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教各位師兄,沒啥我做功課沒出現其他師兄說過的做夢現象,夢到自己洗澡或者吐髒東西等等?

學佛一段時間以來,作為天天念金剛經的人,我也知道不應該著相,不應該貪求感應,因為感應不是學佛的目的。可是我做了一段時間的功課真的啥感應沒有,唯一感覺心態好了些,心情好了些。可是我周圍的朋友有一念什麼之後,就能到自己吐黑色水的,洗澡的,聽說都是消業的表現,還有念綠度母本來排隊輪不到自己,結果輪到的等等等。可是我一點沒有,是不是我沒有消業,我念的不夠好,不夠虔誠?我不想追求感應,我只是懷疑我自己了,我懷疑自己的心,懷疑自己的念法,懷疑自己學佛是不是沒學好。總是會有這樣的念頭出現,唉,是不是我真的有問題?


感應,分四種,顯感顯應、冥感冥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

什麼意思?

顯感顯應,你現今感,當下回應,並且讓你感知到。

顯感冥應,你現今感,在你察覺不到的地方回應,暗中起作用。

我們常說感應如洪鐘待叩,你感的力量大,回應也大,感的力量小,回應也小。

所以呢,感應一定是有,並不以現象有無為判斷標準。

我認為,沒有事相的感應是更好的感應。

何以故?

你能在沒有事相鼓勵的情況下,依然確然不拔的堅持下去,說明你的信心的力量能經得起考驗,這種考驗何嘗不是感應的一種?

誦《金剛經》的功德是很大,但是是以什麼目的誦?

你的功德也要有一個歸處啊?

古人往往以誦此經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歸宿。但這種方式比較迂迴,拐彎抹角,你還得拐的過來,意思還要對往生有信願,再藉助誦經的功德迴向往生,這樣一來比較麻煩,有一定的風險。

所以說誦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完整具足了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成佛有餘。

百丈清規里也寫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所以我認為,沒有什麼特別的緣分,對某一部經有特別的機緣的話,不要以誦經為正行,還是要以念佛為主。

分享一個誦金剛經得暗裡加持的栗子。

宋時,蘇州的朱進士,平生學儒家著作,未曾聽聞佛法。偶爾游虎邱寺,聽佛印法師講《金剛經》,到「一切有為法」四句時,歡喜無比,於是想參究全經義旨。偶然午睡,夢見青衣押著五人,朱跟隨在後面,走了二里路左右,到一條大街,竟進了巷門內掛著青布簾的人家。到廚房內一看,見桶內有湯,五人都去喝,朱也想喝。青衣叫道:「聽佛法的人,不得喝。」於是驚醒。就信步走到大街,進巷,果然有一戶人家與夢中所見吻合。朱叩門進去,問廚房有什麼消息。主人說:「廚房中生下六條小狗,一條已死。」朱驚怖流汗,心想:「我如果不聽聞佛法,就進入狗胎了。」於是專持《金剛經》。到八十九歲那年,八月十五日遍請諸山道友見面告別,登上後園樹枝,說偈:「八十九年朱公,兩手擘破虛空。腳踏浮雲粉碎,立化菩提樹東。」他於是投身跳下,立地化去。《金剛持驗》

其實我覺得,我們念佛人就在阿彌陀佛的心內,每一聲佛號都有回應,阿彌陀佛無時無刻不在關注惦記著我們,我們就身處在這個法界中,我們並不是孤獨的,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都在放光注照,垂手提攜,時刻準備接引我們,每一聲的佛號化為蓮池那朵標著自己法名蓮花的養分。如是如是。


謝邀。

1.心態好了,心情好了,本身就是感應。

2.風平浪靜,什麼事都沒有,本身就是感應。

3.如果你有所求,想要徹底的變化,堅持下去就好。現在念的數量還太少。

4.別人的感應,那是依據所修法門不同,和個人自身業力願力不同,所以表現各異。舉個例子來說,准提咒的感應,在經典中明確說明,念到多少萬遍,會有什麼樣的夢境,我也問過許多修准提咒的佛友,大部分人的感應都是跟經典上說的一模一樣,但是也有個別人的感應,就是只覺得現實生活和自己的內心都風平浪靜。

