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失觀照,斷除無明?

十二因緣中無明為生死輪迴之本,只有時時刻刻不失觀照,才能成就。可是,如果才能做到呢?現實中的我,思緒經常會漂來漂去,然後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起心了,所以趕緊往回收,感覺功夫還是差的很呀。


五停心觀:散亂心,用數息觀對治。

數息觀方法,見《童蒙止觀》


從簡單的開始。首先,你要接納這樣一個事實,不停思考的那「我」,不是你。


這個要時時關照內心,隨時覺察自己,專門的修法叫 四念處修法:

身念處: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卧時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說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對於行、住、坐、卧,一舉一動,內心對這些行動,要了了分明。我們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時不知行,坐時不知坐,打個比方說:剛才站起來時,你哪一隻腳先走?剛才你走進廟宇時,哪一隻腳先踏進來,你知道嗎?在修身念處時,我們要知道身體在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很微細,不容易觀察到,而四念處中,身體的行動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處時,不作任何事物,每天從行、住、坐、卧中去觀察。經過一段時日,對於自己行住坐卧的身體行動就會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來對於自己在看東西,吃飯,穿衣等動作,要保持一心。所謂的一心就是剛才我的心想這樣,現在我的心也是這樣。修身念處的人要一心的觀察身體的行為。不只是這樣,他更應該坐禪。坐禪時身體不動,呼吸是最粗的動作,最容易觀察到它。我們觀察呼出吸入的氣息,它的長短,是呼出的氣息長,還是吸入的氣息長?是呼出的氣息短,還是吸入的氣息短?它們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覺察它更要觀察氣息入體內,出來有進去,對呼吸要了了覺知。

受念處: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產生的感受。它可分為身受:苦、樂、舍受;心受:憂與喜受,共五種。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這個受不止是感受到現在是快樂或是苦惱,還要感受到不苦不樂的情形。比如風吹來,皮膚感受到涼爽;坐在那兒腳癢,感受到哪一部分癢,癢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歡拍照的人,在拍照時閃光燈照到眼睛,強烈的燈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歡拍照--心喜。對於受我們要去知道它,覺察它。如果一個人對於觀察身體還不清楚,他觀這個受一定沒辦法完成。我們必須對於身體的行、住、坐、卧的行為很清楚之後,才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感受,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感受是從六根而來,如風吹來身體感受之;聽到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禪時,聽到公雞啼,耳根感受到,如果當時觀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樂受。若他想:「真是豈有此理,我坐禪,你來吵我。」那他就生起貪瞋痴,心在受苦了.又比如有很大的炮聲,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聲音,好像人聲,耳根聽慣了,聽了很舒服,那就是樂受;反之雜訊使我們耳朵與心受苦;有時寂靜無聲,那我們的耳朵就沒有感受了。此受會生起,當然也會消失,所以當我們觀察受的生起時,要知道它是從耳朵或眼睛來,它怎樣的滅掉,都要知道。接下來我們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處,一心觀察它,慢慢地就會發覺有受皆苦,因為受源源不絕而來,我們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緣故。當我們可以很細微的觀察受後,就可以繼續觀察心。

心念處:當我們感受到外境時,心在作用,這個知覺的心,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往往會在知覺心上加入貪、瞋、痴等種種煩惱,我們也要覺知;乃至這個心念是否專註在禪定或散亂等,我們也都要念念覺知這個心識所在之處。比如在靜坐時,突然聽到聲音,耳識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們要觀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後又跑到頭腦中想,我們要覺知它。這樣的慢慢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心念在六(眼、耳、鼻、舌、身、意)中跑來跑去,很快地生滅。佛陀說世間上生滅最神速的是我們的心念,最容易觀察到無常,所以在四念處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心無常!

法念處:法念處主要的是指法塵。法塵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塵。當念「一」時,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識。念「一」時心識知道念「一」;念「二」時心識知道念「二,……。沒念「四」時,心識不知道,還沒念「五」時,心識不知道。念「一」時,心識就生滅一下,念「二」時,心識就生滅一下,所以我們的心識念念在那兒生滅而覺知。古代開悟的禪師說:「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說:我們的前心念與後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塵組成凡夫所以為的心,其實它不是心,那是法塵。我們的法塵有很多,每每想東想西,想要罵人的心想等等,都屬於法塵。

修完四念處,應該就可以不失觀照,隨時覺知了吧。


  十二因緣與內觀解脫

  下面這幅萌萌的圖,對佛教耳熟能詳的道友想必早見識過。  

  正是《十二因緣輪迴圖》

  閻羅捧著的最外圈,就是題主說到的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圖示

  文字上的表現是

  我們一步步看,如果想直接滅了無明,對不起,這是過去因了,您老恐怕鞭長莫及。

  想要斷生老病死,抱歉了,已經結果,我們只能感慨無可奈何花落去。

  內觀的修行原理中,讓人震驚的在於,從當下的因果出發,斷裂十二因緣的環路。

  當下的因果有8個,為什麼四念處只有很少的幾個業處是有效的呢?

