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讀書筆記 | 《第一財經周刊 No.490》(1)

封面故事:城中村是個什麼問題

府、開發商和業主,三方都需要追逐最大利益。但實際結果看來,政府和開發商「雙贏」往往是最多見的。然而一個城市的規劃成果,最終最普遍的受益者應該是業主以及周邊居民。無論是住房條件,基礎設施,都應該成為單元規劃中必不可少的組成細胞。這就要求政府的規劃必須有足夠的遠見,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是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開發商的合理獲利才是可以進一步考慮的。當然,對於如何能讓業主理解並接受長遠規劃帶來的短期損失,真的要看政府的方式方法與魄力了。此外,既然涉及到長遠規劃,那麼在某一個時期甚至更長的時期內,歷屆政府對城市規劃「接力棒」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左右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

咖啡奶茶店很好,小清新也很好,但因此就把一個區域變成只有小清新的咖啡奶茶店的「特色區」,是否是資源浪費?城市的規劃應該落腳於當地居民的需求,而非遊客的口味。在這個層面看來,城市規劃藍圖應該普及到工商審批者一層。一條街開出來八家奶茶店,你們最終打算讓誰賺錢?

中國的問題不是人口太多或太少,而是還沒有找到怎麼協調這些關係的更公正的一個模式。

現在改造動輒幾萬人十幾萬人被遷走,這些事情應不應該有一個諮詢或談判機制,社會擾動如此之大,沒人覺得這事很重要嗎?

應該以城市思維代替地產思維。

2017年,有那麼幾件幾乎是「一夜之間」的變化,多少有點震撼到了我,一個是動批的關閉,一個是拆牆補洞的整治,還有就是大紅門的疏解。這樣迅速和徹底的工作效率令人震驚。作為首都,北京的規劃確實有其特殊性,在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等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這本身無可厚非。改進規劃,科學整頓的事兒越早做肯定越好。

但,這種「超高效率」確實犧牲很大。對於我個人,最切身的體會就是,很多便宜實惠的早點鋪沒有了,街邊可以淘寶的小服裝店也少了太多。這半年來,我的餐飲費和服裝購置費漲了不少。這樣看來,消費者的需求和經營者的利益,似乎是被強制剝離了。也就是說,在短期、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開始之前,如何做好消費和銷售的過渡和銜接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政府一刀子切下去很容易,但別讓老百姓的生活突如其來地「閃了腰」。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圖景里,白溝與永清的硬體或許已經能滿足承接要求,租賃、物業費用相較北京還更優惠,但類似交通、人流、消費力這些隱性的需求卻沒有人解決。...北京,被疏解掉的可能是來自民間的真正的商業活力。

城市的多元和活力不應被扼殺,最首要的,當城市面臨一個突發事件的時候,正視和尋求解決方案比轉移問題更能幫助城市化。

人的天性之一是多樣性。你讓我在城市裡每天高大上我都不願意,我時不時跑去吃街邊攤,這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所以保留一點既便宜、多樣性又豐富的地方,實際上是為日常的生活賦能。

城市在滿足多樣性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有需求的分層。比如,有人為高消費力人群去做西餐,做這些西餐的人在吃中餐,做中餐的人在街上吃茶點,是有梯度的。

經濟學的本質就是尊重需求,供給適應需求。而經濟學的另一個本質就是研究人的選擇問題,而不只是研究錢的問題。至於這個選擇是基於私人問題還是公共問題作出的,這就是我們討論的內部性和外部性的問題。內部性的、私人領域的問題,由市場機制調節。外部性的、公共領域的問題,由政府管理。

城中村,是每個大城市發展歷程中都會出現的。想把城中村變成城市的榮譽而不是傷疤,這種心情誰都可以理解。但,有沒有一種可能,城中村不會成為多麼榮耀的存在,但它也絕不是什麼醜陋的傷疤。城中村可以成為一個溫和的驛站,如果我們可以提供足夠的公共資源,施加合理而有效的管控,它完全可以是大城市中一個盡職而靈動的細胞。

燭光微弱,卻一樣能帶來溫暖。

推薦閱讀:

2016年終盤點,我都對自己做了什麼?
傳統作者,你若不懂新媒體、新文學,慘勝猶敗
自媒體新紅利:火山小視頻日入1000,夠奇葩你就來試試
2018年自媒體想賺錢 一定離不開這三點?
故事類軟文總歸為這4類,你是其中么?

TAG:城市規劃 | 城中村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