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抗日影視劇中日本鬼子進軍時有的鬼子在大卡車上,有的鬼子跑步前進,有的鬼子坐三崩子?


日軍使用自行車的機動作戰一時奏效,特別是駐地與我們中隊相鄰的第四中隊所組建的自行車小隊,更是被日軍吹噓為「銀輪部隊」。我們第三中隊也嘗試著組建了自行車小隊。我自己沒有機會騎自行車,也不會騎自行車。但是如果被他人知道我什麼都不會騎也是很難為情的,所以我的小隊用征(qiang)發(jie)來的中國戰馬組建了一支十幾人的騎兵隊。

——《中國戰線從軍記》

作者藤原彰,在這段話所描述的1941年在27師團當小隊長,在河北進行「肅(打)正(八)作(路)戰(軍)」。

日軍要是有(足夠的)卡車和三蹦子,還要啥自行車?

樓下說得好,昭和屬於窮逼帝國主義……


請參考此抗日神劇《飛虎群英》,當年可是轟動一時大製作!!!現在大咖當時都是配角 比如李雪健,李幼斌張豐毅等

最起碼華北日軍想做卡車行軍,你先去常備師團吧!

混成旅團,警備師團,你還想坐卡車,做夢!有騾馬車就不錯了,一般師團主要騎兵偵查,摩托可是奢侈品

哪怕是德軍還坐騾馬車呢

甲種編製師團

師團司令部(329人,64匹馬,27輛汽車)

步兵團司令部(6人,3匹馬)

步兵聯隊本部x3(72人,24匹馬)

步兵大隊本部x3(52人,4匹馬)

步兵中隊x4(190人)

行李中隊(125人,106匹馬)

機關槍中隊(九二式重機槍x8)(144人,37匹馬)

步兵炮小隊(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x2)(67人,22匹馬)

聯隊行李中隊(125人,94匹馬)

通信中隊(142人,25匹馬)

騎兵小隊(35人,35匹馬)

聯隊炮中隊(四一式75毫米山炮x4)(142人,59匹馬)

速射炮中隊(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x2;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炮x2;九二式70mm步兵炮x2)(165人,32匹馬)

作業隊(69人)

炮兵聯隊本部(45人,3輛汽車,10輛貨車)

炮兵觀測中隊(120人)

炮兵大隊x3(75毫米野炮x8;105毫米榴彈炮x4)(566人,500匹馬)

輜重兵聯隊(1170人,7輛汽車,80輛卡車,2輛修理車,631匹馬)

工兵聯隊(901人,119匹馬,4輛汽車)

師團通信隊(233人,40匹馬)

師團衛生隊(400人,73匹馬)

師團第1野戰病院(301人,22輛卡車,83匹馬)

師團第2野戰病院(301人,22輛卡車,83匹馬)

師團病馬廠(119人,45匹馬)

師團兵器維修廠(95人,8輛卡車,2輛修理車)

乙種編製師團

師團司令部

步兵團司令部

步兵聯隊本部x3(72人,24匹馬)

步兵大隊本部x3(52人,4匹馬)

步兵中隊x3(190人)

行李隊(62人,69匹馬)

機關槍中隊(九二式重機槍x4;九二式步兵炮x2)(130人,15匹馬)

行李隊(102人,50匹馬)

機關槍中隊(九二式重機槍x8)(160人,29匹馬)

步兵炮中隊(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炮x2;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x2)(126人,32匹馬)

聯隊炮中隊(三十一年式75毫米山炮x3,)(143人,30匹馬)

炮兵聯隊本部(47人,30匹馬)

觀測中隊(126人,71匹馬)

炮兵大隊x3(75mm野炮x8;105mm榴彈炮x4)(570人,414匹馬)

輜重兵聯隊(507人,113匹馬,45輛卡車)

工兵聯隊(401人,15匹馬)

搜索聯隊(319人,185匹馬,5輛輕裝甲車)

師團通信隊(178人,30匹馬)

師團衛生隊(376人,47匹馬)

師團第1野戰病院(239人,87匹馬,5輛卡車)

師團第2野戰病院(239人,87匹馬,5輛卡車)

師團病馬廠(48人,11匹馬)

師團兵器維修廠(122人,8輛卡車,2輛修理車)

丙編製師團(三聯隊制警備師團)

師團司令部(162人,22匹馬,4輛汽車,11輛卡車)

步兵團司令部(14人,3匹馬)

步兵聯隊本部(29人,18匹馬)

步兵大隊本部x3(13人,4匹馬)

步兵中隊x4(173人)

機關槍中隊(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x2;九二式重機槍x8)(176人,15匹馬)

