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不要評價別人嗎?為什麼知乎還總有要評價這個明星那個明星的問題,並且大家都在回答呢?


謝邀。題目里的不要評價,應為「Dont judge」. 漢語含義,大略如知友們所言:不要論斷——不要妄下斷言、不要扣帽子,通俗一點就是,別把話說那麼死。既然你不是他,你沒經歷過他經歷過的事,又想摻和一嘴,那就保持對當事人的謙恭。在一般平時日常聊天的時候,對於「究竟什麼是事實」,當事人有最優先定義權,即便他是錯的,他也有權把話說死;而旁觀者就算看得再一清二楚,證據鏈瞭然於胸,也只能把自己的發言歸為推測、推斷。再說一遍:上述情況適用於一般平時日常普通聊天。

Judge, comment, analyse, explain 和 review,都是不同的。評價明星的問答,應該只有很少犯了「Dont judge」之戒律,其餘大部分應該屬於評論、分析、闡釋、推測等等。因為這是知乎著力建設的聊天環境,希望人們少「judge」,多「好好說話」。

尤其對於評價別人的人,謹記——即使在你看來,他是在「judge」,你也不能去「judge」他啊。


瀉藥。公共領域的評價和個人私德的評價是兩件事。

公共領域對人的評價是為了幫助經濟交換而產生的評價。這和我們在淘寶買完東西做評價是一個道理。各種藝人和作家藉由別人的評價來評估自己在市場上的地位,並且進一步定製自己的價格。而這個價格表面上看是人的價格。實際上是包括藝人與其背後團隊整個付出的一個定價。換句話說,這其中不僅包括了蔡依林個人的價格,還包括了蔡依林經濟人的價格,化妝師的價格,營銷團隊的價格等等之總和。我們所有人的評價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蔡依林這個名字的價格。所謂法人不是人,其實也是說的這個意思。

但是私德作為私權的一部分,是理應受到尊重的。因為他不和公眾的市場交換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公眾人物之所以不完全受到這個標準的保護,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公眾形象的優劣會直接影響自身在市場上的價格。


.

我覺得人可以自由的評價他人,但要謹記:不做動機揣測,慎做價值判斷

.


的確有人說過『不要評價別人』,但是我沒同意也沒簽署『不要評價別人』的協定啊。

另外,評價一個人的動機,品德,想法,和評價一個人的衣著,唱功,演技,身高,等等是有區別的。

我可以說鑽石硬度十,玉的硬度不如鑽石,就像我可以說姚明身高比郭敬明高,籃球也打得比他好。

但是我似乎不應該隨便說他們兩人哪個更愛國,就好比我不能說玉沒有鑽石硬所以玉的思想品德不好。


討論:我覺得A的演技不行,因為……,你覺得呢?

這樣的討論,是分享觀點,交換意見。我不一定同意你的,但是我尊重你的意見。

評價:我覺得A演技不行(句號)

這樣的評價,是戴帽子,下定論。沒有討論的餘地。你好再見。

不要評價別人,說的是後者。我相信知乎上的討論,大多是前者。

另外,「不要評價別人」指的是「不要 隨意 地評價別人」。因為你永遠無法完全了解一個人。為了能夠多了解他/她一點,我們才在知乎上提問回答。知乎上的「評價」,是為了讓我們不再「隨意評價」。


如果站在被評價人的角度上,被大部分人評價的感覺應該很不好受吧。但是作為公眾人物,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做好被社會公眾評價的心理準備,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對他們來說,被別人評價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某位明星沒人評價了,只能說明他過氣了


明星屬於公眾人物,在口水裡討生活,自然要承擔口水中的惡。

引自互動百科:

  公眾人物,其實是 人格權及其保護中的一個概念,是民法的概念,同時也是新聞學的概念。人格權法編第五十五條:"為 社會公共利益進行輿論監督,可以披露社會公眾人物的有關隱私。""被監督人不得就此主張侵害隱私權。"這個建議稿發表在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民商法前沿》上。在此之前,曾經還有一個更為詳細的條文草案,詳細地說明了公眾人物的界定,就是"領導人、藝術家、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社會活動家等"。

