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三大人生智慧

謙下不爭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曾國藩在第一次打敗仗之後,情緒非常不好,一度想要跳水自殺。曾國藩以前都是秉持儒家向上、耿直、清高的思想,後來他看了《道德經》,一下轉變了思想,決定求得左宗棠的支持,於是就去拜訪左宗棠。

但是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之前的行為,拒絕見他。曾國藩走路過來,左宗棠派下人去看曾國藩是一個人來的還是好幾個人來的,發現曾是一個人來的;再看他穿的是便服不是官服,於是就讓曾國藩從邊門進來了。

讓客人走邊門是很不尊敬的,但是曾國藩不氣不惱,進來之後跟左宗棠打招呼:季高兄啊,好久沒見啦!左宗棠愛理不理的,心想你肯定是來求我辦事的。曾國藩不氣不惱,因為他已經明白道家居下、居後的道理,他是來尋求左宗棠支持的,他示弱說:「季高兄啊,你的書法太好了,我想求你一副對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左宗棠一看,說你這個對聯太消極了,我重新給你寫一個。曾國藩心裡想,你哪知道我現在的心思,所以立即說:好!請季高兄賜聯。左宗棠想了一下,給他寫了一副對聯:「集眾思,廣忠益;寬小過,總大綱。」曾國藩連連稱讚。左宗棠特別高興,於是大力支持曾國藩。

「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是謙下的,這叫做不爭的品德,是古來就有的最高準則。

積德行善

老祖宗說:「命由心造,福自我求」,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每用一分便少一分。只有積德行善,才能承載起福報。

春秋時期,秦穆公走丟了一匹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殺了吃掉了。當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這些人,但是秦穆公卻沒有懲罰他們,反而請他們喝酒。他說吃了馬肉如果不喝酒,就會傷害身體。

後來,秦穆公攻打晉國的時候,被敵人包圍,百姓聽說起秦穆公被包圍,他們每個人都拿起自己的武器,為秦穆公拚死作戰,來報答秦穆公當初讓他們食馬飲酒的恩德。

最終,秦穆公俘獲了晉侯,回到秦國。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這是一種是內求的方法,心靈好比是一面明鏡,本來就是純凈的,具有照察萬物、照察世事的作用,要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常做好事,這樣才能為自己求得福祉。

欲速不達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卻忘了「欲速則不達」,總是一味地追求快、快、更快。

有一個書生想進城,讓小書童用木板夾好捆紮了一大疊書跟隨著。這個時候,偏西的太陽已經落山了,書生便問那擺渡人:「還來得及趕上南門開著嗎?」那擺渡人仔細打量了小書童,回答說:「慢慢走,城門還會開著,急忙趕路城門就要關上了。」書生認為擺渡人在戲弄他,便加快前進的速度。由於走太快,小書童摔了一跤,捆紮的繩子斷了,書也散亂了,等到把書理齊捆好,前方的城門已經關閉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踮起腳後跟是想站得高,看得遠,結果呢?反而站不穩,甚至摔跤。大跨步前進是想走得快,走得遠,結果呢?反而走不遠、走不快。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超過了自己原有的能力,違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老子反對急功近利、浮躁冒進,這是老子自然、虛靜、無為之「道」的反映,是符合人類本性的基本原理。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