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露梁之役--聯軍水師的目的及其勝敗

前不久在萬曆朝鮮之役專欄投了一篇關於露梁之役的文章,在評論區有人故意顛倒是非,在本人已經拿出詳盡史料證實露梁之役是一場聯軍水師在西路陸軍不作為的情況下,改變原定作戰方案,改而專為擊潰來援的島津義弘所部的打援戰,這場戰役事實上已與順天的小西行長無關。

還是史料說話。

聯軍水師邢玠原本擬定分為三路,即陳璘為一路,負責全羅道的戰事,王元周等為一路,負責蔚山一帶戰事,另有周於德一路防守鴨綠江、旅順、天津,既防守本土,又可作為預備兵力隨時往朝鮮支援。事實上周於德一路未動,王元周等因為地理原因未分配到蔚山、島山等地,而是就近隨陳璘在全羅左道作戰。

聯軍水師原定方案為與西路劉綎軍圍困順天小西行長所部,並阻擊可能來援的泗川、固城日軍

【初,舜臣至順天召諸將問計,軍官宋希立曰:賊已據形便,難以力取。今天兵、我軍水陸俱下,若以陸軍進迫曳橋,水軍扼獐島,以遏嶺南海途,使賊內外俱阻,腰臂中斷,則泗川之賊必不能助。設欲相助,彼此號令不通,則無以相應。待其師老糧竭,氣挫勢窘,然後四面簿之,行長可成擒也。舜臣喜曰:正吾意也。遂與陳璘進據獐島洋口,燒其積聚。使慶尚右水使李純信截露梁水路,劉綎、權慄點據曳橋西北,而分兵截跪津陸路,以斷泗川解援。相守數月,行長果糧竭勢窘,璘、舜臣連日進攻,水軍皆捷。】

【初五日,賊兵,咨其出入,亂到寨外,放丸而去。劉綎密發騎兵,追趕不及。是昏,嶺南三天舉火三柄,倭橋三層閣上,亦舉火相應。都元帥即以忠淸兵千餘名,遮截於蟾津陸路,李舜臣亦以慶尚右水使李純信,領兵把守露梁水路】

然而水路兩軍卻極不和諧,尤其是劉綎,屢次誆賣陳璘,引起陳璘之憤怒。

【初三日,劉綎密通水路,約夜中潮入,水陸協擊,陳璘許之。夜二更,驅諸船乘潮肉簿,侵攻水寨,陸兵但作鵝聲相應,水兵以為陸陣,已入賊城,交競先登,殊死混戰。夜潮忽落,舟居陸地,賊兵闌入泥淖,圍擁唐船,緣登亂殺。天兵力窮,遂自焚其舟,凡四十三隻,火徹夜不絕。賊倭追捕脫出天兵,無慮數百,稱呼上官祝手求活之聲,聞於陸陣。本國船三隻亦在其中,體甚高堅,射矢如雨,賊不敢近,翌曉潮至得出】

【初四日,陳璘發憤,悉引舟師,更入侵城。賊多設大炮於船滄,亂放無數,舟師不能支,還退。陳璘大怒登陸到劉陣,手裂帥字旗,責之以心腸不好,即於劉前,具咨軍門。綎面色如土,未措一辭,但舉手扣胷,長呼大痛曰:將官無人,吾何獨能! 】

【初七日又進,而提督已撤陸兵矣。都督憤曰:我寧為順天鬼,不忍撤兵。不要攻城,每戰殺倭數百,倭亦盡矣,連日進攻皆捷。】

隨著中路董一元軍潰敗,西路劉綎也撤兵,在這種情況下,水師也不得不撤兵。後劉綎在王士琦壓力下,被迫再次進圍順天,然而此次,劉綎所作所為更加令人唏噓。

【十六日,劉綎親領大軍進倭橋,觀兵而退。陳璘與李舜臣,退屯瓦頭,出入偵伺。行長欲通消息於嶺海諸陣,募人千金,冒夜乘潮,傍岸潛出,告急於泗川、南海。又使人於劉,講約相退,劉許之。行長又傳言曰:水兵相逼,欲去未能。須以陸兵護過舟師雲。劉綎以吳副總具四十人,入送倭橋。行長大設宴享,接副總於城外,吳廣付其人面議和事而退。】

