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突變--氣候變化對中國古代歷史的影響

我們的史書往往有點就事論事, 過多的把歷史大事件歸結為人因,同時也不太寫百姓的生活. 我們的教科書經常喜歡把朝代的滅亡總結為腐敗真是讓人無話口說. 儘管這確實是原因之一, 但朝代前期和中期就不腐敗? 腐敗只能算一個不是特別重要的原因. 本文會就著封建農業時代的根本來回溯下推動古代歷史進程的關鍵原因之一: 氣候變化.

人類在定居後就會進入農業社會,採集是沒辦法無窮無盡地在一個地點持續下去的. 在形成政權之後農業社會開始穩定發展. 農業社會的生存取決於糧食收成, 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非常大. 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或氣候異常能夠對一個農業定居點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因為往年的糧食餘量也將被消耗. 而更大範圍內的自然災害或氣候異常就能對政權穩定造成衝擊. 當然中國很大, 能否用糧食調撥來救災呢? 古代陸路運量速度很慢, 並且運糧的人還會吃掉相當一部分, 是很不划算的. 從長安到洛陽一馬車糧食在路上基本被吃掉一半了. 古代漕運是階段性發展的, 而且只通幾個大城市. 不能解決全部問題, 只能保障下京城.唐朝的皇帝冬天一般在洛陽過的, 因為糧食運長安很困難.

運輸不便的古代,根本沒法有效救災(年景不好時,糧食來源地的境況未必也很好,政府的能量也是有限的)

在氣候溫暖時期, 農業穩定發展, 糧食產量提升, 人口增長. 但這也並不一定是好事, 這一時期人口基本會按照馬爾薩斯的人口公式呈冪級數增長. 然而, 氣候並不是一直會溫暖下去的. 當寒冷期來臨, 單位耕地的產量同口糧需求不行成比例, 飢餓隨之而來. 人們顯然不可能坐以待斃. 這個時候反亂起義就來了. 從而形成生存資源的爭奪戰. 較大的團隊容易形成優勢, 民間或地方勢力集合起來, 開始對外爭奪資源.

這裡可以對應一個修正版的馬爾薩斯人口論公式.馬爾薩斯的理論說了饑荒, 瘟疫, 戰爭就是結果. 如果把馬爾薩斯的人口基本公式改寫下就是生態學的邏輯斯蒂方程.

馬爾薩斯人口基本理論 Xn+1=(1+r)Xn=kXn

馬爾薩斯人口增長曲線, 人口呈冪級數增長.

圖中的資源是穩定增長的, 但實際情況是當自然災害來臨時, 生存資源往往就減少了.

生態學邏輯斯蒂方程 Xn+1=kXn-(k/N)×(Xn)

2

=kXn(1-Xn)/N

其中N表示當前社會資源能夠容納的最大人口數,r就是k.減號後面部分即表示制約人口增長的因素:饑荒,疾病,戰爭. 當Xn/N越接近1, 即越接近最大人口數的時候, 制約因素就越大. 當k在3.0到3.5之間波動的時候(即出生率達到一定值), x出現了兩個值(雙態平衡), 而中國古代的人口波動較接近於這個平衡態.

天下的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這個映射.

以下圖表顯示了中國古代人口變化趨勢。

唐朝以前中國人口變化情況. (幾個動亂年間的人口數基本都是推斷的,如五胡亂華時期)

古代中國人口以不規則的波動起伏, 波動的不規則主要受氣候影響.

唐朝以後中國人口變化情況 (幾個動亂年間的人口數基本都是推斷的, 如五代時期)

然後是中國古代平均氣溫走勢圖

中國古代平均氣溫走勢圖(竺可楨早在1925年就歸納總結中國古代的氣候變化<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除了裡面周期性的寒冷期影響, 實際上還有板塊運動帶來的氣溫和降雨量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是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

對於之前的人口變化,可以明顯看出, 幾個盛世時期都處於氣候的溫暖期, 而亂世時期都處於寒冷期.

同時,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依賴於氣候的變化, 天氣寒冷就帶來牧草的稀缺, 而游牧民族勢必會往南走.中國歷史也是一部北方游牧與南方農業民族的生存鬥爭史.

溫暖期,農業社會往北依託第一防線; 相對寒冷期, 就有可能退到第二和長江流域.