5.不要追求這些「相」上的感應。所謂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你只要相信佛不妄語就可以了。至於自己,如果有懷疑,就要檢測自己的發心。認真反省,看看這種心態的來源是什麼,保持對自己的覺察。

6.念法沒有什麼特別的,注意保持恭敬心,保持專註的態度,就夠了。


一,我不建議任何初學的人上來念誦金剛經。宣化上人講金剛經的時候說,到覆座而坐,金剛經到這裡說完了。南公懷瑾稍微大方一點,到世尊說善護念,金剛經講完了。後面都是外行看熱鬧了。誠然如斯!到這裡還不明白的,後面看了都是徒增所知障。一個沒吃過蘋果的人聽別人說蘋果到底什麼味道,越聽越暈。

二,修行講求次第。就像看病一樣,什麼病吃什麼葯。對症的就是好葯。金剛經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機眾很明確——證得了般若,但是不夠波羅蜜,不圓滿的菩薩。所以在加行位的暖頂忍世第一法,不到世第一法,看金剛經,都是頭疼鬧熱吃安胎藥。根本不對症啊……

三,很多人說看金剛經有什麼感應,有什麼好現象,然後樂此不疲。只能說金剛經沒看明白。金剛經大量的筆墨都在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通過著相之法來認定自己修行的增上。這經是徹底讀擰巴了……佛還說,一切有為法,後面兒如什麼來的?

四,您自己本身就很矛盾,又說學佛不是圖感應,又說自己啥感應都沒有。這很混亂啊……我幫您翻譯下,您的邏輯大概是佛說的無相我知道,但是作為一個人我做不到。所以我在明知不能著相的原則下,必須要研究一下自己的著相……我可以說您這是公然和佛對著干,公然和三寶叫板么?忤逆和僭越當誅啊!

五,洗澡啊,吐黑水啊,就更扯了。最扯的是這個排隊輪不到自己然後又喜從天降的。念咒子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嗔痴么?修行有效果的標誌就是菩薩加持我想啥有啥么?!到底是要和菩薩學覺正凈,還是拿著菩薩當哆啦a夢啊?!

六,消業,到底什麼是業?!你這喜覺支,擇法覺支錯成這樣才是業,五根五力缺成這樣才是業,四如意足一個沒有才是業,四正勤談也別談才是業,四念處也拿不出手才是業。真正的業在三十七道品,不在你的異想天開

七,你不想求感應,又懷疑自己。通篇的你都在用因為沒有感應所以懷疑自己的邏輯在這裡描述。用楞伽經里的話說,你是躁動如猿猴,樂不凈處如飛蠅,無饜足如烽火……

回答你最後倆問題,你學佛真沒學好。你真的有問題。

先明白修行到底要修什麼,學佛到底要學什麼,遠比修行學佛這件事重要得多!

不要用錯誤的道路來驗證道路錯誤,千百年來,死在您這條路上的人,如麻如粟……


念,是「憶念」,是回憶的意思,並非口念。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佛」,是憶念佛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後世不明其理的人,不肯用心參悟正見正法,貪求方便,於是將「憶念」佛曲解成「口念」佛。

經,是梵音叫「sutra」。

佛經就是2500年前釋迦牟尼sakyamuni一生說法45年的演講記錄,所以重點是理解,誦經重點是加強回憶法理去落實生活、參悟,如果誦經不明其意,那就完全違背了世尊的本意。

「念佛號、持咒、誦經」乃是修持以「聲音為主」的法門,而「經」是「佛」的化身,理應盡努去參研。

1)讀誦佛法「經文」,如何「直接」或「間接」將地提升智慧,開顯本有之「般若」?

2)誦經個中又有何深層內涵?

3)一般修行人「讀誦經文」時所忽略的是什麼?

普遍民間信仰風氣,「誦經水過鴨背、持咒蔑視咒音」,著迷表面儀式,猶如每天例行公事。

民間往往誤解持咒就是「斗多、斗快、長」就越殊勝似的,眼見發心之同修被「邪見」誤導,實不忍如來正法長期被扭曲。故此,將所感受所見、所聞、所明之經歷吐露,非我聰明自知,而是蒙諸佛菩薩所佑,巧遇數位大善知識點化。

「持咒」必須著重「音韻」。

「誦經」著重「理解」 。

「持咒」音韻「求求其其」,對「經文」內涵「一頭霧水」,不明音韻之奧妙,人云亦云,天人師釋迦牟尼佛在那裡?只放在書櫃,只每朝每晩將祂拿出來讀幾遍?