步兵炮中隊(四一式75毫米山炮x3;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x4)(147人,100匹馬)

通信隊(96人,13匹馬)

炮兵聯隊本部(41人,30匹馬)

觀測中隊(126人,71匹馬)

野炮大隊x3(570人,414匹馬)(75毫米野炮x8,105毫米榴彈炮x4)

輜重聯隊(507人,211匹馬,45輛卡車)

工兵聯隊(492人,20匹馬)

搜索聯隊(393人,193匹馬,5輛輕裝甲車)

師團通信隊(201人,27匹馬)

師團衛生隊(356人,46匹馬)

師團第1野戰病院(238人,79匹馬,5輛卡車)

師團第2野戰病院(238人,79匹馬,5輛卡車)

師團病馬廠(49人,11匹馬)

師團兵器修理隊(121人,8輛卡車,2輛修理車)

丙編製師團(八大隊制警備師團)

師團司令部(174人,17匹馬,8輛汽車,11輛卡車)

步兵旅團司令部x2(140人,28匹馬,1輛汽車,3輛卡車)

獨立步兵大隊本部x4(30人,4匹馬)

步兵中隊x5(190人)

機關槍中隊(九二式重機槍x8,)(132人,50匹馬)

步兵炮中隊(四一式75毫米山炮x2,九二式步兵炮x4)(130人, 60匹馬)

行李中隊(125人,106匹馬)

作業隊(40人)

速射炮小隊(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x2)(51人,11匹馬)

師團炮兵隊【注釋】各個師團炮兵隊編成不一,70師團為重迫擊炮三個中隊,68師團為山炮兵三個中隊。

師團輜重隊(782人,508匹馬)

師團工兵隊(901人,119匹馬)

師團通信隊(330人,44匹馬)

師團野戰病院(425人,45匹馬,5輛卡車)

師團病馬廠(44人,11匹馬)

師團兵器修理隊(121人,8輛卡車,2輛修理車)

丁編製師團(治安師團)

師團司令部(174人,17匹馬,8輛汽車,11輛卡車)

步兵旅團司令部x2(129人,18匹馬,1輛汽車,3輛卡車)

獨立步兵大隊本部x4(30人,4匹馬)

步兵中隊x5(195人)

機關槍中隊(九二式重機槍x8,)(132人,50匹馬)

步兵炮中隊(四一式75毫米山炮x2,九二式步兵炮x4)(130人, 60匹馬)

師團輜重隊(472人,208匹馬)

師團工兵隊(178人,6匹馬)

師團通信隊(330人,44匹馬)

師團野戰病院(349人,45匹馬,5輛卡車)

師團病馬廠(44人,11匹馬)

以編製有野戰炮兵聯隊(野戰炮兵團)的步兵師團為例,在中日戰爭期間一個標準編製的野戰炮兵聯隊約有2,900匹軍馬,另外在輜重兵聯隊中另外有約3,500匹軍馬擔任運輸、補給工作,因此整個師團的軍馬數量約在8,000匹上下。

軍馬是日本陸軍中僅次於火器的重要兵器──而且是活兵器──而日本陸軍師團編裝的兩個中心支柱就是人跟馬。

對於步兵來說,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

除了供作騎乘用之外,在昭和十六年編裝表中,常設師團(甲種師團)平時步兵聯隊編裝是官士兵3,747人、馬526匹,但是在動員實施後即大幅擴充到官士兵5,546人、馬1,242匹;而特設師團步兵聯隊的實力也從3,525人、馬429匹,擴充到3,928人、馬693匹。動員後馬匹增加的比率遠高於人員增的比率。

在步兵聯隊中,軍馬主要擔任兵器運輸與彈藥、補給搬運的工作。以九二式重機槍小隊為例,九二式重機槍重55公斤,因此每小隊編製有馱馬五匹(其中一匹為預備馬),除了背負機槍外,負責馱運彈藥時標準是每匹馬需要馱負四個540發彈藥箱,但是戰時考慮長期行軍的影響,實際上每匹馬以馱運兩箱為原則。

在炮兵聯隊中,以野炮而言若不計入火炮本身的挽馬,單單每炮的附屬車輛──彈藥車、觀測車、預備品車──就需要三匹挽馬。而就山炮而言,山炮分解後是由六匹馬以馱運方式運動,另外彈藥馱運馬每匹則馱運12發炮彈。

