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的容忍,造成了現實中包子的性格怎麼辦?如何看待這種矛盾?

如題


包子的性格,是因為本來就包子,或者本來就有包子的潛質。

佛法講的忍,不是你理解的單純忍耐別人的欺負。

而是要調伏自己的內心,不被妄念牽著鼻子走,不把喜怒哀樂的鑰匙交到別人或外境手上,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所以「忍辱」的含義,可不是字面上那麼簡單。

逆境中不沮喪,頹唐,順境中不迷失,沉醉,面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都不動不搖,堅定,平靜,始終如一……

這才叫忍辱。

這才是真正的容忍。

這其實,是為了讓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主,而做的一種練習。

因為最終你所要面臨的,是死亡來臨,四大分解的痛苦。

若不經過這樣的練習,哪有那麼容易,就能直面生死,了脫生死,出離輪迴呢?

PS,容忍,應該以他最為著名。

誰會覺得他是包子呢?

PS,我對忍辱的解釋仍然是很膚淺的,流於表面的,而且很世俗化的。

事實上忍辱的含義比我解釋的更為深刻和豐富。

歡迎大家的解釋和補充,以及糾錯。


霹靂手段 方顯菩薩心腸


唉,人若覺得自己是包子,

那他就還沒有參透佛法。

佛的寬容是因為無欲無求,

不是為了讓你多多行善好上天堂,

佛說原諒他人,

是讓你放下為凡事而惱的執念,

你既已不為凡事所惱自然會原諒他人,

自然也不會問,

別人拿我當包子怎麼辦?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哲學追本溯源之後都指出,

快樂是來自內心的,

與他人無關,

與肉體無關。

故此奉獻是快樂的,原諒是快樂的,苦行是快樂的,行善是快樂的。

任何苦難背叛打擊都不會摧毀的快樂,像高潮一樣濃烈,像天地一樣永恆。

這份快樂讓釋迦摩尼甘之如飴從王子變成苦行僧。

苦行僧苦嗎?

苦的是肉體,

你可能不相信,

但他們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懂佛的人,

肉體再痛也不會讓精神苦楚,

原諒是應該讓你快樂的,

當容忍不能給你帶來快樂時,

那就不要忍。

若還沒找到快樂的源泉,

就先別急著原諒他人吧。

願我此生能參透佛法吧

from 一個基督徒


佛教沒讓人愚痴地去忍讓和包容。

佛教從來不是教人怎麼做個受氣包和阿q。

所謂的包子的性格,只能說自己學錯了,自己走偏了,自己愚痴了……

知乎的規矩,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愛榮華,我不爭場面;名利總成空,貪心無足厭。
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發白,年年容顏變,
日月像拋梭,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
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
馬上放下手,回頭未為晚;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覺,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混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
幾年兒女債,拋開不再見。好個爭名利,轉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干。
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段;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真常理,日月為鄰伴。」

大乘的十忍境界,割肉喂鷹,捨身飼虎,燃燈供佛,剝皮為紙,折骨為筆,用血寫經。對我們來說有些遙遠,但能做到上述境界已經很難得。不是一味強忍,而是心中不生起情緒,一起心動念一對境,就已經輸了。


修鍊不夠。

菩薩慈悲心腸,金剛霹靂手段,

都要修鍊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布施波羅蜜多。

佛言。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於其中間設有種種有情之類。非理毀罵輕蔑凌辱乃至分分斷割支節。菩薩爾時都無嗔忿。但作是念此諸有情深可憐愍。為煩惱毒擾亂身心不得自在。無依無護 貧苦所逼。我當施彼隨意所須。不應於中有所吝惜。恆作是念一切有情。

須食施食 須飲施飲。須乘施乘 須衣施衣。

須香華施香華。須卧具施卧具。須舍宅施捨宅。須燈燭施燈燭。

須金施金 須銀施銀。須末尼施末尼。須真珠施真珠。須吠琉璃施吠琉璃。

須末羅羯多施末羅羯多。須螺貝施螺貝。須璧玉施璧玉。須珊瑚施珊瑚。

須石藏施石藏。須金剛施金剛。須帝青施帝青。須余寶施余寶。

須醫藥施醫藥。須財谷施財谷。須資具施資具。

隨其所須悉皆施與。

復持如是布施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如是迴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 誰迴向 用何迴向 迴向何處。如是三心皆永不起

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安住安忍波羅蜜多引攝布施波羅蜜多。


關於這個包子性格,題主應該還是沒有放下分別心,與人為善也好,帶著刺保護自己也一樣。雨點落在小河裡才會泛起波瀾。若是在大海中,縱使是川流也依然無礙。其實這一切都是空,是自己的執念所致。

若心中不再有相對之念,不起分別之心,又何來你我之差。眾生皆承其業,受其苦,又何必在意這種種過往之念


你有沒有想過,這會不會原本就是宗教的意圖?是不是細思極恐?社會的進步往往是靠極少數能衝破束縛的人,如若不能,但求心安。


額。

不論恆述法師這個人如何。

她在綜藝裡面講過一段話。

鑽石有光彩奪目的那一面,也有尖銳可以切割玻璃的那一面。

每間寺院都有慈眉善目的佛菩薩,也有充滿震懾力的金剛

變成包子,真的是佛教的鍋嗎?


