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區分觀想和妄想?


首先,觀想和妄想都是想……

既然是想。用唯識的話說,都是意識境界。都是一個想法,也可以說都是一個念頭。

我們拋開密宗的觀想來談,就從念頭本身來說……

念頭有粗有細。

比如你現在想想你老媽。是否覺得母后大人的樣子Duang的一下不加任何特效就從後腦勺Chua地跑到眼前來了,不用任何細細琢磨和構建,一整幅圖頓時掛眼前了。

這是細念,這叫觀想。

你再想想你初中班主任,頭髮是這樣的。臉蛋子那樣的。腮幫子那樣的。一點點構建,勾勒,模塊式的組裝和拼接到一起。而且感覺是前額用力把他描出來。

這是粗念,這叫打妄想。

對於密宗,以無上瑜伽部為例,其他三部暫不論。

一開始觀想本尊,觀想種子字。不熟悉的時候,也是在打妄想,只不過一個關乎於佛法的妄想,在密宗里這叫——粗觀生起次第

熟悉之後,本尊、咒輪、種子字也可以Duang的一下瞭然現前了,觀想的功夫越來越熟,念頭越來越細,這才是真正開始觀想也就到了下一步——細觀生起次第

功夫有了,進而深入,再下一步,就是——圓滿次第……


其實《解深密經》里講的很清楚了:

  • 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品(止)
  •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止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觀)

真正的觀是建立在得「」的基礎上的(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止故),而如何是得「止」呢?「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

  • 也就是說「觀」是建立在身心輕安的基礎上的,是在一種寂靜明了的狀態下起觀,而打妄想時是躁動不安的。而且身心也是粗重的。


邀請我回答這麼個問題。可能要讓你失望了。

我就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因為我本人喜歡自己思考,可能這個理解方式只適合我自己。

先說觀想

就拿最典型的觀無量壽經總結來說吧。我的結論有點不對題。

一切答案都在佛經里求,看佛經要仔細揣摩。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凈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無量佛壽名。

看到沒有, 觀想佛,其實就是憶念佛。

是「上今下心」的憶念的念。思考一下「念」這個字的結構,今心。

觀想佛,觀想佛世界,目的都是 「憶念」。

佛在這裡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方法來憶念佛和佛世界:按照步驟觀想。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觀想的目的是「時時憶念佛,養成習慣甚至本能」。

明確了目的,事情就好辦了呀,比如說我,已經對阿彌陀經的描述深信不疑,對普賢行願品深信不疑,平時見到一大部分事情,比如擠地鐵見到人吵架,愁眉苦臉,我就會想到極樂世界真是美好,希望大家都早點去。比如見到我兒子,即使給他百般照顧,還是在想著跟極樂世界沒法比,希望他能速去。甚至在夢裡,遇到了什麼事情我也會想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

至少我認為,這已經達到了 觀無量壽經 里 觀想極樂世界的目的:時時刻刻憶念佛。

雖然我用的不是世尊在觀無量壽經教授的具體的觀想方法,但其實做的事情是一樣的,目的和效果也是一樣的。

以上是我理解的觀想。請反覆看看佛經,盡量自己理解。

反正我不認為佛在這裡有讓人打坐修行反覆觀想的意思。

佛的意思是通過這麼個方法可以憶念佛,憶念佛世界,這麼個方法步驟叫「觀想」。

重要的是目的,方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不去修行目的(憶念佛),而去修行手段(打坐),何其荒謬。

妄想。

相對於觀想來說就很好理解了。

觀想這個辦法,是在一定的基礎上(比如佛的雕像畫像等)要保持目的性(想往生)和「降服」自己的內心。

妄想沒有基礎,也沒有目的性,更不會控制自己的內心。(比如他把佛想成了怒目天神的樣子,內心完全不確定該不該跟著他走。)


1。

N。

問題主: 如何區分1和N?

