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


今年已經過了一半,這部電影依然是我看到的最好的非商業電影。沒有之一。

距離我兒童節第一次翻出這部電影哭得稀里嘩啦已經過了兩個月了,頭一次看電影哭得這麼投入,不光是為了孔雀的顏,也因為這部電影里的太多令人嘆氣的地方。看著Felix的臉日漸瘦削,這種美好的東西被摧毀的感覺真的很難受,這部電影一大半的淚點就在於此。

所以我看電影一直不太在意太多所謂的情節設置、人物形象這些條條框框。

電影是少有的,能讓你在感情上參與其中的媒體之一。

我從不以一個方面對一部電影作出評價,我只關注的是,看完這部電影,帶給了我什麼。

這一點,《平常的心》,做到了。

所以我喜歡它。

Ned, you find a way to fight again.

如果說愛人與你相隔陰陽已經痛徹心扉,那當世界與你背離之時,恐怕已經是末日了。在那個我不能想像的年代,沒有人幫助你,沒有政府機構關注你,你就像自生自滅的螻蟻,看著自己身邊的每一個同伴,到自己的愛人,再到自己,慢慢衰弱下去,卻無能為力。尤其是看著自己的伴侶,一天又一天地黯淡下去,這種絕望的感覺是難以想像的。更何況政府的不聞不問,對所有在暗處默默掙扎的人們來說,似乎更是無奈的事。

世界上最絕望的事,就是你終於找到你的摯愛,他卻不能陪你走完一生。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我也不知道能做些什麼,只願這個世界上所有滿懷愛的人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愛,能自由、安全、幸福、不受歧視地在一起,不被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嘲笑所羈絆,不被病痛和時間的圍欄所阻隔,在生命里最值得相擁的年華里,獲得與TA相擁的權利,就夠了。

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 Simon Garfunkel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剛剛看完,默默地又打開同性戀和LGBT的詞條,搜索了本地的同性戀組織,推薦了這部電影給我最想分享的人。

我想,至少這部電影會讓看過的人再次審視自己,審視社會,並且激勵他們為了一切值得去理解的人而努力。

我實在不會回答,只能分享。

高中時,我對於同志群體一無所知,只知道哥哥去世似乎有人提到過他的伴侶。大學的學校是理工類,傳聞中「一對情侶三對基」。寬容和多樣的環境中,我很快成為了一名「腐女」,看到男生走的近就會莫名激動,每天上躥下跳要把身邊的男生都配成對——所有人都知道我腐,事實上,我連一篇耽美文都沒看過……

所以那時的我,並不關心。

————————————————

轉機在於我最好的朋友。

他加入了我們學校的心理社團,因為他的緣故,我也會常常參加社團活動,對LGBT群體有了了解。我跟身邊的朋友或是之前的同學溝通,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抵制,也會偶爾考慮一下社會上對這個群體的接納程度是不是太低。

。。。。。。。。。。。。。

直到他戀愛了。

之前接觸的同志,並不乏濫交的人。這也是許多人對於同志的第一印象和抵制的重要原因。但我的朋友,是對待感情非常認真的一個人。作為他最好的朋友,我知道他對他男友的依賴,付出和理解,也了解他內心的掙扎,不安和失望。他們去吃飯了,他們牽手了,他們擁抱了,他們親吻了,我全部都知道。那個男生從來不接他的電話,從來不在人多的地方給他簡訊,在街上總要跟他隔很遠,而我就在一旁聽我的朋友一邊說他真是渣男一邊說我好愛他我離不開他。

後來他們分手了。

我面臨畢業,畢設、實習、工作,好像同性戀的世界離我又遠了。

一直到看到了這部電影。我是沖著吉姆·帕森斯去看的,卻在看到謝耳朵時頻頻跳戲,但結局還是震撼到了我。我坐著發獃,有時候想對他們喊男主有什麼錯,他是在為你們而努力。可是又想深櫃又有什麼錯,這是別人的選擇。