023【學誠法師心語】忍辱門

可以看下這個說的比較明了些


很多時候,我們錯解了佛教的意思。比如佛法說空,有的人不了解佛法所說空的真正含義,誤以為佛法是消極逃避,也有人變得對事情提不起興趣,萬念俱灰。實質上佛法說空,不是斷滅、消極遁世之空,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成,並不是實有不變。

佛法說容忍,是的,佛法講包容,在六度萬行中第一條是忍辱。佛法的容忍和包子性格的懦弱,其本質的差別在於有沒有去執。佛菩薩已經去除了執著,看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所以能容忍而不覺得是在容忍;包子性格之忍氣吞聲,他還沒有認識到事物之因緣所生的本質,一味地懦弱與忍讓,心中還有委屈與不平。

另外,佛法說容忍,是心中真正的放下與包容,有時候也可能用霹靂手段、金剛怒目,為的是讓對方覺悟。


佛教講智慧慈悲。

安忍不等於屈從,寬容不等於縱容,隨和不等於隨便,善良不等於不抗。


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


得了,佛祖還割肉飼鷹,投身喂虎呢。你不過是個包子,什麼羅漢,菩薩,佛啥的就別想了,估計連個珈藍都混不上了呢。


也不一定非得是包子,餃子也不賴,實在膩了弄碗麵條也挺得勁。。。

關鍵是看諸位客官喜歡吃啥?


同疑問,來看回答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看你是為什麼忍,如果是為他人好而忍,那不會有忍的念頭。

忍或不忍,都要對機。

有人打了我一巴掌,我該怎麼辦呢?耶穌說,讓他繼續打吧。釋迦牟尼說,他打你你應該歡喜啊,這是幫助你培養自己的慈悲心。莊子「方舟濟河,虛船觸舟」說,權當沒這回事,因為打回去,你自己照樣還是會疼,走開就是了。孔子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說,他打你,你就打他啊。

自己哪裡有罪。明明錯誤都是別人的。不然就是老天爺不開眼啊。

若是走路走得好好的,從天上掉下一塊石頭砸到頭,首先想的絕不是「我是不是走錯路」,而是「媽蛋怎麼這麼倒霉」,所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是也。

若是這石頭是樓上某人扔下來的,那就闖了大禍。不管是不是走了人家的私家花園,被砸的人一定不依不撓:「你這……」如此省略幾百字。所謂「嫉賢妒能,小人當道」是也。

生活里出了問題,一定都是別人的問題啊。如是想。

於是每日憤憤,所謂「吾嘗終日而忿,未曾有須臾之樂」是也。

你有沒有思考過:

為何失望?為何快樂?為何愛戀?為何驕傲?為何生氣?為何執著?為何計較?這些是我們的心,還是僅僅是一種情緒?

我們對於外界甚至自我的反應,都是情緒而已。情緒不僅僅是可以對治的,它本身就是一條道路,指明了我們努力的方向。

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聖人從不謀慮,哪裡用得著智慧?聖人從不砍削,哪裡用得著膠?聖人從不感到缺損,哪裡用得著推展德行?聖人從不買賣以謀利,哪裡用得著經商?這四種作法叫做天養。所謂天養,就是稟受自然的飼養。既然受養於自然,又哪裡用得著人為的造作!

忍亦是如此。不忍亦是如此。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菩薩心腸,霹靂手段,需要多學習正法,早開智慧,方能拿捏得當。建議細緻看下了凡四訓中關於十種善惡的論述。


你學不錯了


佛教?容忍,回到三武以前么?


nohting


白皮們,你們不要罵人啦.

你罵人,只會增加對方的功德.

只會減損你們的功德.


推薦閱讀:

《趙州錄》之「補遺(五十)」
關於佛學體系的疑問:1、佛把植物看做無情眾生是因為人必須要吃才這樣劃分的嗎?
王路:關於印順法師的諍論和我的看法
怎麼讓父親接受兒子不信佛?
遁入空門算是一種逃避嗎?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