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兵救袁譚:磚家們的忽悠,該如何提防?

辛毘至西平見曹操,致譚意,群下多以為劉表強,宜先平之,譚、尚不足憂也。

——《資治通鑒?卷六十四?漢紀五十六》

官渡之戰後,曹操聽郭嘉的話,將主力從河北撤了回來。可沒過多久,袁譚被弟弟欺負得喘不過氣來,就派人來找曹操求救了。

按理說,這是個鷸蚌相爭的局面,曹操應該巴不得不摻和才對。而且事實上,曹操集團內部的多數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大家都覺得應該先去打劉表,反正袁氏兄弟一時難分難解,還不如先去把劉表滅了,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付袁氏兄弟——到那個時候,估計他們差不多也兩敗俱傷了,更容易手到擒來。

然而,袁譚所派的使者——辛毗,卻靠一番並不複雜的說辭打動了曹操。竟然讓曹操移師重回河北,從袁尚手中救了袁譚。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辛毗都說了些什麼,又是如何說動曹操的。

當時,辛毗面對曹操,還沒來得及說話,曹操就直接問他:袁譚能信得過嗎?

曹操這句話問得很妙,幾乎是一上來就堵住了辛毗的嘴。辛毗肯定不能說信不過,但若說信得過的話,你空口白牙的,拿什麼來證明呢?

於是辛毗繞開了這個問題,他說:我們先不要說信不信得過,我先給您分析一下形勢吧。

第一,河北兄弟內鬥,尤其是袁尚已經力竭,這是您奪下冀州的好時機;

第二,荊州在劉表的治下十分安定,您去了無機可乘;

第三,萬一哪天袁氏兄弟倆打的差不多了,開始坐下來談了,您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曹操聽完,覺得很有道理,便聽了辛毗的勸,移師北攻,最終消滅了袁氏兄弟。

(圖片來源於網路)


辛毗的這一番說辭,很明白的講清楚了要如何才能說服別人

  • 首 先,一定要先動之以利。然後,才可以動之以理。

辛毗對曹操的勸說,看上去也是在講大義該如何如何,但是,他真正能打動曹操的,卻是點明了救袁譚的利益要比攻劉表的大——這就叫做動之以利

反之,你如果總是抱著「有理走遍天下」的心思去和別人討論,那麼就算你口才出眾,所向披靡,最後,也不過是贏了辯論,輸了結果。你的道理再精深,也架不住人家的一句「與我何干?」

一個男生追女孩子的時候,不管如何花言巧語,其情話的指向,都應該是「我們在一起會很幸福」這樣的美好願景,這就是動之以利。

而你要是動之以理的話,就只能這麼說了:「你單身,我也單身,我們都如此的孤單寂寞,那就搭夥一起過日子算了唄。」

嗯,道理看上去沒什麼錯,人家姑娘也的確反駁不了你,只能是優雅的跟你說:「滾」。

講道理,是一種辯論的方式,而不是一種說服別人的方式。

  • 其 次,不要隱藏自己的目的,並找到合適的表達切入口。

我們都學過《燭之武退秦師》,當時,燭之武的手段是:直接告訴秦軍,留著鄭國比消滅鄭國要好。他說服了秦穆公,鄭國轉眼間便從秦國的敵對國變成了秦國的附屬國。晉國一看,只能退兵。

燭之武的方法,其實就是做收益對比,告訴秦國你們面臨的選擇有兩種:滅掉鄭國和留下鄭國,而留下鄭國的收益要更大。

利益權衡治下,秦國很容易便被燭之武說服了。

辛毗面臨的局面與之類似,只是要更複雜一點。因此,辛毗必須明明白白的告訴曹操,打袁尚的收益,要比打劉表的收益大

這個命題如何證明,是有難度的。一般的擺事實講道理作比較,都不一定能奏效,因為敵對雙方不一定會看法一致。於是辛毗挑了一個有利於自己的角度,給曹操做了另一個層面上的比較: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上,是打冀州好,還是打荊州好。