後來好像慢慢明白了一點。這個電影本身的意義就不在於組織內部的誰對誰錯,而是以歷史為契機發出的同志的吶喊。讓一些人知道艾滋病給戀人們帶來的切膚之痛,讓一些人明白偏見可能帶來的後果的可怕,這部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

——————————————

一句話評價,至少我看完以後,會想要做些什麼了。


四個月以前,我覺得艾滋病離我很遙遠,即使身邊有一些同志朋友我也覺得艾滋病離我很遙遠,甚至四個月以前,「艾滋病」這三個字都是很刺耳的。

但就在今年春節期間,我接到多年好友的電話,他說他確診了,我五雷轟頂,我記得那天天津下了這個冬天的第一場大雪,為了方便說話我躲開父母跑到室外,我拿著電話在室外哭成了傻逼。

然後艾滋病從此走進了我的生活,然後我開始在網上搜集資料,然後我關注了知乎的艾滋病話題,然後我開始接觸任何關於艾滋病的信息。

原諒我的暫時跑題,回到正題。

提前幾個月的口耳相傳以及演員陣容之強大我相信大多數人已經把這部片的預期提到很高,這對於一部影片來說其實不是好事,此片就是典型。

133分鐘的片長(沒錯2小時13分鐘,充分挑戰觀眾極限和導演過度自信的片長)也沒能讓導演把故事講好。從Jonathan Groff在海邊暈倒那段開始導演對於影像駕馭的平庸感就已開始,全片133分鐘充滿太多千篇一律的、情緒過度飽滿的失控,以及偶爾穿插在失控情緒中的愛恨糾葛,致使全片節奏不穩,觀眾的情緒一直煩躁,注意不是緊繃,是煩躁,皆因導演過度失控的情緒控制(相同觀感的影片還有《特別響,非常近》),矛盾展現得過度密集,且沒有條理。一個導演的品位和對節奏的駕馭能力實在太重要,牛逼導演把簡單的故事拍得趣味盎然(如科恩兄弟的《冰血暴》),而二流導演只能把一個好故事拍得令人煩躁。

再說表演,本片的表演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某人一直在失控中齣戲,某人基本維持水準,某人美得不像話,某人。。。是謝耳朵,好了,他們的順序是Mark Ruffalo、Julia Roberts、Matt Bomer以及謝耳朵。

其實這樣題材的影片能夠拍出來,有一線演員參演,能夠在商業電視台播放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即使導演再讓人失望,正確的信息也是能夠傳達到觀眾的,這一點已是彌足珍貴。

也許幾個月以前我陳舊的觀念使我不會和HIV攜帶者(艾滋病的說法不準確)有身體接觸,更不會共同進餐,但就在這一切走進我的生活之後,在我充分了解傳染途徑,病理性質之後,我的觀念開始改變,我依舊和這位多年的好友像以前一樣,一起逛街,一起進餐,一起看電視看到很晚後在一個床上睡去,一切都沒有改變。

其實有些東西可能還是變了。有一天好友電話我說他看了我推薦的《達拉斯賣傢俱樂部》,他說觀後的心情複雜,當時我才明白即使一個人內心很強大,即使一個人也許偽裝得內心無比強大,即使一個人再努力嘗試接受現狀,把他過度暴露在負面環境中也是殘忍的,這會讓他失去活在當下的動力,而把思緒放在未來,所以《平常心》也許不適合給HIV攜帶者觀看,影片對於病情的處理很直接很殘酷,我不會把此片推薦給好友看,因為他的心態變了。

當然此種題材的影片對於大眾的意義就像我對於HIV觀念的轉變一樣,它讓你知道這件事情,讓你了解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讓你看到這件事情的愛恨糾葛,讓你體驗這件事情的身心狀態,從而讓你放下偏見,放下歧視,放下隔閡,就算你什麼也放不下(就像恐同、恐艾者一樣),它也能讓你至少知道這件事情的發生並不遙遠,不再無知。

在我得知好友病情後和好友的第一次見面時我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這就是一種慢性病,和任何一種慢性病以及和曾經的生活比起來你只是需要每天吃藥,偶爾去醫院,關注自己的健康,對愛人坦誠,活在當下,繼續平靜的生活。」

