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雜談——主要是消費習慣吧

這個文章和公司法也沒啥關係,但是我想說,經濟的依託是消費或者說最終會導向消費者。

這個文章的由頭是二維碼的事情,我幾天來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移動支付會這麼火——這個問題還想不明白並不一定是我智商問題哦。

回來幾天,公交卡不知道是不是走的時候被我退成20塊錢了,學生公交卡沒有註冊也沒辦法激活,上公交車一直滋滋滋響而不能用——這個時候掏出來手機,勇敢地刷吧,NFC是個好東西。

但是我還是沒覺得移動支付好用——除了在機場打車,我身上沒現金,主要是似乎機場出來只看到了exchange沒見到自動取款機(可能只是我沒見到),所以我就攔車問能不能用支付寶或者微信,第一個攔住的車是司機師傅說,我不用那玩意,得,我換了一個,這個師傅說:微信可以,用不明白支付寶。好嘞,上車。付款的時候感嘆一聲,感覺花的都不是自己的錢。

我問朋友,為什麼移動支付會這麼火,他說因為網上交易銀行卡消費不好用——這個的確有點鬧心,我記得當初開網銀的時候還填寫了一個單子,然後還有什麼U盾之類,我記得最初不用建設銀行卡改用支付寶綁定就是因為可以不用u盾淘寶了!後來,2017年我為了給跨國電匯開通網銀的時候我拿了一個k寶,一周時間還沒給錢我就弄丟了(其實就是埋藏在宿舍的角落了),然後又去補辦了一個……那個時候我真是哭的心都有,真麻煩。

朋友還說,因為大家出門都會帶手機,但是帶個卡片不方便——這點其實有點同感,因為卡片容易丟,但是遇見的外國人都會把卡片放在錢包里,上車掏出來刷卡放回錢包,下車掏出來刷卡放回錢包——我覺得麻煩,但是人家好像很習慣啦!但有一些銀行已經在app里可以通過NFC之類的功能直接付款了,這建立在ideal的支付方式也不是傳統的磁條or晶元,而是直接在屏幕上感應一下就可以,無需密碼(大概20歐以下可以這樣做,自己貌似可以改額度)。我還是用的銀行卡,因為俺辦學生卡沒有年費…app也沒有這個功能。

交換的時候我沒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以用,除了個別地方——中國遊客超級多的可能有支付寶,比如退稅的地方哈哈。但是我沒覺得不方便啊:在景區門口買票發現,呀,網購便宜4歐,果斷蹲在牆角開始刷手機,怎麼支付呢?選項好多(主要是visa和mastercard吧,還有一些根據區域有關,一些網銀合作聯盟,可以理解為銀聯的變種,比如ideal),看了下自己只有信用卡,掏卡,輸入卡號、手機號、等簡訊,然後成功——覺得很方便呀。我不太清楚U盾K寶之類的對於交易安全的影響,也不太清楚信用卡和其他國外網銀如何保證交易安全的,但是懷疑差別並不一定有多大……

我是一個記性非常不好的人(只限於記密碼,別問我家wifi密碼是啥,如果wifi可以像銀行卡一樣三次鎖死,我應該一個月至少鎖30次),我自己設置的網銀密碼在設置完就忘了——然後沒辦法消費了。但是我發現我好像手機app還沒設置密碼,趕緊設置了一個,寫在牆上,之後的日子網購都是手機支付:掃碼!app里直接掃二維碼,然後輸入以下手機消費的密碼/指紋,就可以搞定了。我不清楚這個二維碼功能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那天賣出一點歐元的時候還了解了新科技:可以設置收款二維碼,這簡直就是微信啊!不過這個是同一家銀行的賬戶之間,如果跨行可能需要一天到賬:比支付寶和微信好一些,他倆只能通過銀行卡轉。比國內銀行卡差一些,畢竟國內銀行卡之間轉賬貌似也是實時

所以我覺得二維碼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問朋友,到底誰發明的二維碼,朋友說:94年就有了…是日本人發明的,但是二維碼掃一掃的專利是中國人徐巍2011年開始申請的。

好了,技術的問題不多說,我回到消費的問題:我在想這半年遇見過的掃碼場景:

在超市裡,經常有人拿著一個掃碼機器在給放入自己箱子里的貨品掃價格,我一開始還以為人家傻,價格簽都貼著呢。後來我發現這個就是一個結賬的機器,然後到收銀台旁邊的自動結賬機器,就可以直接付錢了——對很神奇,我記得以前經常看到什麼無人售賣,考驗大家誠信,我遇見過幾家超市,包括校內食雜店和旅行時候遇到的大超市,都有這樣的自動結賬機器,有包裝的直接掃碼就好,沒有包裝的可以選擇類別——比如麵包,比如黃瓜論根賣。這裡面當然有誠信的問題,也有空間節省和用工節省和消費快捷的問題——畢竟旅行區和校園這種有固定高峰的地方,還是少排隊多收益呀。