【都元帥權慄馳啟曰: "劉提督本月初一日, 以再舉事, 發向曳橋, 陳游擊軍次日發行。 馬兵將欲再舉, 時未定日期, 而方與王參政密謀, 欲與行長講和。 雖對臣等, 亦稱哄他出窟, 俟其渡海, 方欲挾擊雲, 其實則不無苟且完了之計, 至為痛恨。" 啓下備邊司。】

【慶尚道觀察使鄭經世馳啟曰: "劉提督、茅游擊兩陣質送唐人二名, 自釜山賊陣, 持倭書出來言: 『劉提督質送家丁三十人, 茅游擊質送家丁十九人, 皆隨倭渡去。 俺等二人, 則倭將給書契出送矣。』 書契一道謄書上送事。" 啟下備邊司。】

劉綎竟私下與小西行長議和,甚至與其進行貿易

【行長大怒潛遣人於劉綎,請假道歸國,縱從之,信使贈遺不絶,賊遂與綎兵貿糧,而綎不為之禁,使人語璘曰:行長將撤歸,可無阻也。行長乃先發十餘艘出貓島,水軍盡攻殺之。行長大怒,出綎使二人,斷臂送之曰:提督欺我如此,我必不去也。綎答曰:乞和陳公,可無事也。行長乃以銀貨、寶劍遺璘曰:兵貴不血,願假我道。璘許之,且與舜臣借道。舜臣責璘曰:將不可言和,讐不可縱遣,此賊點天將難赦之賊,而大人反欲許其和耶?璘默然。】

甚至教小西行長賄賂陳璘,讓陳璘放其一條歸路。大抵陳璘受李舜臣感化及與劉綎有私仇,故而未放。

【劉綎通於陳璘曰:行長欲撤兵還巢,可以解送。璘以前事歸曲曰:水陸異責,宜各為之。】

至此,實際上順天之戰時水陸兩路各自圍城阻援的方案已經不可行,其直接原因就是劉綎。

劉綎倒不是多怕日本人,而是小聰明太多,

【李德馨曰: "劉綎每言: 『楊鎬不解用兵, 多殺軍兵。 俺欲不殺一人, 而蕩平賊突』 雲矣。 大槪有必勝之勢, 畏怯不入雲矣。" 上曰: "行長非畏水兵而撤渡, 無乃陳提督與劉提督, 作爲一心講和乎?" 李德馨曰: "陳、劉兩將, 婿不相好。 劉遣吳宗道, 請於陳璘, 開途出賊, 陳璘大責吳宗道, 終不許之雲矣。"】

所謂「俺欲不殺一人,而蕩平賊突」,無非就是用非戰爭手段讓日本人下海,即「 大槪有必勝之勢,」,劉綎非常聰明的看到豐臣秀吉死後,日軍撤回本土是板上釘釘的事兒,自己打不打日本人都要走,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保存實力。

而其誆賣陳璘,可能與其欲奪水軍指揮權有關。

【備忘記曰: 前後見統制使狀啟, 則陳都督所為, 如果不許, 極為寒心。 自此舟師之事去矣, 而水路遮截, 挾擊之計左矣。 本司宜善圖之, 令接伴使, 或微露其跡于軍門, 此若為難, 則或善為措辭曰: 『水兵有季游擊, 小邦願回陳都督於陸地, 以當一隅, 則天兵之勢益壯矣云云』, 如何? 然事必不諧, 此外恐無可去其害之策。 議啟, 言於備邊司。】

【備邊司啟曰: "陳都督與陸路三提督, 分管水、陸, 非但出於軍門分付, 亦朝廷之所知, 今必不以我國之言, 調回陸地。 臣等之所慮者, 因此等事, 若陳都督懷憤發怒, 隨事生梗, 則調劑極難。 今見盧稷, 昨日面稟軍門之言, 其於回駐陸地一事, 不敢明白說破, 亦慮難處而然也。 假使言之, 軍門未必遽為處置, 此外似無善為籌處之策。 軍門即說使諸路協舉, 則必陳也, 不敢違拒。 姑為觀勢處之宜當。" 傳曰: "依啟。"】

