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房子還是房子嗎?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已經變成了金融工具了呢?

眾所周知,房子是人在社會上立足所必須的生活用品。由於僅具有理工科背景,本人對國家經濟和金融的認識實在有限。但通過我對社會的觀察,我越來越覺得現在的已經不再是以前普通的房子了,似乎成為了國家調控經濟的一個金融工具。讀書太少,還望知乎的各路大神能不吝賜教,一起探討下這個問題,幫助更多的人認清經濟形勢,從而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先謝謝大家!


謝邀。 @shine peng

首先要說「金融工具」,如果從會計的定義來看,房子一定不是金融工具,不能列到金融資產里。但如果問房子是不是有金融屬性,或者房子跟金融的關係大不大,答案是肯定的。不只是房子,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接觸得到和接觸不到的各種東西,都和金融有越來越密切的聯繫,或者說多少被金融左右。我最近和朋友討論各種話題時都喜歡拋出這個認知,就是現在的地球人的生活已經徹底被金融改變了,包括但不限於房子。

首先,無論是開發商建房還是個人購買房產,多少都會藉助金融。開發商建需要通過金融市場融資,會發股票、債券,會從銀行等融資渠道借錢,會通過設立項目公司等方式引入股東等一系列手段,資金價格直接決定開發成本,開發成本會轉嫁到房價上。個人購房即使是自住也會涉及到借錢,而且借的錢越來越多,深圳的按揭購房比例是全國最高,大概有超過90%的人選擇按揭購房,貸款成數有60%以上,數據來自深圳國內按揭佔比最高 91.2%置業者貸款買二手房,深圳按揭率高也是本輪領漲全國樓市的一個原因。無論建房還是購房,我們都或多或少的和金融打交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是與金融關係最密切的一次購買了。這可以說房子和金融有一定關係,但這裡還不能說房子有很大「金融屬性」。

然後我們看一種金融屬性很高的商品,銅。銅是使用及其廣泛的一種金屬,我們都知道建築、器具、電線、電子元器件都需要大量的銅,所以銅是交易量最大的有色金屬之一。在過去,銅價就是由供需決定的,但隨著金融日益發展,銅已經和套利、套保等需求密不可分了,滬銅期貨在很多時候走出了與現貨完全不相干的走勢,比如強制結匯制度與輸入型通脹是什麼關係? - Sgt Pepper 的回答這個案例。像美國那樣的住房抵押債券及其衍生品當然毫無疑問是金融工具了,在中國房子是不是這樣呢?

房子如果有金融工具的屬性,一定體現在價格上。但影響房價的因素太多太多了,供需、收入、人口、利率、住房政策、土地政策這些與房子有直接關係的因素當然都會影響房價,但這些傳統的考量因素,或者簡言之供需的重要性佔比,是不是在影響房價的變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少,一些典型的影響金融工具的變數(比如預期)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呢?這個命題,我很難在一篇回答中詳細計算,只是簡單說明並且引用文獻結論。我們都知道房價快速上漲始於04年,在08年有一撥回落,09年加速上漲,在13年有一撥小幅回落,在15年底再次快速上漲。在這些年間,房價的上漲速度明顯超過了GDP、人均收入、人口數量、CPI等一系列宏觀指標,這也在一個方面說明基本需求對房價的解釋力逐年下降。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預期讓房價和成交量一度大幅下跌,在這段時間基本需求都未有明顯改變。況大偉在預期、投機與中國城市房價波動中對中國 35 個大中城市 1996 —2007 年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預期及其投機對中國城市房價波動都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而且我主觀上認為這種解釋力在04年以後是逐年增強的(沒有做具體的研究)。

當然,我們沒法知道一個房子到底值多少錢,就像過去以物易物那樣將房子與兩頭牛劃等號,像日本和香港那樣房價劇烈波動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房子雖然也是生活必需品的一種,但房子不像其他生活必需品那樣價格波動幾乎都與產量相關,甚至投機都與產量預期相關。在和平時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房價劇烈波動都受到了金融市場波動和人們預期的推波助瀾。房子更像原油那樣,是一種已經被注入了太多投機、政治和預期的金融工具或金融產品。而房子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房價的波動又反過來影響宏觀經濟、貨幣政策、產業政策、資產價格、甚至社會穩定,房價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或者資產的價格,也是一個經濟指標、宏觀變數,甚至是一個金融變數,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來的房價會如何,如果依照人口、收入、房租這些傳統需求指標去分析,怕是大概率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因為用這些指標分析的人在05年就預言房價要崩潰了。是不是更多的從金融資產價格分析的角度去考慮會更好一些呢,多看看貨幣投放、利率,多結合理性預期和適應性預期分析會更好一點呢?