「經」是佛的化身,一切佛經見所在之處,則為有佛,佛法就是覺醒的方法,單憑口中只讀出一些自己不明白的文字是難有用處的。

「理解經文」與「讀誦經文」是兩種不同層次,卻又互為影響,在「沒有經過理解」與「經過理解」文義下讀誦經文,所帶來之「福德、功德」,會產生天淵之別,尤其在開顯「般若」層面。

舉例說,在超渡佛事中,誦念「地藏經」或「彌陀經」,如果連「持誦者」對經文法理內涵也完全不明,又「如何渡化亡靈放下而解脫」?就用世間之邏輯已可推斷效果了。

若誤認為只須讀誦經文,不須對經文理解,交由諸佛菩薩救渡便可以,這乃邪見,用反證法,那何須修行人持誦經文?那倒不如由諸佛菩薩去念吧,法不孤起,無緣不生,重要的是緣。

相反,只「理解經文」而不讀誦,智慧提升更比不上「理解經文」再「加以讀誦」有效,因為「不斷讀誦經文」,可將「文字片段」不知不覺滲入「潛意識」,增加法理回憶,若本身對經文已有一定理解,「文字片段」可直接與「潛意識」融合修正,產生化學反應,令「持誦者德行」劇變式契入佛法,智慧便可逐漸開顯。

當「深層潛意識」與「經文內涵」互相融合,不可思議的「功用」與「德行」由此現起,所謂「功德無量」了,現世會「六時吉祥」,心開意解,甚至「明心見性」。

如果「不理解經文」內涵,為有單向地「不斷讀誦」經文,將「文字片段」滲入「潛意識」進一步辨識,那就需要時間了,屬間接及較慢之方法。

「聞、思、修」是菩提之路必經過程,逃不了,亦不須避,解是「理解、明白」之意,只要努力,你我他今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儘管未能「悟」,但「正見」必先要有,才能「如法行持、證實」,「念佛、持咒、誦經」並不是「祈福、加持、破災難」,而是來認識自心,破除自心無明與執著,開顯本有之大智慧的深層意義。

最後再一次重申,誦經的本意是著重理解,並非口中念念,更加不是什麼離奇古怪的感覺

真正相應是「傳承」,佛法上傳承真義只是踏實的引導,將如來教法栽種在人心識里,這是「傳授」,人心將如來教法激發了自身本能,救助自己,這是「承受」,這才是真正念誦經文的真實義,加油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有什麼感應嗎?

Handsome:如來覺,就是指「離一切相的清凈心所覺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287730/answer/126292326


朋友讀了很多遍《金剛經》,但我覺得朋友最大的問題,還是著了「我相」,朋友不妨數數自己最後的幾句話,其中有多少個「我」?

其實修行者的「我執」不斷,煩惱就不會斷,佛教的修行,就是再慢慢修「無我」,把「我的」習氣慢慢的修掉,「我」沒了,「我的」煩惱也就沒了。

而朋友的「我執」重,感覺還是朋友「貪」心所太強烈,還是太在乎自己了,也許朋友還非常在意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放不開這個「我」。

朋友,也許一些東西看淡些,也許別太把自己當回事,煩惱就能慢慢的斷掉,感應慢慢就會來了的。

希望以上回答,對朋友的修行有所幫助。


感謝 @葵葵 邀請。

用無相念佛,取代懷疑。

沒有感應,未必是壞事,可能業障深重。不管它,只管精進念佛;

沒有感應,未必是壞事,可能業障淺輕。不管它,只管精進念佛;

(沒錯,只要沒成佛,就要精進念佛)

有感應,未必是好事,可能讓人沾沾自喜,得少而足,不思進取,乃至不升反墮,令人唏噓。

找不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見不到自己這尊清靜法身真佛,再怎麼感應,然並卵。

今後若是參禪/體究念佛,有感應反而是壞事。

用無相念佛,取代懷疑。

南無佛法僧


瀉藥

我和題主的情況有點點類似。3年前開始學佛,抄僧伽吒經的第一天和第三天晚上有感應。之後所有的都沒感應,偶爾夢到過一些事情,後來回想起這是怎麼怎麼回事的夢,吉夢還是什麼,標誌著什麼。

