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已逝的馮小剛,還能重返巔峰嗎? |艾問人物

文:米小路 主編:高原

在上映第36天時,《芳華》斬獲了14億票房,成為馮小剛執導的電影中票房最高的電影。慶功宴上,他和王中磊穿著大紅外套,後者在微博中寫道:慶功為引,開心為實。而馮小剛的微博中卻毫無痕迹。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芳華》上映前後,馮小剛的微博轉發各種宣傳信息,張國立、葛大爺現身「打call」,網友在微博下的評論他都挨個回復,以往懟院線、懟觀眾、懟影評人的他甚至還在微博中引用了影評人的話,可見華誼和馮導自己,對這部電影寄予了多少希望。

過去的幾年對華誼來說可謂艱難。公司出現虧損,做明星資本化和短期借殼炒作遭遇強監管,多部影片遇冷,院線和發行環節問題頻現……而《芳華》與《前任3》上映同期,華誼兄弟股價應聲而漲,兩部電影均貢獻了超過10億的票房。馮導和王氏兄弟或許可以稍展笑顏了。

趕上時代又錯過時代的他,憑什麼穩賺票房?

馮小剛十八歲時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考大學、一個是當兵。考大學要花錢交學費,而當兵管飯、發衣裳還有津貼。於是他選擇了去當兵,為的是「不讓母親再辛苦地養他」。

父母離異後與母親、姐姐搬出大院的馮小剛,在少年時期經歷過窮困潦倒,這鍛造了他那種毫不認輸、玩命向上爬的螻蟻精神,同時也造就了他骨子裡那股擰巴勁。

於是有了後來《永失我愛》中弔兒郎當但心地善良,因患病而趕走愛人的蘇凱,有了《甲方乙方》中那句經典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沒有房子的婚姻則更不幸福。」他拍的都是底層人民真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

那真是一個黃金時期啊。8、90年代的中國,大眾未被模式化的電影洗腦,電影院的普及、攝影技術的改進又點燃了華夏大地的觀影熱潮。那時候的中國導演,就如同民國時期的作家一樣,他們不懂得所謂的好萊塢劇作技巧,反而拍得出土生土長最樸實、由靈感而來的貼近「人」的作品。

那時候,剛剛溫飽的中國人民備受高速市場經濟下的生活壓迫,另一方面又開始被培養起了審美意識,最能賺喝彩的是沉重寫實風格或藝術感強烈的片子。像張藝謀的《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徐克的《黃飛鴻》、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而馮小剛雖然出身是場記和美工,但他不像老謀子、陳凱歌是科班出身,野路子的他最熟悉的還是嘻嘻哈哈穿梭在北京小巷中的無業青年、常年被淹沒在刺鼻油煙味中的廚子,要他深刻也深刻不起來。

他拍過幾部文藝片,可惜沒過審,直接被斃掉,他非常沮喪,甚至絕望。後來有在部委里工作的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提點了馮小剛一句:幹嘛非得拍悲劇呢?中國人民也沒都生活在悲慘之中啊。

於是,他看準了春節這個娛樂消費的高峰期,憑《甲方乙方》開創了電影賀歲檔。加上後來的《一地雞毛》、《不見不散》等,主角都是小人物,他們大都有點小聰明、憤世嫉俗但又心存善意、如螻蟻般艱苦奮鬥,有著一些看似可笑的夢想,總是讓觀眾笑著笑著被感動,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當然,賀歲片是節慶時期上映,主題本不能太深刻,要能逗人開心。這也成就了馮小剛的標籤之一——「迎合」。

從1997到2004的賀歲檔,馮小剛幾乎年年穩賺高票房,但一個創作者最忌諱的是作品定式化和創造力的枯竭。在這期間《卧虎藏龍》火了,還有藝術性超前的《英雄》《十面埋伏》等,中國的大片時代逐漸到來。市場開始變了,馮小剛也必須要開始思變。

總有人戲稱馮小剛為「馮褲子」,一是因為他為了拿到電影資源而到處拉結關係,二是他的電影沒有人文關懷。04年,他就讓《天下無賊》里的賊鴛鴦撿回了人性,為了幫素不相識的傻弟弟跟道上人結下樑子,最終生離死別。你們不是要人文關懷嗎,這總夠了吧。自此,馮小剛的電影里有了好萊塢的影子。

轉眼到了07年,馮小剛腦洞一開,說也要來拍個有深度、有思想、有畫面的大片,還要搞個《哈姆雷特》的中國版,順便模仿一下《雷雨》。於是《夜宴》誕生了。權利、慾望、腐朽,甚至古樸優雅的中國風,這些以往離馮小剛遠得不能再遠的詞,在這部作品裡交織在了一塊。

但缺少好編劇是中國影視界最殘酷的現實之一,故事講不好尤其是恢弘大歷史片最大的bug。所以就算這部大片據說投入巨資,但像《無極》一樣被口水淹沒也不算出乎意料。可惜之前拍了那麼多劇情片,馮小剛也還是沒走出敘事拖沓、對白不倫不類的魔咒。不過想想老謀子、陳凱歌拍的大片都被罵慘,非科班出身的馮導也不算虧了。

可他還是不甘心,不願意再迎合。錢賺夠了,之後的野心是要拍出能俯瞰時代的宏大歷史題材的片子,他要被後世銘記。

《集結號》《唐山大地震》《1942》再次顯示了馮導的轉型速度,也都可以說是各自領域中的優秀電影。《1942》從最初策划到最終成片上映,歷經10多年,然而票房非常慘淡,幾乎虧本。