最後談到輜重兵聯隊中的馬匹,在汽車尚未發達之前,所有的軍需物資都是要藉由馬匹來運輸,因此馬匹就是輜重兵最重要的兵器。

以昭和十六年度甲編製常設師團而言,此時輜重兵聯隊內已經編製有一個下轄三個中隊的汽車大隊,但同時仍同時編有馬匹950匹。

隨著戰線拉長軍馬的耗損極大,除了中國大陸內地部隊使用現地徵集的馬匹外,牛、驢、騾、駱駝甚至大象都被徵集為來協助部隊運輸。而如果連動物都無法徵集到的時候所有的裝備、彈藥、補給就必須由人力搬運,此時日軍會用強征壯丁的方式來強迫搬運,而若是連壯丁都沒有的時候就必須由部隊自行搬運。

當然日軍戰車師團除外,

日本早在1927年2月就開始生產坦克,但是長時間內一直將坦克聯隊分割配屬於各野戰師團。侵華戰爭爆發後,日軍大規模進攻作戰均有坦克部隊參戰。1934年關東軍首先成了獨立混成第一機械化旅團。在後來的徐州會戰、南昌會戰、諾蒙坎戰役中,日軍都集中採用坦克突擊戰術。

1941年6月,山下奉文率領日軍陸軍視察團遠赴歐洲考察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在歐洲作戰和戰場情況。德軍的摩托化步兵、裝甲集團和轟炸機機群協同作戰,給日軍考察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考察團回到日本後即提出集中使用坦克並獨立成軍的建議。不久,日軍悍然發動所謂的大東亞聖戰,在馬來亞、菲律賓和緬甸,日軍也都使用了戰車部隊,在戰爭中深深感到有必要將原來分散使用的戰車部隊集中編組,從而發揮戰車的快速機動特點。

1942年6月24日,日軍大本營下令組成機甲軍,由吉田德充任司令官,下屬戰車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戰車教導旅團。其中戰車第一、第二師團和戰車教導旅團均隸屬關東軍戰鬥序列,唯獨戰車第三師團配屬在中國派遣軍。

日軍戰車第三師團於1942年(昭和17年)12月14日在內蒙古包頭編成,其前身是日軍駐蒙軍騎兵集團。

戰車第三師團

師團長:西原一策中將

下轄:

戰車第五旅團(戰車第8、第12聯隊)

戰車第六旅團(戰車第13、17聯隊)

機動步兵第3聯隊

師團直屬速射炮隊

搜索隊

機動炮兵第3聯隊

防空隊、工兵隊、整備隊和輜重隊。

按照日軍戰車師團編製,該師團總人數約為13820人。其中戰車聯隊為1070人,遍有中戰車3個中隊,輕戰車1個中隊,炮戰車(自行火炮)1個中隊,另有一個維修中隊;機動步兵聯隊約為3030人,下轄3個大隊,每個大隊有3個步兵中隊,1個重機槍中隊,聯隊還直屬1個山炮中隊;搜索隊約為700人,輕戰車2或3個中隊,步兵哥中隊,

自行火炮1個中隊;速射炮隊有340人,編為3個中隊;機動炮兵聯隊約有1500人,有野炮1個大隊,105榴彈炮兩個大隊;防空隊為1010人,下屬兩個高射炮中隊,4個高射機關炮中隊;工兵隊為1150人3個中隊,整備隊780人3個中隊,輜重隊770人4個中隊。

該師團成立後即在包頭配裝並進行訓練,1943年秋天部隊訓練完畢。山路秀男接替西原一策擔任該師團師團長。

1944年,日軍大本營鑒於太平洋戰場形勢的惡化,決意打通並確保大陸交通線,以創造在東亞大陸長期堅守的有利田間。

1944年1月24提,日軍大本營向中國派遣軍下達了「一號作戰」命令,根據這一命令,負責攻略中國平漢線南段的日軍第12軍開始調集部隊,在包頭的戰車第三師團奉命派遣師團部率領下屬之戰車第6旅團及師團各直屬部隊南下參戰。

參戰部隊序列:

師團司令部(師團長:山路秀男中將)

戰車第6旅團司令部(旅團長:佐武勝司少將)

下屬:

戰車第13聯隊(聯隊長:粟棲英之助中佐)

戰車第17聯隊(聯隊長:渡邊謙太郎大佐)

搜索隊(隊長:福島甚三郎中佐)

機動步兵第3聯隊(聯隊長:吉松喜三大佐)

機動炮兵第3聯隊

機動工兵聯隊

速射炮隊

防空隊

整備隊

野戰醫院

傷員輸送隊

此次參戰日軍戰車部隊每個戰車聯隊均由一個九五式輕戰車中隊,三個九七改中戰車中隊,一個九七式中戰車中隊和整備中隊組成;每個戰車聯隊有各類戰車73輛,其他車輛27輛。