公眾人物_互動百科


不評價別人的這個別人是身邊人,說多了惹閑事。知乎上公開討論的別人跟你又沒什麼關係。再說嘴上不言語又不代表心裡就不想,裝那B幹嘛。


「不要評價他人」中的「評價」是隨意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後者是在事實的基礎上說自己的感覺,沒有好壞之分。


這幾日閑來無事開始圍觀各種新聞,其中一個熱點是一個看客將幾個女孩蹲在上海地鐵站附近的場景上傳到網上,並附贈評論:如此姿態著實不雅,沒教養。隨後這個評論又被各方圍觀群眾繼續發酵,有讚揚的、有中立的,有否定的,更有甚者調侃稱:如此偷拍+評論,難道就是所謂的有教養,還有人旁徵博引衍生到女權,為什麼特指女孩呢?一時各種聲音喧囂塵上,甚為熱鬧。

魯迅先生曾經提到:中國人就是喜歡圍觀。只有參與了圍觀,才有資格去評論。自媒體時代,圍觀評論儼然已經成為全民的狂HIGH,買東西不滿意可以差評,遇上不平之事有圖有真相,新聞、微博、公眾號全部都開通了評論功能,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你不能阻止我發聲。

據說中國與西方國家最大的不同,源自於氣候。西方國家氣候相對穩定,每年的農業收成大致是相同的,而中國氣候變化頻率高,有時候豐年,有時候災年。所以本質上中國人就更有一種生存上的不確定恐慌感,居安思危作為古訓源遠流長。個人的無力感促成了同盟集體的推進,並最終建立一個等級森嚴的階層體系,君臣、父子、夫婦,最具個體性的夫妻關係落在最後。在一個井然有序的體系中,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在體系中的位置,團結就是力量組團攻堅,集體支持個人,個人反哺集體,最典型的莫過於宗族制度。

個人如果想要在集體中獲得認可,進而擁有價值,通常都是需要用一部分的個體屬性來置換的,別人的認可是自我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教育孩子時,通常會說:要乖,要聽話,只要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做自己是危險的,做別人喜歡的樣子才是安全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與他真實的樣子越接近,他就越擁有智慧,他對自己的想像跟他的真實樣子相差越大,他就越瘋狂。當陷入別人評價體系時,命運就已不再自己手中,當評論他人時,則會在心理上擁有優勢感。

評論會有高人一等的俯視感,我對你的行為進行考核測評,我不能左右你的決定,但是可以評論你的行為,點贊or差評,進而影響被評價者的情緒。一個高情商的明星自黑是基本配置,豁得出面子,才能收的到粉絲。

評價會刷出一個人的存在感。在朋友圈敢認真評論的都是真愛,語言要別緻,態度要真切,一言不當就會容易給自己招黑,點贊作為一個既有態度而沒有意見的存在,絕對值得擁有。匿名化的網路平台,讓你無處不在,可是誰也無法透過屏幕窺到真實的你,你可以安全的、自在的,傾瀉你的所有觀點。

評論是情緒的出口。在國人的觀點中,喜怒不形於色是成大事者基本素養,情緒不能外露。人生而孤獨,一個人很難真正理解另外一個人,太多的表達不被接納,被壓抑的情緒轉化為更有力量的憤怒攻擊,大部分言論都是情緒的吐槽,而非真正的評論。

《壇經》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既然避無可避,就此心光明,如如不動。


我反對yol的回答,而且我對這樣的回答排第一感到困惑。


已經有其他回答很好地解釋了問題,我只想借樓說點跑得還不算遠的東西。


如何能讓評價或者議論一個人的行為多少還有點意義——不要誅心。


揣測別人的想法或者動機然後加以評論的行為大概不是最沒營養的行為?


其中百態,見『發現跟合租者滾床單的是小三該不該私信他老婆』問題中的眾多誅心回答。


呵呵,事物本身就是是矛盾的


你看看 @張治宇 對問題的兩種狀態詮釋得很好 仔細點


推薦閱讀:

五年至十年後,鹿晗會出現有鬍子的熒幕形象嗎?
如何評價林依晨的長相?
如何評價演員王曉晨?
如何看待《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絲鎖場行為?
新時代三大影帝吳亦凡李易峰楊穎誰的演技最好?

TAG:明星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