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遠時代和廣東宏遠商標之爭背後,體育培訓該有怎樣的擴張邏輯?
廣東宏遠集團與職業籃球隊、宏遠時代體育與主業籃球培訓……說真的你是否因為這樣兩個名稱而感到過混淆?你是否又因為融資5億的動因體育從何而來感到迷茫?
今天,伴隨著宏遠集團一紙訴狀將宏遠時代體育告上法庭,並索賠9000萬,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
而在滾滾資本之下,體育培訓機構的擴張之路,究竟該怎麼走?
文/ 劉 金濤
編輯/ 郭 陽
宏遠集團狀告宏遠時代,索賠9000萬!
1月31日,相信不少體育人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條消息刷屏了——廣東宏遠集團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今日發文稱,「宏遠時代體育」對俱樂部構成了名譽侵權行為,將對其提起訴訟。
而後,根據騰訊體育報道,廣東宏遠集團已經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起訴「北京宏遠時代體育發展有限公司」,並連帶起訴其各地共18家子公司,索賠金額9000萬元。
據報道,廣東宏遠集團、廣東宏遠俱樂部、廣東宏遠體育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此案三位聯合原告,一共提出7點訴求,包括要求對方停止使用「宏遠」字型大小;停止在體育以及宏遠集團已經註冊是商標領域註冊雷同商標;要求對方公開道歉消除影響;索賠9000萬元人民幣,並要求對方承擔所有訴訟費用。
從這次起訴可以看出,宏遠時代體育產業集團與廣東宏遠集團並無直接關係。這可能解開了一些人心中的疑惑,但又帶來了新的問題:宏遠時代體育是什麼來頭?
曾喊出要IPO的宏遠時代體育,究竟是什麼來頭?
公開資料顯示,宏遠時代成立於2010年,起家於黑龍江哈爾濱,主要為4-17歲青少年提供體育培訓服務,在短短6年間里迅速在體育培訓領域發展起來。
2016年9月份,生態圈曾報道過該公司A輪3億元的融資事件。當時其負責人接受生態圈採訪時表示,他們採取的是直營分公司的擴張形式,外派總經理進入分公司,然後在當地培養與選拔人才。這種方式也幫助他們快速擴張,目前已經進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8座城市。
而在這輪3億元融資之後,宏遠時代開展了五個體育培訓項目,分別是籃球、足球、羽毛球、網球、擊劍,據了解目前已合作的可用做培訓的體育場館近千家,旗下職員近萬人,並逐漸確立了培訓、場館運營、賽事、智能設備等核心業務,逐漸成長為了中國最大的體育培訓機構之一。
在2017年9月份,動因體育獲得了曜為資本5億人民幣投資。當時很多人都在找圈哥打聽,動因體育何許人也?
事實上,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動因體育與宏遠時代划上等號,雖然從天眼查資料顯示,此次融資的股權轉變並未發生,但多方報道中表示,這次是宏遠時代旗下的子公司——北京韻動匯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來自曜為資本的5億元融資。當時,公司發布了全新品牌「動因體育」,以全新品牌戰略的方式,在多個維度與之前「宏遠時代」名稱進行了割裂處理。
伴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宏遠時代曾在2016年7月向外界透露,希望能夠在4年的時間內登陸A股市場,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們將是體育培訓領域中第一個上市企業,成為體育服務業里毫無疑問的行業巨頭。
而兩輪融資並尋求IPO之後,主動以新的名字和Logo亮相,或許也是在主動避開「擦邊球」行為所帶來的傷害。畢竟,中國喬丹品牌就曾因為接到美國喬丹品牌的侵權訴訟,而錯失了IPO登陸資本市場的機會。
但目前看來,即便是名稱進行了更改,也沒能躲過這一遭——在動因體育完成5億元融資後的第四個月,廣東宏遠集團發表了這份起訴聲明。
名稱類似背後,是否侵權仍有待審理
當然,如今處於法治社會,起訴也屬於正常的商業行為,並不意味著一定構成侵權。
生態圈向律師求證後了解到,商標侵權與否,在於宏遠時代是不是突出使用了「宏遠」這兩個字。也就是說,如果是正常使用「宏遠時代體育」這個公司名稱,實際上是沒有問題的,但突出使用「宏遠」兩個字,給消費者造成混淆的概念,便可能涉及侵犯商標權或者構成不正當競爭。
因此,在宣傳和開展業務上,如果宏遠時代體育對外表達與廣東宏遠有關係,或者有意讓消費者認為他們兩者間有關係,那麼便有可能被認為是侵權行為。
不過目前我們並不清楚,宏遠集團是否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侵權行為真實存在,有關這個案件的相關進度,生態圈也會在未來進行跟進報道。
事實上,有關名稱侵權的案件有過不少,典型的相關案例為「寶島眼鏡」與「杭州寶島眼鏡」之間的糾紛案件。
2015年,最高法院二審判決認定,杭州寶島公司及其兩分公司對「杭州寶島眼鏡總店」、「杭州寶島眼鏡」服務標識的使用,不屬於對「寶島」字型大小的突出使用,未損害原告北京寶島公司的合法權益。
從案例上講,宏遠集團與宏遠時代的糾紛,一定程度上與寶島眼鏡案有著相似之處。而對比兩次相似的案件,相信大家對於本次事件的法律認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時進行了名稱更改的宏遠時代,或許有望擺脫訴訟的糾纏。
山寨還是擦邊球?也論體育公司的品牌名稱
當我們跳出本案件來看,即便是在國內體育行業中,商標案件著實不少。
