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些資產,學佛修行以後就應該沒有貪念,都捐出去嗎?
非也~《雜阿含經》里有佛陀的理財觀: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大致可以理解為四份:自己吃穿用,投資,儲蓄,布施。學佛要學佛陀的悲智雙運,你只慈悲,把錢全捐了,然後餓死自己,這就是不智慧了。
按照佛陀的理財觀,能夠可持續發展,不至於學佛學的用力過猛,容易退轉。
當你了解做捐錢這個行為的意義時,你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困惑。
什麼是布施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空性鏈接:什麼是布施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布施的形態可以有三種: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
要想做布施,就要了解為何要做布施以及布施的利益。布施波羅蜜是十種波羅蜜之一,唯有十種波羅蜜全部完滿,這個人才能夠解脫。所以,布施的最終目標是要以解脫為目的。在布施的過程中,積累著波羅蜜的同時也會有其他的收穫,而其中之一是:自我的消融,並且獲得輕安、愉悅的樂受,這種快樂是世俗間任何感官享樂都無法比擬的,它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會讓你心安,會讓你祥和,會讓你精神倍佳,會讓你活力充沛。
當然你也會因此而獲得功德與福田,當然這一切的基礎都要以「不求回報」的初心來做,若是夾雜了一絲渴求別人回報的心,都會讓你的付出失去意義,更有甚者,以布施之名,玩弄著「自我」的遊戲,享受著布施帶來的權利、名望、利益。這樣做是有害的,這樣不僅僅在當下傷害在你自己,也在未來傷害著你自己。「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當不斷的以布施之名增長自我時,痛苦也在不斷的累積,同時離最終的解脫也越來越遙遠。財布施:通過布施錢財來讓其他的人過上快樂的生活。要了解,布施積累的波羅蜜是在積累善念,假如解脫的條件是需要一萬個善念,那當下做布施時升起的善念,就是解脫路上的福德資糧。而在布施錢財於他人的過程中,因為他人的快樂,當下我們也會被這種喜悅所充滿。
我們布施錢財供他人活命,求學,治病,改善物質條件等等,這一切皆是好的,但是最好的財布施是布施金錢供他人學法,學習過著如法的生活,過著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活,而在錢財所做的一切布施中,唯有此種布施最為殊勝。你布施錢財於他人可以免除貧窮的果報,你布施食物與他人可以免除飢餓的果報,但當你布施錢財於他人修法時,他人便有機緣跳出這三界六道,自所有的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而這種錢財的布施,是世間最無上的布施,也可以算作是法布施。佛陀時代有這樣一個人物名叫:給(ji)孤獨長者,他原名須達多,是舍衛城中的一位富豪,因為天性樂善好施,由於常常救濟無依無靠之人,人稱「給孤獨」。他的事業非常的大,遍及整個北印度地區,他說:凡是我店鋪開到的地方,就不應該有人挨餓。可他並不了解什麼是法,在得遇佛陀,蒙受法益之後,他請求佛陀到舍衛城來傳法,佛陀接受了他的要求。他連夜趕回舍衛城定址,這個地方不能離城中心太近,要避免不必要的干擾,也不能離城中心太遠,這樣前來學法的在家眾就會不方便,他左挑右選,看中了太子祇陀心愛的私家花園。給孤獨長者向太子提出請求:「仁慈的太子!無上的覺者佛陀要來傳法,您的祇陀花園最為理想,不知您能否垂顧於我,將此園賣給我呢?」太子不高興的回答:「不賣,不賣,我的地不是用來賣人的。」耐不住給孤獨長者一再的懇求:「好,如果你真的想買這塊地,就請用金幣來鋪滿整塊地,作為買地的代價吧。」「一言為定,我一定會用金幣鋪滿整塊地的。」
用金幣鋪地來購買園林,在一般人聽來簡直是異想天開,但給孤獨長者卻沒被嚇退,他當即令人打開自家金庫,車載馬馱,把大批的金磚運往祇園,請了上乘的工匠,認真鋪起地來。太子被給孤獨長者的行為所驚呆:「你瘋了不成,你瘋了不成,哪有地可以值這麼多的錢。」給孤獨長者回答道:「佛陀要來這裡傳授無上的正法,會有很多的人因此蒙受法益,自所有的不幸、痛苦中解脫出來,相比於這些,我這些錢又算的了什麼呢?」太子為給孤獨長者的言行深受觸動:「請不要再鋪金幣了,剩下的就當作是我的捐獻好了。」就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可能很難理解這故事中給孤獨長者的行為,但唯有蒙受過法益的人才能明了,這布施的殊勝!