搜索隊由兩個輕戰車中隊、一個中戰車中隊、一個乘車中隊和整備隊組成;兩個戰車聯隊中又以戰車第17聯隊經驗最為豐富,該聯隊是由原日軍戰車第2聯隊出征前留守於日本本土千葉縣津田沼的留守部隊擴編而成。

機動步兵第3聯隊原先是日本本土千葉縣習志野的騎兵第14聯隊改編而成,下轄3個部隊大隊(每大隊有三個中隊和一個機槍中隊)、一個聯隊直屬的炮兵中隊(41式75MM山炮)和整備中隊,全聯隊約有900人,配屬戰車22輛,各類車輛280輛。

機動炮兵第3聯隊由一個機動野炮大隊(90式75MM野炮12門)、一個機動榴彈炮大隊(91式100MM榴彈炮12門)和整備中隊組成。速射炮裝備的則是一式47MM反坦克炮(對戰車炮或稱戰防炮)。

日軍對該師團參戰的消息嚴格保密,即便在12軍召開各參戰師團長會議上也沒有公開宣布有戰車部隊參戰的信息。在戰前日軍冒著黃河南岸漢王城一帶中國守軍炮火緊張修復黃河鐵路大橋的同時,為戰車第三師團配備的油料及戰車零配件等作戰物資也陸續運抵黃河北岸的新鄉小冀鎮。

1944年4月17日晚,東路日軍首先自中牟向鄭州方向發動攻勢,第三天黎明,固守在黃河南岸氓山頭和霸王城達兩年之久的日軍也突然向與之對峙的國軍守軍發動攻擊。至4月20日北線日軍發動總攻後,國軍很快被逐至廣武以西。

種類

維克斯裝甲汽車

該車為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戰中日軍動用了該型車

服役年代:1925年-1945

重量:7.5 t

裝甲:6 mm發動機:—

武器:7.7mm機槍 x 2

乘員:5名

沃爾斯利裝甲汽車

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初期中國戰場廣泛使用過

服役年代:1928年-1945

重量:4.2 t

裝甲:6 mm

發動機:30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6.5mm重機槍 x 1

乘員:3-5名

九一式裝甲汽車

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中國戰場大量運用,初期用於地面戰鬥,後期用於後方巡邏警戒

服役年代:1931-1945

重量:5.6 t

裝甲:6 mm

速度:60 km / h

發動機:75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6.5mm輕機槍 x 3

九二式裝甲汽車

服役年代:1933-1945

重量:4.5 t

裝甲:6 mm

速度:40 km / h

發動機:—

武器:7.7mm重機槍 x 1 + 6.5mm輕機槍 x 4

九五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

鐵路巡邏與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前期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後期主要做鐵路巡邏保衛使用,這種裝甲車為履帶式,可以迅速由鐵路運行狀態,變更為公路運行狀態,在保護鐵路線用途上,威脅力極大,隨時都可以開下鐵路追擊破壞者

服役年代:1935-1945

重量:8.7 t

裝甲:8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速度:公路30 km / h 鐵路72 km / h

發動機:84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乘員自帶

乘員:6名

九二式騎兵裝甲車

此型騎兵戰車主要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用於戰場火力支援,快速突襲與對敵追擊任務,這型騎兵戰車裝備的13.2mm重機槍對1930年代的輕型坦克有很大破壞力,不過自身裝甲防護也較弱,不能防護200 m 距離內步槍射來的7.92mm穿甲彈,因此很少用於直接引導步兵衝鋒

服役年代:1932-1945

重量:3.5 t

裝甲:6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速度:40 km / h

發動機:45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13.2mm重機槍 x 1 6.5mm輕機槍 x 1

乘員:3名

九七式騎兵裝甲車

此型騎兵戰車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搜索聯隊,用於引導步兵衝擊,反戰車作戰,快速突襲與對敵追擊任務,該車型為94式騎兵戰車的發展型,有更好的抗彈造型,並換裝了柴油發動機,提高了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改進是97式騎兵戰車安裝了94式37mm戰車炮

具備了相當強的反戰車能力,尤其是後期的97式騎兵戰車還安裝了1式37mm戰車炮,反戰車火力比日軍95式輕戰車還強,此型騎兵戰車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也發揮了巨大威力,但戰爭後期97式騎兵戰車則完全無法與美軍的新式中型坦克抗衡