辛毗說,冀州連年征戰,民生疲敝,所以袁尚已經覆亡在即。而荊州則相反,在劉表的治下安寧殷富,一時無隙可乘。這種時候,當然打冀州是首選了。

如果不能直接證明打冀州比打荊州強,那就證明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打冀州要比打荊州強。——當兩者難分軒輊的時候,一定要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側面,來進行問題的比較。

而理論上來說,只要你願意,那麼就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立場的切面——可以是時間,也可以是成本,甚至於還可以是被說服對象的喜好。

辛毗就找到了這麼一個側面,一個能讓曹操接受的側面。

(圖片來源於網路)


道理到這裡就講完了,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吧。

家裡有一筆閑錢,不大不小,是應該拿來買房子呢?還是備著以為急用呢?

  • 如果你是想買房子,那麼就應該從貨幣貶值的角度來進行闡述;而如果你想備以急用,那麼則可以說房價在高位上,犯不著去接盤。
  • 如果你想買房子,但尊夫人卻覺得房價過高的危險性已經遠遠超過貨幣貶值的危險性,那麼,你就應該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來說服她,告訴她只有買房賺得盆滿缽滿的,沒見有攢錢攢成巨富的。
  • 而如果你立場相反,但尊夫人卻始終想要買房買房買房,那麼,你就不要借鑒本國歷史了,你得去借鑒日本歷史:君不見霓虹房價泡沫破滅近三十年,至今還難以翻身嗎?如今房價都不漲了,都說要「房住不炒」了,你還要頂風逆行嗎?

你看,這個回合你們又打成了平手。

而這個問題,換個角度還能繼續再糾纏下去:你若是反對買房者,可以從父母年邁、子女上學,自己經濟壓力過大的角度來入手;而你若是支持買房者,那就可以說一下買房子的攢錢效應——不管有沒有背房貸,你都是有多少花多少的,那既然如此,還不如用房貸來攢錢呢。

以此類推,這個過程可以趨近於無窮。

(圖片來源於網路)


說了這麼多,難道在下是在教你如何「詭辯」嗎?

當然不是。而是希望你能通過這個例子,發現另一個道理,那就是:從來就沒有什麼「真理愈辯愈明」,只有越辯越糊塗。

真理從來不是靠辯論辯出來的,而是證明的。

  • 隨手舉一個句子: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變。這是雙方坐下來心平氣和,你一言我一語的談出來的嗎?當然不是,而是通過第谷、開普勒,最終到牛頓,被證明了的。如果沒有科學觀測和試驗,僅靠這種你來我往的辯論,那麼永遠都只會是我堅守我的信仰,你維護你的堅持。

生活中,大部分對於他人的說服,都不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的,而只是基於被說服者內心的評價。你所做的,不過是從一個角度或者側面,讓對方去相信你的說辭而已

就好比在下的文章,先舉一個《資治通鑒》里的例子,然後再談一下自己的感悟。但我說的這些,就一定是正解嗎;我所體會的內容,就真是司馬光的微言大義嗎?

我其實只是挑了一個角度,然後自圓其說而已。而你不論相信與否,都不代表我說的是真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這裡,我們也就可以試著回答文章標題的提問了:如何聽專家們的話?如何防止被他們忽悠?

答案應該是,不管他能不能說服你,你都應該先搞清楚:他是從哪個側面或角度,來論述問題的

還是以萬眾關心的房價來舉例:

A專家說,一線城市房價會上漲,因為有人口的持續流入。

這個論述中,包括了兩點前提:一、一線城市的人口在持續流入;二、人口流入能導致房價上漲。

如果你想要反駁他,那麼以下兩條新聞你就必須關註:

(截圖來自於網路)

(截圖來自於網路)

但是,你因此就能說房價要下跌了嗎?

也不能,因為你只不過是證明了A專家的結論不正確,並沒有所謂的「一線城市人口增加會導致房價上漲」的邏輯存在。

現實中,哪行哪業都混跡著各種磚家,他們嘩眾取寵,矇騙大眾。在專業人士看來,這些磚家的說法漏洞百出,不值一駁。但是,為什麼依然有不少人會上當受騙呢?