古代中國人從三皇五帝起, 就在黃河流域發展. 中國為何自稱華夏,就是因為當時的黃河流域水草豐美, 森林密布, 應有盡有, 非常適合於農業發展. 而南方的長江流域, 又多毒蟲猛獸, 危機四伏. 所以說, 當時在中國黃河流域最適合農業社會發展了, 而華夏人, 自然佔了最好的一塊地方.到周代時, 人們開始用竹簡, 而大家知道, 現在竹子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 說明當時的黃河流域的氣候接近於現在的長江流域.而現在的華北平原及黃土高原的景象, 你還能同「華夏」這個詞相聯繫嗎?

早期的西域, 中亞, 陝北高原(完全不是黃土高原的概念),華北平原還能夠接受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 那時候的青藏高原, 阿富汗, 伊朗高原, 遠沒有現在這麼高. 這股氣流能讓北緯40度左右仍能氣候宜人, 降雨充沛. 當時的青藏高原也產生過有高度的文明(古象雄文明). 適宜的氣候是早期的古代農業文明能迅速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而西域更是綠洲密布, 誕生了當時多姿多彩的西域諸國.

周代先秦的文明成果, 我們目前仍在使用.可以說往後的中國古代文明並沒有超越這一時期.

西周時期(再往前的上古就沒什麼記載了)是中國古代時期最溫暖的一個時期. 山海經中的很多奇珍異獸大部分是真實存在, 只不過描繪上些許差異而已.

青銅犀牛

及至戰國中後期, 中原的氣候開始變得寒冷, 從秦國和趙國不停與匈奴交戰可以看出, 匈奴在較靠近中原的區域活動, 並且還不滿足, 還要南下. 同時, 戰國各國間相互交戰其實也是各國人口增長,內部資源不足的體現.

戰國各國都會設足夠多的常備軍, 並且都有著豐富軍事經驗, 在對陣匈奴的時候應對有方. 秦國, 趙國都有過對陣匈奴的大勝利. 但到了漢朝統一之後, 由於地方武力意味著對中央的威脅, 地方武力基本被大幅削減, 整個漢朝能用的常備軍也就20來萬. 高祖劉邦在與匈奴交戰時遭遇了白登之圍. 漢朝前期,南方的農業民族居於守勢. 直到漢武帝時期, 氣候更暖,國力充沛, 雄途壯志的漢武帝終於用強大的軍事實力稱霸漠北和西域. (這個時候的漢朝甚至有了游牧民族的騎兵, 能夠使用游牧民族的戰法).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勝利非常重要, 這使得中原在400年間沒有來自北方的重大威脅. 同時控制西域, 顛覆大宛, 將絲綢之路的東半段收入囊中.

班超定西域. 西域的豐富物產對漢朝的吸引力非常大. 核桃, 苜蓿, 笛子, 琵琶, 石榴, 葡萄, 胡蘿蔔, 西瓜都是西域傳入的. (適宜的氣候是物產發展的前提)

之後,匈奴就衰落了, 開始西遷, 到了歐洲還相當囂張. 要不是阿提拉死的早, 歐洲歷史恐怕要一定程度的改寫. 在中國北方,胡人還是存在的, 但是變成比較零散的部落了, 不再具有匈奴王國的勢力. 到東漢後期, 氣候再次轉冷. 實際上整個漢朝期間氣候已經比夏商周時期冷了不少, 西漢末年, 就由於漢武帝的功績, 沒輪得到胡人侵入中原. 但是, 氣候變冷,人口膨脹照樣沒法解決, 於是內亂開始. 作為皇帝, 其實是比較無辜的. 皇帝最好的策略: 其實是誘發挑撥兩個以上的地方勢力相互爭鬥, 還可以暗中支持較弱一方, 以形成均勢.待各方實力消耗和人口損失的差不多了之後再控制局面, 不過這種情況似乎很難實現. 總之, 西漢末年人口從6000多萬損失到東漢初的3500萬左右, 接近50%.

東漢後期永壽年間, 人口恢復到6000萬左右. 東漢時期, 氣溫有所回暖, 不過也還沒西漢溫暖. 東漢末年到三國就更冷了. 說到煮酒論史, 酒喝之前必須得熱一下,三國時期是真的很冷啊L. 當時的胡人儘管並不是統一的南侵, 但南下的意願是很明顯的. 三國中有很多用胡兵的事件. 不過零散的胡人(較強的一般也都是萬把人的部隊)根本不是割據軍閥曹操,公孫瓚,馬騰等人的對手. 三國時間到西晉的內亂(還是得益於漢武帝的功績)中國人口下降到2300萬左右. 而零散的胡兵被中原軍閥利用以對抗其他軍閥. 西晉初年的中原已經有了非常多胡人定居地. 這被史評人定義為引狼入室的行為. 到了西晉統一之後這種危機終於在八王之亂削弱西晉實力之後爆發了, 就是晉時期的五胡亂華.

