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易:活得有沒有意義,可能來自很多事情|101次對話
嘉賓簡介:
楊易,本名楊子逸。美國邁阿密大學電影與互動媒體系碩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2014年短片作品《赫克特的時光機器》(英文名:The Leap)曾獲得中國金雞百花短片電影節、邁阿密國際科幻電影節等國內外影節的獎項與殊榮。迄今有多部廣告作品曾在CCTV中央電視台播放。
最近楊易剛拍完了一支廣告,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幾個城市地跑,中間還有那麼兩天回到了台灣給學生們上課。自從2016年選擇從公司跳出來之後,獨立導演和編劇,以及編劇班的講師,是他的主要身份。
要是回到10年前,還在讀心理學專業的他,應該沒有想到十年後的自己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甚至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這件事。就像每一個在台灣的學生一樣,畢業了,就去服兵役,然後正式參加工作。
他的第一份工作選擇了在一家出版社當英語教科書編輯。這個工作對他最大的吸引在於,他又可以發揮他擅長的第二母語了。
英語是除了中文之外,他的第二母語,因為在3歲的時候,就去了美國生活,一直到讀中學才回了台灣。他說,可能正因為如此,人生中重要的兩次人格養成期——幼兒時期和青春期,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環境中,以致於他一直覺得自己骨子裡是有兩個人格的。
「講英文的時候,我的人格是不受拘束、樂觀,敢想,行動力很強。但是,如果講中文,個性中就會有更多的自我懷疑,比較被動和悲觀,優點是更理性,做決定前也會更周詳地做計劃。」
▎初識夢想
出版社工作了兩年多,工作很穩定,他也做得很順心,只是,心裡是有個疑問一直困擾著他:「人生到底要幹什麼。」 他感覺還是要追夢的,可是夢是什麼呢?想起小時候一直都會在電影中受到啟發,感覺到用影像來呈現故事的方式似乎是自己心裡想要的感覺。
為了確定自己的這份感覺,他一邊工作,一邊去台灣藝術大學上編劇課,空下來的時間都去研究電影,偶爾也會自己拍點短片找感覺。他想的是,如果有機會,還是要到國外去繼續深造。只是,好一陣子過去了,他也只是停留在這樣的一個狀態。
「後來還是我前妻『踢了我一腳』,讓我走出了這一步。」 當時心裡還是有很多的顧慮,比如出國就意味著要放下穩定的工作,還要借一筆錢。那時候他申請學校也不順,信心受到了打擊。也就這樣先將就著。可是,那時候還是女朋友的前妻不那麼認為,她已經「昭告天下」說他會出國深造。「或許這件事聽上去還是挺好的,說出去也有面子。」他回憶說。
真正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當時的女朋友激將法說了一句:「我都跟別人說了,你要出國留學,可是你一直沒有動靜,我覺得很丟臉。」這句話,雖然是一句氣話,但是,確實起到了效果,「當時聽了很不爽。就一鼓作氣,在一個月內把雅思考試,申請資料都準備好遞交出去。」 剛好那時候邁阿密大學的系主任給他發來了邀請。他也就順理成章地為自己的夢踏出了正式的那一步。
▎嶄露頭角
2014年是他事業豐收的一年。那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畢業作品《赫克特的時光機器》(英文名:The Leap)。這是一部公益片,講述的是關於失智症患者和家屬的故事。但是通過了科幻片一樣的方式來敘述。
當時他去找了一萬多美金的資金支持,搭建了一個團隊,自己身兼導演和編劇之職。「我有時候會害怕,擔心找了錢,找了人,但是如果沒有拍好,就很愧對於他們。所以,心裡就會更努力去做這件事。」
「什麼時候覺得成了?」
「首映式放在了學校,當時來的觀眾大多是家裡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我自己就坐在旁邊,一直看觀眾的反映。看到後面,有觀眾在哭。我就知道,它做到了。」
確實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好。作為一名華裔新生代導演,在美國拍攝的這部公益片,同時獲得中國金雞百花短片電影節、邁阿密國際科幻電影節等國內外影節的獎項與殊榮。
他終於實現了用影像來講故事的夢想。對於他來說,通過拍攝來闡述內容,有著療愈一般的功能。
