們對生命的本質與許多生命現象背後的機理也只是略知一二,很多現象的機理也只有不完美的假說來解釋。
正因為如今的生物學還在發展期,並沒有像物理化學那樣有著高度泛用、統一、數學化的理論體系,生物學的研究主要依靠的是觀察現象,提出假說,實驗驗證這樣的模式。也正因如此,如果不做實驗驗證,我們很難去用理論預測實驗結果。
缺乏數學模型與泛用理論的支持,很多生物學上的結論其實非常的脆弱,極易被撼動。因為實驗也許有漏洞,也許對實驗結果的解讀不準確,也許是誤讀了前人的文獻,做出了錯誤的結論,這種事情時有發生,更何況還存在實驗數據造假這種科學界的陰暗面。
當新的實驗結果做出來時,舊的理論和結論被推翻,這種更新換代在生物學界常常發生,人們對生命的理解也才能更上一步。可正因如此,生物學的話題也變得非常複雜。
生物學話題的複雜性,不僅僅來源於沒有數學理論基礎,不僅僅是我們不知道現象背後的機理,更在於我們在討論一個話題時,我看的資料引用了去年的文章,而你看的書引用了三十年前的文章,然後我們都對各自的資料堅信不疑。當資料相互矛盾,該相信誰,否定誰,是一個糾結而複雜的問題。
因此,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請不要引用你高中時的記憶,告訴我脫落酸就是管脫落的。因為高中課本不僅僅知識不全面,而且早已過時。我這裡盡量引用了一些新的資料來源,希望大家能拋開以往的認識,批判性的接受這些新知識。
1 植物激素是什麼?能吃嗎?
植物激素是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並從產生之處用送到別處,對生長發育產生顯著作用的微量有機物
提起激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耳熟能詳的胰島素、甲狀腺素就是重要的動物激素。而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有著一些神似之處。缺乏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植物,為了在組織間進行有效的溝通,為了協調各個細胞的行為,對外界環境做出複雜的響應,植物激素的作用必不可少。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有機物,並不來源於外界。
植物激素從一個地方合成,運輸到另外一個地方(或者不經過運輸就在附近)發揮作用,因此植物激素可以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植物激素微量(1μM以下)即有顯著作用,是因為它們不直接參与各種生物化學反應,而是與相應的受體結合,被細胞所識別,起到開啟開關的作用,開始各種相應的反應。
植物激素參與調節各種生長發育活動,貫穿植物生活史,其作用滲透在植物各種生理活動的方方面面。比如種子萌發,氣孔開閉,果實成熟,向光運動,器官衰老,這些活動都有植物激素參與。
常見的植物激素包括:
生長素IAA、細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脫落酸ABA、乙烯ET、油菜素內酯、水楊酸等等。其中前五種在高中課本內有講解,大家應該更熟悉,但植物激素並不止這五種,目前也不斷在被發現新的植物激素。
圖:生長素吲哚乙酸
至於植物激素能不能吃【認真臉】。很多人談激素色變,覺得用激素喂出來的豬會影響孩子發育,想當然的也以為噴了生長素的早熟的番茄也會讓孩子早熟。實際上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擔心,因為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完全不一樣。人類細胞沒有植物激素對應的受體,不會對植物激素有任何的響應,因此不用擔心催熟的植物也會影響人的生長。雖然早熟的植物可能積累營養與風味物質的時間較短,從營養和味道考慮上有所缺陷,但在營養過剩的今天,我們完全沒理由排斥植物激素的正常使用。
總結:植物激素是一種「信號」,可以吃。
2 植物激素的部分作用特點
植物激素的作用往往是不簡單不單一的。經常有「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促進生長;乙烯&脫落酸抑制生長」這樣簡單的理解。然而,不同的物種,不同的發育時期,不同的植物部位,不同的濃度,以及多類植物激素的交叉作用等等,都會影響最終表現出的植物激素作用。一種植物激素在不同的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最經典的例子比如生長素的兩重性,在低濃度使促進細胞伸長,在高濃度時抑制伸長。