這個問題,很深……


觀想是拿得起,放得下。

妄想是拿不起,放不下。

區別就在於是否自在。


「妄想」是一種「想」,而「觀想」不是「想」,重在「觀」,也就是說觀自己的念想。


觀想是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個念頭上、讓自己無暇造身口意業的方法。

觀想也是一種妄想。因為所有的想法都是虛妄不實、不過利用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減少其它妄念。

當你專注觀想佛菩薩的形象時、自然沒有時間去起妄想妄念。即便不注意的時候想到別的、只要再拉回來即可。


觀想就是妄想,唯有清凈才是不二法門


修行人,必須走真法門,真觀想門。

何為真法門,真觀想?

佛祖釋迦牟尼親口宣講的真法門,真觀想門。

在哪裡呀?

就是北傳佛教【雜阿含經】,南傳佛教【相應部經典】!

感恩佛祖!請讀經文。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5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22卷-第34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0004a03]

一二

[0004a03]

居士!於此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住纏於色是我,色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色變易[3]、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07]

一三

[0004a07]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10]

一四

[0004a10]

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13]

一五

[0004a13]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5a02]

一六

[0005a02]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纏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 [P.4]

人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5a05]

一七

[0005a05]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病。

--------------------------------------------------------------------------------------------------------------

[0005a07]

一九

[0005a07]

居士!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而彼色變易、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5a11]

二〇

[0005a11]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不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受是我,受是我所,而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5a14]

二一

[0005a14]

不觀想是我,我以想為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而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3]

[P.5] 二二

[0006a03]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而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6]

二三

[0006a06]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而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9]

二四

[0006a09]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無病。」

-----------------------------------------------------------------------

[0018a04]

「諸比丘!應修習三昧。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應如實了知。

[0018a05]

[P.14] 三

[0018a05]

何為如實了知耶?〔謂〕色集與滅,受集與滅,想集與滅,行集與滅,識集與滅是。

[0018a07]

[0018a07]

諸比丘!以何為色集耶?以何為受集耶?以何為想集耶?以何為行集耶?以何為識集耶?

[0018a09]

[0018a09]

諸比丘!於此處歡喜、歡呼、耽著而住。何為歡喜、歡呼、耽著而住耶?

[0018a10]

[0018a10]

歡喜、歡呼、耽著於色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而彼生喜。喜取於色。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彼生生,緣生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於此處,悉皆有苦蘊之集。

[0018a13]

七~九

[0018a13]

歡喜於受……乃至……歡喜於想……乃至……歡喜於行……乃至……

[0018a14]

一〇

[0018a14]

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而彼生喜、喜取於識。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生生。緣生……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集。

[0019a02]

一一

[0019a02]

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識之集。

[0019a04]

一二

[0019a04]

諸比丘!何為色之滅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為識之滅。

[0019a06]

諸比丘!於此處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何為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耶?

[0019a08]

一三

[0019a08]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色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色而住,彼於色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19a10]

一四

[0019a10]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受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受而住,彼 [P.15]

受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19a13]

一五

[0019a13]

不歡喜於想……乃至……

[0019a14]

一六

[0019a14]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行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行而住,則彼於行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20a02]

一七

[0020a02]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則彼於識喜滅,……乃至……喜滅故彼取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20a05]

一八

[0020a05]

諸比丘!此色之滅……乃至……受之滅,想之滅、行之滅、識之滅。」

---------------------------------------------------------------------------------------------------

0021a08] 三

[0021a08]

世尊說:

[0021a09]

「諸比丘!以何為取著、恐懼耶?

[0021a10]

[0021a10]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生起[2],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1]

[0022a01]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受之變易所生之恐懼法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4]

[0022a04]

想……乃至……

[0022a05]

[0022a05]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有行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行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8]

[0022a08]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 [P.17]

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識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11]

[0022a11]

諸比丘!取著、恐懼者,即如是。

[0022a12]

一〇

[0022a12]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0022a13]

一一

[0022a13]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法,以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04]

一二

[0023a04]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受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受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08]

一三

[0023a08]

想……乃至……

[0023a09]

一四

[0023a09]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 [P.18]

有行之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行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12]

一五

[0023a12]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識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4a02]

一六

[0024a02]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為如是。」

---------------------------------------------------------------------------------

0024a10] 三

[0024a10]

「諸比丘!何為取著、恐懼耶?