  這是投生的場景【有】。已經太晚了

  【取】也已經演變為了行動。晚了。

  於是著落在了愛、受、觸這三者上。在修行過程里,由六根對六塵接,產生了苦、樂、中性,三種不同的感。通常我們由於心念粗重,對自己的慣常行為是沒有察覺,貪愛也是不知不覺的(嗔恨也屬於一種貪愛,對於苦受的厭惡。)

  觸:由上 「六入」的條件具備了,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識三者碰上時,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例如我們會在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與外境接觸時,產生了樂、苦及中性的知覺。

  受:受在有了「觸」後,我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產生喜歡、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愛:愛由「觸」及「受」這前二支,我們會對樂、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在圖中,此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漢傳佛教對此也深有體會

  唯識宗的八識規矩頌【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禪宗的六祖慧能說,【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密電碼一般的數字,指的是人的八識,對,就是聖鬥士星矢和沙迦對話的八識。不過沒有動畫里那麼扯淡罷了。

不過,沙迦確實好帥

  入門的這一過程,道阻且長。

  一位台灣的程序員道友,溯流而上的過程中,觀察到自身的名色如同泡沫一般快速生起熄滅,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好些人對於宗教上說的苦,理解的流於表面,實際上這種過程描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未經修行難以理解的。

從持續禪修,到正念生活,是個有趣又漫長的過程。可以結合著一些心理學的方法培養習慣,隨時隨地升起正念。

至於如何在生活中具體操作,就是做功夫嘛,就像燉羊肉,羊肉為啥不香,你燉的時間不夠長。這不光指的是上座,同時也要看你每天有多頻繁地升起正念。你所敘述的,正是覺察升起的過程。

思緒經常會漂來漂去,然後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起心了,所以趕緊往回收

建議你計數,堅持不懈開發日常正念,發現失去正念的次數,會越來越多。

到時候人家問你如何培養正念,你笑而不語伸出根手指,眾人望天,天空飄過九個字兒,「有正念,這都不是事兒!」


感恩題主開題!

能常在動態中練習禪修 就可能在 日常生活工作中 不失觀照 斷除無明

這篇是末學 學習 動態中練習禪修 的報告 (第11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page=1#pid650341

四念處禪修 重在實修的練習

覺知觀察的能力 進步很慢 但其累積性 是可觀的 (如鍛鍊身體一般 越練習越發達)

這篇的第5帖 有略述次第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您若花時間參考 末學的以上心得報告

您會發現 修習 四念處

經由 身念處 (對身觸的覺知熟悉後 也加強 眼耳鼻舌意觸覺知的熟悉)

而練習 受念處 (苦集滅道 對苦 覺知觀察的熟悉)

而練習 心念處 法念處 (對十二因緣 無明...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 的熟悉)

自然的 練習 覺知觀察 四聖諦

若 真能 時時 都在 日常生活中 都念住所緣 自然的 就能達到 您說的 "不失觀照 斷除無明"

這進度 因人而異

末學的進度很慢 但 原來的 火爆習氣 的確 改變的 非常非常多

覺觀的能力 及 習氣的強弱 是 進步的因素

起心動念 沒關悉

被自己的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做 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才是問題

如這篇所說: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別為 自己暫時 還做不到而煩惱

做不到 是事實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放下問題 才是重點

所以 暫時 還做不到 就只要知道 自己現在的能力還做不到 就好

趣向如實 (不加油添醋) 是重點

時時 都中性的覺知觀察

會讓自己習慣於 無貪無嗔無痴 的生活

經歷 長時間的練習 您會覺得 自己 越來越不被外境所轉

祝您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你可以把自我分成兩個,一個用來思考,第二個個用來監視自我的思考,如果察覺到第二個也跑偏了就已經廢了,趕緊回來。


一念三千。開始咱們能做的就是止於一念。以後才能萬法自然。


我是修凈土的 轉念 阿彌陀佛 來收心


這個很正常的呀。剛開始都是這樣,每次」覺而回之「即可。慢慢地就會越來越多地不失覺照。


唯不住隨爾


推薦閱讀:

開悟/覺醒,後我該怎麼做?
八月十日參加南禪寺內觀,請問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旅遊的幸福 就象是一通不知何時才能等來的電話
如何理解有為法?無為法?
我觀察身邊的人,路上的人,觀察自己,發現很多時候,包括只是吃飯,只是走路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的鎖起眉?

TAG:工作 | 佛法 | 修行 | 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