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玫瑰痤瘡的發病原因

玫瑰痤瘡通常認為是在一定遺傳背景基礎上應發的慢性炎症,病因複雜。主要有以下原因:

1.遺傳因素

玫瑰痤瘡發生具有種族差異,如膚色較淺的高加索人發病率更高,亞洲人和非裔美國人發生率較低,說明遺傳在發病中有一定的地位。雙胞胎研究發現該病一半的影響因素來自於遺傳。基因晶元及RT-PCR分析顯示,不同亞型均存在500種以上的基因表達差異,這些異常基因主要涉及血管調節和神經源性炎症,與血管增生相關的基因則十分少見。TACR3基因多態性導致TLR2高表達可能是玫瑰痤瘡重要的致病制。

2.毛囊蟲定植與細菌感染

研究發現玫瑰痤瘡面部毛囊蟲數量較正常人顯著增加,毛囊蟲的外骨骼可自己充當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屍體可釋放常駐細菌從而趨化中性粒細胞,其部分殘體還可誘導表皮抗菌肽高表達。上述過程均能通過TLR2信號通路促進及加重角質形成細胞炎症反應。因此,毛囊蟲及其常駐細菌介導的炎症反應可能是該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細菌感染加重玫瑰痤瘡的學說尚處於假設階段,具體機制仍不明確。芽胞桿菌是毛囊蟲中培養出的第一種細菌,它可分泌熱休克蛋白和脂蛋白並激活TLR2,趨化並激活中性粒細胞產生炎症介質。玫瑰痤瘡患者中表皮葡萄球菌、幽門諾桿菌數量較正常對照組升高,但具體關係及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3.外線與熱環境

研究發現玫瑰痤瘡存在典型的日光性彈力組織變性。UVB可上調角質形成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mRNA和蛋白表達、增加活性氧(ROS)成、增加內質網應激。UVA 照射可增加血清中ROS、過氧化物增加、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通過導致皮膚氧化與抗氧化通路失衡從而參與玫瑰痤瘡發病。總之,細胞因子、ROS及內質網應激共同參與了紫外線誘發玫瑰的病理機制。

經常暴露於熱環境可增加玫瑰痤瘡發生率。熱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失調並活化廣泛表達於神經及其他非神經細胞表面的辣椒素受體1(TRPV1),引起面部潮紅及神經源性炎症。因此,玫瑰痤瘡患者避免辛辣食物是有據可依的。

4.神經精神因素

各種原因所致的神經炎症可能在玫瑰痤瘡發生髮展中發揮重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玫瑰痤瘡與一些神經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偏頭痛、神經膠質瘤、帕金森和阿爾茨海默症具有密切的相關性,這可能與精神神經免疫系統的活化與異常調節有關。精神壓力可導致中樞神經炎症及皮膚交感神經(SSN)高反應,進而導致局部炎症及神經血管功能失調。日晒、冷、熱、酒精、辣椒等誘發因素均能通過刺激和激活表皮神經末梢,引起炎症因子及神經肽釋放,隨之產生面部潮紅、紅斑等癥狀。

5.其他

近期研究表明玫瑰痤瘡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及冠心病的風險較正常人增加,表皮抗菌肽高表達可能是這一風險的主要危險因素。另外,該病還與1型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胃腸道炎症有關。此外,面部潮紅是玫瑰痤瘡最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同時也是更年期婦女常見臨床主訴,而玫瑰痤瘡女性患者發病率遠遠高於男性,提示雌激素可能與該病的發病機制相關,但目前尚缺乏相關研究證據。

值得注意的是,不規則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或護膚品和中藥外用非法添加含有激素的製劑,是誘導玫瑰痤瘡的常見因素,尤其是在我國,通常誤診為激素依賴性皮炎。

作者簡介:李健,皮膚性病學碩士,師從中國著名皮膚性病學專家郝飛教授。專註於玫瑰痤瘡發病機制與生活質量,以第一作者分別於《國際皮膚性病學雜誌》和歐洲皮膚病學雜誌《JEADV》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曾於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年會就《玫瑰痤瘡的發病機制與治療》發表學術演講。對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型玫瑰痤瘡與精神焦慮的相關性具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並以《瘋狂的玫瑰》為題參加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學術演講,被評為優秀講者。


推薦閱讀:

TAG:玫瑰痤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