在早年間晉江的發家故事裡,充滿了山寨的影子。某克、某迪、某步的品牌屢見不鮮。這還是倒下的例子,在如今的贏家中,361度早年叫「別克」,匹克也有搭「奧林匹克」便車之嫌,更不用說艾迪耐斯和阿迪王等通過擦邊球擁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了。
而這其中,延續了4年之久的「喬丹」商標之爭成為了影響最大的案件,雖然最終的判決並未撤銷喬丹體育的商標等權益,中國的喬丹體育仍然可以繼續使用他們的主營商標,但這家白手起家做到10億營業額的晉江公司,還是受到了這一事件的深度影響,IPO之路因此被幾度叫停。
事實上,無論最終案件如何判罰,這些體育公司在起價的時候,想要搭上品牌的順風車,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事實。無論是喬丹還是廣東宏遠籃球隊,在行業中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這對於相似賽道創業的公司而言,無疑有著一定的擦邊球效果。
山寨曾一度作為中國特色,是很多如今大企業的發家之道,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頗為常見。但選擇這樣一條道路無疑也是一把雙刃劍,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再繼續使用擦邊球名稱,一方面這給企業帶上了一個可以看到的天花板,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吃到法律訴訟。
紛亂背後,培訓市場還需不忘初心
應該說,很長時間以來,體育培訓行業匯聚了最多的體育基礎從業者,也就是很多人眼中真正的「體育人」。對於這些從小練體育的人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只想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往往能夠在一個城市的擁有一個幾十人到數百人的培訓機構。
不少體育教練和中小企業的創業者認為,快速擴張的培訓機構往往會造成課程質量的下降,而頻頻融資擁抱資本也是過去數代體育人所未曾見過的場景。因此,有人為體育培訓機構頻頻融資叫好,也有不少從業者憂心忡忡的看衰這樣的行為,認為這導致了體育培訓市場的混亂不堪。
事實上,不管大家怎麼看,在資本湧入體育行業以後,培訓行業因為其出色的現金流與清晰的模式,成為了資本青睞的領域。不光有前後獲得8億融資的動因體育,很多培訓機構都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體育培訓仍是賣方市場,想練的人太多了,」依靠棒球培訓起家、剛剛獲得千萬級融資的強棒聯合的創始人孫嶺峰這樣向生態圈解釋著目前培訓行業的火熱局面。
但是問題在於,體育本身是一門慢生意,而體育培訓的本質又是發展很慢的教育,在當前局面下,融到資之後該怎麼辦反而成為了一大難題。
有不少培訓機構跟圈哥進行過探討,擁抱資本之後,再精耕細作、腳踏實地的發展教育,或許已經跟不上資本期待的高速增長速度,而一旦選擇變身「體育產業公司」,尋找類似地產、更多體育項目、更全產業鏈的方向等等,或是向其他城市的擴張和向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往往會面臨著不小的轉型難度。
在菲戈站台的情況下,還去尋求入股職業俱樂部,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出現拖欠學費、老闆跑路情況的勝利聯盟,就是一個典型「步子邁大了」的例子。
即便是單說培訓行業,教練員能力、教學方式和教學管理,以及配套的場地和管理人員的數量和能力限制,都導致培訓機構的擴張難度加大,因此,降低標準成了不少培訓機構在全國化擴張過程中的一種妥協選擇。
由於體育培訓機構不受體育機構管理,也不受教育機構的管理,在擴張過程中,吸納的人才是否真正符合上崗需求、資質如何取得、怎樣的培訓是合格的培訓,都是由培訓機構自己說了算。市場的反饋成為了唯一的判定標準。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企業被同行diss、被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不來繼續參與培訓,而有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培訓企業,則及時反思,開始了團隊、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加強。
事實上,市場並不排斥資本進入,也期待著行業巨頭的出現。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情況是,在我們言必稱歐美的當下階段,歐美均為出現巨頭型的體育培訓機構,在此前生態圈梳理的世界千億級體育公司里,沒有培訓公司的身影,這似乎一定程度上為這條賽道的天花板進行了定義。
有資本的青睞是好事,這給了更多體育培訓機構嘗試的資本,也給了這些企業更大的知名度與空間。但另一方面,如果發展速度過快,這種作坊式業態的問題也會隨之而來。能否在規範化的市場環境里生存下去,無疑也是需要行業考量的問題。
畢竟,無論是做大做強還是做小做精,無論是請明星站台還是在名稱上打擦邊球,體育培訓都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
體育產業生態圈http://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推薦閱讀:
※誰了解FURLA (芙拉)這個品牌?能介紹一下么?
※「私人定製」的高級感究竟從何而來?
※品牌營銷是戰略,還是戰術行為?
※推薦性價比高的黑巧克力?
※海藍之謎(La Mer)是頂級護膚/化妝品品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