法布施:任何形式的布施,最終都是以讓他人獲得正法,修習正法為目的,都可以稱作是法布施。當我們在早晚各一小時的禪坐結束後,做著慈悲觀時:
願一切眾生分享我的功德、分享我的安詳、我的和諧,共享正法,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解脫!這便是在做法布施。當我們分享法益,引導他人修習正法時,也是在做法布施;當我們在以身表法,踐行仁義禮智信時,也是在做法布施;當其他的人在講法、學法,而我們在為他們服務時,也是在做法布施;當我們為了讓別人能夠學法,而在地基上添磚加瓦時,也是在做法布施。一切以他人獲得法益為目標的行為,都是在做法布施。當然這一切的初心要有一個前提是:有一顆不求回報的發心。
佛陀三十五歲覺悟,八十歲入滅,整整四十五年間,都在無私的為眾生服務,傳播無上的妙法,幫助眾生自痛苦中出離。
佛陀的一天的時間分成五個部份:上午,下午,第一時夜,中時夜,後時夜。上午時分
一般來講,佛陀早晨以神通觀世界,看一看有無可以度化之人。如果有人需要他的幫助,未經邀請,他也會前往,或步行,或以神通,以正道教之。他通常前去尋找歹惡不善之人,清凈善德之人會自己來找他。 午時前,佛陀結束飯食。飯後,他給信眾作一些簡短的開示.授予三皈五戒。如果有人在修行方面已有基礎,佛陀就給他指出一條成就聖果之道。如果有人要求出家,他就給他們授戒,最後回到自己的寮房。下午時分
此時,佛陀在寺廟的一個地方坐下,眾比丘聚集到他的周圍,聆聽佛法。有些比丘來到他跟前,以期獲得適合自己的禪坐方法。另外一些比丘來向佛陀行禮後,就回到自己的房間。 在向弟子們講經或作一番開示後,佛陀回到自己的寮房休息,或隨意正念右卧。起身後,即達到大悲樂境,以聖眼觀世間一切眾生,特別是隱居靜處,修習撣定的比丘及其他弟子,給予他們、必要的開示指導。如果有人在很遠的地方,需要他的指導,他就以神通前往,開導他們,然後回到他的寮房。 到了晚上,成群結隊在家信徒前來聆聽佛法。佛陀以佛眼了知他們的根機和性格,給他們講解一個多小時的佛法。每一位聽眾,各自根性不同,但都感覺到佛陀是在為自己單獨說法。這就是佛陀講法的方式。一般來說,佛陀以簡明扼要的例證和寓言,解釋深奧的哲理,以此來教化眾生。他不是用感情,而是用理智來感召一切有情。對一般人來說,佛陀首先講布施、持戒和升天之樂。對在修行上已有進展的人,他講物慾享受的不善,以及去惡得益的法門。對修學已經到家的人,他則講解四聖諦法。
佛陀輕易不顯示神通,只有在教化『安估利瑪路』時例外。他不希望用神通對聞法者產生任何影響。第一時夜
每晚六點至十點,佛陀專門來指導眾比丘。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可以隨便來到佛陀跟前,提出疑難的問題,詢問深奧的佛法,接受適宜的禪法或聆聽佛陀的開示。中夜時分
夜裡十點至零晨二點,凡夫俗眼見不到的天人,梵天等諸神眾來到佛前,聽講佛法。經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經文:爾時,夜深人靜,一位身耀光輝的天人來到佛前,恭敬禮拜,站立一邊。在《相應部》中,有好幾部回答天人所問的經典。後夜時分
早上二點至六點,又分成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佛陀在附近精行,這是一種適量的身體鍛練。三點至四點,佛陀正念右卧。四點至五點,佛陀深入阿羅漢之境,享受涅槃之樂。五點至六點,佛陀深入大悲之喜,以大慈之心照耀眾生,滋潤他們的心田。這時,他以法眼觀世界,看一看能為眾生做些什麼。善德之人及需要他幫助的眾生,無論他們住在多麼遙遠的地方,都會清晰地呈現在他眼前。出於對他們的慈悲,他將前去給予必要的精神幫助。 一年之中,有八個月的時間,教化十方,宣說佛法,不辭辛勞地為大眾謀利益。而整整四十五念都在無私的為他人服務。
無畏布施:散播慈愛給其他的眾生。修法的本質是讓我們自己獲得快樂與安詳,同時也讓周遭的人獲得快樂與安詳。
如何自益又利他呢?純凈的愛,沒有雜染的愛,不求回報、單向道的愛:願一切眾生分享我的功德,分享我們安詳、我的和諧,共享正法,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解脫!
願我的父母分享我的功德,分享我們安詳、我的和諧,共享正法,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解脫!
願一切 受他施鬼 分享我的功德,分享我們安詳、我的和諧,共享正法,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解脫!
