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互聯網+音樂,是不是要叩開古典音樂的小眾之門?

最近,一篇《劉雪楓說把人從井裡救出來,我起的作用可能比學院派大》再次將劉雪楓先生推入了輿論的旋渦。

人紅是非多。對於劉雪楓而言,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陷入風波。2016年,在《羅輯思維》首次開講古典音樂時,就因為一些說辭引起了爭議。

撇開是非對錯,從激烈的爭辯中,可以感知的是,昔日處境尷尬的古典音樂,可能會由「曲高和寡」走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高冷」的古典音樂也變得接地氣了,劉雪楓、田藝苗、余赫成了第一撥趕潮流的人,劉雪楓率先在得到APP里開了付費訂閱欄目-《雪楓音樂會》;田藝苗也在喜馬拉雅上開了付費音頻欄目-《田藝苗:古典音樂很難嗎?》。

2006年,余赫創立的庫客音樂上線,是一家定位於古典音樂的明星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九年後(2015年),庫客獲得天星資本數千萬人民幣的B輪融資,去年在新三板掛牌。

最初,庫客音樂的業務路徑主要是商業版權應用,即選擇與高校、圖書館合作,用戶可以通過校園網或圖書館網站觸達庫客音樂庫。

後來,B端用戶進一步擴大到商場、公司、咖啡館等,版權運營與授權業務構成了庫客主要的盈利基礎,這得益於庫客成立之時,就開始與國內外諸多古典音樂唱片公司簽訂了版權協議,如今收藏了世界上99%的古典音樂,積累7萬多張唱片,超100萬首曲目。

令人意外的是,庫客還一直堅持音樂付費下載收聽模式,在庫客音樂APP上,單月會員費用為30元,年費283元,也可選擇某些唱片單獨付費,類似於數字專輯。

要知道,在流行音樂方面,用戶付費推進都很緩慢,對於小眾的古典音樂,這種較為先行的嘗試確實稱得上大膽。

此外,古典音樂的商業模式還在持續發酵之中,古典音樂節、古典音樂培訓、以及將古典音樂與酒店文化相結合的音樂小鎮探索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2017年底,一場名為「蘭亭若耶音樂雅集」(下稱雅集)的古典音樂會吸引了中外百餘名音樂家,大會由十八場演出活動組成,持續時間四天。

總之,古典音樂正在敞開胸膛接納更多的人。

首先,喜歡古典音樂的名人很多,愛因斯坦就是個舉世聞名的古典音樂迷。他常

常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在美的和諧中觸摸宇宙的「神經」。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林是個賢妻良母,文化修養很好,喜愛文學,更鐘情音樂。她是個極有遠見卓識的母親,從小就開始激活孩子們的音樂細胞,6歲時,愛因斯坦學拉小提琴,他的妹妹瑪雅學鋼琴。

隨著時光的流逝,愛因斯坦對音樂漸漸入迷,13歲之後,當他懂得和聲和曲式的數學結構,當他體驗到演奏莫扎特的奏鳴曲所帶來的那種無法言喻的快樂時,

音樂就成了他的一生所愛。

如果說,愛因斯坦太古老,那我們就說幾個近一點的。

胡歌是個典型的老幹部,平時不炒作,不蹭熱搜,宅在家裡修身養性,古典音樂

是他的必修課;李健的厲害就在於我們都是王菲的鐵杆粉絲,而王菲是他的鐵杆粉絲,不能不說,李健儒雅的氣質離不開古典音樂的功勞;王石也是個古典音樂迷,不僅自己離不開古典音樂,也讓員工離不開古典音樂。

然後,學古典音樂的小學生越來越多,隨著經濟水平逐漸改良,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傾向於讓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特別是未來的90後父母,他們的思想觀念與父輩截然不同,更加註重素質教育。

最後,中國的中產階級已經崛起,他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而古典音樂就會成為高品質生活的備選項,據悉,一些一線大城市,如果有一流演奏家、指揮家的演出,基本上都是票罄人滿。像國家大劇院,門票收入早在2014年已經佔到了50%。

而二三線城市的音樂會演出也在快速增長,除了原有的中年人群支撐起的受眾基礎外,孩子正慢慢成為主要消費者。

反正,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古典音樂這塊蛋糕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覬覦了。

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個人的天性,精神品質少不了,物質品質更少不了,吃了在他鄉的純天然野味,才有精氣神欣賞高雅曲目。純野生、原生態,要麼自己種,要麼在他鄉。


推薦閱讀:

【吟遊詩人】李斯特的巡禮之年·瑞士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布魯克納難題
德彪西的《月光》能不能做胎教音樂!?
西方音樂的些許文化現象
遇見帕格尼尼(上)

TAG: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