現在那個wuweilxl的是什麼亂七八糟的回答。。。跟百度一樣自帶全家桶啊?其中定義錯誤,以偏概全。希望題主對這種夾帶私貨的回答有自己的見解,不要被誤導。房屋並不屬於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經濟調控,資產,都是不同的概念,希望題主可以通過維基百科之類的工具自己找找基本定義。不要盲從。

就題主問題回答:

  1. 房屋對一個國家經濟很重要,是國家調控經濟的一個方面,調控經濟包括調控房屋的供需和價格等。(並不是金融工具)。我原本想說大概是經濟調控工具,但我沒學過經濟(混蛋其實是忘記了),不敢亂說,還是有待大神來給說法吧XD

  2. 房屋的功能是居住,但房屋本質是一種資產。所以也是投資的標的。這和「房屋是用來居住的」並不矛盾。就好比投資藝術品,藝術品功能是用來欣賞的,和它是一種資產可以被投資,並不矛盾。
  3. 題主說的「越來越覺得現在的已經不再是以前普通的房子了」,其實應該是題主自己對「房屋是一種資產」越來越有清晰的感受。並不是房子變了,而是題主的知識和想法變了而已。這是好事,說明題主意識到了更深層東西。

以下是具體說明:

房屋屬於Physical assets實體財產,並不屬於金融範疇。金融的核心在於time value of money。

房屋的功能是居住,但它本身是一種資產(Asset)。由於房屋和土地的稀缺性,又是剛性需求,在很多國家,房屋都是對經濟有重要影響的。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諸如英國,對房屋價格和供需都極為關注。2015年由於大量買家湧入英國倫敦,推高了倫敦的房價,因此英國提高了住房貸款的門檻,以此抑制購房的需求,防止房價過度上漲。但London房價依然會上漲,預測直到2020年都會上漲。Three Bedrooms的Flat是倫敦住房投資收益最高的。可見房屋投資和對房價調控是中國和國外都有的。

上圖是英國的銀行機構2009年貸款的結構。當中藍色是住房貸款。可見對房屋的需求很旺盛。

同時房屋,確實是一種投資的方向。是投資,就會有回報和風險。那投資房屋大致是什麼樣的呢。還是上圖:

如圖可見,房屋(Property)投資,其風險和回報都高於固定收益(如銀行的定期存款),低於股票投資。所以簡單的認為投資房屋是一種避險方法是不可取的,這是需要好好考量的。雖然在中國很多人投資房屋來規避風險,但題主必須知道,這是片面的理解:隨國情變化,房屋投資的避險程度也會隨之改變。

以上。

========================================================================

補充:金融的基本定義:

Finance is managing the process of turning savings into cash-flow generating investment". 記住是金融是managing the process,有別於investment。

金融中介(比如金融機構):注意當中的Households指的是一般百姓家庭,並不是住房。

金融市場包括以下:可以看到房屋投資並不屬於金融市場。

金融原本是經濟和會計的衍生學科。經過發展已經成為一門龐大的學問,是充滿技巧性和科學性的。並不如前面的答案說的那麼隨便。如果有興趣,請自己系統的全面的學習,切勿輕信知乎上那些半懂不懂的回答。

如果題主需要一本教材。個人推薦Bodie的&一書。應該有中文版的,就叫投資學。需要配合著網上各種百科補充基礎概念。這是一門複雜的學科。

希望對題主有用,也希望能拋磚引玉,有大神來給出更系統更專業的回答。

更新一下,題主說想學金融,正好看到一個list,供題主參考:(不過來晚了答主大概不會注意吧哈哈)

以上。


房子不僅是金融工具

你沒發現房子正在逐步替代戶口曾經所擁有的功能嗎?

所以我覺得很多人只談房子的居住功能的價值來驗證房價過高是件很扯談的事情。玉門的房子很便宜啊,你怎麼不去買。

房子是金融工具,更是社會公共服務的准入贖買和公共服務購買資格的門檻。

你住的起什麼區域的房子,就證明你獲得某一水平的社會公共服務的准入資格。

在這個區域內你的房子多大,就證明你有多大的購買力,能購買什麼水平的公共服務。


哪天糧食也成為金融工具投資品就喜大普奔了。拿著民眾剛需玩這個的,不是藥丸是什麼


這個想法是比較靠譜的。

事實上,中國房價之所以這麼高,跟中國金融不發達有很大關係。

由於中國金融不發達,國家缺少調控經濟的工具。你看美帝歐洲,打死也不會想到什麼拉高房價來帶動經濟這種事。人家搞一發「量化寬鬆」,歐洲搞一發「負利率」,誰TMD用房價拉動經濟啊。

沒辦法,中國沒有發達的金融市場,你讓周小川來一發量化寬鬆?