因此,切不可以用「促進生長-抑制生長」二元論思想理解植物激素。「乙烯是果實催熟劑」更不代表乙烯沒有其他生理作用。
植物激素在發揮作用時,往往會與其他植物激素存在交叉反應。多種植物激素共同完成對植物的調控。而這種交叉反應也往往是廣泛而複雜的。比如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都抑制衰老,看起來好像是互相促進的協同作用,但在側芽生長的問題上又體現出拮抗的特徵。而乙烯與生長素的交叉,在二元論的觀點來看,一個促進生長,一個抑制生長,那一定是勢不兩立的拮抗了,但實際上生長素促進乙烯的合成,兩者都與根的伸長、根毛的發生等現象有關,呈現協同作用。
因此,關於植物激素之間的交叉反應,一定要結合植物物種,發育時期、部位、事件來具體考慮,不能簡單一概而論。
3 脫落酸常見作用
抑制生長;失水時使氣孔關閉;保持休眠
——浙科版必修三&陳閱增 普通生物學第三版
保持種子休眠;參與乾旱脅迫的抗逆反應;抗病;調節生長
——一篇ABA信號轉導的綜述Abscisic Acid: Emergence of a Core Signaling Network
促進:葉、花、果脫落,氣孔關閉,側芽生長,塊莖休眠,葉片衰老,光合產物運向發育中的種子,種子成熟,果實產生乙烯,果實成熟。
抑制:種子發芽,IAA運輸,植株生長。——植物生理學第七版 潘瑞熾
在這裡可以發現一個矛盾:除了《植生》以外,這些資料中都沒有提到脫落酸對器官脫落的作用。這點先按下不表,到第5部分再說。
主要常見作用:
在種子萌發中,脫落酸與赤霉素拮抗,抑制α澱粉酶的合成,使種子保持休眠。
在氣孔開閉中,缺水時脫落酸積累,引起氣孔關閉,減少蒸騰作用造成的失水
在許多不適於植物生長的逆境下,脫落酸都會增強植物的抗逆性,讓植物能活過這段困難時期。
至於脫落酸抑制生長的作用,亦不可簡單理解。近期研究發現,幼苗中也存在高濃度的脫落酸,而脫落酸敲除的幼苗也不能生長。
總之,脫落酸是重要的生長抑製劑,也是重要的「脅迫激素」。
4 乙烯的常見作用
乙烯的作用非常廣泛也非常多。這裡就不抄課本了,只簡單說一下常見的。
介導幼苗三重反應(矮化,加粗、彎曲);促進脫落;促進果實成熟;促進花和果實衰老;影響開花;促進不定根形成;抑制根、莖伸長生長;抗逆作用。
5 落葉到底是為什麼?
上面說到,在眾多綜合性資料中,只有《植物生理學》一本書提到了脫落酸可以引起器官脫落。考慮到這本書比較老而且錯也比較多,所以為了搞清楚脫落酸和脫落有沒有關係,我在網上查了好久,發現脫落酸與各種抗逆反應的研究很多,合成路線的研究很多,信號通路的研究很多,唯獨有關脫落的研究夠少的。
根據Wikipedia的abscission和abscisic acid兩個詞條,「早期認為脫落酸誘導植物器官脫落,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只有少部分植物存在這種現象,引起器官脫落的是乙烯和生長素」,但是這句話後面並沒有添加引用。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33200/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句「目前認為脫落酸不直接參与器官脫落,而是介導發生在脫落之前的衰老過程。」
在Abscission of Citrus Leaf Explants: INTERRELATIONSHIPS OF ABSCISIC
ACID, ETHYLENE, AND HYDROLYTIC ENZYMES(1980)中,發現較高濃度的脫落酸可以加速葉片的脫落,濃度低時沒有此效應。並發現高濃度脫落酸處理時乙烯濃度上升,推測脫落酸引起乙烯合成,乙烯誘導葉片脫落,從而脫落酸間接加速葉片脫落。綜合上述資料,我們大概可以總結出:
脫落酸和脫落沒有直接的關係。
反過來,乙烯對脫落的作用倒是研究的很清楚。
在器官發育的早期,連接器官與植物體的部位會形成名為「abscission zone」(AZ)的數層細胞區域,包含「separating layer」與「protecting layer」。AZ的細胞的細胞壁較軟。當生長素濃度較高時,器官保持不脫落;而生長素濃度較低時,AZ的細胞對乙烯濃度更加敏感。而乙烯會引起細胞壁水解酶合成。大量細胞壁水解酶分解了本來就較弱的細胞壁,使AZ部分的細胞無法承受器官的重力,使器官從separating layer出脫離,而protecting layer則幫助傷口癒合,形成疤痕。
總結:
乙烯促進水解酶合成,削弱器官與植物體連接處細胞壁,讓器官脫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