【備邊司啟曰: "自陳提督下去之時, 臣等已有此慮, 而無善處之策, 悶默而已。 近日陣中所為之事, 統制使狀啟外, 得於所聞者, 無不寒心。 如此掣肘, 萬無成事之理。 然自此若微露其意, 而傳播於其耳, 則軍門處置之前, 舟師必有難處之事, 故臣等之意, 先使接伴使, 密議於戴中軍處, 以爲: 『劉提督方欲以陸兵攻倭橋。 然必水、陸合勢, 乃可圖。萬一號令不一, 而水、陸之勢難合, 則大事不成。 前日劉提督在京時, 欲稟于軍門, 並為節制我國水兵, 使之通行約束, 其後別無定奪之事, 未知此計如何云云』, 觀其意向, 微稟于軍門, 則庶幾事迹不至大露, 可免後日生怒激發之患。 依此試之無妨。" 傳曰: "依啟。】

【統制使李舜臣馳啟曰: "陳都督招臣謂曰: 『陸兵則劉提督總制, 水兵則俺當總制, 而今聞劉提督欲管舟師雲, 是乎?』 臣對以不知矣。 臣整齊舟師, 雖欲下海, 乘機勦賊, 每為提督所抑止, 不勝悶慮" 雲。 】

從以上史料可以大致看出,陳璘剛入朝鮮時由於軍紀和貪功導致朝鮮人極大不滿,曾欲稟告邢玠讓陳璘不要管水路之軍,劉綎亦有此意,陳璘對此很謹慎,當面問李舜臣,劉綎是不是要奪其水路指揮之權。而邢玠曾因勘播之役與劉綎甚厚,劉綎是否有故意坑害陳璘,讓邢玠奏聞朝廷,奪其水路指揮之權也未可盡知。

在這裡畫一條分割線,以上是順天之戰-------------------------------------------------------

在陸地不作為的情況下,聯軍水師被迫改變戰役方案,其本質的原因在於害怕腹背受敵

【旗牌官朱忠, 前日以督戰事, 持令旗送於舟師, 戒飭陳都督, 使賊不得脫走, 而昨日回來言曰: 『行賊託稱講和, 請救於諸酋, 而蔚山、釜山、泗川等賊, 皆送援兵。 泗川與順天最近, 故先與舟師, 相値血戰。 當初行長, 怕其天威, 與劉、陳相講, 劉處約送首級二千, 陳處約送首級一千, 許我放還云云, 陳都督信之曰: 「送二千則可放出。」 行長連日送禮, 酒饌、槍劍, 饋遺不絶, 仍曰: 「南海有壻, 邀與計議, 欲使人請來, 願出送此船云云」 李舜臣曰: 「詐譎之言不可信。 請壻雲者, 欲請援兵, 決難許之。」 陳都督不聽。 十四日出送一小船, 坐倭八人。 厥後李舜臣曰: 倭船出去已四日, 援兵必將至矣。 吾輩當往貓島等處, 把截待之。 十八日四更, 諸處援兵大至, 遂與大戰, 無暇放抱、射矢, 只以包火投之於賊船, 燒破二百餘只。 衣服什物, 蔽海而下, 行長見其浮來之物, 煙焰漲天, 知援兵大敗, 從海外遁去遠處。 援兵知其先鋒已敗, 不敢來救, 遂還去。 若遲延數日, 援兵四集, 則倭橋之事殆哉! 大概行長之計, 陽為約和, 陰待援兵, 欲先合擊舟師, 仍攻陸兵, 而賊船先鋒已敗, 未遂凶計。 或者天意助順矣。】

行長又發前銃十飤艘出海,舜臣又攻殺之,行長乃遣舜臣寶貨,舜臣怒卻之曰:讐賊何敢乃爾。行長計窮,募人以千金將告急於島中諸屯,先請於璘曰:願送人諸屯同約渡海。璘點許之,小牒賊乃出。舜巨大驚,宋希立曰:賊此去必刻期請援,潛通號令,諸賊不日當至,我若在此應之,則腹背受敵,吾眾立盡,不如移兵大洋,決一死戰。海南縣監柳珩曰:賊邀援鬪我,而為自脫計,今若急卻援賊,可斷歸路。舜臣曰:然。遂定計而告於璘,璘始驚懼自責。】

這段史料比較完整的記述了在劉綎於小西行長私下議和前後聯軍水師的作戰方案之變化。如下圖所示:

淡綠圈是小西行長駐守的順天,紅圈是陳璘、李舜臣屯駐的獐島。粉圈是朝鮮軍埋伏地觀音浦,深綠圈是明軍埋伏地竹島,紅色箭頭是島津義弘來援路線,綠色箭頭是小西行長逃跑路線。