沒有發達金融市場,公司和平民的錢也沒地方去。老百姓的錢放在那裡,害怕貶值,買房是最佳選擇。其實每當 房價高的時候,大家心裡多少都有點嘀咕,這裡面究竟有沒有泡沫呢?進去究竟是抄底還是接盤呢?不管你怎麼想。最後只有買房才是最佳花錢方向。

所以,本質是上70年磚頭使用權的房子,在中國價格高的離譜,就因為它不僅僅是磚頭。

--------------

補充追問:

拉高房價就能拉高GDP。因為房子金額大。房價高了,政府賣地賺錢,房地產賺錢,人們買房要花錢,銀行貸款掙錢(貸款給房產商,貸款給買房的),買了房要裝修,搞裝修的賣傢具的賣地毯的也都賺錢,買了房出租也是錢,修房子的過程中,無數的廠商供應商也賺錢,做玻璃的,做鋼材的,做水泥的,做建築設計的,做綠化的,都在賺錢。

你把上面的全部加起來,得有多少錢在流動,那就拉高了GDP。中國現在GDP掉的很厲害,房價不高,GDP從天上掉地下,要摔粉粉碎了,所以今年房價必須要漲。

歐美不會用這種低端手段的,而且房價高了民怨沸騰,歐美都是選舉國家,人民怒了政府要下台。歐美用的都是金融工具。「量化寬鬆」和「負利率」可以調整刺激整個經濟體,而不僅僅是經濟體中的房產。能影響所有企業的決策和行為。

中國么,金融差人家一百年,領導層基本很蠢,不好好發展金融。中央只有一個李克強是懂經濟的,權力被架空了,說話屁用也沒有。沒有強大的金融市場,只能靠金額最大的一個商品,也就是房價,來調整經濟了。


1月信貸異常高增速是「維持債務雪球+資本流出」下的無奈之舉,國家現在左右為難,騰挪空間很小,既要保持經濟增速不過快下滑,也要保持債務能繼續滾下去,還要保持匯率不大貶值……從李博士最近一次談話(該出手時要出手)可以看到,目前暫時不提出清了(供給側改革要先仍一邊),而選擇不惜代價維穩(不敢主動去槓桿所以大放水,消耗大量外儲+半資本管制強控匯率)。很多人看到1月信貸數據後認為是大利好,希望繼續大放水。

這些炒股炒樓的人和利益集團都是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出發,看似死多頭實則是禍國殃民的大空頭。在目前極高的槓桿(債務率)下保持信貸增速持續大幅高於GDP增速(加槓桿)強行維持甚至拉升泡沫的結果必然是崩潰。不明白的想一想這次槓桿牛,如果更早點控制槓桿,沒有背離實體的大牛市,還會有大崩盤嗎?還需要之後的救市嗎?如果繼續放任槓桿,指數可能會破6000到10000,你或許能賺到了很多,但接下去就要面對中國金融體系乃至全社會的大崩潰,這是你們想要的嗎?你們賺到的是真金白銀嗎?

有時候惡意做多比惡意做空更恐怖。

我們既要穩住匯率減少資金流出,又要資產泡沫不破,還要解決債務問題,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內資產價格回報率降低以及資產價格遠高於國外必然導致大量資本流出(外資投資減少、企業海外收購、居民海外購物)。想要讓資金不流出就要讓資產價格泡沫消失或資本回報率提升,而現在資產回報率無法快速提升,轉型仍需時日,故外資投資會減少,息差套利資金(海外低息貸款投資高息中國資產)會流出;另一方面資產價格的泡沫又破不得,槓桿也去不得,因為債務會大量違約,而維持泡沫會導致資本加速流出,且維持泡沫本身就會打壓匯率(大放水導致貨幣信用下降即貶值),這是一個向下的正反饋過程。

所以,接下來大概率是犧牲不可能三角里的資本自由流動,然後大幅放水,但完全的外匯管制理論上是不可能維持匯率的,如委內瑞拉這種小國家外匯管制後形成了兩套匯率,黑市匯率是官方匯率的100倍,實際匯率仍是大幅貶值,國內嚴重通脹。不過即便是完全的資本管制,匯率能夠保持,客觀規律仍告訴我們債務雪球的滾動是有上限的,即便我們M2仍保持天量投放也不可能持續追上債務的複利指數增長(而且在大放水的情況下會導致高通脹),現在我們的債務已經進入龐氏階段,你不主動戳破,也一定會被動去槓桿(歷史上沒有主動戳破的成功案例,人性告訴我們肯定是被動戳破,沒人會自己看自己的手)。

再看關於債務雪球和M2增速極限

在1990年之前,日本的M2(M2是廣義貨幣的意思。M2同時反映現實和潛在購買力)增長完美契合了指數增長曲線,信用擴張下,只要債務不違約則M2能以指數增長(複利),但當年10月後M2增長再也趕不上指數的增長了(龐氏債務階段,被動出清),隨後幾個月日本房地產價格創下了最高。目前中國的M2增長脫離指數增長的時間是2014年6月。

