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個人成長操作系統」系統動力原理分析框架-02

1

本文接上文《「個人成長操作系統」系統動力原理分析框架-01》。這個系列裡,我想聊聊對系統動力的分析,主要涉及了四個部分:問題原因分析、深度反思過程、模式和動力的關係、低耗損模式

第一篇完成了「問題原因分析」,談到了對因果關係理解的4個層次及更進一步的認知。本文將主要討論反思的層次以及如何進行深度反思。

image

正式開始前,把圖片再Po上來一次,高清大圖請到後台留言關鍵詞:動力分析

2

反思的重要性,不需要再累述,如果你問我只做一件事就能成長/創業/發展/提升,這件事是什麼,我的答案一定是反思。不過,你有沒有發現:越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概念,越是難以真正掌握,反思就有這個特點。讓我們一層層地進入到反思的世界來吧。

Level1:只要認知放鬆就好了

「認知放鬆度」是卡尼曼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辭彙,從認知放鬆到認知緊張,消耗的能量會越來越多,這和人類進化而來的「能耗最小原則」直接衝突,因此,未經過訓練的人總是本能地讓自己快快回到認知放鬆的狀態

認知放鬆的內在需求,是一個很強的動力源,它驅動我們做出很多行為,比如說「歸因需求」就是由這種動力驅動的。由於這種動力是本能帶來的,所以,我們總是會放棄思考而直接採取行動,因此總是陷入直覺導致的錯誤中。

看個例子:路上摔了一跤(Trigger),你站起身來說:「真倒霉」(Behavior)。這個非常簡單的觸發器和行為響應的小例子,充分看出「認知放鬆度」這個固有模式帶來的強大動力:摔跤了,我們會覺得很丟臉(情緒是認知緊張的一種反映),於是內部動機(motivation)出現,自己期待趕緊進入認知放鬆狀態。於是,根據第一反應(也是固有模式)投放一個解決方案,讓自己認知放鬆度需求得以滿足,就是給自己最大的獎勵。

從上面例子看到,很多人在遇到問題而帶來了認知緊張的時候,會隨意投放解決方案:大吵大鬧、假裝看不到/聽不見、鄙視對方說對方傻、自己說服自己只有自己是對的……

確實帶來了認知放鬆,但是這種「結果」,只能讓自己獲得「沒有壓力」的短期收益——自我欺騙,而不去思考「原因」,更別說「多層次、結構化原因」,長期來看將把自己被鎖死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中,頭頂隱形的天花板將無法突破。

3

Level2:知道反思很重要,但是不會用

基於「認知-認同-踐行」來看,即便已經對反思有了認知、也認同這是很好的套路,但是總是一踐行就被卡住,你會發現:看上去簡單的東西還真是不會用啊。

在被困住的時候,自己就很容易掉到Level1階段,隨意下了個結論:「誒,這個技術我是學不會的吧」、「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吧?」、「他們說反思有用,都是忽悠的吧?」……因此,能量在Lever1和2之間不斷爬上來、掉下去中被消耗殆盡。

此外,這個層次的夥伴有點分不清楚記錄、總結、回顧、反思。我最近要求「做自己的CEO」的小夥伴做每天一反思活動,隨著每天的深入,我發現大家普遍出現這個問題:

記錄 :有的人會把已經發生的事情記錄得很詳細、發生了什麼、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這種狀態就已經不錯了,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自己內心的想法,但是缺少對事件原因的追問。

總結 :從字面上看,就是把分散的事情合成一個,反思是深入判斷原因、模式、動力等,這和總結是不同的,總結是接在反思後面的,可以把形成的內容進行概括、歸納,但是,沒有反思只有總結,那就有點不知所謂,能總結出什麼來呢?

回顧 :它和記錄、反思、總結不是一個邏輯通路上的事情,它是在事情結束後進行的再次查看,以此可能從過往零散中發現規律。

image

但是,這些做得再好,也並不是反思,你必須進入到下一個層次。

4

Level3:知道反思是要向自己提問

「做自己的CEO」的學員筆記里這樣寫著:「今日我的覺察是……」,比如情緒波動、自我控制等等。那麼,「覺察」和前面所說的「記錄、反思、總結、回顧」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覺察是另外一個維度的事情,它出現在每個流程里:事件發生的時候你能覺察到可以直接啟動反思、記錄的時候可以覺察到需要記錄的內容、反思過程里可以覺察到不同原因、總結的時候可以覺察用什麼方法總結更好……

覺察是什麼?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歸納出它的定義:覺察是一種向自己提出問題,並有動力自行回答的狀態。它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動作,比如說我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其實是向自己提問:「你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樣的呢?」,然後很主動去回答,這種行動就是覺察(指技能)、狀態就是覺察狀態。

進入到第三層次的人已經可以開始覺察了,這和前兩層有了本質的區別。覺察很重要的,從TMBRT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不過是「 刺激 - 響應 」不斷積累之後的結果,如果沒有覺察,很容易成為「原始大腦」的傀儡,只要有刺激就會在第一反應的控制下給出響應。

覺察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種,冥想、內觀、數息等等,讓人看上去就不太想去訓練(雖然它們確實很有用)。我喜歡站在概念上思考:既然覺察是一種向自己提問並願意回答的狀態,那究竟向自己提出哪些問題呢?

