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電腦和手機平台硬體性能過剩問題?
電腦平台現在普及四核,但是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真的用得到四核的性能嗎?很多人一味追求高硬體,但是真正使用時卻根本用不到這麼高的性能,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手機平台也是,今年是雙核年,但是現在感覺雙核沒有體現出太明顯的優勢,高硬體目前更像一種噱頭,而據說明年Nvidia要推Tegra3四核,可手機應用是否能用到四核的性能呢?
剛在博客上寫了這篇關於"性能過剩"的文字,隨手查了一下知乎上居然有這類的問題,直接複製過來了.
現在產品的硬體配置是否性能過剩? 這是個偽命題.
什麼情況下過剩?什麼情況下不過剩?
假設有一個產品(包含但不限於CPU)能夠每秒鐘運算100次1+1=2.那麼如果你要做的事情需要每秒鐘運算50次1+1=2,可能就這款產品而言確實是過剩了.
然而生活中的情況通常則是需要運算200次,500次甚至1000次,1W次,10W次,1億次1+1=2.如果拋開其他方面不談,只講最理想的情況,那麼就需要2秒,5秒甚至10秒,100秒,1000秒,1000000秒才能完成.那麼這還算性能過剩么? 事實上這要看你願意付出多少時間來完成,假如某人願意付出一天的時間,那麼這款產品花半天就完成了對其而言確實是"性能過剩",反之則性能不足. 因此所謂的"性能過剩與否"在現實生活中不過就是一場時間和金錢的權衡,一個願意多花錢節省時間或是多花時間來節省錢的抉擇.現在的應用需要那麼高的運算能力么?
有些人認為:"現在生活使用的產品已經很流暢了,我每天用的應用不需要多高的運算能力." 我來揭穿一下大部分人潛意識裡真實的想法吧:"我現在所耗的時間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我不想要花更多的錢.但是雖然我用的產品沒你的速度快,我還不想承認我的產品沒你的棒,那怎麼辦?那就大肆宣揚高性能無用,性能過剩,以此來填補性能上落差帶來的自卑感." 簡而言之就是在自欺欺人.至於"點"型運算,依舊可以用上面兩段段來解釋,自己覺得消耗時間在能夠接受的範圍內就說性能過剩就是在自欺人.同時強烈反對只看"點"不看"面"的思維模式, 用第一段的模式來解釋,假設你轉碼一個視頻需要10秒鐘,好像是不長,那你轉碼100個視頻呢?現在這種"多線程"時代,人們需要讓設備同時/累計處理多種運算,這個用戶群並不小眾!應用與性能之間的進化關係.
通常情況下一個商業團體開發的應用是會考慮主流配置情況的,換而言之就是為主流硬體性能所限,很多時候往往是想要做的更多,而用戶設備不允許,只得放棄. 偶爾也會有軟體以下一代硬體配置性能為基準開發的產品,比如Metro 2033,但他也被硬體性能所限了,只不過是"下一代硬體配置的性能". 總的來說就是,很多時候軟體的開發是跟著硬體走的,你所感覺的流暢,不過是開發者們再三妥協的結果.當硬體性能有所提升後,軟體方面也會相應地擴大性能需求.從這點角度看,性能永遠不可能過剩.性能不斷的提升,會有什麼飛躍性的進化么?
確實在性能不斷的提升之後,會連鎖引發軟體甚至整個產品的飛躍.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現在大陸稱為"功能機"和"智能機"兩類手機. 性能累加提升到一定程度,繼而讓"智能機"成為可能,並不能說高性能是創造出"智能機"直接因素,但它卻是一個必然因素,如果不存在高性能的硬體,這樣的設備恐怕就永遠停留在科幻世界了.我相信這種飛躍性的變革在未來硬體性能繼續提升的情況下會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出現.
寫在最後 你可以感覺一些性能一般的產品所消耗的時間你能夠接受,這沒什麼,但請不要因此而否定高性能的意義. 如果你認為你無法完全利用手中產品的性能,那麼推薦你去加入一些公益性的網路運算平台,幫助那些正缺乏運算性能的醫療/科技等研究組織,大家幫助他們攻破的每一個項目,都在改進這個世界.(例如:http://www.worldcommunitygrid.org/)從硬體產業的發展以及科技的發展上看,沒有絕對的硬體性能過剩,理由如2樓
但相對於目前的軟體發展水平以及其他技術水平如散熱技術,某些產品確實存在硬體過剩的情況。
首先,軟體的發展確實要依靠硬體的支持。但是軟體的開發者並不會考慮如今的cpu究竟能跑多快,而一定要考慮絕大多數的目標用戶硬體水平。盲目開發一款大家都跑不動的軟體肯定是無意義的。
當然市場也有許多號稱 硬體殺手 的遊戲,以及各種大型學術運算程序、專業製圖繪圖程序等等。但這些受眾畢竟都是少數。事實上網路上絕大多數的應用,都是絕大多數的個人用戶的硬體完全能夠流暢處理的。
而且在目前的硬體水平下,市場上打著超強性能八核旗艦等各種噱頭的產品實際上所帶來的用戶體驗的差異並不明顯(不考慮ssd)
一個簡單的假設: 一款常見的pc瀏覽器,在打開網頁時由cpu進行運算的用戶平均響應時間為0.2秒,而某些號稱極限性能的機器能達到0.1秒。這對於大眾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嗎?
個人認為,相對的硬體性能過剩還是存在的,但硬體性能不斷增強本身並沒有問題,撇開散熱能耗等其他技術因素的影響,硬體發展的瓶頸在於高性能硬體的普及。
我們可以再極限一點,假如現在有一顆cpu,運算能力是普通家用pc的100倍,價格也是100倍(不考慮兼容性)有多少人會買,就算有人買了,帶來的用戶體驗也只不過是從0.2到0.002,多了兩個零而已,能感覺到嗎,也許網路一抽,網頁都刷不出來...除了100倍價格帶來的優越感,還剩下什麼?那些盲目不斷追求高性能高配置的人,就像每天打開軟體管家,把幾十個應用程序更新一遍的人一樣,他們只尋求心裡上的快感,並不知道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他們總認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有嗎?我不知道
推薦閱讀:
※大潤發也被拿下,被收編會是傳統零售巨頭們的唯一命運嗎?
※Taboola內容廣告邏輯:發現一個故事,然後講出來
※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地球上去任何地方只需要一個小時?
※如何看待美國對中國 4 家超算機構禁售英特爾至強處理器?
※如果用文明六的系統看中國。中國都把人口分配在哪裡。其他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