有人會說劉綎雖然不作為,但畢竟沒有撤走,仍然可以夾攻嘛。

陳璘會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坑了你幾次,讓你損兵折將的人身上嗎?陳璘會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想奪他水軍指揮權的人身上嗎?陳璘雖然貪,但不傻,人根本不可能寄希望於劉債帥在關鍵時候出把力。

那麼露梁之役發生的地點在哪裡呢。

【陳璘、李舜臣,大敗賊兵於露梁,斬九百餘級,舜臣殉國。先是,泗川賊酋義弘、南海副酋平調信等,因行長、義智徵援,以軍老弱及被虜男女,載船先發,自領數百艘,乘夜潮赴援。舟師伏兵將慶尚右水使李純信走舠來報,陳璘與李舜臣,率諸船為左右協,我軍屯於南海觀音浦,天兵屯於昆陽竹島,撤碇待變。】

再看一下時間,聯軍水師是1598年11月17日做的移營準備,18日二更出發,19日四更到達露梁,寅時露梁之戰爆發,巳時結束。小西行長逃跑大抵就是在寅時至巳時這段時間內。

再看一張圖

紅圈是島津義弘來援及敗逃路線圖,紅色箭頭是其手下樺山久高以下五百人(一說五十人)被擊潰後的逃跑路線,綠圈是聯軍水師進軍和退兵路線,粉色箭頭是小西行長逃跑路線。

結合地圖再加上史料,開動腦筋想想,這島津義弘的救援成不成功。哪有救援的一方隔著被救援一方十萬八千里就被擊潰,還有臉說自己救援成功的?這頂天是充當肉盾角色,替小西行長挨了一頓揍,然後回去狂吹如果不是自己挨了一頓揍,小西行長就回不來了。

實際個露梁之役就不牽涉順天的小西行長,大家千萬要把1598年9、10月間的順天之役和11月間的露梁之戰分開來,這才能評價露梁之戰誰勝誰負。

當然,陳璘也曾試圖追擊逃跑的小西行長

陳提督 【璘】 揭帖曰:

行酋伺舟師鏖戰於露梁, 潛蹤奔遁, 反旆追之, 則已漂洋去矣, 不能無餘恨也。 整兵進擊南海, 二十一日四更, 薄巢賊, 船已空, 唯城上猶有火光, 良久旋滅。 此曉登巢, 賊從後山宵遁, 而馬糞尚暖, 始知去而未久耳。 米、梁、菽、粟, 搬頓水涯, 不能裝載者, 委積如山, 大約萬數, 大小銃抱、火藥、兵械與日用之具, 無一不有, 牛馬牲畜亦眾。 姑竢稍定, 當發師徒, 入山搜捕, 使一喙不留, 用光京觀也。 李舜臣員缺, 亟望簡命, 用紓引領。

有些人無非是拿順天之役和露梁之役來混淆視聽而已,小西行長跑了當然可惜,但關露梁之役何事,聯軍發動露梁之戰其目標壓根不是他小西行長,而是島津義弘,小西行長逃跑的原因四百多年前的朝鮮人都知道

【政院啟曰: "伏見軍門塘報所傳及都元帥等狀啟, 劉提督終始誤事, 縱賊不討之狀, 極為痛憤。 陳都督要截洋中, 而亦為劉提督所誤, 未免開通海口, 任令凶賊全還, 尤極憤惋。 安知劉提督中間舞文, 反自以為功也? 我國恐忤天將之意, 一切事情, 俱不得實告, 他日無窮之禍, 未必不由於此。 軍門前, 今但循例致賀而已, 則劉提督納質, 故縱事情, 終無以暴發, 而同歸於蒙蔽之地, 恐爲未安。 臣等不勝痛切, 敢此冒陳瞽見。 事系重大, 問於大臣議處。" 傳曰: "依啟】

看到沒【陳都督要截洋中, 而亦為劉提督所誤, 未免開通海口, 任令凶賊全還】正是劉綎不作為導致水軍怕腹背受敵,單獨發動了露梁之役,致使順天的小西行長成功逃跑

我想,時過四百餘年的我們,掌握的史料如此之多,理念更為先進,總不至於連四百年前的朝鮮人都不如吧


推薦閱讀:

露梁海戰中島津部的傷亡

TAG:萬曆朝鮮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