圍繞著「刺激-響應」,我給出以下話術體系,作為覺察能力訓練的新途徑:

  • 剛才發生了什麼事(刺激),讓我做出了響應?
  • 我剛才做了什麼響應?
  • 我如此響應是我想清楚之後決定的還是第一反映做出的?
  • 在這個刺激下,我是不是一定要做出這個響應?
  • 我為什麼做出了這樣的響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選作)

多練練會有明顯的收穫,如果想要擴展更多知識,請移步至:《積極主動,一切成長的第一保障》。

5

Level4:形成經驗,了解反思要提問哪些原因

達到這個級別的反思者,敏銳度通常較高、覺察能力也很強、反應閾值很小。

image

這裡對反應閾值進行定義。我們通常會對事情有個預期,事情發生後,如果超出預期叫做滿意、達不到預期就是不滿意,但是,究竟超出多少之後自己才會感受到滿意/不滿意呢?這個範圍就是反應閾值。

如果反應閾值很小,那麼,外部的刺激很容易就會激發你的反思能力,開始對剛才發生的事件進行反思,而這個表現就代表著你的敏銳度和覺察能力都很強了。

這個級別的反思者會根據外部事件(觸發/反饋)來啟動自己的覺察過程,這也是整個大流程圖最左側所呈現的部分。這個時候的話術就會變得比上個層次的更加高級:

? 剛才的刺激和回應分別是什麼?

? 我之所以做出這個回應的原因是什麼?

? 有沒有什麼第一反應(模式)在起作用?

? 按照TMBRT分析的話,這個模式是怎麼形成的?

? 之所以我有/沒有這份動力,主要是哪裡在起作用/出問題?

? 這一次我可以優化我的什麼假設?

? 我和外部環境的關係是否可以調整優化?

這已經達到了深度反思的水平了,再結合三層系統的方式對那些循環反覆出現的問題進行升維處理,則很有可能跳出輪迴,形成全新模式並讓自己獲得人生更好發展的下一個境界。

相信我,從一無所知到第四個層次的反思者,刻意練習3個月就夠了,一旦來到這個層次,你的成長的內驅力就可以形成。並且,反思是成長的最小行動、是極具複利、邊際成本遞減的高級手段,它表面上不張揚,內在卻極其高級,一旦掌握,你就會一往無前!還是那句話:如果只學一個技能,那就是反思,早早上手吧。

6

Level5:理解原理、掌握方法、持續實踐的反思者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僅了解方法的框架、具體的話術,還能夠對每個細節有著豐富的心理表徵,最後,從興趣到能力最後到價值,充分體會到反思的價值後,成為堅定的實踐者,這就是最後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不是終點,只是一個里程碑,紮實投入時間,一年時間就可以輕鬆達到,再之後,你就可以堅定地直面人生的各種挑戰,那都不是事兒了!

為了那些認可反思價值的夥伴達到這個裡程碑,我提供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要點,供你在練習時參考:

對假設的理解。 有這幾篇文章請查看一下:《只做一件事就能改變,我會選什麼?》、《如何用復盤進行假設校驗》、《復盤的底層邏輯都不掌握,怎麼可能學會?》。

對方法的掌握。 我建議採用僵化-固化-活化的基本訓練思路進行實踐;在開始的時候先定位自己的層次,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水平,如果還在第二個層次就不要認為自己是第四個層次的;慢慢來、持續做;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每天一反思」,慢慢把能力提升至「需要時就可以啟動反思能力」;還有,就是對你的反思能力進行反思,每當要放棄的時候,就立刻反思是什麼模式在讓自己成為一個不靠譜的人?

希望,未來某一天你會來到我面前跟我說:「永澄老師,我聽了你說的建議,學會了反思的能力,它對我的幫助很大!」那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image

反思很重要,在俱樂部五周年活動上,我一度要求全體成員必須進行反思的訓練,真是念念不忘啊!我現在還是沒有精力去大面積推廣反思,但是,我已經在要求我的核心群「雙核自驅引擎」的小夥伴,必須掌握這個方法。待我積累了經驗,再投放給幸福進化俱樂部的其他夥伴。

最後,請看過第一篇的夥伴進行一下聯繫,「因果關係層次」和「反思者層次」之間有沒有什麼對應關係呢?


推薦閱讀:

永澄:積極主動,一切成長的第一保障
永澄:現在開始,積累你的概念庫吧!
制定小目標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永澄:寧可拖死,也不開始,因為你掉進了這個怪圈
永澄:停!不懂學習方法就會讓自己瞎折騰!

TAG:目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