馮導忘了,80、90後已經成為電影市場的消費主力,這個時代的觀眾已經不是當年那波追逐馮導的他們了。

看什麼小人物的奮鬥,看什麼家國情仇,他們要的是視覺震撼,要的是腦洞大開的純娛樂,他們蜂擁進影院,為的是看《變形金剛》《功夫熊貓》和《速度與激情》,也為了《人在囧途》,可就是不買馮導的賬。

在《1942》上映的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排名前10中有7部都是海外片。上一年,《變形金剛3》以10.81億成為中國大陸票房最高的電影,這年,《泰囧》以12.67億取而代之。而《1942》只有3億,沒進前10。

破罐子破摔,乾脆拍部徹底的商業片唄,你們愛看就看。果然《私人訂製》收穫7.18億票房,刷新他的票房記錄。這下馮導徹底絕望了,我認真拍的電影沒人看,隨隨便便拍的片子你們倒屁顛屁顛來,我還拍個鎚子。

所幸馮導沒有自暴自棄,仍在不斷探索自己的邊界。《我不是潘金蓮》甚至首次探索了圓形畫幅的形式,還拍了以往幾乎在大熒幕上看不到的上訪題材,不得不說,馮導多次以一己之力刷新了審查尺度的上限。他所關注的再次回到了遭受苦難的小人物上。

為何年近六十才拍出了年少時的青春?

2012年左右,伴隨著互聯網到來的是中國電影的強勢崛起。這次跟90年代一樣的是觀眾數量烈度式膨脹,帶來了電影票房的跨越增長。從90年代的單部電影最高千萬票房到千禧年首次破億花了十年,到12年破10億,15年破20億,17年破50億……消費群體強勢崛起,大眾口味幾乎朝夕相迥,分流也更明顯。

多年被國外影片打壓的國內電影行業開始反彈,《速度與激情7》《美人魚》和《戰狼2》輪流坐上票房最高的寶座,以往穩贏的大片也不再具有絕對號召力。

這個時代,誰能握准觀眾的喜好?

不好意思,最好的導演、最牛的影片人都說不準這事。要讓觀眾買單,就得有足夠的特色,甚至高傲的姿態。當然,也不能太晦澀,否則觀眾看不懂。歷史片、動作片、玄幻片、喜劇片、青春片……給80、90後看的片子都擠爆了,似乎沒有人回過頭來關注一下60、70後?

拍了《老炮兒》後的馮小剛越發懷舊了,他的思緒飄到了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的大院。那時,他20歲,在美術組畫布景。

舞蹈隊里跳《草原女民兵》的女孩子是真美啊!夏天的晚上,她們洗完澡光著脖子穿軍裝,身材好,脖子長。挎著臉盆一群走過來,空氣都香了。這些偶像,他卻只能遠遠看著,講不上話。

可惜啊,改革開放後沒多久文工團就解散了,他連故意走近女孩子們去聞那股發香的機會都不再有了。

後來,嚴歌苓給他寄來了自傳性質的小說,寫的正是文工團的歲月。青春、懷舊、歷史、戰爭……這些詞迅速在他腦中聚集起來,他要做一部追憶芬芳年華的片子,還要能映襯對人性、對歷史的思考。想一想,自己都年近六十了,再不拍,也不知道有沒有機會了。

四十年前的場景,現在想起來,「腦中只剩下最寶貴的東西」。那些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結鑄造了《芳華》。

這種情結貫穿整部電影。當時馮小剛海選女演員時就要求必須素顏面試,後期宣傳電影帶女孩子們素顏出席,還讓主持人現場檢驗。再看片中蕭穗子啃西紅柿的特寫,女兵們穿著泳衣打鬧,嗯,還是當年那個直男馮導。

電影上映後,一個節目上,馮小剛見到了闊別數十年的文工團女兵們,平時寡言少語的他卻嘰嘰喳喳說得停不下來,還吃上了隊長楊慧做的餃子。被罵煽情也好,故事銜接不佳也好,他這一生最愛的三樣東西:電影、餃子、女人,也算圓滿了。「老天爺很厚待我。」

《芳華》的觀看人群中,45歲以上觀眾佔35%,而在華北、西南、華南地區,中老年觀眾貢獻度更高,均超過50%。可見馮導確實打了一副好牌。

艾問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說:

靠著《芳華》,馮小剛再次回饋給華誼一個大禮。當然,《前任3》也功不可沒,華誼這些年來一直在嘗試多元化經營,從陸川到曹保平、管虎,再到這次的田雨生,馮小剛早就被奉為老一輩甚至老兩輩。另外,萬達、阿里、光線等都在搶奪市場份額,還有無數新崛起的公司。

所以,華誼近年的虧損靠馮小剛是掙不回來的,但沒有了馮小剛,台柱子就倒了。

馮小剛的賀歲片憑什麼能穩賺票房?他趕上國民電影需求的大時代,他知道怎樣拍出讓普通人又哭又笑的作品,這是功力。但他不只會迎合,而有著對於藝術追求的情懷,雖然他的片子總是好貨中夾雜著一兩個為賺票房的「次貨」。怎麼握准觀眾口味,馮小剛似乎憑藉懷舊的《老炮兒》《芳華》找回了些許感覺。榮耀與貶損,他多年來已經歷太多,是迎合還是高傲,馮導心中早已有數,希望以後能繼續做好他最擅長的事——講好故事。


推薦閱讀:

2j的2016年私人觀影Top10
新高春節檔將至:2018年2月定檔影片預測
極簡中國電影史:從《精武門》到《前任3》
我敢說這是國產電影中的極品,《鋼的琴》真的被商業票房淹沒了
他配得上中國影迷的至高期待

TAG:馮小剛導演 | 芳華電影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