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投資者為什麼青睞農產品
1637年,一朵小花搞垮一個大國,全世界的生意人都學會了「炒」貨。
地理大發現之後,東方的大國逐漸不行了,西方的一個個「彈丸之國」開始崛起。荷蘭就是其中之一,叫「海上馬車夫」。
當時,荷蘭的生意人遍布世界各地,整天這兒瞅瞅,那兒瞅瞅,尋找發財的機會,進了中國的新疆地區,發現鬱金香不錯,值得風險投資,於是,跨越土耳其、哈薩克,沿著張騫的絲綢之路,浩浩蕩蕩地把鬱金香運進了荷蘭。
正如他們所想,這個「洋玩意兒」果然大火,不僅煉就了一批富翁,而且燒著了整個國家。
從1634年開始,鬱金香的價格一路飆升,到1637年初,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根居然買到6700荷蘭盾。
6700荷蘭盾是個什麼概念呢?這筆錢在當時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如果按當時歐洲人的平均壽命計算,意味著一個普通荷蘭人干一輩子也買不起一朵小花。
這無疑是在誘導所有人停下手中的活計,投入到這場賭博中。當時,荷蘭的各個階層,從高高在上的貴族、富可敵國的商人到衣衫襤褸的清潔工、一貧如洗的乞丐,全都成了嗜花人,鬱金香交易成為一項全民運動。
在自由市場中,任何一種價值都經不起貪婪、妄念和私慾的反覆考驗,偏離的太遠,總有一天會被打回來。
果然就在當年的二月份,忽然有很多人開始拋售鬱金香,大量的拋售使得市場陷入極度恐慌。僅僅七天後,鬱金香的平均價格已經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貶得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個洋蔥的售價。一夜間,幾乎所有參與投機的人連抱頭痛哭都來不及,他們背上了還不清的巨大債務。
為了避免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動蕩,荷蘭政府於1637年4月27日宣布強行終止所有合同,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就此止市。
深究鬱金香泡沫事件背後的運行邏輯,不難發現,成功「炒貨」必備的三大要素:
一.產品稀缺
眾所周知,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其實,中國的新疆地區才是鬱金香的故鄉,這種花的栽培周期比較長,如果人工種植,五年到七年才能開花結果;如果育成鬱金香球根則一年就可以開花。
在17世紀,這種花進入荷蘭的受歡迎程度和今天進口產品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是一樣的,少見多怪、物以稀為貴嘛!
二.定位高逼格
在17世紀的中國新疆地區,鬱金香常常被栽培在國王的花園中,荷蘭的生意人以這個為宣傳點,把鬱金香定位為高冷產品,在貴族階層中宣揚,鼓勵紳士們買來送給小姐、太太們。
再加上當時的貴族階層常常有意無意地想做點動作,把自己和貧民劃分開來,這樣一來,鬱金香成功突出重圍,成為花中之王。
三.社會財富多
作為一個領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家,說荷蘭是一個「大國」,恐怕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然而,回到17世紀的歐洲,你會覺得這個稱呼一點都不誇張。
17世紀的荷蘭幾乎參與了那個時代所有的「大陣仗」,跟前霸主西班牙死磕了80年,打成了「海上馬車夫」,帶領新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分庭抗禮了30年,壟斷了東印度和日本的貿易權,征服了巴西大部分領土,佔領了加勒比海各島嶼,並且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中心阿姆斯特丹,如果沒有荷蘭,也許就沒有華爾街。
這麼牛,當然荷蘭人很有錢,對奢侈品有強烈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當今世界的奢侈品牌都願意來中國。
回想這幾年中國自由市場的幾輪炒貨,跟當時荷蘭的鬱金香一樣一樣的,必備這三大件,就拿「藏獒」來說,首先,稀缺性有,純種藏獒只分布在中國西藏地區;其次,定位高端,只有少數富人能買的起;最後,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成了全世界人中的土豪。
其實,當代中國農產品就完全符合上述幾點:
首先,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農產品在產量供應上完全沒有問題。市場上的各種食品琳琅滿目,足夠我們挑剔。可是,科技成分的加入讓農產品變得越來越沒有味道,而且還增加了食品安全隱患。
人們越來越渴求健康、原生態的產品,但是,在工業化如此深重的國家,純野生產品和定製品一樣稀缺。
其次,全世界都面臨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國際政要們憂心傷神的問題,也是市井小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說明全世界的人都開始關注健康問題,尤其是接受教育的精英階層,他們對這些更敏感,往往會去大型超市購物,而不是街角地攤,去年褚橙進京,白領階層沒少做貢獻。
最後,中國是全球第二個GDP超過一千億美金的國家,這個數字全球只有兩個,一個美國,一個中國。中國的富人越來越多,所以,大家為了健康是不會心疼幾個小錢的,就像17世紀的荷蘭人。
綜上所述,農產品的發展前景吸引投資者躍躍嘗試,連聯想都實踐了佳沃農業,在他鄉現在也在路上,面對這麼大的競爭對手,我們更要小心翼翼,一步一個腳印向前發展。
推薦閱讀:
※太原潤恆城金鋪吸金法則
※太原潤恆城 | 扛起太原農貿批發市場大旗
※助力城改!太原潤恆城造福萬千百姓
※農業技術:雞蛋花老樹嫁接技術
TAG: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