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修行者如何在生活中堅持戒律?

佛教中有「以戒為師」的說法,要修行成功,嚴持戒律是基礎。但我的感覺,對普通人來說,嚴格持好五戒並不容易,因此很想知道知友中修行人持戒的經驗和體會。

1、不殺生。我希望能完全素食,但我發現和自己的習氣做鬥爭很不容易,連續吃素一段時間,還是會想肉食。我認識的居士能堅持齋戒日吃素的都不多,全素的有一個,據說用了一年時間克服。當然有人說信佛未必要素食啊,南傳的什麼都吃等等,但我認為人家是乞食,完全不可同論。我現在退而求其次,三凈肉也行。但是這都不容易,路過海鮮店,還是要和吃的慾望做鬥爭。我做到了不吃,但是還有起心動念。我認為戒律和法律不同在於,行為和思想同時做到才算合了戒律。心裡不想了才可能有自在,不知諸位在這方面如何擺脫內心束縛((除了默想眾生皆是自己前世父母這些常用方法)

2、不偷盜 。我覺得自己完全做得到。即便撿拾別人遺失的財物,可以完全沒有佔有想法,也沒有歸還就高尚的感覺。但我知道的一位同修,經常有工作中吃喝和消費公家東西的機會,經常為這個煩惱,應酬一次罪過一次,但又怕和周圍格格不入。這種情況各位怎麼處理

3、不妄語 社交場合的恭維大家怎麼看?不敢說真話是回答「不知道」怎麼看?中國的社會不妄語好像很難。

4、不飲酒不淫邪對沒有特殊嗜欲的普通人來說很容易。酒色財氣,我覺得「財」和「氣」最難去除執著。財自不必說,淡泊財物的人往往自尊自傲,生氣的時候也不少。就是蘇東坡,談佛理時寫「八風吹不動」,佛印一個差評讓他發火。我等凡人和蘇學士沒法比,我覺得自己有時只是克制自己,表面風平浪靜心裡還是有氣,諸位有無做到內心「波瀾不驚」的,能否說說經歷的過程。


謝邀

說實話,佛教的戒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非常的完美,因為完美,所以非常的複雜。

我不是一個戒律學的好的和尚。但是,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要持戒,必須先學戒。就你對戒律的描述而言,可以看出來你沒學過戒,而你對戒律的認知,是建立在你本身的認知上的。佛法管這個叫所知障。想學好戒律,先拋開自己本身的見解,一心一意去學習,學好了,才能知道開遮持犯,止持作持。然後才能嚴持戒律。在家人不得翻閱僧人戒律,只能學習五戒,可以學習南山律在家備覽。


所謂持戒,就要先學戒。

不學戒。持出來的很可能是任何玩意兒,唯獨不可能是戒。

佛教行者如何在生活中堅持戒律?

先好好學戒!

不學戒的人,可能是任何玩意兒,也唯獨不可能是佛教行者。

不犯戒不代表持滿戒。

殺戒和吃素沒關係。

構成殺戒的五個條件,是眾生、做眾生想,有殺心,興方便,命斷。

通俗說,是個眾生,我也真把他當作眾生,我也有殺心,也用了手段,他真死了。

我砍掉一個布娃娃的腦袋不叫犯戒,但是手起刀落的時候,於殺戒,是不滿的。

以戒為師,戒律什麼時候能持滿,什麼時候能證果。

顯然,沒證果,就是因為戒律沒持滿。

不學戒,就不會持戒,更談不上持滿戒,證果?只能是天方夜譚和痴人說夢

偷盜不僅僅限於拿東西,看看葉瓊章是怎麼審查自己的戒律的。做到沒?

看完了葉瓊章的故事再看看自己說的「不偷盜 。我覺得自己完全做得到。」打臉啊!啪啪的!

