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詩讀故事:十五從軍征

有一天,兒子抱怨古詩讀起來真費勁,也沒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讀呢?

我說:我們不談大道理,不說文化淵源流長之類的話,我們來讀一首詩吧。

拿過他的課本,隨手翻到《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我們來看看這首詩,這首詩讀起來很簡單,意思也很好懂。不過如果只是去死記硬背,當然意思不大。這其實是一幕短劇。這幕劇背後是個傷心的故事。我們就來聽聽這個故事吧。

有一個人,我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或許就叫張阿三,李老四這樣的名字。張阿三十五歲就從軍打仗,直到八十歲才有機會退伍回家。這幕短劇說的就是他回家的故事,所以我們可以起個名字叫《還鄉》或者《故鄉》。

(因為兒子正在讀《羅馬人的故事》,於是話題就轉到了羅馬人。)

我們知道,古羅馬的軍人,最長的輔助兵(行省兵)服役期是25年,軍團兵(羅馬公民)是20年,近衛軍只有16年。軍人在服役時不愁吃穿,差不多40多歲退役可以一筆生活費,足夠他退役後有正常的生活,行省軍人還可以獲得世襲的羅馬公民權,享受免直接稅的權利。

但是,我們的這位主人公卻服役到80歲,孑然一身,落寞回鄉,往下讀會知道他回來的時候可能連個人財產都沒有,沒有積蓄,沒有口糧。為什麼?因為《樂府詩集》是漢魏南北朝時期的民歌。這段時間,我們知道是中國戰亂最多的時期,連曹操都在詩里感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以,這個時代背景不能忽視,不僅這首詩,整個漢魏時期的詩都充滿著哀傷。

繼續讀詩。

這個80歲的老人張阿三,回到故鄉時沒進村,就碰到了同鄉。於是問:你知道那個張阿三的家裡還有什麼人?

鄉人回答:你看看遠處那家,松柏樹長得高大,周圍有幾處墳塋的就是張阿三的家了。松柏樹長得很慢,如果長到遠處都能看到,一定是荒廢許久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鄉人在搖頭嘆息:你家裡沒什麼人了。你離開家鄉太久了,家裡人都已經去世,那幾處墳塋就是他們的歸宿。

張阿三的心情頓時變得很糟,原來的滿心希望都沒有了。唐朝有位詩人宋之問有詩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因為離家太久,家裡的事情都不知道,哪敢去問?張阿三去問,或許是因為離開的時間更長,連自己的家是什麼樣都不記得了。

張阿三一步一步挨到家門口。舊居果然早已敗落,牆倒屋塌。輕輕推開門,吱吱的開門聲打擾了院子的安靜,一隻兔子突然從狗洞里跑了出去,野雞也從洞開的房頂中飛了出去。滿眼看過去,院子中央長滿了野生的禾穀,圍繞著井欄,長得許多野菜。

老人坐在那裡嘆息了半天,只能顫抖著起身忙起來。大概是因為回家時並沒有錢,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只能把野生的禾穀舂了一點煮飯,又把摘了一些野菜做菜、燒湯。

一切都忙完了,飯熟了,湯好了。老人卻沒有了吃飯的胃口。想當年,一大家子人,有父母兄弟姐妹,但是現在都不在了,只剩下自己一下人。燒好的飯菜都不知道讓誰吃了。

嘆息!

老人掙扎著出門,向外看看,突然之間就哭起來了。

從還鄉到現在,老人一直沒有哭,但是現在哭起來了。因為他崩潰了!對生活絕望了。

從軍幾十年,或許有過傷病、有過命懸一線,但是因為有家人在,一起支撐著自己活下去。終於熬到80高齡,可以回鄉了,才發現一切不過是虛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也即將離世。

你讀懂了這首詩嗎?

你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樣一幕短劇,難道不是很精彩嗎?順著這個短片,詩還難記嗎?

(題圖源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家有兒女》播出十幾年了,你怎麼看待劇中人物的教育方式?
[前沿精讀]挑食跟多動症、抑鬱、注意力缺陷有關?如何糾正?看數據
《最強大腦》中外對抗賽中李雲龍與安德烈的比賽,還有過程,給了我們什麼啟迪?
「不想上學」,說明你的孩子很正常
留學對人有什麼影響,在中國留學的人過的怎麼樣 ?

TAG:古詩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