服役年代:1937-1945

重量:4.75 t

裝甲:12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速度:40 km / h

發動機:65馬力柴油發動機

武器:94式 或 1式37mm速射炮 x 1

乘員:2名

九八式裝甲彈藥輸送車

該型車用於為戰車部隊,騎兵部隊進行野戰彈藥補給

服役年代:1939—1945

重量:5.0 t

裝甲厚度:12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最大速度:40 km / h

發動機:65馬力柴油發動機

載重量:彈藥 1.0 t

乘員:2名

九五式搶救戰車

用於對戰地受損或淤陷的中/重戰車進行搶救與修理的戰車搶救戰車,也用於工兵起重作業

九七式搶救戰車

用於對戰地受損或淤陷的輕/中戰車進行搶救與修理的戰車搶救戰車

一式裝甲運兵車

用於搭乘步兵伴隨裝甲部隊突擊,以及運輸任務,主要裝備機甲師團,戰車師團以及一些精銳野戰師團

服役年代:1941—1945

重量:6.5 t

裝甲厚度:6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最大速度:42 km / h

發動機:134馬力柴油發動機

武器:乘員自帶

全體乘員:15名

一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用於搭乘步兵伴隨裝甲部隊突擊,以及運輸任務,主要裝備機甲師團,戰車師團以及一些精銳野戰師團

服役年代:1943—1945

重量:6.5 t

裝甲厚度:8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最大速度:50 km / h

發動機:134馬力柴油發動機

武器:7.7mm輕機槍 x 3

全體乘員:15名

九七式指揮戰車

由97式中戰車發展出來,用於伴隨戰車指揮作戰,由於炮塔內安裝更多的通訊設備,導致炮塔內無安裝火炮的空間,為了提高指揮車的自衛火力,在車體副駕駛位置安裝了1門37mm戰車炮

服役年代:1939—1945

重量:14.3 t

裝甲厚度:25 mm

裝甲類型:鍛壓合金裝甲

結構:鉚接

最大速度:40 km / h

發動機:170馬力 三菱SA12200VD (97式)4衝程12缸風冷柴油發動機

武器:94式37mm戰車炮 x 1

全體乘員:4名

九五式輕型坦克

1932年,日本研製成功92式重型裝甲車,用於裝備日本的"騎兵戰車隊",遂行偵察作戰任務.但這種裝甲車的主要武器是2挺6.5mm九一式機槍,火力較弱,而1929年研製的89式中型坦克機動性又較差,於是日本軍方決定研製一種兼有92式裝甲車的機動性和89式中型坦克的火力的輕型坦克.

研製開始於1933年,1934年6月完成了試製型樣車,由於最大速度沒有滿足要求,經過改良設計後,1934年9月生產出第二批樣車,又經過局部改進,於1935年設計定型.並命名為"九五式"輕型坦克.其中有一種生產數量很少的型號(日本人稱為"北滿型")僅用來裝備侵佔我國東北地區北部的關東軍戰車部隊.

九五式輕型坦克一共生產了1250輛,被日本用來侵略我國和東南亞,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日軍入侵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的戰鬥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在30年代,95式輕型坦克算是一種優秀的輕型坦克,但它的致命弱點是防護差,火力弱,在蘇日哈拉哈河戰鬥中即遭到蘇軍T-26坦克的重創.後來在侵華戰爭中,中國軍隊的反坦克炮也能輕易擊穿其裝甲.太平洋戰爭和戰爭後期的蘇日戰爭中更是慘敗.

戰鬥全重 7700kg

乘 員 3人

車 長 4.36m

車 寬 2.06m

車 高 2.21m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8/26 km/h

最大行程 177km

火力裝備 94式 37mm火炮×1; 7.7mm Type 97 MG×2

彈 葯 37mm:130發 ;7.7mm:2970發

裝 甲 6-12mm

八九式中型坦克

八九式"奇咯"中型坦克自1927年開始設計,要求戰鬥全重10噸,最大速度25公里,發動機功率100馬力,越壕寬2米,裝37mm炮及機槍1挺以上,主要部位裝甲可抵禦600米內37mm炮彈的攻擊.

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廠完成,同年定型為89型中型坦克(日本定名為"八九式中戰車").有甲乙兩型,甲型裝汽油發動機,乙型為柴油發動機.甲型自1931年投產,數量很少,36年後生產的都是乙型.

89式中型坦克凈重12.1噸,戰鬥全重13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一門九○式57mm火炮,射程5600米,初速350米/秒,彈藥基數100發.輔助武器為2挺6.5毫米九一式機槍,攜彈量2745發,前機槍在車體左側,下面是出入艙門;炮塔機槍與火炮軸線呈150度夾角(逆時針方向).車長塔在炮塔右側,有高射機槍座.