下圖為券商做的截止2012年的債務/GDP比,補充一下,社科院的劉煜輝的結論是:到2012年年底,全國居民債務為18萬億,占當年GDP的34.7%;政府總債務是30.8到33.8萬億,債務率是59%;企業債務是65萬億,債務率是125%,總債務率大約是221%。2015年3月,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在一個論壇上,引用了上述數字,說明劉煜輝的結論基本得到官方的認可。由此可以大致推測2015年底的債務比。

2015年中國的債務/GDP比估計在300%左右,其中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遙遙領先其他主要國家(特別是國企的大量美元債,人民幣貶值後的一個定時炸彈),唯一樂觀的是我們政府和居民債務比並不高,還有調整的空間(我們居民的債務少是有客觀因素的,因為我們需要更多的資產應對很差的福利和社會環境,我們的人均GDP不能支撐高槓桿),政府的地方債務置換、供給側改革、全民創業等,就是想辦法進行債務結構調整。下圖為中金公司做的2014年非金融企業的債務比:

再看房價

一線城市瘋狂的房價沒什麼可以說的,這是預料之中也是必然發生的。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周期拐點、人口拐點、信用和債務拐點等多期疊加下不選擇主動去槓桿,則必然選擇放水保資產和債務,實體經濟不景氣資金必然脫實向虛,正反饋加大了資產泡沫。和中國情況相近的90年代日本,股市90年見頂房價91年見頂。 我們股市15年中個股大泡沫見頂,房價何時見頂?另補充一個資料,根據統計數據,深圳、廣州人口凈流入趨於停滯,北京、上海凈流入逐年遞減,上海遞減速度最快,從2011年的45.54萬人遞減至2014年的10.53萬人,照此速度,2015年上海的人口凈流入數可能降至零(出來的數據是已經凈流出10萬了),2016年一線城市極有可能出現人口凈流出。

記住房價主要受到貨幣供應影響,其次才是房價的供需關係以及本身的估值影響(收入房價比、租售比等)。

再來談股市

股市同樣受到兩方面影響,當然股市和房市不同,估值和貨幣投放、信用周期同樣重要。

A股整體估值不論是相對全球還是相對自身均高高在上,A股50倍PE以上的佔比是全球最高的,即便考慮其他國家是註冊制有大量虧損和低利潤公司上市。多什麼市場空什麼市場一目了然——A股溢價港股40-50%,個股更是溢價5-10倍。

目前全部A股,PE 18、PB 1.9,上證50,PE 9.1、PB 1.2,中小板,PE 47.4、PB 4,創業板,PE 69.5、PB 5.9。全部A股中位數,PE 47、PB 3.8,平均PE(扣除虧損和大於1000) 99、PB 6.3。全部港股主板PE 8.8、周息率3.95%。恆指PE 7.7,PB 0.9,周息率4.62%,國企指數PE 5.8,PB 0.75,周息率5.04%。

創業板2015泡沫頂峰時PE(TTM)151倍(靜態PE 近200)、PB12.71倍(來自Wind),納斯達克2000泡沫頂峰時靜態PE152倍、PB7倍(來自Bloomberg)。這次不會不一樣。

最後聊聊我們該怎麼辦:

我之前說度過債務危機或消除泡沫有三種路徑:

1.改革、轉型成功,資產回報率上升;

2.主動去槓桿(最終都是被動)資產價格下跌;

3.放水維穩債務用通脹磨平一切,貨幣購買力下降。

目前不想走主動去槓桿太痛的路,也不想進行徹底的改革,所以只能進行第三種,在這種情況下一線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的房子以人民幣計價不一定會跌,而以美元或黃金計價則會大跌,股市邏輯也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以及全球都在比爛的環境下,我們要如何保值自己的勞動果實?

我的看法是:

1.有能力的人選擇優質公司股票,長期回報最高是股市;

2.能大量換美刀的可買全球最安全資產之一的美債(海外銀行和少數外資銀行提供美元現金理財業務);

3. 有能力的人更進一步可以做到負債內置,優質資產外置;

4.最後,沒能力的人可以買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這樣便可對沖匯率貶值+經濟危機(紙黃金、黃金期貨、ETF等)。

我認為08年是最好的出清時間,但我認為現在仍不晚,越早出清越好,每遲一天傷害就越大。泡沫真的破了又如何?硬著陸又如何?當年德國以1新馬克等於4.2萬億舊馬克的比率回收了已經崩潰的舊貨幣,無數德國家庭數代累計的財富被洗劫一空,但德國現在不是照樣是世界強國過得很好?所以關鍵不在於短期的困難有多大,而在於是否堅持走在對的路上。只要走對了路,徹底改革(市場化,取消管制和壟斷),我相信憑藉中國人小強般吃苦耐勞的意志,經濟一定會彈得更高。我對未來還是有信心的,不就是苦一代人,我還年輕等得起,相信體制改革後的好日子我能看得到。

我們怕的不是一時的走錯和走歪,而是閉著眼睛不肯看路,一條道走到黑。當然,須明白承認現在的困難和未來有沒有希望是兩碼事,很多人滿懷對未來的盲目樂觀,卻看不見眼下的懸崖,奮身一躍才是最要命的。

《組織行為學》一書中有段話說得好:調查顯示,智力和人際能力越弱的人越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知識越豐富的人產生過度自信的可能性就越小。企業家的樂觀精神和新投資項目的業績是負相關的,人越樂觀,項目越不成功。真正優秀的企業或人更小心謹慎的重視負能量/負反饋和風險,只重視正能量或收益的人大概率會失敗(太自信往往太激進往往大潰敗)。

顫抖吧,樓市!一個大利空,突襲上海!