踏踏實實地先把戒經翻出來,推薦兩部經典一部法師開示

《佛說優婆塞戒經》、《優婆塞五戒相經》、《懺雲法師五戒表解》

沒讀過課本沒做過作業就和同學一起討論學習心得,這顯然是不夠的……

先把戒經讀懂,進而讀通,然後爛熟於心,這樣才是如法持戒的唯一保障。

學佛持的是戒,是佛陀老人家兩千年前親自製定的戒,

而不是自己的一腔子望文生義和想當然。

祝您一切順利,早日證果。

願吉祥!


一、不殺生。

題主說到了吃素的問題。

要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僧眾是吃肉的

佛陀及其出家弟子是以托缽乞食為生的,在托缽過程中,我們無法預料布施的人會準備素食或肉食,若施主布施時,我們還在分辨素或肉,那便是分辨執著,而執著與解脫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佛陀時代是沒有肉素之分的。

到了佛教傳入中國,僧眾已經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已經脫離了外出托缽乞食的生活。這時他們的食物是可以主動選擇的,這時若還吃肉的話,就需要殺生,而不殺生是五大戒之首,所以應當食素。

但是有個問題要清晰,執著是解脫最大的障礙,不管你是食肉或食素,假如你因此而產生了執著、執取,你就與解脫、與修行背道而馳。

你吃素是為了修行,你做不到時,就開始因為自己做不到而痛苦,這不就是執取嗎?當你產生了執取,你就違背了修行的初心,那這時就算吃素又能怎樣?

所以,吃不吃素都無所謂,重要的是:不管是吃素還是吃肉,都接受自己的行為,不要因此而產生執著!

二、不偷盜

題主說的問題很現實,公款吃喝,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些時候自己還不能做主。

那如何打破這種行為呢?每次飯後,打聽一下價格,除以人數,然後把這些錢捐給修行的道場。

三、不妄語

打妄語、吹捧,這在生活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通過誇張或無中生有的方式去誇讚別人,以此來讓他人高興。之所以把這種行為定義為妄語,是因為這種行為違背了我們的心的意志,或許在我們心中,我們看到這個人時,就厭煩的很,看到的處處都是毛病,當我們遵從心中的感受時,只想惡語相向,更別說誇獎了。

但是:人際關係就是如此,必須要說些令人愉悅的話。

那如何打破這個循環呢?

每個人只要活著,就必定有一些優點,發自內心的去讚揚他時,你就不是打妄語。

而且在讚揚的同時,要把握好話的度,
一個人若是僅僅懂一些佛教的知識,你可以贊他一句:您懂的真多!

但是如果你誇他,哎呀,王總,你真是佛學方面的大拿啊,這就屬於誇大行為,就是妄語。

所以在說話方面,要把握好那個度及用詞,也可以避免妄語。

再有,凡是人,皆需愛。當你發自內心的關心他時,並不是在打妄語啊。

關心身體、事業等等,完全可以用腦子記下一些關心他人的話語。

這樣也可以避免少打妄語。

最後一點,任何情況下,就算妄語了,也不要心懷惡意。

要知道,身口意的行為只是衡量意念強弱的標尺。

就算打了妄語,但是,若心懷善念,也不會遭受到更惡略的果報,但若心懷惡念,口中卻說著恭維的話語,那自己的內心一定會被染污的很厲害。

四、如何讓心保持平靜?

當心被凈化了,心自然會恢復平靜。就如海面上波濤起伏,起伏是因為風浪大,風浪去了,海面自然平靜。同樣的,心中對財色有執著,那是因為心不平靜,心平靜了,自然沒有執著。

如何讓心平靜呢?

凈化這顆心。

如何凈化這顆心呢?

心靈凈化的過程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就不妄語而言,我個人也在努力的修持當中。以上回答,純屬個人愚見,分享出來,與君共勉。

最後祝賢友:快樂、安詳!