甲型動力裝置為直列6缸水冷航空汽油機,118馬力;乙型為日本設計的J3型直列6缸風冷4衝程柴油機,120馬力,兩個油箱,分別為100和70升.機械變速箱4進2倒,單行星轉向機,兩個規定轉向半徑.主動輪後置,誘導輪前置且帶齒.每側9個小直徑負重輪,4個托帶輪.

平衡懸掛,彈性元件是14-15片鋼板彈簧,2-5和6-9負重輪一組,第一負重輪為水平螺旋彈簧懸掛.每側履帶81節.車體尾部可安裝尾橇,可將越壕寬從2米提高到2.5米.鉚接結構前裝甲17mm,側裝甲12-17mm,頂裝甲10mm,材料為鎳鉻合金鋼.車長5.75米,寬2.18米,高2.56米.最大行駛速度25km/h,最大行程170km.

八九式坦克參加了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衝突和1939年的諾門坎衝突,在與蘇軍坦克的實戰中被證明存在諸多缺陷,是故很快被淘汰

. 型 號 八九式甲型 八九式乙型

戰鬥全重 11.8 噸 13.6噸

乘 員 4 人 4 人

車 長 5.75 m 5.75 m

車 寬 2.18 m 2.18 m

車 高 2.56 m 2.56 m

最大速度 25 km/h 25 km/h

最大行程 140 km 170 km

火力裝備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彈 葯 57mm:100發;6.5mm:2745發 57mm:100發;6.5mm:2745發

功 率 118馬力 120馬力

轉 數 1400轉 1800轉

裝 甲 6-17mm 6-17mm

九七式中型坦克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定名為「九七式中戰車」。九七是日本天皇紀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後兩位數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漢語音譯。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在97式之前,日本有一種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的火力和機動性已明顯落後於當時世界坦克的發展潮流。為此,日軍參謀總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決定發展一種新式坦克。

時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之際,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急需大量戰車投入戰鬥,於是採用了三菱重工的樣車奇哈。和89式一樣,雖然名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來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不過各國的軍事專家們仍然稱它為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位於駕駛員的左側,炮塔位於車體縱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裝有扶手欄杆,以便檢閱及步兵搭乘,兼作無線電天線。主要武器為一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攜彈量120發(榴彈80發、穿甲彈40發),其穿甲彈可以在1200米距離上擊穿50毫米厚的鋼質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機槍,攜彈量4035發,其中1挺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

動力裝置為1台功率為125千瓦的12缸風冷些油機,位於車體後部;車輛最大速度38公里/小時,主動輪在前,動力需通過很長的傳動軸才能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和並速器。車體每側有6個中等直徑的負重輪,第1和第6負重輪為獨立的螺旋彈簧懸掛,第2-5負重輪每2個為一組要用平衡懸掛。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採用柳接結構,最大厚度25毫米。車長5.516米、寬2.33米、高2.23米。

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軍為準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後一位數字.該車戰鬥全重增加到17.2噸,增加了1名裝填手,乘員增至5人.炮塔尺寸也明顯增大,車高增大到2.38米.主炮是長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車體改為焊接結構,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50毫米;動力裝置是三菱公司生產的100式12缸風冷柴油機,功率為176千瓦.這種坦克共生產了587輛.

三式坦克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鬥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

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

四式中型坦克

戰鬥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鬥室,後部為動力艙。

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準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準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五式中型坦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鬥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其主要武器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藥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彈藥基數為124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藥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衝鋒槍,攜彈藥300發。

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準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一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米。

九一式重戰車

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日本二戰時期最初開發的一型重戰車,該型重戰車為多炮塔結構,在主炮塔前部有1個安裝1挺6.5mm機槍的副炮塔,該型重戰車未有實戰記錄

服役年代:1931—1945

戰車重量:18.0 t

車體前裝甲厚度:20 mm

炮塔前裝甲厚度:20 mm

車體側裝甲厚度:20 mm

炮塔側面裝甲厚度:20 mm

裝甲類型:鍛壓合金裝甲

結構:鉚接

速度:25 km / h

續航距離:—

發動機:150馬力 改造BMW汽油發動機

主炮:94式70mm戰車炮

乘員:5名

九五式重戰車

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1式重戰車的後續型,同樣為多炮塔結構,在主炮塔前部有1個安裝1門37mm戰車炮的副炮塔,該型戰車參加過77華北作戰與1939偌門坎作戰,95式重戰車總共只造了4輛,戰爭中沒有損失