其實你我凡人何嘗不是呢,一切皆因擁有一顆平常心。


天吶居然都說用力過猛,看來我是重口味。

恬不知恥的說一票男人里只熟悉謝耳朵,而TBBT大概就追到第四季。所以雖然明星眾多但毫無干擾……

而我只是看了艾美獎里的影后咆哮片段覺得還不錯,就挑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假期,點了開來。

誰知道就哭得稀里嘩啦的。誰知道還停不下來。

我不是那麼容易為虛擬情節落淚的人。

當時就想擇偶標準一定要加一條,能為平常心落淚……

你說他用力過猛,我不同意。

你說他剪輯散亂,我卻覺得恰到好處。

我說他儘力地影像化了那段歷史那些掙扎還有那些美好的感情。

我說我們都應該和他們一樣去努力地為正確的事情去奮鬥。

我說這不是用來正三觀的片子,這是在三觀正的前提下去欣賞美好感情去體驗心碎悲憤的片子。

如何評價?是部好電影。


我到後面就開始流淚,後來流太多都不能稱之為流淚了,所以我都是這麼和我朋友說的:我就一直哭一直哭……

為什麼你們都覺得用力過猛…


寬容,才是一個人及一個國家越來越成熟的標誌,希望我們這個社會也有機會慢慢走向那一天。


說實話 從前我一直覺得hiv遙遠得不可方物 直到後來我做同志公益 遇到了那些堅強活著的攜帶者 我才明白 無知 永遠都是恐慌的第一大教唆犯

看《平常心》雖然是沖著孔雀的美貌去的,但看完後才發覺確實感慨良多,看著孔雀在銀幕里慢慢地枯萎,讓人不禁哽咽,在那個艾滋初出的年代,同性被硬生生的魔化,被拉進了惡魔的沼澤,然後面對著世界的唾棄無助地殘喘,這讓我想起了同性運動在我國的發展,看著前輩們踏出的道路,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心血,才有了我國同志的今天。

事實證明,不明真相的群眾總能最好的扮演反派的角色,同現實的殘酷一起侵蝕著ned的心智,我相信沒人能理智地看著自己心愛的人,一點一點的失去生命,當責任與心痛壓得他透不過氣時,我們看到了他的脆弱,與瀕臨崩潰邊緣的無助。

就連一直表現得平靜無比的謝耳朵,將因為艾滋而離世的同性友人的名片收納起來的時候,在名片存儲器中剩下的名片越來越少的時候,他也忍不住露出了難過的表情。

當總是光鮮地美化了同志生活的影片充斥現實,真實的同志生活是不是被人們遺忘,甚至被同志群體自己遺忘,片子殘忍的將人們拉回現實,卻不是為了告訴人們過去多可怕,畢竟今天早已不是那個黑暗和無知的年代,這部片子再請求人們了解艾滋的同時,更是為了祈求人們尊重別人愛人與被愛的權利,如果愛是光,那麼獨留下一個人的ned或許只剩下黑暗,愛從來都不應該成為罪過,即使你不肯幫助這個群體,也請不要唾棄這個群體。

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一直在努力的ned,而是那位身殘的女醫生,甚至在被無數人否定,被政府強征她瀝血研究的資料,她對每一位同志都一如初見的和藹般,儘是仁慈,我總會感嘆世間終究還是有好人,那麼ned有什麼理由放棄呢,雖然路途似乎看不到盡頭,但除去孔雀外,醫生無疑也是他堅持不懈的動力。

若果說生死是用來證明兩個人相愛的真贗,那麼陪伴,一定是用來量度愛的長短,有一個人陪伴,就是溫暖。


我是看到了真愛,沒有界限


導演用力過猛,既浪費了好演員又浪費了好本子


HBO出品,必屬精品。

《平常的心》是HBO 2014年的殺手鐧作品,根據同名戲劇改編。講的是上世紀80年代,男同性戀群體集中爆發了新型疾病——艾滋病。以作家Ned和半身癱瘓的女醫生Emma領頭,呼籲政府和公眾重視艾滋病,同時伴隨著幾名男同性戀爭取權益和愛情的故事。