我個人的感受:凡是破戒,都是內在的煩惱妄想控制不住而導致的。

經常憶念一些警句以保持清醒,是我自己的一點心得。

比如:欲無後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


1、起心動念不算犯戒。對於在家眾的基本五戒來說,正如題主所言,的確有行為和思想兩個標準,不過並非如題主所言需要做到不起心動念,而是心裡想了並且做了某犯戒行為,才算犯戒,光有殺生的想法而沒有付諸行為,不算犯戒。此外比如走在路上不小心踩死一隻小蟲子,由於未起殺心,則不算犯戒。

2、食肉不等於殺生。吃素是梁武帝蕭衍提倡的,而只有佛陀有資格制戒,所以由世俗權力規定的戒律實際上是不如法的。當然也像題主說的,需要吃凈肉和如法的肉。

3、種種因為戒律升起的煩惱,無需因此影響正常生活。如果精進於四念處,常常守護諸根,自然貪慾與煩惱會減少,煩惱不是靠自己刻意的壓制可以消失不起的。

4、基本的五戒裡面其實最難的就是妄語了吧,工作上應酬多的話飲酒也算一個,其餘三戒持守起來還是較為容易的。如果在客觀被迫的情況下不得已犯戒了,記得及時懺悔,去除雜染,保持戒的清凈,如此即可。

修行是為了使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煩惱和痛苦減少,而不是讓自己變成與周圍格格不入古里古怪的人,平添更多煩惱。


善男子。汝問於我。復有何法。菩薩摩訶薩應守護者。今為汝說。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摩訶薩常當守護。何等一法。所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一法菩薩摩訶薩常應守護。何以故。若菩薩摩訶薩守護此法。即是守護諸佛如來一切戒藏

如諸菩薩。自愛命者則不應殺。

自愛財者則不應盜。

自愛妻者不應侵他。

自愛實語不應誑彼。

自愛和合不應間他。

自愛正直不應邪綺。

自愛柔軟不應惡罵。

自愛止足終不於他而生貪慾。

自愛仁恕終不於他而生瞋恚。

自愛正見終不教他令生邪見。

善男子。如是菩薩發意說言。我今敬順如來正教。應當勤心守護此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守護一法。

善男子。我見如是諸菩薩等。欲求無上大菩提者。悉為樂故而求菩提。無有為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說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等法。菩薩摩訶薩應當守護。


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凡皈依三寶的在家男女信眾可受五戒。在家眾受五戒中的一戒或幾戒後可稱居士,故在家戒又稱居士戒。未受戒的在家佛弟子不能稱居士。所以,不是這五戒都要受,你可以選擇其一或其幾,能夠守的受戒好了。還有,學佛修行,不要去看去管去操心別人的過失煩惱,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是正經。既然下定決心學佛了,那就好好學習思維佛的智慧,不要光搬來那個形式放身上。沒有證得智慧,「佛弟子」這個身份並沒有多了不起!《佛說十善業道經》中指出:常守五戒十善可得長壽、富貴、智慧等成就,此命終時得生善道。清楚了五戒的意義,再增長受戒的信心吧!南無阿彌陀佛。


我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思來想去……終於理清了一條思路分享一下給大家:

理解戒律的順序:民法——公益——慈悲——戒律

完全個人觀點,如果不對自動突略,若有益十分高興……


肉食,可以引起味覺上的快感,即一種感受。可從觀察感受的虛妄來破除這種快感。另外可以思維,當我們無論吃什麼吃飽的時候,這時即使端上來鮑魚、佛跳牆,我們想吃的慾望是否小了很多甚至消失。佛經里有個比喻,吃肉的人,虎狼聞著他的身體,也有引起虎狼快感的香氣。也是勸說儘可能不要肉食。

公款吃喝和社交場合的恭維,吃喝可以用多做一些工作、對人更善意等來彌補一下,恭維可以不說,或者被環境所迫,但是那個場合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當不得真,說也不妨,只要不是人格扭曲,只是一種非常輕的過失,比肉食可能還要輕微。因為肉食必須以其他動物的生命為代價,而素食者並不會因素食喪生。

財、氣則要從無我來破除。


腦洞一下,絕非挑釁滋事!

假如僧人在貝爺節目中的那些極端環境下,不殺生就沒法活下去的時候,僧人應當如何抉擇?


推薦閱讀:

佛寺為什麼總建在山上?
《趙州錄》之「補遺(四八)」
各大宗教怎麼看待同性戀的?
佛教是一種扭曲的心性學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