2月29日,上海公布了2015年的統計公報,一個重要的事實令人震驚:

到2015年底,上海常住人口為2415.27萬人,比如2014年底減少了10.4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增長了3萬多人,非戶籍常住人口減少了14.77萬人。

也許有讀者會說:你在城市人口方面,一再告訴我們官方數據不可靠,需要看小學生在校生人數,那麼上海的小學生減少了嗎?

的確減少了,下面這張圖表來自上海2015年的統計公報:

從上圖可以看出,上海各類學校的「在校生人數」都是減少的,這在上海最近10年是極為罕見的。上海小學生人數也從2014年的80.3萬人減少到了79.87萬人。

下面兩張圖拼接起來,是1978年到2014年上海各類學校的在校生人數的統計。

我們可以特別關注一下小學生人數,這期間上海首先跟全國一樣,小學從5年制變成了6年制。到了2004年,大部分上海小學實施了5年制(初中相應變成了4年制)。但至少在2004年之後,數據是完全可比的。

可以看出,上海小學生人數在1993年達到頂峰,總人數在116.7萬人。隨後因為計劃生育的因素不斷下滑。2003年到2004年的斷崖式下跌,是小學6年改為5年的結果。53萬人的數字維持了4年,消化了改制因素。

隨後,因為外來人口的湧入,上海小學生人數強勁增長,其中2008年、2009年增速達到了驚人的10.7%和13.6%。2010年到2013年,連續4年增幅超過4%,這也是相當驚人的。2014年增幅下滑為1.3%,2015年再次轉為負增長。

中國的人口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其他年份的人口都是抽樣調查的結果,因此不準確,此外就是因為政績考核因素帶來數據失真。但小學生人數每年的統計都是「數人頭」數出來的,而且沒有受到政績考核的污染,所以是真實的。

因此,上海人口在2015年出現下降,是個可以確認的事實。

根據北京統計局的數字,全市2015年年底常住人口為2170.5萬人,與2014年相比,增加18.9萬人,統計局還解釋說,北京常住外來人口增速從2011年的5.4%降至0.5%。言下之意,這符合國家控制北京人口的方向。

深圳的數據還沒有公布,但當地媒體告訴我們:2015年,深圳新改擴建中小學校23所,新增2.67萬個公辦學位、2萬個幼兒園學位。為了解決學位緊缺問題,2016年深圳將再新增3.09萬個公辦學位、2萬個幼兒園學位。

也就是說,深圳的人口仍然在快速增長。北京雖然受命調整城市功能,控制人口總量,但2015年還是增長了將近20萬人。而上海並沒有像北京那樣全力控制人口,但人口卻出現了下降,這是為什麼?

我覺得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第一、上海人生育意願是全國最低的。2015年統計公報披露,上海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5‰,戶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8‰。其實上海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減去「死亡率」)為負數由來已久,最遲在1995年就開始出現。

1995年到2014年這20年里,上海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只有兩年是正的。其中1998年和2003年都突破了-3%。也就是說,上海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長完全是靠移民。

第二,上海房價太高、生活費用太高,抑制了人口增長。

也許有人會說,北京、深圳也存在房價高、物價高問題,為什麼人口照樣增長?深圳的原因很簡單,這個城市擁有4.2億平米違法建築,成為天然的廉租房,所以高房價不影響普通人的生活。加上空氣好、自然環境好,小微企業多,自然能持續吸引外來人口。

北京是權力中心,並因此成為全國資金中心。此外,北京還是中國最大的文化中心、創投中心,其創業活躍度甚至超過深圳,這讓北京對人口的吸引力也非常巨大。

上海是國企、外企的樂園,小微企業、創業型企業遠遠少於北京、深圳,而且上海的房價高是剛性的(深圳有違法建築為緩衝),所以人口吸引力下降。

第三,上海產業轉型和控制人口的政策產生了作用。

有媒體注意到,上海不光中心城區外來常住人口繼續下降,近郊的嘉定、松江、青浦、閔行外來常住人口也首次出現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上海的產業轉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加快撤離上海。此外,上海也從政策層面在控制外來人口,防止出現城市病。

控制人口總量和增速,是國家對特大城市的要求。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目前實際生活人口都超過了2000萬,都面臨這個任務。