服役年代:1932—1945

戰車重量:26.0 t

車體前裝甲厚度:35mm

炮塔前裝甲厚度:30 mm

車體側裝甲厚度:30 mm

炮塔側面裝甲厚度:25 mm

裝甲類型:鍛壓合金裝甲

結構:鉚接

速度:22 km / h

續航距離:110 km

發動機:290馬力 BMW直列液冷汽油發動機

主炮:94式70mm戰車炮 x 1

副炮:94式37mm速射炮 x 1

乘員:5名

百式100噸重戰車

日本陸軍研製的第1種戰車戰型戰車,主要用途是打擊對方坦克,同樣為多炮塔結構,在主炮塔前部有2個安裝1門37mm戰車炮的副炮塔,至於主炮是1門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火力十分強大,這型重戰車火力強大,裝甲厚重,很具威力。

但試驗期間發現這種重戰車開出去,道路破壞,橋樑倒塌,即使野外測試也多次發生淤陷,轉向也不靈活,戰場運動作戰能力不足,很令日軍惱火,加上日軍沒有北進,也無這種強力重戰車的需求,所以遲遲沒有量產,只造了1輛樣車,1944年12月該樣車也被下令解體

100式100噸重戰車資料

服役年代:1942—1944.12

戰車重量:100.0 t

車體前裝甲厚度:105mm

炮塔前裝甲厚度:105mm

車體側裝甲厚度:70mm

炮塔側面裝甲厚度:85mm

裝甲類型:鍛壓合金裝甲

結構:多層鉚接

速度:25 km / h

續航距離:—

發動機:550馬力 液冷汽油發動機 x 2

主炮: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 x 1

副炮:94式37mm戰車炮 x 2

乘員:11名

O-1型120噸重戰車

O-1型120噸超重戰車以打擊敵方坦克為主要任務,是100式100噸超重戰車的後續發展型號,同樣為多炮塔結構,在主炮塔前方與後部各有1個安裝1門47mm戰車炮的副炮塔,履帶經過改良,接地壓力減小,行動能力已可接受,火力更強大,裝甲更厚實,主炮為1門威力非常強大的92式105mm野戰加農炮,可以在遠距離輕鬆的擊毀盟軍重型坦克,並有自動裝彈機

這型重戰車除了可以打擊對方裝甲目標以外也可以實施遠程壓制炮擊,日軍決定把這種重戰車作為本土決戰利器,但120噸重戰車樣車通過測試准許量產後不久,戰爭就結束了,唯一樣車被日軍自行銷毀

O-1型120t重戰車資料

服役年代:1944.1—1945

戰車重量:120.0 t

車體前裝甲厚度:200 mm

炮塔前裝甲厚度:200 mm

車體側裝甲厚度:110 mm

炮塔側面裝甲厚度:110 mm

裝甲類型:合金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速度:20 km / h

續航距離:—

發動機:550馬力 液冷汽油發動機 x 2

主炮:92式105mm野戰加農炮 x 1

副炮:1式47mm戰車炮 x 2 (1前1後)

乘員:7名


假的,日軍是窮逼,根本沒有摩托化,只有36個甲種師團勉強半摩托化。除非是小股偵查,先遣部隊,否則開不起摩托車。駐屯軍的汽車只夠大隊級別支援用。


根據幾位答主的回答,其實不不難得出答案,就是導演有兩個意圖:一體現神劇中敵人戰鬥力的強大。正如某位答主所說,華北日軍想做卡車行軍,得是常備師團級別。 混成旅團,警備師團,有騾馬車就不錯了,一般師團主要騎兵偵查,摩托車都稀有。所以有卡車體現出這些神劇中的反派都起碼是常備師團。另一方面則體現反派數量眾多,為什麼不全都卡車呢?因為導演自己手頭卡車沒那麼富裕,所以採取換著花樣的方式體現反派數量多,卡車、摩托都載不完,反派人數太多,他們的交通工具太少,最後只好有一部分反派跑步前進。


我對電視電影拍攝技巧不懂,但是在實際情況下這個是很有可能的,因為日偽軍是點狀分布,兵力可謂捉襟見肘,對共產黨根據地的進攻兵力是要「搜集」抽集而來。(以下使用「國軍」相關電報,敵偽指日偽軍,奸黨匪軍指新四軍)

這種情況下每個縣城正規軍、城鎮警備隊以及各據點碉堡的小隊行進方式必然不同,縣城條件較好,可以乘車騎馬,江南還有汽艇,城鎮警備隊就只有馬匹、自行車,小據點估計就只能靠腿了。

比如車橋戰役的相關電報就體現了這一點:

一九四四年三月八日報張雲逸、饒漱石、賴傳珠並中央軍委電

(一)日汪正積極布置對揚州、泰州、海安、李堡、(木並)茶線以南地區之「擴展清鄉」及對東台沿海邊之「強化屯墾」。我為便于堅持與集中幹部整風和調集幾個團整訓起見,必須打開淮寶地區(曹甸、車橋一帶)作為陣地。