當時的漢族士族實際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但在士族南遷後卻很少考慮恢復中原的統治. 當時寒冷的氣候讓南朝封建貴族北伐的慾望不足. 這一寒冷期導致了農牧分界線下移到秦嶺淮河一線. 而北方的胡人統治區則是農牧混合的狀態.此時的南方開始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

五胡亂華時期可謂中國歷史的最黑暗時代,第一時期中國的平均氣溫比之西周時期冷了大概4度(不要小看這四度,平均溫度低了四度意味著夏天涼4度, 冬天也冷4度, 足以使季節植物生芽的時間延遲一個多月). 胡漢間的相互征伐使得北方人口銳減. (已經很難統計和推測了), 而且持續了約200年. 最低谷的時候北方漢人人口可能下降到500萬以下.

十六國時期中原生存狀況慘不忍睹

之後的中原, 實際已經開始了胡漢混居的進程. 只是因為華夏創造的文明成果較多, 農業民族的文化仍稍稍佔優. 隋唐統治與鮮卑人關係密切. 隋朝楊氏是鮮卑人,楊氏是西魏賜姓. 唐朝李氏母系祖是鮮卑人. 唐朝的宰相有相當大比例都是胡人(鮮卑人為主). 實際上唐朝算是一個胡漢政權,也是農牧業同時存在的王朝. 唐朝統治區域非常遼闊, 漠北, 西域, 東北, 唐朝的武力都能適應和控制.

隋朝皇帝是鮮卑人

唐玄宗時期, 唐朝人口達到了高峰9000萬. 一方面說明當時的氣溫回暖,適宜農耕, 農耕土地面積有明顯擴張. 同時也危機四伏. 中晚期的唐朝, 從內部開始崩潰. 唐朝末前, 災民起義, 節度使成為軍閥, 從此進入五代時期. 五代亂世時期, 人口一度降到3000萬左右. 這是非常恐怖的.

延承唐朝風格的日本居室,較早的古代中國是不用凳子的,凳子是胡人傳入的.

到了宋朝, 這是一個傾向回復華夏族傳統文化的朝代. 有」太祖誓碑」一說,不殺文人. 宋代, 可以算完全的農業王國. 北宋中間期,氣候非常溫暖, 人口迎來新的高峰,超過了一億. 北宋末年,氣候迅速變冷. 內部資源開始不足, 內部爭鬥頻發, 金國南下的慾望劇增, 最終導致了金滅北宋.

南宋初年,人口只剩下5000左右(還包含了金國人口),南宋中後期人口總量恢復到一億(含金國,西夏). 蒙古滅金到元朝時期(漢人的長江防線第一次失守)天氣也是非常冷,元時期並沒有恢復到宋朝的人口水平. 漢化的很有限的元朝統治者一度想把黃河的流域農業人口殺光, 以作為牧場使用. 農業民族在北方沒有一點的反擊的機會. 當時的南方人口已經遠超過北方人口.

游牧民族能夠征服中原地區, 但要想要征服長江流域還是非常困難的. 這從南北朝時期和南宋時期都看得出來. 南方農耕漢族在長江流域有適宜的生存條件, 抵抗的意願非常明確. 而元朝是通過先征服大理的戰略手段才最終征服了南宋. 而清朝統治者也採用了招降,懷柔的戰略手段.

與之前的游牧民族對手不同,蒙古人為征服而征服的專業征服者.