如果你仔細研究最近幾年的數據就會發現,上海和廣州是最容易完成控制人口任務的,而北京和深圳最難。為什麼?因為這北京和深圳太有活力,機會太多。

但說句實話,人口競爭力下降對上海絕非好事。中心城市人口持續增長是自然規律,日本剛剛披露的人口普查報告就顯示,過去5年日本總人口下降了94萬人,但東京人口增長了36萬人。而日本不同於中國,是一個完成了城市化的國家,也是公共資源比較平均的城市。

上海也許更願意解釋為「增長從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但數量和質量是很難區別的,因為高端產業帶來的人口增量,同樣需要低端產業配套。你總不能說搞金融的不要吃飯,不要保姆吧。

上海的總面積是深圳的3倍,而深圳還有一半面積是不可用的山地。以上海之大,產業轉移竟然能造成人口下降,在深圳卻沒有,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駭。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曾經根據北上廣深的統計公報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一線城市天平傾斜:深圳旺丁、北京旺財,上海廣州圍觀」。2015年的新數據還不完整,不過看起來將再次證明這個趨勢。

顫抖吧,房價!上海常住人口40年來首現負增長!

就在一線城市房價持續「高燒不退」之際,天空突然飄然這樣一則新聞——上海外來常住人口出現了負增長,同比下降1.5%,這是十五年來的首次。常住人口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首次負增長。

2月29日,上海發布《2015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較2014年度的2425.68萬下降。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同比下降1.5%(14.77萬人),2014年度外來常住人口為996.42萬。

這是一則不起眼的消息,但卻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它告訴我們,人們湧向一線城市速度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迅猛,告訴我們一線城市的房價也許已經開始讓不少想留下的人望而卻步。

下面這個來自華爾街見聞資深讀者「橋水基金」的評論,也許道盡了這則新聞背後的含義:

恰逢80年代中期生育高峰的那波娃,男青年到了婚育年齡買不起房,被上海丈母娘給擠兌走了。丈母娘說:算萊,蝸牛還有間單身公寓呢,乃么吾女兒嫁儂,和嫁鼻涕蟲有啥區別?

樓市有多瘋?

在三四線城市艱難去庫存的同時,上海、深圳、南京等大城市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朋友圈到處都是房地產交易中心人滿為患的場面,動輒上千萬的房子一天就賣掉上百套。

幾年前房價瘋漲、購房者排隊搶房的情景似乎一夜之間又回來了。而上海取代深圳成為這波上漲的領頭羊,華爾街見聞上周曾提到,上海一樓盤350多套價值千萬的房源一日內被瘋搶一空,二手房賣家一日三次跳價70萬的現象已不再是個例。

據佑威房地產研究中心最新數據(業內人士當然都知道,佑威的數據有多真實),上海2月份商品住宅成交均價同比上漲23.92%,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下降46.72%,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上漲68.62%。

整體來看,今天公布的2月百城價格指數環比、同比連續第七個月雙漲,漲幅均有所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從房價漲幅來看,一線城市的樓市熱潮已經進一步傳導至二線。中山5.63%及蘇州5.56%的房價單月環比漲幅已經超越了深圳的5.41%。

危險信號:人口負增長

眾所周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之所以能夠持續上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它們能夠提供大量其他城市所沒有的資源和機會,源源不斷地導入新的人口,維持龐大的住房需求。

但上海常住人口40年來首度步入負增長,卻給一線城市敲響了警鐘。一方面,人口減少本身就意味著對住房需求的減少,另一方面,由於增速遠超人們的收入,高昂房價和房租正在變得讓越來越多的人難以承受,最終選擇離開。

房價收入比(房總價/年收入)是衡量一個地區房價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每日經濟新聞提到,業界有計算認為,結合國情,我國的房價收入比在6~7倍之間較為合理。但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薪酬進行統計,發現即便是這些人群的房價收入比,也已經超過7倍的合理範圍:

即便是在2015年上半年房價新一輪暴漲前,深圳、北京、上海的房價收入比均已超過18倍:

房價上漲的本質

有人說此輪一二線城市房地產「發高燒」,是因為鏈家等中介違規壟斷,是因為黑心開發商哄抬房價,是因為剛需被壓抑後的報復性反彈……錯!大錯特錯!也許鏈家、開發商等機構確實有推波助瀾,煽風點火,但絕不是房價上漲的根本原因。

本輪樓市反彈的本質,是一場政府主導下的房地產「去庫存」運動。早在去年年末,中央經濟會議就將「去庫存」確定為今年五大主要任務之一。今年以來央行降低首付比,三部委減稅等措施,正是通過鼓勵居民部門「加槓桿」,化解房地產庫存。

在剛剛結束的G20會議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又釋放了一個振聾發聵的信號:個人房貸加槓桿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什麼意思?就是政府鼓勵人們借更多的錢買房子。

海通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撰文指出,如今政府希望通過居民部門加槓桿,來擺脫經濟困局。由於地方政府和企業已經債台高築,居民加槓桿是政府手中所剩為數不多的工具。這是殘局中的一著險棋,對政府而言,下不好會有危機;對大眾而言,一旦失誤,將有負資產風險。

重蹈2015年股市覆轍?