戲劇原作者拉里·克萊默親身經歷了80年代的艾滋風暴,他以自己為原型,將紐約同性戀人群以及艾滋病人的生活和感悟寫進劇本。

在卡司配置方面,《平常的心》採用了的黃金班底,綠巨人馬克·魯弗洛扮演長期咆哮的男主角Ned,影后朱莉婭·羅伯茨扮演與政府抗爭的女醫生Emma。除了這兩位打前陣,其他配角也咖位不小。同志男神馬特·波莫扮演Ned的戀人,美極至死的Felix,謝耳朵吉姆·帕森斯扮演溫暖感性的Tommy,美麗的小喬打了一個醬油,這個醬油卻在影片前12分鐘的時間將影片推向了第一個小高潮。

有意思的,除了馬克·魯弗洛和大嘴影后,上述的幾名演員全是公開出櫃的同志演員。所以《平常的心》的班底又稱出櫃班底。

李澈非常喜歡這張海報

影片的開頭始於男主角Ned赴一個男同狂歡勝地的「彩虹島」。

這裡有個很有趣的鏡頭,男主Ned登島後,看到島上全是八塊腹肌的基友,隨即撇了一眼自己的小肚腩,立刻將襯衣扣子扣上。

美麗的小喬登場

海灘玩耍時,小喬突然由於體力不支,跪倒在地。

小島歸來後,開始有不斷的男同身體出現血斑癥狀,並且相繼離世。

作家男主覺得事情不妙,於是前來諮詢醫療專家。

大嘴影后羅伯茨登場:高冷的女醫生Emma

小喬是影片中第一正面表演因艾滋病死亡的角色,雖然只有12分鐘,但小喬的表演確實很贊,讓我想到了《烈日灼心》中鄧超最後的死亡面部特寫鏡頭。

Emma告訴Ned這種疾病目前只是在同志圈傳播,性傳播可能是重要傳播途徑之一。Ned將Emma請到男同圈裡作相關陳述,Emma要求男同們在性生活上收斂點,卻遭到了男同們的強烈排斥。

謝耳朵登場

為了讓當局和公眾關注這種疾病,Ned找到了紐約時報的記者Felix,請求他幫忙;又找到了大牌律師所任職的親哥哥,請求他給予同志群體法律上的支援。隨後成立組織,呼籲當局關注疾病。

Felix第一次回頭,男主Ned也不禁感嘆,你真的好帥。

由此,影片劇情的展開分為兩條主線(以及很多分線)。

主線一,Ned 組建的同志組織呼籲當局援助,這裡面還有Ned和組織成員的內部鬥爭。這條主線大家自己去看,有一幕戲李澈要提起。

Ned上訪總統顧問,交談中顧問起身將門關上,回過頭問男主,這種疾病是否直男很難被感染,男女之間一夜情會染上嗎?男主的回答也是神來之筆:

「病毒只是病毒,病毒不懂得歧視!」

現在想想有些後怕,若不是異性戀陰道性交也感染艾滋病,恐怕同志們早已被當局的不作為政策「順勢」清洗。

另一條線是Ned和Felix的感情線,從最初的相遇,一起追憶往昔;中途最後兩人決定相伴一生;到最後在病床上完婚和生離死別。說實話,還是挺戳淚的。

整部影片看下來,能感受到無論是導演還是一眾演員,都是非常用心地完成影片。但其實就李澈個人的觀影體驗,這部影片的完成度並不好。

影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但缺少歷史沉重感。這可能和光線及布景有關。總感覺鏡頭上的光線太過柔和,缺乏厚重感。你能感受到這部影片是在認真地還原那段歷史,但也就是僅僅停止在「還原」的層面上,而不會讓你認為:這就是那段歷史。

私心推一部梅姨的封后之作《鐵娘子》,歷史還原度很高

主題把控上,雷聲大雨點小。影片前半部織的網太大,後半段收不住,前面的小高潮此起彼伏,我們還在期待結局會如何震撼或發人省醒時,可結局就在不知不覺中結束。插一句,前段時間在電影院看迅哥的《明月幾時有》也是如此,莫名其妙地就結局了。