本人也沒發財,也沒陞官,考中級職稱失敗了3次,今年考第4次。買彩票中5元都很少。有時候懷疑佛是不是在逗我玩,為什麼別人事事順心,換工作換房子換車子,我就抱著這點死工資,連個稅都交不上。

其實捫心自問來說,學佛3年了,心裡比較平和和氣,以前對同事有所怨恨憎恨,現在也變融洽了。物價上漲工資不漲,其實勉強也夠用,收支平衡每月光。心理慈悲,除了蚊子外其他生物都不殺,遇事冷靜不慌,不執著肉類。不好的情緒像竹子外的灰,能感覺到自己心情不好,但心裡是空的不受它支配。

以前我在想,為什麼我有信仰了,信佛念佛,還沒有麵包牛奶,而現在,堅信自己會有麵包牛奶的。

題主師兄,你所有問題的存在,是初學佛弟子容易產生的疑問,我也有過。所有的問題其實隨著你慢慢的學習進步,最後自然而然就沒了。一句話結論,因為學習和信心還不夠。

補充一句話好了,我猜你要感應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學習有沒有走錯路。有這個想法不要緊,幾十年後躺床上動不得的時候,還有生死無常這場期末考試。日常睡覺,做夢的時候你會念佛嗎,夢中能持五戒嗎,我把這個當作小測驗。世間事再大也沒有大得過生死的,感應什麼的,就好比是老師表揚你一句學得不錯,日常做夢是個昏沉,死亡是個大昏沉,夢中的所為是小考。不要在意老師幾句表揚,要多看模擬考成績,對症治療。

我又再補充幾句,想到哪說到哪。從很多居士師兄們的疑問來看,很多是說為什麼我沒感應,沒得到利益什麼的,但都還是反饋說自己的慈悲心增長了,心態平和了。要知道,生死彌留之際,起一個惡念就會被牽到三惡道去,起淫心掉畜生、起貪心掉惡鬼、起嗔心掉地獄。善心增長不起惡念,直接就把三惡道排除了。佛經上常常會有說,離三惡道苦,這個就是直接可以應證的。作為尚未出離輪迴的我們而言,佛法能使我們遠離三惡道苦,這還不算最大的利益嗎,事件財物權勢都是過眼雲煙,死掉什麼都帶不去。


我覺最大最好的感應不應該是覺得慈悲心增長嗎


被邀請,我表示很激動.

有一點很巧合,我主要的方法就是讀金剛經.去年12月開始讀.今年大概是夏天吧終於背出來了.如果要說反應我和你差不多巴.也沒有什麼吐黑水的反應.現在每天背1-2遍.

要我說呢,沒有反應本身就是一種反應啊.嘿嘿.因為沒有反應也是相么(樣子).至於怎麼對待那就是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呀.

你看老師早就在金剛經里告訴大家呢.

祝你快樂哦.


沒有反應,這正說明你需要系統地學習佛教理論,而不是瞎子摸象。我建議你好好地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化一年時間,靜下心來,盡量摒棄不必要的外緣。你用手機下載……喜馬拉雅FM……搜索……日常法師講《菩提道次第廣論》……160集,好好聽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原文,也可以在網上下載


心態好了,心情好了就是感應。感應的形式有很多種,不是只有做夢吐黑水……有沒有感應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正確的知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修行。


題主只是想得到一個反饋,增加自己的信心吧。


建議問主修行吸引力法則,這個感應更快


念經就能有反應為毛我們還要辛辛苦苦工作順便在讓這群和尚忽悠教眾?


題主真的只是在「念」金剛經而已……


老實念佛,切莫貪著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當你起了這個懷疑的心的時候,已經表明你就是出了點小問題了,雖然說不該追求神通,感應什麼的,但神通感應這個東西 你修行的火候到了自然會有,肯定會有。

佛教不追求神通,但不表明就是沒有,只是主張不在乎。

修行當中,檢驗自己修的好不好,最現實的就是看自己心力或者法力的強度。 看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來判定,那都是虛的。


推薦閱讀:

出家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我要出家,求已經出家過的師父或在家居士簡介寺院生活?
如何勸說信凈空法師的好友?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一個重要的發現

TAG:佛教 |