短短一年半時間裡,中國央行已經進行了六次降准,六次降息。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今日撰文稱,寬鬆的貨幣政策釋放的海量流動性,一方面推動龐氏融資滾動,另一方面推升了股市、樓市的上漲。如今的樓市正在加速見頂,可能重蹈去年股市的覆轍。

任澤平分析稱,流動性有兩個核心去向:

一是維持債務循環和龐氏融資滾動,資金大量沉澱從而導致貨幣流通速度V下降,產能過剩的重化工國企、三四線城市小開發商、地方融資平台等資金黑洞不斷加槓桿,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51萬億元,社融3.42萬億元,大超市場預期,也表明債務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

二是本輪貨幣寬鬆周期開啟以來,先是2014-2015年上半年推升股市,然後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推升一線和核心二線城市房市資產價格,2016年房市類似於上年股市的「水牛」「槓桿牛」,已經脫離房價收入比等基本面指標。近期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大漲,南京、蘇州、杭州等二線城市蠢蠢欲動,房市正呈加速趕頂跡象,2016年需警惕房市重蹈2015年股市和1991年日本泡沫崩潰覆轍。

任澤平稱,十次危機九次地產,地產泡沫過高將降低一國實體經濟競爭力,地產泡沫崩潰將引發經濟金融危機。當前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難以通過總需求管理政策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待落地攻堅。

新華社:警惕一線城市房價非理性上漲

雖然此輪房地產上漲是政府一手推動,但一線城市如此「高燒不退」卻令監管層的心驚不已。各地政府接連表態要「降溫去火」,新華社也發文稱,警惕一線城市房價非理性上漲。

文章提到,春節後一線城市樓市火爆,房價持續上漲。這裡面固然有一線城市需求相對旺盛等符合市場規律的緣故,但價格短時間內暴漲,其中的非理性因素應引起高度關注。

新華社此時警告房價,監管層擔心的是什麼呢?新華社:

1. 在京滬深等最具經濟活力的一線城市,年輕人的房價收入比不斷攀升,房價成為阻隔人才進入城市的高門檻,會影響整個城市的競爭力。

2. 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依然艱難的背景下,由於一線城市的外來人才絕大多數都是傾兩代人之力,甚至還要再加槓桿才能完成購房。巨大的「虹吸效應」使資金過度集中於一線樓市,透支了三四線城市的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三四線城市更難去庫存。

3. 一線城市房價持續上漲對於實體經濟的衝擊更大。高房價將顛覆人們對財富和生活的認知,如果一個城市每年房價上漲三成以上,試問這個城市的企業家和年輕的創業者們是買房還是辦實業?


在整個東亞地區,不論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還是在日本韓國,房子本來就不是單純的居住屬性,而是財富分配的一種工具而已。

自古以來幾乎都是如此。

富人和大官有自己的府邸,而窮人是茅草房


那現在能買入日元避險么??


更新一下

正好出了最新的zf工作報告,把數據對比看一下一目了然

gdp vs 可支配收入 vs 貨幣m2

------------------

是不是得問題留到最後

先說另一個事,現在連賣菜大媽都知道「灌水」和「寬鬆」了,那麼有沒有人想過水是從哪裡灌進來的呢?你理解的「放水」「印錢」,是不是說有一天走進辦公室,你的BOSS挎著一包火紅紅的毛主席,振臂高呼,發錢啦發錢啦,央媽又放水啦!快來感受央媽的愛吧

仔細看看一新聞通告就知道了——「降低基準利率」「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上述降息降准,是為業界所稱的「霜降」。所以答案就是,所謂「放水」,基本是通過銀行流出去的。如果說資金是維持整個經濟的血液,那麼銀行就是心臟。

銀行拿到這些「多印出來的錢」(專業術語叫額度)之後怎麼辦呢。當然是放貸,貸給客戶獲取貸款收益。

換言之,如果在所謂「寬鬆期間」,你沒有和銀行發生xing關係,啊,不對是信貸關係。那麼多印出來的錢和你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唯一有關的就是通脹帶來的你原本自有資金的購買力下降。當然,在整個期間內你的收入在數量上也會有提升,但是實際購買力如何就冷暖自知了。

對於企業來說,好的經營和信用,對於贏得銀行貸款很有幫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高槓桿高收益的企業在這一波寬鬆中享受了最大的紅利,我就不說房地產行業就是這個栗子了。

而對於個人來說,由於我們的文化傳統,居民是很不喜歡負債的,所以大部分成了通脹的「受害者」。那麼個人要從銀行貸款,無外乎就是房貸車貸。通過消費,提前預支未來購買力更弱的資金。