我在想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消費產品開發的可能性:比如自動售賣機的問題。我曾經一度痴迷自動售賣橙汁和自動售賣機里不常見的咖啡品種,還因此關注了一個上海品源公司。但是話題拉回來:自動售賣機在賣什麼?早上地鐵站里看了一圈,感覺還是在賣飲品和吃的。回想了下在交換學校的自動咖啡機——我承認可能因為我們喝咖啡還不是一種生活習慣,所以沒這個需求:但是中國人不應該是喝熱飲的國家么!!一大早上地鐵上想買瓶水——想到那個破機器出來的都是冰的,我就默默走開了。學校里除了自動咖啡機就是零食和瓶裝飲品了,瓶裝飲品基本上和國內一樣,除了礦泉水就是各種糖水。零食顯然要豐富得多:各種各樣的巧克力、士力架、糖果、餅乾,反正都是甜的——我承認也是消費習慣不同,貌似友寶的機器上都是香蕉乳飲料和麵包之類的。我不太清楚熱飲機器對水源需求的困難程度,安裝這樣一個機器的成本,因為畢竟學校里水管肯定多——但是商場廁所附近還有奶茶店附近總是有水的吧。

此外,我見過一些快食店裡有一些很大的保溫自動售賣櫃,可以直接選擇產品付錢開吃——這很節約空間呀,柜子可以很高,這就要算下商場的店面房租和這樣一台機器的價格差別了。

說一下我這半年養成的毛病吧。查郵件垃圾箱看打折信息:我從各家超市的官網註冊了自己的郵箱訂閱,然後殘忍的沒有把他們從垃圾箱放出來——也是一種分類啦,每周日的時候它們會給我發下一周的打折信息,然後我開始估算我這周要買什麼菜,去哪家便宜——超市距離都不太遠,但是幾家在120度分界的不同方向。回來以後去逛過一次樓下的超市,不大,也很老土,不是北京白領愛逛的那種牛轟轟的超市,沒有什麼bio食品,也沒有很多進口水果——平價,俺們老百姓的選擇,但是有意思的是:這家超市其實很棒,全年無休,8-21點開門,附近住宅區很多,而且有折扣,水果不定期打折,我覺得大爺大媽這種生活必須肯定是可以直接去買的時候看打折,而且聊天一傳就開了。我一個沒有和大爺大媽共同社交的年輕人,很難知道這些打折信息——而且我也沒辦法有計劃的採購水果。

因此,我在想,不管是這種百姓超市,還是CBD地下的超市都可以好好做一做自己的官網或者是服務信息的提供,包括便利店。雖然可能移動互聯網浪潮下,大家的思維會是做微信公眾號,推送——比如好鄰居他家我記得有什麼會員卡,有什麼會員價,有什麼網上搶線下提貨——好了,你不要說了,我就沒搶到過,每次網都直接當機。but我想說的是,我還真關注過她家推送的本周什麼什麼打折,然後蹦蹦跳跳下樓就去買了三個買一送一的飲料。但是也不一定局限在微信公眾號裡面,我不太知道白領們的生活習慣,我不太知道拼多多等等打折app或者小程序的運營模式和收益情況,但總覺得這裡面商機無限啊

我不太知道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精打細算的過日子,但是我覺得大眾點評、美團這種能夠成為一種單獨的app存在,就證明這裡面其實有需求的。但是現在大眾點評、美團等等的信息其實並不好,商家注入但是商家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用戶提供信息的比例可能有樣本偏差——極端的喜歡和極端討厭才會評價,或者是商家提供了某種折扣需求。但是如果是一種真實數據的反饋,包括商家自己統計的點菜排行、消費水平等等呢?(我的腦洞)

誒我要是不去找家快消公司,或者去做投資裡面的消費組,我真的是對不起我過日子的天賦。

就寫到這裡了,誰要是想針對上面創業,不要求股份,請記得給我一次免費試用和終身5折體驗卡就可以了。祝好!

歡迎討論


推薦閱讀:

從紅包大戰到集五福,一場商戰最後變成了年味兒
印尼的FinTech生存環境:人多,錢貴,監管友好
搶先開啟紅包營銷,覆蓋「硬場景」或助銀聯突圍移動支付市場
銀聯2018年發展怎樣,就看這四「聯」了

TAG:快消品行業 | 移動支付 | 銀聯二維碼支付立碼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