角色塑造上,主角之外,群像太多。現在很多電影總是喜歡延伸,感覺導演有太多內容想表達,有太多角色需要塑造。枝節太多,而每一個枝節都沒有完全展開,需要觀眾自己去架構枝節。這種讓觀眾耗費腦細胞去主觀架構想像的結果,反而沖淡了電影主幹的吸引力。

比如有一場戲是Ned邀請大嘴試著站起來和她共舞。羅伯茨與Ned相擁後,導演給了影后眼神變化的特寫鏡頭,並且在Ned提起男友後,羅伯茨的情緒出現明顯的反差。

我不理解導演是要表達什麼,表達羅伯茨飾演的醫生也對男主動心嗎?包括謝耳朵在舞池看到Ned和男友共舞時落寞眼神的刻意鏡頭,也是為了表現謝耳朵飾演的Tommy對男主傾心嗎?李澈實在不理解這些細枝的感情線和電影主題表達有什麼關係?去掉這些完全不影響影片的主旨。

除此之外,一些角色的情緒跳躍性太強,缺乏連貫性,突出表現在Felix上。一會求愛,一會做愛哭泣,一會又道歉,一會又突然情緒崩潰。

一些角色的台詞有刻意煽情的嫌疑,比如男主和哥哥的幾番對話。

雖然是為同志爭取權益,李澈還是認為Ned在用親情綁架哥哥

在表演方面,演員們如前文所言,很有誠意,但是一干基友還是敗於羅伯茨。

男主Ned在影片中幾乎是全程憤怒,而他憤怒表達方式就是咆哮。和當局咆哮,和男友咆哮,和組織人員咆哮,和哥哥咆哮,和電視台咆哮,和顧問咆哮等等。

拋開主角,導演幾乎給了每個配角一些重頭戲,讓演員們去發揮,以便衝刺獎項。

小喬對於死亡的表演雖然不錯,但無奈戲份太少,出現在鏡頭上的時間加起來約5分鐘左右。

孔雀扮演的男主戀人,在表現力上,更多地是藉助於外在的變化,而單就憑演技而言,不足以打動人。但不得不說國外演員的敬業精神,據說孔雀為了詮釋艾滋後期的形象,一個月的時間減了40斤。手動點贊。

謝耳朵的幾場戲,個人看來完成度也很一般,或者說他可以表現的更好。

這場謝耳朵在葬禮上的發言戲,表現地就很一般

上述男同配角們在相關電視節上全被提名男配,但卻無一所獲。當然,這也和影片後期的剪輯有關。

但值得一提的是,羅伯茨的表現絕對是本劇的一大看點。李澈之前看大嘴的片子很少,但這部片子里還是有被她震撼的感覺。特別是後期和當局對峙的戲份,影后果然是影后,表現的非常有力量。

羅伯茨很適合這種爆發性的角色,讓我想到在《八月》中她和梅姨在餐桌上的爆發性對撕。

《平常的心》雖然是講同性戀和艾滋病,但並不局限於疾病,更多還是表達了時代背景的冷漠和同志權益的爭取。特別是表達冷漠的虐點也不少,比如飛行員因為飛機上有患艾滋的男同而拒絕起飛;比如修理工寧願丟掉工作也不幫患病男同的病房修電視;比如醫院不給死於艾滋的男同開死亡證明,導致屍體無法火化被運往垃圾處理廠。

這個鏡頭很美,小喬的男友將小喬的骨灰撒入大海

李澈在想,這麼多的同志影片,要麼涉及權利鬥爭,要麼涉及疾病死亡,要麼涉及自我矛盾,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同志影片,不再歇斯底里,不再生離死別,而是如同志劇《尋》(我想和你一起變成兩個坐在門廊上的糟老頭 )(同志的愛情里,請別為難自己。)那般,講同志們的日常生活;或如《極品基老伴》(願我老態龍鍾時,身旁仍有一個傲嬌的你)那般,講同志家們家長里短,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平等。