公眾被這些花言巧語所迷惑,並不是因為他們智商水平低,知識能力差,而是在於這些磚家的手段,大多都是在混淆立場,模糊條件,讓聽眾不明所以。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後,我們再回頭來說今天的故事:辛毗對曹操的說服,是不是也是一種忽悠?

並不一定。因為只是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角度,能讓曹操採納他的意見。這種角度,對於曹操而言,並不見得是忽悠,更像是思維的啟迪

那麼,又如何分別是忽悠還是啟迪呢?

這個答案就很簡單了:在說服當中,那種目的性特彆強的說服方式,基本上都是忽悠;反倒是開宗明義的交代清楚立場的討論,值得你駐足一觀。

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做今天文章的結尾吧:

講座A的題目為:房價高企,股市暴跌,比特幣高處不勝寒,哪裡還有新的投資機會?

講座B的題目是:從消費升級看一線城市房價上漲的可持續性。

A or B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在袁譚和袁尚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劉表曾經給兩人寫過信,大意就是勸兩人要團結不要分裂。

乍看之下,兩個人都打成這樣了,你還來勸這個,真是迂腐得緊!但是,你若站在當時天下整個大局的角度來看劉表的行為,就會發現他的小算盤打得精得很。

在郭嘉勸曹操坐山觀虎鬥以後,曹操集團內部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不打袁氏了,接下來打誰?大家的一致看法是先去打劉表,因為他又有錢又不經打。

這個時候,站在劉表的角度,他該怎麼辦呢?

現在去練新兵學兵法,肯定來不及了。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轉移曹操的注意力。既然曹操是因為袁氏兄弟內部相爭而揮師南下,那麼如果袁氏兄弟又精誠團結了,曹操的目光自然就又會聚焦於河北了。

所以你看,劉表表面上是去勸架,實際上卻是禍水北移。

誰都不傻呀。

這裡補記一下之後的歷史:

曹操在剿滅袁尚後,終於佔據了冀州,不久後又殺了袁譚,這一年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距官渡之戰已經過去了四年。

而曹操真正完全消滅袁氏勢力,還要再過三年。因此,劉表又得以過了幾年安生日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南下攻打劉表了。而劉表自己運氣也相當不錯,就在這一年,他死了。

曹操佔據冀州以後,看了一下戶口資料,然後美滋滋的對崔琰說,冀州真是個大州啊!我算了算,能招三十萬軍隊呢!

崔琰回復道,丞相你說話好搞笑!袁氏兄弟相爭,搞得生靈塗炭,您代表朝廷出兵平叛,不去關心受苦受累的百姓,反倒是先看能招多少的兵,這怕是會失望於冀州的士子們啊!

曹操聽完,馬上認錯,鄭重地跟崔琰道了個歉。

這段記載,幾個意思呢?當然,司馬光記錄於此,可能是認為崔琰仁政愛民,言辭堂堂正正,曹操因此受教而謝。

但是,腹黑的流年君並不這麼看。

當時天下爭霸,大家都在搶地搶人,抱著的都是相同的心態。這種時候,動輒仁而愛人,其實是一種很迂腐的想法。崔琰這麼說,難道曹操就真的聽他的了?從此就關愛百姓,廣施仁政了?

肯定不會嘛。

但是,崔琰的話,很有可能讓曹操意識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些事情想想就好了,就別當著人說了。

有些事,

只能說不能做。

有些事,

只能做不能說。

還有些事,

只能說一套做一套。

對曹操而言,兵也要征,糧也要征,但仁政愛民的表面工作,也要做。

不要覺得這就是虛偽。往小了說,看看你自己,戀愛的時候說的那些情話,每一條都言出必踐了嗎?為什麼孔子會覺得言而有信是很好的美德,就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做不到。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苛求別人了。

往大了說,領導說什麼你就信什麼,到底是他壞,還是你蠢?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蕭望之 vs 韓延壽:論撕逼的優雅方式

鮑昱 vs 群臣:「十三壯士歸玉門」的背後

蔡澤 vs 范雎:我寧願相信這世上有鬼......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TAG:曹操 | 崔琰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