(二)我為打破日江對我蘇中之「擴展清鄉」及「強化屯墾」起見,乃於本月初集中約五個團兵力,進攻淮安以東之車橋鎮日偽據點。戰鬥於五日晨一時開始。以七團由車橋南北兩面同時攻破敵之城牆,於天明即完全佔領街心。經一日之激戰,將該鎮之碉堡五十餘個完全攻破,五百偽軍全部殲滅。駐守該鎮之鬼子四十餘人,退守該鎮東北之三個碉堡負隅頑抗。五日晚,我軍繼續猛攻,又先後將敵之三個碉堡完全佔領,殘敵乃退守一獨立之瓦房繼續頑抗。當日黃昏,淮安之敵增援乘車至車橋以西之周庄附近,我即以廖政國、陳挺等部,用正面堵擊、側後突擊之戰術予以猛襲。敵先後三次增援共約鬼子五百餘,激戰整夜,均被我大部殲滅,僅余敵十數人。正待殲之際,敵第四次繼續增援,以裝甲車數輛、步兵數百人猛衝。我因經一日兩夜之激戰,部隊過於疲勞,且敵繼續由淮陰、淮安、漣水等處增援達千餘人,我乃於六日拂曉前安全轉移。

(三)此役我共活捉鬼子少尉以下二十四名,俘偽軍官兵四百餘名,繳獲九二步兵炮一門、重機二挺、輕機三挺、擲彈筒十餘個、步馬槍及各種短槍四百餘支(內有新型三八式步槍五十餘支)及其他軍用品甚多,尚有大批槍彈被敵拋到河中。共斃傷鬼子三百五十餘,偽軍百餘,毀碉堡五十餘個,其餘勝利品在清查中。
(四)敵經我此次殲滅性的打擊後,連日來淮安、淮陰、漣水續有增敵步兵千餘名、騎兵五百名,昨日並有敵飛機數架在車橋以西作戰地帶施行轟炸,並在鳳谷村一帶迴旋偵察。

以下圖文無關

共產黨打了勝仗之後:


日軍摩托化程度有限,另一個原因是當時中國和南洋很多地方道路狀況欠佳,自行車和三蹦子比卡車靈活得多。


因為橫店限號限牌限行了。


抗戰時期的情況幾位答主說的差不多了。

不過題主問的抗戰影視劇中的情況,在大多數影視劇中,日軍的交通方式首先是受劇組預算影響,其次受劇務能力影響,再次是拍攝地當地現有的道具情況影響,最後或許會考慮一下劇情吧


自行車部隊在二戰中並不少見 許多歐洲小國都願意採用這種耗費不大 機動性強的方式武裝軍隊

推薦丹麥電影「開戰日」 對自行車班組作戰的表現很寫實 其餘意義可以慢慢講

好吧只是看到高贊答案才寫寫的...偏題了


二戰後的統計數據顯示

日本是所有參戰工業國中機械化率最低的

大約20%

數據報告及相關的文章很枯燥

但是能解釋很多問題

多看看


可能是職位不一樣,或許那樣的架勢看起來有威懾力之類的。


為了體現我軍的槍法的時候,皇軍就會在一公里以上長度的開闊地上散兵衝鋒,然後被我軍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為了體現我軍手榴彈質量優良威力巨大的時候,皇軍就會選擇乘坐卡車,然後被我軍手榴彈干翻。

為了體現我軍土製炸彈的威力的時候,皇軍就會選擇乘坐坦克,然後開到炸彈上被炸飛炮塔。

為了體現我軍游擊隊逆天的機動力的時候,皇軍就會選擇乘坐挎兜摩托車在山路中快速穿梭,然後被游擊隊掐頭去尾全部殲滅並且繳獲武器。


如果追究歷史真實情況還是請 @白孟宸 來說吧。他曾詳細寫過日本戰前汽車工業狀況的文章。沒經本人同意我就不把全部內容轉載了,大家自己看吧

影響深遠的日美第一次自動車戰爭(七)_白孟宸-兵器雜誌_新浪博客

影響深遠的日美第一次自動車戰爭(完)_白孟宸-兵器雜誌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2018又一巔峰巨制:《巴比倫柏林》 黑暗時期德國的生活百態
《伯德小姐》一點也不伯德,卻是每一個普通的你!
劇組拍攝現場之群演生活百態錄《一》
無問西東(內附資源):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賣房子的女人》,做銷售行業的「國寶匠人」

TAG:日本 | 影視 | 戰爭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