諸如此類,在每次禪修的最後,以此類似的心愿做上幾分鐘的慈悲觀,慢慢這種慈愛不僅只局限在身體之內,就在他早晚禪修的房間,也會充滿著這種愛與安詳,就算是心相當煩亂的人,到了這裡也可以感受到安詳與和諧。可以捐一半給需要幫助的人,捐一半給不需要幫助的我。阿彌陀佛。
學佛學的是不貪
我不捐出去越來越多也沒啥可高興的,這是不貪,不貪財富增長
有人幫我捐出去了我也沒啥不高興的,這也是不貪,不貪財富存續咋樣都挺好,咋樣都不錯,咋樣我都面對接受,這才是不貪。很痛苦地做一件壓根不想做的事兒,很快樂地做一件特想做的事兒——其實都在貪您可能對貪沒了解清楚貪是一種負擔當您有五億 您若被這五億 纏住 壓住 成為自己的負擔每天 擔心這 擔心那 讓自己心神不寧 這就是負擔學佛 不是 要求您 不富貴而是 當您 富貴後 富貴不成為您的負擔
能 捨身餵虎 捐出所有財富
是一個人的選擇作為佛教徒若自知自己的修行 已達到 不被這些 物質 或 精神 而轉時才會做 讓自己 做了且不會掉悔的事情掉悔 在 佛教是惡法因 "該做的沒做" 或 "不該做的做了" 而掉悔是不值得的所以 佛教徒 初學時 還是常犯錯但 犯錯後 知道錯了 以後不再犯 (懺悔) 就好不須 放在心上 成為負擔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放下問題)
如何 才能 讓 物質 或 精神 不成為自己的負擔呢?(也就是 如何讓 自己的資產 不變成貪"負擔"呢?)學習 世尊 所教導的 四念處 及 四聖諦 就是好方法之一學習四念處 (中性的覺知觀察五蘊)剛開始時 練習的是身念處由於 長時間的念住所緣 會讓人 禪悅法喜 也就是 慈 予樂自己能 禪悅法喜 (慈 予樂) 將此方法推廣 讓人人都可 禪悅法喜 (慈 予樂) 自利利人能由 身念處開始練習的人久了 會 親身體驗體會 初禪 二禪能達到 二禪 的狀態 會 讓自己 較能 親身體驗體會 "覺" "如實" "不加油添醋" 的方向
若能再深入 覺觀 苦集滅道 就更能 趣向如實一旦 能 因 覺觀 四聖諦 而生慧經驗久了 就可能 達到三禪 (正念正智)(末學所提的禪 不是 四禪八定 而是 佛說的四禪)能 達到 三禪 的人 就可開始拔苦 (悲)自己能 拔苦 (悲) 將此方法推廣 讓人人都可 拔苦 (悲) 自利利人所以 修習 四念處 達到且熟悉 心念處 的人由於可以清晰覺觀到:念頭由腦中釋放 後 產生了情緒 且有後續的副作用有時候 同樣的念頭由腦中釋放 後 卻產生了不一樣的情緒或沒有情緒 且有後續的副作用或沒有副作用自己 就會 清楚 若 被 腦中釋放的念頭 牽著走 是在懲罰自己 (苦集滅道)等練習到覺觀能力更強時自己就會 覺觀到自己 在同樣情境 能 心不隨境轉的機緣覺觀能力越強時 自己體會的就越貼切學佛 其實 是教導我們別執於五蘊別被五蘊牽著走最直接的 別做自己想法或思維的奴隸!練習 讓自己 時時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是培養 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最好的方法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兩篇可參考: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祝 早日成就!感恩!
祝福!竭澤而漁,不如細水長流。
刻意做一件事算不算著相呢?
沒有覺悟的人的布施基本都是有漏的。就怕你今天想這樣,明天想那樣,都是顛倒。所以有一個咒語很重要:衝動是魔鬼!
給我捐點吧,快窮死了。謝謝
你要用佛心去做善事,一塊錢也是佛心。你要是沒有這顆心,單圖恩報循環和所謂的清規戒律,一百萬也不是正路。錢不看量,看質。能問出這個問題來,說明你現在階段很初級,拿自己做試驗場,just do it
買保險吧。即保障了自已,也獻了愛心。
這個問題背後本生就是一個貪念啊!貪沒有貪念捐資產。
你可以捐,同時你也可以操作這些資產,幫助更多人,捐很簡單,把錢用活,造福眾生,難道不是更有意義!你就不會關心他們的存在了,不會想這個問題了
不貪錢與捐款是兩回事,題主是在家人,就要遵循在家人的修行方式,分好錢,有自己家庭生活的,有自己家庭發展的,有布施行善的。對出家人來說,過度的苦行和過度的奢侈一樣,都是不對的,何況是在家人呢?
貪和欲是兩回事,貪是一種「粘住」的心理狀態。所以貪其實是執著,跟錢沒啥關係。欲是四神足之一。
布施,是佛家倡導的;
但是布施的形式和量,是自己決定的。推薦閱讀:
※母親強迫自己讀經書信佛教怎麼辦?
※佛教的修行是不是將「有情」修成「無情」?
※如何在念佛時觀想阿彌陀佛?有沒有具體的次第方法?
※身為佛門中人的釋永信為什麼不能像其他僧人那樣脫離俗世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