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說】年報展望系列之醫藥板塊
農曆新年已過,雞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並未出現大家所期待的開門紅,成交量進一步萎縮,各大股指也相繼下挫。但是筆者認為,這個也並不需要特別的擔憂,在春節期間,外圍股市表現並不佳,美國道指在首度突破20000點後,短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回調。同時,預測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也將放緩至1992年至今最低水平,預計GDP增速為6.3%左右(但筆者認為,其實這個增速已經非常可觀了,中國不再是10年前的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保持如此增速已經十分難能可貴了,雖然很多人都置疑中國GDP統計中存在較大水分,但即使存在一定水分,但如此經濟體保持如此4-5%的增速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雖然如此,但是在周五晚些時候,歐美股市再次整體上揚,道指再次突破20000點,而下周起,A股才開始進入正常的節後交易時間,算是雞年真正的開始。而筆者也認為,在2017年,A股的修復行情將會繼續,甚至會有漲幅較大的結構性行情。
那麼讓我們言歸正傳,來看看這次筆者希望與大家分享的內容,在所有A股各大板塊中,醫藥股算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板塊,其中誕生過很多令人驚艷的個股,如雲南白藥、片仔癀,同仁堂,恆瑞醫藥等。同時,醫藥板塊又是同白酒板塊一樣,屬於大消費板塊中非常重要的組成,是傳統的防禦性板塊(而筆者認為所謂的防禦性,應該是指在市場調整或者震蕩行情中,因為市場熱點相對分散,而市場資金相對無法尋找到合適保值產品時,消費類的股票因其價格與市場貨幣購買力直接掛鉤,所以其產品價格具有同向性,因此其業績和利潤率相對穩定,但同時因為此類消費產品的市場對象也相對穩定,在核心產品或技術沒有實質性突破,銷售渠道沒有特別突出的情況下,大幅的業績增長很難大幅改善。因此才被稱為防禦性板塊。)
但是,醫藥板塊確實又是未來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值得期待的板塊方向。筆者認為的理由是:
中國一二線城市的老齡化程度加劇,而中老年對於醫藥的需求度相對較高;
國民收入的增加,進入全面小康,甚至步入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將是中短期的目標,而健康愈發成為老百姓日益關注的內容,那麼醫藥也必將進一步被重視、消費程度也將更大;
國家醫療體制的改革,會將逐步擴大醫保覆蓋區域,讓更多人可以有病可看(當然是基本保障),在基礎醫藥產品範圍內,其消費額將大幅增加;
醫療產業升級,例如上海張江逐步成立的醫藥產業研發基地,將增加醫藥研發的投入,增強中國本土的醫藥研發能力,是否會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內出現中國自己的「輝瑞」、「羅氏」也是值得期待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醫藥產業的核心價值應該會得到一個非常巨大的提高,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個產業與國際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筆者認為,這個差距實在以相對較快的速度縮小,互聯網時代讓後來者有了更多資源共享的機會,而先驅者雖然贏得了市場初期的巨大利潤,但是其技術同樣會被後來者極大程度的進行模仿,而且筆者中國還有一個或者兩個屬於自己的優勢領域,「中藥」及「藏葯」。
說了這麼多筆者認為醫藥板塊值得關注的點,但是作為整個市場中並不小的板塊之一,醫藥板塊分為中藥、化學製藥、醫療器械以及醫藥商業幾大細分領域,所涉及的個數數量近200個,那麼如何從中找到我們值得投資的方向,可能更有認知上的差異。在此,筆者希望與各位分享一下個人的看法。
筆者認為,在所有醫藥板塊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板塊是「中藥」板塊,作為世界四大醫療系統「西醫、中醫、藏醫以及印度醫學」中歷史悠久且影響特別深遠的醫療體系之一,中醫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藥作為中醫治療極為重要的手段,其地位也不言而喻。但是隨著西方科技水平在近代開始超越中華民族後,西藥以其嚴謹、數據分析化的形式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最為主流的醫藥行業。而這一領域不得不承認,在西方發達國家佔有了極大的科技優勢,而我們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追趕者在不同程度接近這些國家,而這個時候,研發者的眼光則更集中在現有技術範疇,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別人走過的路,是否能夠在完全的未知中找到一條全新的道路則不得而知了。