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理論的幾個困境
——在推動組織發展和社會進步時,是制度更重要,還是人更重要?
U型理論是最近的熱點,各類U型體驗活動層出不窮。之所以能成為熱點,與U型理論本身的特點有很大的關係。首先,U型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無論是領導力培養還是企業變革,傳統的視角是通過一系列外在的、有意識的干預活動來加以推動,比如各類領導力的培養課程、輔導課程、各類變革的方法工具等等。而U型理論則不同,它將觀察問題的視角從「外在」轉向「內在」,希望通過內在的觀察和連接,突破自我的心智,從而引發自身的改變,當自身打開後,變化就容易了。這樣,U型理論就擊中了一個要害。有過組織變革經驗的朋友會有很深的感觸,很多失敗的變革,都容易歸因於領導風格有問題、各方既得利益太重、公司文化不支持,其本質是處於變革中的人拒絕改變。按照U型理論的說法,這些人長期習慣了「下載」模式,充滿了「評判」、「嘲諷」和「恐懼」之聲,無法隨著業務的變革而有效打開自己。而一旦有一個方法論,能夠幫助大家打開自己,那麼無論是領導力的培養、還是變革的推動,都將更為順暢。另外,U型理論本身是基於心理學的(勒溫的場論),在實施U型活動的過程中,運用了大量心理學、哲學的概念和方法,與傳統的培訓、發展、制度設計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所以,不少人力資源(特別是學習發展領域)的同仁把U型理論視為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期待通過U型的幾個步驟,讓學員們打開心智,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適應變化。
但,U型理論真是解決問題的良藥嗎?我認為,在盈利性組織里,U型理論的實戰效果很值得懷疑,我們從理論和實戰兩個角度來分析。
夏莫教授首先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雖然絕大多數人知道這個創造力的深層內在,但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尤其是在大型機構的環境之中,我們卻不能觸及這個內在。我們仍然被鎖在下載的陳舊模式里。為什麼?」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它實際上點出了作為個體的「員工」和作為組織里一員的「員工」的差異,即作為個體的「員工」可以很容易地「觀察、靜修和反思、立即行動」以發揮創造力,而作為組織的一員,則很容易進入「下載」的模式,讓創造力停滯。夏莫教授認為,這個現象的出現,原因在於「缺少一張指引更加詳細的地圖」,並以此為方向,提出了U型理論模型(從「下載」到「實施」的7個階段)。但這裡缺少了一塊重要的歸因分析,為什麼在一個組織里,大家要突破「下載」模式會那麼難?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種,但一個可以確定的點在於,除了個體的原因(心智是否能有效突破),組織的各種因素也在發揮作用,比如組織的歷史積澱、文化特徵、領導力風格和成熟度、不同角色間的利益博弈等等。不分析個體和組織可能的原因以及相互間的影響,而直接給出一個更偏向個體的通用答案,希望解決全局問題,本身很難令人信服。
另外一個理論上的問題,來源於U型理論提出的三種複雜性:動態複雜性、社會複雜性、新興複雜性。夏莫教授認為,動態複雜性越高,「採用整體系統方法解決問題也變得更加重要」;社會複雜性越高,「採取多重利益相關者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並聽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就顯得愈發重要」;而新興複雜性越高,我們越「需要一種全新的方法——一種以感知、自然流現及給新機會塑造原型為基礎的方法」,U型理論就是這樣一種方法。可問題是,企業裡面臨的很多問題,是這三種複雜性的組合:問題本身就是複雜的,涉及多個部門、多個專業領域、以及各類歷史糾葛;問題本身就是多方參與的,各方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彼此的目標並不一定一致;問題本身又是面向未來不一定有固定答案的。在這樣的場景下,三種複雜性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在如此複雜的局面下解決問題或者推動變革,就不可能只將其定性為「新興複雜性」,而簡單忽略「動態複雜性」和「社會複雜性」。問題的複雜屬性一旦無法割裂,用針對「新興複雜性」的解決思路(U型)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在這個方面,U型理論顯得過於「小清新」,因為無論你如何打開內心,都無法降低問題本身的複雜性,也無法用新興複雜性去掩蓋動態複雜性和社會複雜性。事實上,真正在處理複雜性問題的時候,外在的硬技能可能更為重要,比如對於問題的邏輯分析、定性、利益博弈分析、解決步驟和環境判斷、激勵和鞏固手段等等。在實證環境下,往往大家會覺得U型理論無法真正落地、在盈利性組織里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原因可能就在這裡。
接下來從實戰角度加以探討,可以預見兩個難點。第一個難點是效率問題。在盈利性組織里,U型理論如何保證解決問題的效率?我們只談U型的左半部分。在U型的左邊,從「下載」開始,經歷「觀察」、「感知」、「自然流現」。就組織內的個人而言,是否真正走得下去(人人都可以「悟道」)?每個階段達到和通過的標識是什麼?就個體間關係而言,如何有效判斷他人的「觀察」、「感知」、「自然流現」是不是發自內心的、是不是真實的?就組織整體而言,每個人由於價值觀、成長環境、教育經歷、知識結構和層次不同,到達「觀察、感知、流現「的時間和內容都會不同,如何在一定時間內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夏莫教授曾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和哲學,這兩塊專業知識的積澱,可以幫助他在各個階段遊刃有餘並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但對於組織內不同類型的員工而言,達到這個狀態會十分困難。對人力資源部的員工要求就更高了,因為人力資源從業人員不僅僅是參與者,往往更是工具的實施者,如此複雜的工具,大家是否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如果只是追求形式,那對組織又有什麼價值?
第二個難點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正如一個上帝需要解決的問題,讓人類來嘗試解決,無論人類如何打開自己、突破心智,也是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的。當然,這個例子比較誇張,但組織里很有可能遇到的情況是,受到自身知識、能力和許可權範圍的限制,往往參與問題解決的人是看不到問題的全局、找不到問題的關鍵的,特別是那些單個專業以外綜合性強的難題(比如:組織問題的診斷),從而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或者所提出的方案過於理想,在專家或真正的決策者面前是不具備可操作性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戰層面,U型理論都存在不少值得探討的點。當然,U型理論在一定環境下是有指導作用的,比如它為個人修鍊提供了一個地圖類的操作指引,雖不能保證最後的修鍊成果,但至少有一個可以操作的方法概要,而這一點,也可以和組織的領導力發展項目有所結合;同時,如果解決問題的人群人數不多、目標和利益一致、價值觀和知識層次相似、並具有最後的決策權(如創業公司的高管團隊),U型理論也會是一個很好的領導力和變革方法指引。
推薦閱讀:
TAG:組織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