元末明初, 依舊寒冷, 朱元璋等起義軍都是在南方發展的. 元朝其實有點鞭長莫及. 其中他們要是真能把黃河流域變成草場可能會好管一點. 而想著救災的脫脫顯然把蒙古人的優勢丟失了. 明朝逐步擊敗元朝勢力的過程仍然是相當不易的, 依靠了幾位優秀將領, 有了足夠多的可以對抗元軍的部隊,經歷了幾個漠北戰役, 才壓制了黃金家族. 即便如此, 仍需要幾個王在北部邊境重兵把守. 這也導致了燕王的反叛(靖難). 明朝是唯一一個在較冷的時期擊敗北方游牧民族的農業王朝. 我們現在很難窺見早期明王朝的軍事實力, 但從這點戰績來說, 是不弱的. (蒙古眾漢國, 在世界各地縱橫馳騁了起碼有300年.顛覆金,西夏,南宋,西遼,花剌子模,俄羅斯,阿拉伯帝國等勢力龐大的王國. 當時的塞爾柱突厥人在對陣歐洲是有明顯優勢的, 而蒙古人在長途跋涉之後擊潰了塞爾柱土耳其, 也導致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

明朝的神機營,明朝擁有豐富兵種,可以應對騎兵.

朱元璋是一個經歷過人口低谷(雙態平衡的低谷)的皇帝, 他的兄弟姐妹和父母都死於饑荒,深悉災亂的殘酷和恐怖. 他把原因歸結於貪官, 然而事實不是那麼簡單.

明朝中期氣候轉暖,人口回復. 到萬曆年間張居正時期達到了兩億人口. 高峰的人口數量使得明朝搖搖欲墜. 明末清初, 比之明初時更冷, 世界氣候進入了一個小冰川期. 即便明朝軍隊有著豐富的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經驗, 但仍然對抗不了天災,饑荒和內亂, 自然災害最終拖垮了明朝.明朝被由饑民組成的大順所滅最終卻被後金有機可趁. 滿清在經歷了18年與南明的戰爭後統一了中國. 注意下, 清軍在北方基本沒受到像樣的抵抗. 這倒不是因為中原人沒骨氣, 而是因為北方即便是沒餓死也就剩半條命了. 游牧民族終於重新統治了中國. 客觀的講, 宋朝之後的中國, 確實更容易被游牧民族控制.因為北方寒冷的氣候非常不利於農業和補給. 而氣候較暖的時期, 農業民族則能步步為營地蠶食游牧民族領地. 同時游牧民族在更北的區域也能尋覓牧草. 因此導致農牧分界線北移. 整個中國的氣候從周代以來總體是呈下降趨勢. 我們的世界仍在向小冰川期谷底前進.

同時在整體上,北方還有一個不利的氣候因素導致北方農業的困難, 就亞歐板塊與印度次大陸邊緣的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導致中國北方,西域降雨量減少,溫度下降.

喜馬拉雅山仍在以每年1.3cm的速度升高

綜合人口變化圖和氣候變化圖, 可以容易的看出, 中國盛世與亂世的更迭根源來自於人口冪級數發展和氣候階段性下降和降雨量減少導致能夠當前人口數生存的資源的不足. 2000年來, 以農業為主的中國人口發展並不明顯. 顯然來自農業的生產力發展是比較緩慢的. 中國是一個半封閉的地理區域, 除了北方游牧民族,沒有太多的外來因素影響. 因此比較明確地呈現了邏輯斯蒂方程的雙態平衡. 饑荒, 戰爭方式是殘酷恐怖的. 我們的先人就是這樣周期性災難的倖存者. 在風條雨順,衣食充沛的時期, 普通百姓是不會有人願意跟隨野心者冒著生命危險去反亂的.

到了工業時代,情況有所改變,只要是人類生產力大幅提升,生產資源的能力更強,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 因此給處在這個時代的人類大幅增長人口成為可能. 但資源仍然是有極限的. 「光榮媽媽」時代中國人口猛增了2億多. 70年代末期的計劃生育還是相當適時的. 同時,我

們也能分析出人口是否是以冪級數超過資源的發展速度. 相比而言, 中國比印度要穩定的多. 國家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調控是非常理性的. 如果用單態平衡是不是更好一點.

注: 本文多處提到了農牧民族, 聲明下並沒有任何分本外的意思,有基因研究已經證明, 西藏人, 漢人, 羌人都是同源. 匈奴人按照古書記載,為夏桀後人,系出中原.

推薦閱讀:

在中國現行體制下,如果政府要提高生育率到2.5以上,需要如何做?
多地維持樓市嚴控!難道這次房價真的撐不住了?
開放二孩對工科院校屌絲男有多大影響?
中國境內的黑人到底有多少?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現行的計生政策真的是「騰籠換鳥」之計么?
中國在放開二胎後重男輕女的情況會嚴重嗎?因為房價等問題以後會不會出現重女輕男的情況?

TAG:中國古代歷史 | 氣候 | 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