後來,在好萊塢實習過一陣子的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回國發展。因著喜人的成績,回國後的兩年里,他的工作從台灣被派到了上海,又去了廣州做了分公司的經理負責新市場的開拓。
▎婚姻危機
而另一邊,他的第一段婚姻也走向了結束。從浪漫的愛情幻想,到真正進入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後的平實生活,很多東西都會破滅。家庭形態和觀念的不同,在每日的相處中,漸漸讓這段關係有了裂痕。
曾經相愛的兩個人最終選擇了分手。也說不上誰對誰錯,只是,這段不算成功的感情,對於楊易而言是一場很沉重的打擊。或許那時的他,中文人格中的自我懷疑又出現了。他去諮詢了心理醫師,他與有過相似經歷的人們溝通交談,他想在這裡找到一些答案。
「我本來打算寫一個劇本關於離婚的。」 每經歷一次深度情感的離別,再走出來,就像重生了一次一樣。這一段婚姻,讓他也反思了很多。他想寫的那部劇,是關於一個男人的成長的。
「很多人都以為創作這件事,要從自己身邊的人或者自己熟悉的經歷開始寫起。但是不一定。因為如果你還沒有完全走出來,或者沉澱,就很難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創作。影像敘述故事尤其如此。80%的都是理性客觀的事件,只有20%才是主觀的感受。你必須要用那個80%的鋪墊,才能最後襯托出最後那20%,做到強烈地喚起觀眾的同理心。」
要沉澱,需要時間。離婚過了一年半之後,他才寫了一篇從離婚中學到的幾件事,作為內心的總結。而那部想拍的劇,大概已經想好了要拍成《老友記》或者《愛情公寓》那樣的電視。
▎自由導演
認識楊易的時候,他已經是自由導演的身份了。
「為什麼選擇做自由導演?」
「我可能不適合待公司。」 他笑笑,坦言自己是一個會花很多精力在創意上的人,對待畫面感有自己的要求。「影像必須要很認真地去對待的,因為以後再也改不了了。」所以,若是遇到一個只顧著賺錢,而不是那麼在乎畫面質感的老闆,他通常會很難與對方溝通。
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他決定走自由導演的道路。「用以前老闆的話來說,可能我還太年輕,太理想化。」
「那你會後悔嗎?」
「不會啊。我從來不會後悔。」
當他選擇了當自由導演,反倒是從內心也變得更自由,更像是找到自己了。雖然他常常需要更主動地未雨綢繆,去考慮接下來幾個月哪些可控和不可控,哪些賺錢和不賺錢,哪些又可以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能等等。但是,似乎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像是自己想要的。
他做自由導演,因為靠譜的人品和經驗積累,很多朋友找他拍片,很多廣告都在央視播放,劇本也是不斷。與此同時,他還做起了編劇班講師,定期都會回台灣講課。
「你的編劇班課程,會不會有獨門秘籍傳授?」
「哪有什麼獨門秘籍啊,哈哈,很多書說編劇五大心法之類的,都是騙人的。」他不相信那些特意引人注意的字眼,他說,他的課程都是基礎,打好基礎最重要。
「故事的藝術在於,要主觀去體會角色的感受,但是你要客觀地鋪墊故事劇情。
雖然這點不是很特別,但是很重要。兩件事要分開來做,但是兩個都要做到。當你自己寫完之後,一定要找別人來幫你看,或者選擇放空自己,過段時間再回來看。讓自己站在觀眾的位置,看一遍,才會知道這個東西有沒有效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如果你還陷在那個事情當中的時候,不適合寫故事的原因。」
就像他自己的故事,經歷過之後,再去尋找答案,比較能找得到。事實上,現在的他,除了在工作上能夠更自由地發揮了之外,也有了自己新的幸福婚姻,並且有了寶寶。
「現在當了父親,所以最喜歡父親這個身份。以前沒有過這個身份,對於父親的認識只是來自於自己的父親,還有自己筆下塑造的人物,都是臉譜化的。比如偉岸、慈愛之類的。真正當自己成了父親,發現很不一樣。
有時候也會想要揍他,但是更多時候,看著他長大,他怎麼看這個世界,完全依賴於你對他的教育。會感到一種當父親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讓一個孩子出生在世界上,把他養大那麼簡單。」
相比較當年還在出版社當編輯,思考著「人生到底要幹什麼」的他,如今的楊易,不再那麼急著想要尋找那個所謂的人生意義了,或許是因為越來越充實的內在,對生活也越加自信。畢竟中文人格的他,會為他考慮很多,而英文人格的他會讓他快速行動。
「我發覺活得有沒有意義,可能來自很多事情。」
推薦閱讀:
TAG:人物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