所以,如果可以穿越回過去。加大槓桿炒房,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簡單也最有效的增值方式。

那麼現在可以回答了,房子算金融工具嗎


如果允許囤積大米來炒作就會餓死很多人,同理,允許炒作房子的zf就很不道德,俺家限購就登上了道德制高點。

通過買賣房子可以掙錢就說明房子具有金融屬性,再加上槓桿可以發大財,老馬說有幾倍利潤就可引人上刀山火海,把年輕人結婚必備的婚房拿來炒高炒低這樣好嗎?結婚生娃這類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對社會會產生啥影響。

當年引進按揭先進技術搞房地產是因為郭嘉無力修好房子,請資本家來玩輔以金融槓桿工具讓全盤活起來了。鴉片少吃可治病但終身難戒,房地產玩嗨了郭嘉被綁架遊戲只能往下走,全民拿基本住的東西來玩世紀豪賭這是提升生活品質嗎?


任何商品只要有槓桿的存在就從某種意義上據有了金融屬性。


1.如果你拆解國家的GDP構成,就會明白為何國家會這麼關注房地產行業。在GDP構成中,房地產排名第一,其次汽車。這兩個行業的產業鏈都非常長,影響很多相關行業。進一步影響就業,稅收等。所以房價不單是居民的關注重點,也是政府關注重點。而且不僅是中國,外國亦然。

2.影響如此多產業的房地產,也必然被其他產業影響著。

3.房子和黃金都是狂躁型資產,買漲不買跌,大家都知道有泡泡時,並不代表泡泡會破,周期是以數年來計的,對於個人有限的生命來說,只能順勢而為。跟做股票一樣,不猜底,不言頂

手機打的,寫得有點亂


不 準確的說是信用工具


你好,一個金融從業者的回答

簡單來說,第一,房子還是房子,但不僅僅是房子;第二,房子不是金融工具。

第一點說明了房地產與一般消費品和金融資產的差別,即房地產既可以滿足人的需要,又可以具有穩定的價值和流動性。比如你有一套核心物業,既可以自住滿足生活所需(房子),又可以出租賺取穩定收益(不僅僅是房子)。而一般的消費品,例如手機電腦,不具備保值性和流動性;金融資產,例如存單股票債券,只是信用符號,無法直接滿足人的生活所需。

第二點則是第一點的延伸。鄙人認為進入信用貨幣時代,金融資產具備兩點特徵,一是虛擬性(實物資產的抽象符號),二是同質性(即標準化),以上特性也是其具有高流動性的原因。房地產本身不具備虛擬性,同質性也差,因此無法是為金融資產,但可以說具有一定的金融資產屬性。


從某領導改革開始就是了,開始是有權的玩,然後是有錢的玩,現在是大家和暴富的拆遷黨一起玩,只要這個盤子在增長,大家都賺錢,這也是富人越來越多的體現,但也是貧富分化的發動機。炒和賭是一樣的,只要你有實力什麼都能炒,只要盤子長基本都會賺,一旦盤子不長了錢自然會到別的地方去留下一些殘羹剩飯和平穩下降的房價。


簡單說,房子確實不僅僅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你的感覺是正確的,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應區分(作為使用空間的)房子與(作為個人財產的)房產是兩個決然不同的概念,作為使用空間的房子確實是生活必需品,但房產肯定不是,因為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固定資產、不動產!

古今中外從沒聽說過哪一個時候,房產能被稱為生活必需品的,黨和國家常常提及的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房子,也多數時候是作為社會公正建設、社會主義優越性討論時提及,這不是嚴格的經濟學概念,更像是道德理想層面的構想和政治治理術語。

使用空間的房子與房產市場、經濟形勢關係極弱,人人都得有,人人也都會有,只不過獲得的途徑,居住的品質有較大差別,獲取的成本代價其實都不會太大,因為只是生活需要,大家都會量力而行!

作為個人財產的房產可就完全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了,涉及:權屬認證、轉讓、交易、稅費繳納、市場供求、價格機制、租賃、抵押、拍賣等等等等,幾乎涵蓋所有市場經濟的所有領域。

由於房產經久耐用且長期佔有不小的土地,所以,房產變成了所有資產類型中的香餑餑,不動產作為金融抵押,它價值穩定性很高;運營租賃過程中收益回報最為穩定,所以是整個社會緊急發展中最佳資產類型,加上高度城市化導致的人口聚集、土地稀缺,使大城市的房產更是價值放大,於是,城市房產天生具備了投資品屬性

對中國目前的房地產過熱說句實在話,有社會財富積累整體沉澱時合情合理的成分,也有拖累經濟的負面效應,但總體上與百姓日常生活關係並不大,不必被媒體標題黨忽悠得緊張焦慮。

說白了,作為投資品屬性的房產,你有錢,就可以投(量力而行),沒錢,就勤奮努力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它搶不走你的錢.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