最後,放一張圖,感謝演員們的認真演出。

一個專註同志電影的暖心公眾號:李澈學長 ID:CheLeeboys


《平常的心》下載地址:

鏈接:http://pan.baidu.com/s/1nv2zUIH 密碼:r128


上一篇:我有錢有顏,我自虐十年


恐懼。

沒錯,這是電影看完給我最大的感受。

我是沖著孔雀去看的,看之前並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一個電影,以為依舊是一部甜蜜的同志片。

孔雀依舊那麼美,看到他們在報社相遇的畫面時,回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肯往下繼續看。可等到看完結局,再也不想回憶那個畫面了。

在此之前,我知道艾滋學名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我知道它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傳播,我知道紅絲帶,我知道見到艾滋病人我應該給他們一個擁抱。

我像大多數人一樣,通過學校社會的宣傳,在沒有刻意關注的情況下,獲得了這麼些認識。

可我從沒認真想過,艾滋病人是如何生活的。

或者應該說,在看完這部電影前,我從沒想過艾滋病人這麼痛苦。

我開始覺得艾滋離我好近,彷彿那每天感染的6000人就都在我身邊,我開始恐懼性交,恐懼同性戀,甚至恐懼與人接觸。

可我的理智告訴我,這都是錯的。

我開始糾正自己,開始反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沒錯,是電影的問題。

電影身為電影拍的如何我不知道,但作為同性戀、艾滋的宣傳科普電影來說,非常失敗。

這部電影所做的,就和劇中的Ned做的事情一樣,出發點是好的,卻因方式的錯誤,製造了恐慌。

①電影對艾滋病人的生活描寫的太悲慘了,對於某些如我般了解不多的人來說,艾滋病人們這些年費勁心思營造的「我們和常人一樣生活」的形象瞬間崩塌。自此以後,可能提起艾滋就會滿腦子都是紅斑,都是孔雀最後瘦弱的身軀,蒼白的面孔,混濁的雙眼。

如前面的答主所言,他不敢把這部電影推薦給艾滋病人看。

恐懼,被成萬倍放大。

②電影讓我們接受了艾滋病這個恐怖的存在,卻沒有在最終告訴我們解決方式,電影名字叫平常心,卻始終未告訴我們何為平常心,電影提出了令每個人都為之擔憂的問題,卻給不出答案。

拿最近的《聚焦》來對比,同樣是社會的陰暗面,聚焦的敘事方式是探索型的,是積極的,是嚴重的問題不斷被發掘的過程,而平常心的敘事方式是消極的,情況一步步惡化我們卻無能為力,全部電影都處在深深地痛苦種。

聚焦給了我們希望,而平常心只讓我們看到了絕望。

或許對於原作者來說,這就是他當時所經歷的,所體會到的絕望感,但單就這部電影的所承擔的社會價值而言,他與自己的初衷已背道而馳。


昨晚看完,感觸很深的說。所以來知乎搜搜大家的看法。感覺自己的看法有些不同。

這部影片開始我完全是沖著吉姆帕森斯去的,但是我看到的確還是謝耳朵,有點失望。 在這部影片里,我感覺很多同志內心深處他們對自己是同志這一點還是自卑的,而也就是這一點震撼到了我。所以除了男主其他人都是委曲求全式的尋求社會的幫助,甚至到了最後孔雀死的時候他還對男主說,ned,you have to find another way to fight. (記得好像是這樣子,不太確定)

這部影片讓我想到了《飛越瘋人院》——明明是我的權利,你把它奪取之後還一點點給我,我還得對比感恩戴德。與此比較,同性戀,這本來就是正常現象,由於這不利於種族的生存和繁衍,所以就把他視為是一種病態的性取向。這對於同性取向的人來說真是太可悲了。 我英語不太好,看的是中英字幕,一邊看英文一邊看中文可能導致有些地方的對話內容沒看懂(所以文中有什麼出處歡迎指出~)。同時我也覺得這部影片不錯,但我不會再去看,因為給我的感覺太壓抑了。看的時候還會有代入感,我是帶入的男主,討厭那種努力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卻連同伴也不理解的感覺。


各種出戲,綠巨人,Sheldon,彼得羅素......