[0024a11]

[0024a11]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觀此色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2]、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24a13]

[0024a13]

此受是我所……乃至……

[0024a14]

[0024a14]

此想是我所……乃至……

[0025a01]

[0025a01]

此行是我所……乃至……

[0025a02]

[0025a02]

觀此識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25a04]

[0025a04]

諸比丘!取著恐懼為如是。

[0025a05]

一〇

[0025a05]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0025a06]

[P.19] 一一

[0025a06]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25a08]

一二

[0025a08]

此受非我所……乃至……

[0025a09]

一三

[0025a09]

此想非我所……乃至……

[0025a10]

一四

[0025a10]

此行非我所……乃至……

[0025a11]

一五

[0025a11]

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25a13]

一六

[0025a13]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者為如是。」

----------------------------------------------------------------------------

第九 過去未來現在(一)[1]

[0026a06]

[0026a06]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0026a07]

[0026a07]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6a09]

[0026a09]

受是無常……乃至……

[0026a10]

[0026a10]

想是無常……乃至……

[0026a11]

[0026a11]

過去未來之行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行〕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行,不悅未來之行,對現在之行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6a13]

[0026a13]

過去未來之識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〇〕第十 過去未來現在(二)

[0027a04]

[0027a04]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7a05]

[P.20] 二

[0027a05]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7a07]

[0027a07]

受皆苦……乃至……

[0027a08]

[0027a08]

想皆苦……乃至……

[0027a09]

[0027a09]

行皆苦……乃至……

[0027a10]

[0027a10]

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一〕第十一 過去未來現在(三)

[0027a13]

[0027a13]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7a14]

[0027a14]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8a02]

[0028a02]

受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3]

[0028a03]

想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4]

[0028a04]

行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5]

[0028a05]

過去、未來之識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

第二 無常品

〔一二〕第一 無常[1]

[0029a04]

[0029a04]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9a05]

[0029a05]

於此……乃至……

[0029a06]

[0029a06]

「諸比丘!色是無常……乃至……

[0029a07]

四~六

[0029a07]

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0029a08]

[0029a08]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色、厭離色、厭離受、厭離想、厭離行、厭離識,厭離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即生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一三〕第二 苦

[0030a01]

一~二

[0030a01]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02]

三~七

[0030a02]

「諸比丘!色是苦,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

[0030a03]

[0030a03]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四〕第三 無我

[0030a05]

一~二

[0030a05]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06]

三~七

[0030a06]

「諸比丘!色無我,受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

[0030a07]

[0030a07]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P.22] 〔一五〕第四 無常者[1](一)

[0030a09]

一~二

[0030a09]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10]

[0030a10]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0a12]

[0030a12]

受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0a14]

[0030a14]

相是無常……

[0031a01]

[0031a01]

行是無常……

[0031a02]

[0031a02]

識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1a04]

[0031a04]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六〕第五 無常者(二)

[0031a09]

一~二

[0031a09]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1a10]

[0031a10]

「諸比丘!色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0031a11]

[0031a11]

受是苦……

[0031a12]

[0031a12]

想是苦……

[0031a13]

[0031a13]

行是苦……

[0031a14]

[0031a14]

識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2]

[0032a02]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七〕第六 無常者(三)

[0032a04]

一~二

[0032a04]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2a05]

[P.23] 三

[0032a05]

「諸比丘!色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6]

四~六

[0032a06]

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0032a07]

[0032a07]

識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8]

[0032a08]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不二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其實觀想就是你能清楚知道你每個念頭是對是錯,對在哪裡,錯在哪裡,這就是觀想,就想做題一樣,你知道是對,是錯,對在哪裡錯在哪裡....普通人可能只會覺察到事物的對錯,粒度很粗,覺察不到每一念的對錯....修行高深的人會覺察的每一念的對錯,修行越深,粒度越細....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能殺生吃肉?(第二部分)
南懷瑾是否已經成佛?
論厭離
能否分享一下你的或你知道的出家經歷?
如果佛陀在多生累劫中已經獲得圓滿證悟,那為什麼我仍舊是一個飄蕩在無明海洋中的痛苦靈魂?

TAG: | 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