雖然在西藥,也就是我們市場中的化學製藥板塊,雖然也會出現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企業,且它們的國內市場佔有率會非常出色,但是其是否能走出國門,成為世界性的企業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它們的競爭者是世界著名藥商,它們的技術遠落後於這些醫藥企業,例如日夜百服寧的每年市場銷量,可能就比國內很多藥商同類藥品銷售總額還要多。而同理,醫療器械也是西醫的重要組成,其面臨的困難更大於化學製藥。但是並不是這些板塊就不值得我們關注,對於這些板塊,雖然更多的是技術的引進和模仿,但是我們知道國外藥商、醫療器械商進入中國市場,其相應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期在8-12年,而基本在2007年以後,中國西藥藥商開始大規模地仿製這些國外領先企業的相關產品。雖然這種做法並不那麼光鮮,但是不得不說,這個確實是很多國內藥商或器械商市場佔有率大幅上揚的源動力。而化學製藥企業的股價大幅上漲也是出現在最近10年,而這些企業中大力度利用國外技術的公司。而若能夠花更多時間對於藥品分類、以及進入中國市場藥商的主流藥品進行詳盡分析的投資者,可以針對這些藥品可能知識產權保護期,對於未來可能逐漸「解鎖」的主流藥品進行分析,並且匹配這些同類藥品生產商(最好是那些同類藥品在醫保明細下的生產商)。那麼這些公司最有可能在這些藥品「解鎖」後,獲得相關國內的技術移植,從而搶佔市場。雖然這些方式就主觀情感而言並不願意,但是這確實是國內大多數西藥藥商一直在做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未來的可能,在模仿中,我們在不斷接近這些國際領先企業,在不斷堅持自主研發和投入,而關注企業年報中研發費用投入的比重,以及通關注其相應新品研發及相應銷售額度的變化,市場知名度(可以通過自己看過同類疾病,是否有涉及其公司的藥品),來判斷其研發能力是否值得肯定,而這些企業若是上市公司,確實值得我們長期關注。
那麼回歸一下「中藥」板塊,雖然全球植物提煉藥品,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非常低,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中藥是中華民族流傳數千年的遺產,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始前進,而在這條路上,西方競爭者給於的阻力相對於化學製藥,則有了明顯的不同。而現在的中藥,我們確應該跳出固有的思維,如今的中藥不再應該局限於原來的一些草藥,一個藥罐的模式,現代的中藥學,應該通過西醫,後者說現代科學的手段,以定性的分析解析出更多傳統中藥中的有效成分,研發出符合現今環境的「中成藥」。而屠呦呦的成就,不正是向我們展示了,傳統中醫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所展現出來的全新生命力。而對於中藥板塊,筆者認為更可以關注哪幾個方面:
傳統品牌,祖傳藥方的新發展,如雲南白藥,同仁堂;
關注其專註的領域,兒科和中老年疾病領域(這條其實同樣適用於化學製藥,畢竟兒童和中老年是疾病高發的人群,其對於藥品的需求量更大,同時二孩政策和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也使得這些人群的數量激增),如,中恆集團(專註於血栓類中成藥的研發、製造和銷售),方盛製藥(心腦血管、兒科藥品),葵花藥業(兒科藥品為主);
特定領域產品,而且已經走出國門相應產品,在海外也同樣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如馬應龍。
中藥雖然是中國的「國粹」之一,但是傳統中醫的定性而非定量化,缺少足夠的數據和成分分析能力,從而在某種程度不為受中華文化影響以外的國家、民族接受,而同樣中藥重調理、見效慢的特點也不太符合如今時代和現代醫學的主流思想,即使在中國,如今西醫仍是佔主流的地位。因此,如之前所述,中醫較於西醫,對於中國而言更具優勢,但是如何通過這種傳承,在現今的時代發揮不一樣的作用,則需要中國能夠湧現出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或者說中醫醫學的從業者。將現代科技與傳統醫學相結合,在更為根本的層面剖析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同時更為創新、有效地針對如今環境所可能面臨的疾病。
而對於醫藥商業而言,如何保證網點的鋪開度,醫藥平台的被認可度尤為重要。其中復星醫藥以及康美葯業是其中的代表(其不僅經營自身產品,更搭建了非常有效的醫藥商業網路,與多家上市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例如,中恆集團血栓類產品屬於同行業市場佔有率較高的國內產品,但其之前的銷售商的銷售方式和平台並不有利於其產品的拓展,而在2015年與康美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而這點也是之前看好中恆集團的理由之一)。
醫藥,作為民生問題的重要要素,是非常值得我們長期關注的板塊,而醫保覆蓋範圍的擴大,中國國民收入的提高,對於醫療、健康程度的重視程度也將加速提高。現如今逢年過節,大家常用的祝福詞已經從「恭喜發財」更多地變成了「身體健康」,因此醫藥作為身體健康中尤為重要的保障,其被重視的程度較更為突出。最後也提醒一下,作為醫療之前一步的保健行業,隨著人們對於健康的重視,其也將會迎來一個不一樣的發展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