前天一個妹子給我這人彎男推薦了這部電影,於是我當天就把它看完了,當然了很早之前知道很多明星都本色出演之後就打算看了的。@Norman FUN

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用力過猛了,然後個別情節還是挺感人的。導演拍的真的不好,一樓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差不多就這樣吧,看完之後心情不太好。

孔雀好可愛好想抱抱:3


沒哭,就是有點難受。

個人覺得拍得挺好的,沒覺得用力過猛,可能你們覺得是主角的問題,但事實上他的周圍有那麼多人在制衡【指性格上的,很明顯可以感覺到】,主角作為唯一一個在那麼多「清醒」「理智」【不完全褒義】的人中的爆發點,是會有些突兀,對比當然是有,但絕不是諷刺,只是另一種態度。齣戲會有點,畢竟演員留下過經典的形象,但還好,功力還是有的,沒怎麼齣戲。看孔雀瘦了這麼多超級心疼啊。。

影片背景時間值得注意,它發生在艾滋病剛爆發的時候,這能解釋很多問題。

我不覺得電影裡面有哪個人有做錯,他們都有自己的堅持與恐懼。在表達情感也因性格不同而相異。主角與外部當然還有內部的抗爭就此展開。因為影片是站在同性戀者角度,所以會覺得政府做的過分,我看的時候確實蠻氣的,也是「怒其不爭」。但現在想想,算了吧,沒有資格憤怒。

我剛看完電影,現在還有點迷茫,主要是關於影名「平常心」的問題。第一的回答解釋為「對自己的病以平常心看待」。我不以為然。就個人而言,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在展示給這個圈子以外的人看。【不然某種意義上可以作為反同材料。。恩,我亂說的】從Mark反反覆復強調「we are dying but nobody cares"中可見。而且影片中病人的反應也不能說明這點,他們對於這種未知的病灶表現出恐懼,無助,他們看著自己的朋友痛苦的死去而崩潰。我想」平常心「這名字可不會是諷刺他們或者要他們冷靜下來的吧,面對死亡可沒你想像得那麼輕鬆。

政府和群眾迴避這個問題,甚至發展到」陰謀論「,可見同性戀者的處境困難。Mark 的反應很真實,甚至讓我也有種壓抑想要爆發的感覺,當然不是對這影片,而是對世界上千千萬萬種不公和歧視。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那種掙扎在崩潰邊緣而沒人看得見,沒人會來幫助,即使你再怎麼發狂,喊叫也沒有人會在意的絕望,你會覺得這部片子浮誇、做作。

這部片子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想讓大家正視問題的存在。這種問題存在於艾滋病,同性戀,也不僅僅存在於此。它表達了對某些特殊群體的「接受」和「寬容」,也是對某些現實問題的「突出」和「表現」。

因為我在近片尾一直在等主角重新反抗的一刻,沒等到,有些失望,對於他們抗爭的成果和後續表達沒有繼續下去。額,怎麼說,感覺這個處理不是特別好,總有故事沒講完的感覺,雖然我們現在也已經能看到了。。。

總評:它不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描繪【一段時間內在某一方面】社會現實的作品,但它已經表達了一種「理解」,表達一種「鬥爭」。差不多了,值得一看。


腐女抱著看gay的心態看的、沒想到卻讓我有這麼大的觸動。

FelixNed在醫院結婚的時候、Tommy把Felix的名片也收起來的時候、真的沒辦法忍住眼淚。

這不只是一部講述感情的電影,更是反映當時社會對艾滋的恐慌,對gay以及艾滋的歧視的電影。

身體上的疾病或許沒那麼可怕,大多數人歧視的態度、甚至自己家人潛在的歧視、才是最可怕的。

但是儘管如此,樂觀的生活,與病魔,與歧視抗爭到底才能得到想要的。

它教會我要Never give up and fight until the end.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